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瑞昌
Jui-Chang Hsu
論文名稱: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以高中美術為例
A Study of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Fine Arts in Senior High
指導教授: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美術教育學習興趣學習成效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ne arts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effe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8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出發點乃研究者觀察到目前的教學趨勢(美術教師多採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美術教室現場所產生的問題而出發,故研究對象以某臺北市立普通高中二年級學生為母群,共計總人數565人。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有二,一為問卷,二為晤談大綱。主要藉由問卷了解學生之學習狀況,再藉由晤談大綱探討影響學生學習因素層面之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在量化資料使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進行統計分析,呈現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學生學習狀況之不同面向。質性資料由「影響學生學習因素分析」進行探討,最後本研究獲致重要的結論摘要如下:
    一、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學生學習的反應狀況:
    (一)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整體評價良好。
    多數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抱持正面的態度,普遍樂於接受資訊科技融入美術的教學方式,學生認為能夠引起學習興趣及擁有良好的學習成效。並補充前人之研究: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同樣可以更接近教學理想。
    (二)不同領域與教材屬性各有不同的學習反應情形。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在四個不同領域與教材屬性中,學生認為鑑賞領域動態教材、鑑賞領域靜態教材與創作領域靜態教材均能帶來學習興趣,並且能獲得較佳之學習成效。在創作領域靜態教材裡,學生認為創作的運用需要轉化(嘗試、練習),才能符合創作的需求。
    二、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
    本研究發現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有以下十項:直觀反應、主觀意識、學習認知、過去經驗、概念掌握、互動關係、自我嘗試、工作難度、考試壓力與實用課程等十項影響因子。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資訊科技融入美術的實際教學、未來相關的研究方向與美術教學相關單位提出具體建議。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observe the present art teaching trend used by most art teachers—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blems it instigated in the classroom. A total of 565 juniors in a Taipei municipal senior high school served as the population of the research. Two methods were adapted—one was the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and the other was the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dop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percentage to present the students’ different learning domains under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interviews focused on elements that shap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The response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under the fine arts instruction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on the art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positive.
    Most of the students held upbeat attitudes and were willing to accept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They believed it could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lead to good learning results.
    2. Different learning responses existed between various domains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four domains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tudents thought appreciation of animated material, appreciation of static material, creation of animated material all brought learning interest and resulted in improved learning conditions. However, creation of static material required transformation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and practice to meet creative needs.
    II.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under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there were te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under the process of the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rect response, subjective viewpoint, learning cognition, past experience, concept control, interaction, self-experimentation, difficulty of assignment, pressure of tests from other subjects and practicality of courses.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fine arts teaching infus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rther studies, and fine arts teaching authorit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10 第二節 美術教育使用資訊科技的必要性 …………………………………14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的相關理論 ………………………………18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學生學習」的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學習反應狀況分析 ……………………………………………71 第二節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探討…………………………………………104 第三節 綜合討論……………………………………………………………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建議…………………………………………………………………151 第三節 結語…………………………………………………………………1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57 外文部分 ……………………………………………………………………162 附 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評量表………………………………………………165 附錄二 專家學者修訂意見彙整表…………………………………………174 附錄三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學習問卷調查表…………………………178 附錄四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授課投影片教學資源一覽表……………183 附錄五 晤談記錄……………………………………………………………186 表 次 表2-1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之相關理論研究與結果 …………………22 表2-2 學習動機的各項研究觀點 …………………………………………29 表2-3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主要論點與影響因素一覽表 …………………32 表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39 表3-2 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鑑賞與創作教學進度表 ………………………41 表3-3 生活中的視覺影像-廣告設計教學進度表 ………………………45 表3-4 西洋美術的鑑賞與創作教學進度表 ………………………………48 表3-5 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鑑賞與創作課程教材 …………………………50 表3-6 生活中的視覺影像-廣告設計課程教材 …………………………50 表3-7 西洋美術的鑑賞與創作課程教材 …………………………………50 表3-8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問卷調查設計細目表 ……………………52 表3-9 問卷效度評鑑專家學者基本資料表 ………………………………58 表3-10 專家效度問卷評鑑表量化分析結果………………………………59 表3-11 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表………………………………………61 表3-12 正式問卷構面題項…………………………………………………63 表3-13 問卷題型分析表……………………………………………………63 表3-14 晤談大綱結構表……………………………………………………65 表3-15 本研究轉譯系統的符號與意義……………………………………68 表4-1 學生學習問卷同意程度統計摘要表 ………………………………72 表4-2 學生學習興趣同意程度統計摘要表 ………………………………73 表4-3 學生學習成效自我評估同意程度統計摘要表 ……………………73 表4-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統計摘要表………………………………74 表4-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統計摘要表………………………………74 表4-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統計摘要表………………………………75 表4-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統計摘要表………………………………75 表4-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統計摘要表………………………………75 表4-9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6)統計摘要表………………………………76 表4-10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7)統計摘要表 ……………………………76 表4-11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8)統計摘要表 ……………………………77 表4-12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9)統計摘要表 ……………………………77 表4-13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0)統計摘要表……………………………77 表4-1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1)統計摘要表……………………………78 表4-1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2)統計摘要表……………………………78 表4-1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3)統計摘要表……………………………79 表4-1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4)統計摘要表……………………………79 表4-1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5)統計摘要表……………………………79 表4-19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6)統計摘要表……………………………80 表4-20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7)統計摘要表……………………………80 表4-21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8)統計摘要表……………………………81 表4-22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19)統計摘要表……………………………81 表4-23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0)統計摘要表……………………………81 表4-2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1)統計摘要表……………………………82 表4-2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2)統計摘要表……………………………82 表4-2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3)統計摘要表……………………………82 表4-2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4)統計摘要表……………………………83 表4-2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5)統計摘要表……………………………83 表4-29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6)統計摘要表……………………………84 表4-30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7)統計摘要表……………………………84 表4-31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8)統計摘要表……………………………84 表4-32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29)統計摘要表……………………………85 表4-33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0)統計摘要表……………………………85 表4-3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1)統計摘要表……………………………86 表4-3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2)統計摘要表……………………………86 表4-3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3)統計摘要表……………………………86 表4-3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4)統計摘要表……………………………87 表4-3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5)統計摘要表……………………………87 表4-39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6)統計摘要表……………………………88 表4-40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7)統計摘要表……………………………88 表4-41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8)統計摘要表……………………………88 表4-42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39)統計摘要表……………………………89 表4-43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0)統計摘要表……………………………89 表4-4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1)統計摘要表……………………………90 表4-4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2)統計摘要表……………………………90 表4-4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3)統計摘要表……………………………90 表4-4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4)統計摘要表……………………………91 表4-4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5)統計摘要表……………………………91 表4-49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6)統計摘要表……………………………92 表4-50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7)統計摘要表……………………………92 表4-51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8)統計摘要表……………………………92 表4-52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49)統計摘要表……………………………93 表4-53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0)統計摘要表……………………………93 表4-54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1)統計摘要表……………………………94 表4-55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2)統計摘要表……………………………94 表4-56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3)統計摘要表……………………………94 表4-57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4)統計摘要表……………………………95 表4-58 學生學習問卷(題號55)統計摘要表……………………………95 表4-59 問卷學習興趣構面統計彙整表……………………………………96 表4-60 問卷學習成效自我評估構面統計彙整表…………………………98 表4-61 問卷統計結果高低分統計表 ……………………………………100 表4-62 晤談結果(題號1)分析表………………………………………126 表4-63 晤談結果(題號2)分析表………………………………………127 表4-64 晤談結果(題號3)分析表………………………………………127 表4-65 晤談結果(題號4)分析表………………………………………128 表4-66 晤談結果(題號5)分析表………………………………………129 表4-67 晤談結果(題號6)分析表………………………………………129 表4-68 晤談結果(題號7)分析表………………………………………130 表4-69 晤談結果(題號8)分析表………………………………………131 表4-70 晤談結果(題號9)分析表………………………………………132 表4-71 晤談結果(題號10)分析表 ……………………………………132 表4-72 晤談結果(題號11)分析表 ……………………………………133 表4-73 晤談結果(題號12)分析表 ……………………………………134 表4-74 晤談結果(題號13)分析表 ……………………………………135 表4-75 晤談結果(題號14)分析表 ……………………………………136 表4-76 晤談結果(題號15)分析表 ……………………………………137 表4-77 晤談結果(題號16)分析表 ……………………………………137 表4-78 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影響學習因素分析結果 ………………142 圖 次 圖1-1本研究理想中的美術課學生學習歷程圖 ……………………………4 圖3-1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的教學關係…………………………………36 圖3-2研究架構圖……………………………………………………………38 圖3-3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鑑賞與創作課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操作模式…42 圖3-4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專科教室設計與規劃平面示意圖…………43 圖3-5生活中的視覺影像-廣告設計課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操作模式…46 圖3-6西洋美術的鑑賞與創作課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操作模式…………49 圖3-7研究歷程圖……………………………………………………………67 圖4-1學生學習問卷總量表平均數直條圖…………………………………71 圖4-2學生學習興趣平均數直條圖…………………………………………72 圖4-3學生學習成效自我評估平均數直條圖………………………………73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全世(19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章娟(2003)。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國川、翁千惠譯(2005)。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臺北市:五南。
    王寀蕙(2002)。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及其專業成長活動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鼎銘(1997)。動畫影像科技在教育上之應用與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 57 , 24-28。
    王鼎銘(2004)。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29。
    王誌毅(2004)。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問題。師說,180,7-14。
    王曉璿(1997)。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2005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cwjh.tyc.edu.tw/tycj03/new2-2.html。
    方芊雯(2005)。國小四年級運用動畫影片於視覺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以「史瑞克」影片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尹建中(1993)。邁向多元資訊社會的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局。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3(2),109-138。
    朱經明(2001)。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堅萍(2004a)。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念與策略。國教天地,155,18-23。
    李堅萍(2004b)。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解決美術教學作畫模擬問題之策略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8,437-464。
    杜榮珠、王美智 (1994)。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 菁(1996)。動畫中的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37-81。
    林建平 (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4-6。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3-12。
    邱玉茹(2003)。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學領域。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3,2005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journal/journal3/july.htm。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盈仲(2003)。應用電腦影像處理科技模擬美術繪畫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秀菊(2004)。藝術領域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花蓮市:花蓮師院。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徐照麗(2003)。教學媒體設計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高士瑛(2001)。電腦多媒體教學在國中藝術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雪萍(2004)。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輔助視覺藝術概論教學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臺灣美術館(1999)。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南投市: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亦妤(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張奕華(2001)。科技在美術教學上的應用-以美國現況為例。國教新知,47,40-46。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美術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 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tregulations/itseedplan.htm?search。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5年03月11日)。教育部115期電子報。2005年11月15日, 取自: http://epaper.edu.tw/115/important.htm
    許世芳、張軒庭、李信賢、謝東旂與溫坤禮(1998)。專科學校美術課程教材多媒體化之研製。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25-127。
    艾斯納 (Eisner) 著 郭禎祥 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禎祥(1999)。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廿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南投市 : 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郭禎祥(2003)。高中美術。臺北市:謳馨。
    陳秀萍(2002)。美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陳榮清(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05)。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特質與「藝術人文課程」內涵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0,111-118。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市:桂冠。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 : 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柏森(2003)。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計劃。2005年11月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8/28-34.htm。
    黃琬雯(2002)。資訊科技在美術教學的運用。南縣國教,8,26-27。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勝(1998)。新科技媒體對國小美勞科教學之影響及其應用趨勢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15-22。
    黃嘉勝(2003)。資訊科技媒體融入及應用於我國藝術教育之探討。國教輔導,43,14-23。
    溫明正 (1995)。電腦教育解析。教育資料與研究,3,24-27。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葛盛軍(2004)。使用電腦多媒體輔助國中美術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馥如(2001)。現象學說及其對美術教育之啟示。美育,122,87-90。
    楊馥如(2004)。行動研究的意涵、方法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舉隅。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96。
    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一九九七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 藝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文化處。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靜宜(2003)。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炳欽(2003)。世界重要國家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統整模式參考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靜儀(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進之(1989)。教育心理學綱要。北京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外文部份
    Ausubel, D.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344-358.
    England, B. L. (2000).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computer-generated art and students’ art c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dia.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Gagné, R. M. (1970).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ood, T. L. & Brophy, J. E. (1984). Looking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arper & Row.
    Hemmerla, P. S. (2000). Factor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instructional use of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by Missourisecondary art teachers. Universty of missouri-columbia.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6).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New Jersey: Practice Hall.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E.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p. 383-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pp.51-80).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athews, J. C. (1997). Computers and art education ( ERIC Digest ). Bloomington,IN: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lland, D., Atkinson, J. W., Clark, R. W.,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unn, N. L., Dodge, L., & Fernald, P. S. (196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oston: Hougmton Miffin Co.
    Paivio, A. (1991). Images in mind: The evolution of a theor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Paris, S. G. & Turner, J. C. (1994). Situated motivation. In Paul R. Pintrich, Donald R. Brown, & Claire Ellen Weinstein(Eds.)Studen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pp. 213-237).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oonarat, P. (1988).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art appreciation gigher education (CAI).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tate.
    Reilly, R. R., Lewis, E. L., & Tanner, L. (198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pplication for classroom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NY: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Rogers, P. L. (1997). Adoption of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among art educator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rt edu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DAI AAC 9728974.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einer, B. (1974)(Ed.). Cognitive views of human moti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Wilson, B. & Wilson, M. (1997). An iconoclastic view of the imagery sources in the drawings of young people. Art Education, 30(1), 4-12.
    Yoerg, K. (2002). Painting patterns with pixels. Arts and Activities, 131(4), 50-5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