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淑貞 |
---|---|
論文名稱: |
《京話日報》反映下的晚清新政 |
指導教授: | 吳志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0 |
中文關鍵詞: | 晚清新政 、京話日報 、學堂 、警政 、司法改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0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庚子拳亂使中國面臨到最為嚴峻的考驗,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清廷正式由中央下詔變法,開始推動新政。新政時期的革新方案內容涉及的廣度與深度都遠遠超過之前歷次改革,內容由語言文字、製造器械等西藝層次擴展至政治、軍事、教育、法律等重要領域,影響深遠。
在倡導變法的同時,辦報熱潮也在發展當中。戊戌維新時期興起近代中國第一波辦報熱潮,對象是官紳,以開官智,倡變法為目標。庚子後又興起另一波辦報熱潮,此時辦報理念有進一步的發展,目標為開民智,對象為平民大眾,白話語體的使用也成為此時報刊的特色,北京的《京話日報》可說是此時白話報刊的代表。由《京話日報》觀察之,不僅啟迪民智、監督政府與嚮導國民,更積極的響應與鼓吹朝廷的新政,報刊創辦者彭翼仲本身更是親身參與新政的推動。
《京話日報》的報導內容與評論所反映的雖未能代表晚清新政推行情形的全貌,但以其位於北京地區,屬中國的核心區域,又兼具有日報的性質,有其區域性亦兼有全國性,仍可藉此對晚清新政實行情形有更多的瞭解。本文旨在以《京話日報》為文本,針對教育、警政與司法三方面來觀察晚清新政的推行情形,藉由民間報刊的報導呈現出在官方政策制定下民間的觀感與實際推行的成效,呈現出動態的歷史變遷,期能對晚清新政有更為整體的瞭解。
先前的研究成果多從大略發展脈絡、官方史料及後來之成果來觀察,就制度變革層面而言,新政可說是成果斐然;但透過《京話日報》,以民間的角度,就實際施行過程來看,卻是弊端叢生,以致成效不彰。本文所呈現的主要是當時北京一地的情形,相對於當時全國範圍的廣闊,新政真正的施行成效如何,只能算是小範圍區域研究的初步成果,尚未能全面探究晚清新政的全貌,期望日後隨著更多深入民間基層的研究成果的累積,對晚清新政有更為整體的瞭解。
一、 史料
《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人鏡畫報》(台北:中國研究資料中心,1967)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申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光緒朝硃批奏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那桐日記:1890-1925》(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京話日報》(姜亞莎、經莉等編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東方雜誌》(台北:東方雜誌社,1967)
《政治官報》(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73)
《時務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教育雜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清實錄》 (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湘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
《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于寶軒輯,《皇朝蓄艾文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資料清末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朱匯森等主編,《警政史料》(台北:國史館,1989)
沈家本,《明律目箋》卷一(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沈家本,《寄簃文存》(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61冊文學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沈桐生輯,《光緒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沈祖憲編錄,《養壽園奏議輯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政學社編,《大清法規大全》(台北:考正出版社,1972)
徐世昌,《退耕堂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袁世凱,《袁世凱奏摺專輯》(台北:故宮博物院,1970)
張之洞,《奏定學堂章程》(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張靜廬,《中國出版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梁煥鼎、梁煥鼐,《桂林梁先生遺書》(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
梁漱溟,《憶往談舊錄》(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子褒,《教育遺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麥仲華編,《清朝經世文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曾榮汾編,《中國近代警察史料初編》(台北:中央警官學校,1989)
毓盈,《述德筆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葛元煦,《滬遊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68)
劉坤一、張之洞撰,《江楚會奏變法三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劉錦藻編,《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二四四(台北:新興書局,1963)
鄭觀應,《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錢實甫編,《清季新設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61)
璩鑫圭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嚴復,《嚴復集》(王栻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專書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 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十一)晚清篇(台北:南天書局,1987)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丁守和等編,《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彙錄》(上海圖書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4)
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方漢奇,《報史與報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方曉紅,《中國新聞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0一~一九二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華文史資料文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李甲孚,《中國監獄法制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李剛,《大清帝國最後十年-清末新政始末》(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李喜所、李來容,《中國近代史-告別帝制》(台北:三民書局,2008)
李貴連,《沈家本年譜長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
李貴連,《沈家本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貴連,《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現代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李貴連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出版社,1992)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6)
林茂松,《中國法制史探索》(台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5)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維新運動1895-1898》(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72)
牧田諦亮,《中國傳教史》(二)(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59年)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
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4)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
馬士(H.B. Morse)著,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上海:上海書店,1990)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莊建平編,《晚清民初政壇百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陳允文,《中國的警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5)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作者自印,196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中華書局,1969)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書店,1992)
陳瓊塋,《清季留學政策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
曾憲文、鄭定編,《中國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 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楊一凡,《新編中國法制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蔣竹山等編,《中國近現代史-大國崛起的詮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法政大學,1987)
穆玉敏,《北京警察百年》(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錢實甫編,《清季新設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61)
薛梅卿主編,《中國監獄史》(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謝國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安徽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韓延龍、蘇亦工,《中國近代警察史》(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韓忠謨,《刑法原理》(台北:著者發行,1957)
羅志淵,《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6)
關曉虹,《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蘇雲峰,《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三、期刊論文
于建勝、張禮恆,〈伍廷芳與清末新政法律改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9卷第4期
毛曉燕,〈沈家本監獄改良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
王永亮,〈近代民營報刊的「文人論政」〉,《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期
王先明、張海榮,〈論清末警察與直隸、京師等地的社會文化變遷-以《大公報》為中心的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王宏偉,〈淺析晚清直隸州縣巡警幾個特點〉,《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
王良勝,〈清末警察與天津城市管理的近代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
王良勝,〈擴張與困頓:從警政經費看晚清地方警政建設〉,《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王洪濤、王江濤,〈清末新政中的制度變革〉,《榆林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07年9月)
王家儉,〈晚清地方行政現代化的探討(一八三八~一九一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8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0年5月)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一九0一~一九一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2年6月)
王霞,〈論清朝末年法制變革模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2期(2001年6月)
王鮆,〈袁世凱與近代巡警制度〉,《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5期
王鮆、徐廣,〈善耆與中國近代警政〉,《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
古奠基,〈中國警察制度之研究〉《警學叢刊》12卷3期(1982年3月)
何文平,〈清末廣東巡警的創建與官紳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46卷
吳沙,〈清末傳統治安制度向近代警察制度的轉變〉,《公安研究》2001年第2期
呂艾蓉,〈清末報紙與下層啟蒙運動-以《京話日報》為討論中心(1904-1906)〉,《史苑》第67期(台北:輔仁大學,2007年7月)
李孝悌,〈胡適與白話文運動的再評估-從清末的白話文談起〉,《胡適與現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李啟成,〈司法獨立在近代中國何以如此曲折?-以沈家本為例〉,《法制史研究》第6期(2004年12月)
蕭世杰,〈清末監獄改良思想的現代性〉,《河北法學》第25卷第7期(2007年7月)
蕭世杰,〈清末監獄改良思想的濫觴與興起〉,《湖湘論壇》2007年第3期
蕭世杰,〈道是無關却有關-清末時期領事裁判權與晚清監獄改良〉,《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蕭朗、施崢,〈中國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綜論〉,《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1月)
蕭朗、施崢,〈日本教習與京師警務學堂〉,《近代史研究》2004年5期
孟慶超、牛愛菊,〈試論近代中國警政遭遇的經濟困惑〉,《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林正珍,〈晚清學制的變遷及西方教育制度的引介〉,《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4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4年12月)
林明德,〈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8)
姜緯堂,〈「彭翼仲案」真相〉,《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帥建祥,〈清末巡警制度述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洪喜美,〈近代私塾學校化-以江蘇為例的探討(1904-1937)〉,《國史館館刊》25期(台北:國史館,1998年12月)
夏敏,〈川島浪速與晚清警政建設〉,《江蘇警官學院》第4期總第97期(2007年7月)
夏敏,〈北洋政府時期的地方警政建設〉,《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夏敏,〈晚清時期中國近代警察制度建設〉,《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夏曉虹,〈晚清女學中的滿漢矛盾-惠興自殺事件解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2期(2000年12月)
徐乃龍,〈中國近代警察高等教育述論〉,《公安教育》2003年12期
徐黎明,〈沈家本監獄改良思想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4期,2002年
徐黎明,〈近代監獄改良思想的興起〉,《山東工商學院學報》第18卷2期(2004年4月)
徐黎明、姜艷艷,〈論清末監獄改革之得失〉,《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10卷9期
袁小紅,〈中國近代警察教育考略〉,《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2期
袁小紅,〈黃遵憲警政思想述略〉,《公安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袁廣林,〈中國近代警察教育的濫觴:京師警務學堂〉,《公安教育》2006年第7期
高明士,〈台灣近十年來(1995-2004)大學文史研究所對「中國法制史」研究概況〉,《法制史研究》第7期(2005年6月)
高艷,〈晚清法律移植與張之洞監獄改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生院學報》2008年9月第5期
張小莉,〈清末「新政」時期政府對教育捐款的獎勵政策〉,《歷史檔案》2003年第2期
常書紅,〈清末民初地方社會整合格局的變化〉,《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
張起增,〈中國鐵路警察的由來和發展〉,《鐵道部鄭洲公安管理幹部學報》2000年第2期
張從容,〈疑案、存案、結案-從春阿氏案看清代疑案了結技術〉,《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06年第4期
陳文政,〈近代法典編纂的理論與意義〉,《東海學報》卷29(台中:東海大學,1959)
郭玉家、馬學春,〈清末新政與中國警政近代化〉,《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3年)
陶希聖,〈清末法制改革的風潮-個人主義與家族主義的衝激〉,《東方雜誌》復刊第13卷第9期(1980年3月)
郭恩偉,〈教育刑主義下的監獄功能定位進化〉,《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10月第5期
陳進金,〈晚清教育的現代化-以制度面為中心的探討〉,《近代中國》第118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7年4月)
郭鳯明,〈沈家本刑罰人道立法思想〉,《國史館館刊》復刊第15期(1993年12月)
郭鳯明,〈沈家本與大清新刑律之制定〉,《國史館館刊》復刊第16期(1994年6月)
彭望蘇,〈清末報業先驅彭翼仲〉,《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2期
黃晉祥,〈日本與清末警政〉,《歷史教學》1998年3期
黃晉祥,〈清末警察教育述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
黃晉祥,〈論清末警政演變的歷史軌跡〉,《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77-82
黃晉祥、畢苑,〈紳商與清末的辦警方式及其經費問題〉,《晉陽學刊》2002年第6期
黃順星,<模糊的文人,多元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100期(台北:政大新聞學研究所,2009年7月)
黃靜嘉,〈沈家本: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父〉,《中國論壇》第31卷第4期(1991年1月)
楊玉環,〈試論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特點〉,《齊魯學刊》2007年第2期
楊玉環,〈論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開創〉,《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3年11月)
楊早,〈京滬白話報:啟蒙的兩種路向-《中國白話報》、《京話日報》之比較〉,《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楊早,〈啟蒙的新形態-晚清啟蒙運動中的《京話日報》〉,《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楊明哲,〈晚清《人鏡畫報》之研究〉,《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6期(1999年6月)
楊波,〈我國海上警察的建立及發展〉,《海洋開發與管理》2004年第6期,
楊雪英,〈清末山東警察制度的創建〉,《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楊惠,〈沈家本修律與傳統法律思想的改易〉,《天津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葛兆光,〈日本東本願寺與中國近代佛學的因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33期,1996年2月)
葉玲,〈清末司法變革困境分析-從"春阿氏"一案說起〉,《平原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 2007年2月)
董純樸,〈略論中國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及其影響〉,《雲夢學刊》第28卷第5期(2007年3月)
賈孔會,〈清末刑法制度改革芻議〉,《學術論壇》2003年第2期
賈蕊華,〈清末廣東警察創建的嘗試-西關巡警局〉,《希望月報》2007年10期
賈艷麗,〈《京話日報》與20世紀初年國民捐運動〉,《清史研究》第3期(2006年8月)
趙平,〈論近代警察制度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趙利棟,<一九0五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9期(2005年6月)
趙志飛,〈1902張之洞建警〉,《武漢公安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趙連穩,〈論清末監獄改良〉,《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劉海文、殷國輝,〈清末巡警部與高等巡警學堂〉,《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6年1月)
劉雪毅,〈清末新政時期刑律監獄制度改革〉,《益陽師專學報》第23卷第2期(2002年3月)
劉增合,〈鴉片稅收與清末警政改革〉,《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蔡娉婷,〈身體哀鳴:《活地獄》中的晚清獄訟想像〉,《親民學報》第12期(苗栗:親民工商專科學校,2006年7月)
蔣超群,〈清朝末年刑法的現代化〉,《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鄭逸哲,〈沈家本之「罪刑法定主義」思想〉,《臺大法學論叢》第19卷第1期(1989年12月)
鄭曉紅,〈中國近代警政的濫觴:湖南保衛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賴早興,〈中國刑罰輕緩化之肇始-清末修律中刑罰輕緩化之動因、概況及評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
閻紅生,〈"春阿氏案"與清末民初社會〉,《民國春秋》1995年第2期
薛金蓮,〈清末監獄制度近代化演變淺析〉,《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7年6月)
謝蕙風,〈大眾化•化大眾:清末的白話報刊〉,《聯大學報》第2期(宜蘭:國立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5)
羅志田,〈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分社會後果〉,《二十世紀》雙月刊第八十九期(2005年6月)
蘇全有,〈徐世昌與中國軍警近代化〉,《福建論壇》1996年第3期
蘇雲峰,〈近代中國教育思想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7月)
龔春英,〈論張之洞的監獄改良思想〉,《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7年6月)
四、專書論文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運動與通俗文學之興起〉,《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市古宙三,<鄉紳の辛亥革命>,《近代中國の政治と社會》(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1)
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商務印書館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李孝悌,<胡適與白話文運動的再評估>,《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
林茂松,〈清代州縣司法運用的實態〉,《中國法制史探索》(台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5)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中的法律推理〉,《讓證據說話-中國篇》(熊秉真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柯必德(Peter Carroll)著,王正華校訂,〈「荒涼景象」-晚清蘇州現代街道的出現與西式都市計畫的挪用〉,《中國的城市生活》(李孝悌編,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
唐屹軒,〈近代中國書院教育的轉型〉,《近代中國與世界的變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
島田正郎著,左秀靈譯,〈清末獄制改革及大清監獄則例之編纂〉,《法學論集》(潘維和編,中華學術院,1977)
桑兵,〈論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胡偉希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楊惠宇,〈晚清廟產興學構想在民初政教間的開漾(1898-1916)-近代中國新視野與舊思惟衝擊下之一寫照〉,《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胡春惠、薛化元主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4)
潘佳慧,〈中國二十世紀初之教育改革〉,《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李弘祺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羅炳綿,〈中國警察制度的產生及其發展〉,《警政史料》(一)(台北:國史館,1989)
五、學位論文
王立毅,〈仕紳與行政-清末(1842-1911)新制學堂經營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
王怡超,〈清末法制改革思想研究-沈家本與寄簃文存〉(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淑慧,〈清末學部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王婷婷,〈清末女子教育思想〉(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惠姬,〈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呂小燕,〈中國小學現代化之問題與研究-以江蘇省為例(1902-1936)〉(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慶良,〈清末西政教育思想對教育行政制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林永義,〈清末民初法律演變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林作嘉,〈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秀香,〈富國裕民:清末民初中國實業教育研究(1904-192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孫慧敏,〈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孫慧敏,〈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張念平,〈清末的師範教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許惠文,〈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以《申報》、《東方雜誌》為中心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陳秀珠,〈近代中國商業法規制定之研究(1903-194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昀秀,〈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1905-191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俊華,〈從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權之努力與成效(1901---1911)〉(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陸啟超,〈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原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黃士嘉,〈清末師範教育制度研究(一八九七~一九一一)〉(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黃源盛,〈沈家本法律思想與晚清刑律變遷〉(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賈德琪,〈清末(1842-1911)新女子教育之興起〉(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賴淑卿,〈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
謝清香,〈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改造(1862-190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謝靜雯,〈大清新刑律的禮教爭議〉(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六、網路資料
彭翼仲著,姜緯堂整理校註,《彭翼仲五十年歷史(上)》,大連出版社,1996年,網路全書PDF檔,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138306.html
維基百科,<薩道義>,http://zh.wikipedia.org/zh/%E8%96%A9%E9%81%93%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