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寶齡
Paoling Liu
論文名稱: 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的轉化
How to Stay While You Have to Leave ? The Changing Production System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Hosiery Industy in Sheh-tou Country
指導教授: 徐進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彰化縣社頭鄉織襪工業生產體系空間結構外包制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織襪工業有明顯的空間分布,主要是以彰化縣社頭鄉為大本營。相對於台灣眾多勞力密集型之紡織工業被視為「夕陽產業」而外移與沒落,然而『社頭織襪工業』在面臨激烈競爭環境下,卻並未大量外移或消失,反而形成當地的產業文化特色。
    本研究主要是嘗試以工業地理學「生產體系」的概念及「空間結構」的觀點,針對社頭織襪工業面臨國內生產條件的改變與市場的激烈競爭,探討及分析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如何轉化而使得能繼續『存留』在社頭的背後因素。在理論架構上透過工業地理學之區位理論、產品週期理論及新國際分工理論的回顧與對話,發現「工資成本」並不足以解釋社頭織襪工業存留之原因,尤其在台灣已失去過去廉價勞工的競爭優勢,加上低工資國家的參與競爭。
    根據實察深入訪問得知,社頭織襪工業面臨經濟環境的日趨惡化,對於襪廠在當地採取的調適策略包括了在技術、品質上有所提昇,如引進國外新技術及透過經驗累積使技術更加純熟,進而多家襪廠採取製造較高單價襪品、自創品牌或爭取知名品牌代理等以提高利潤;並有襪廠進行產品或市場區隔,以不斷創新開發襪品;同時多家襪廠趨向「少量多樣化」生產;加上社頭織襪工業長期建立下的外包制度,促使能夠「快速反應」並「彈性配合」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此外,為了爭取訂單來源,進一步透過整體代工利潤空間的壓縮等因素,使得襪廠得以繼續存留在社頭。
    目前雖然已有少數襪廠外移到低工資國家,尤其是以中國大陸為主,然而因為廠商對於歐美配額取得不易,加上中國大陸市場未全面性開放且內部信用不足,故多數外移襪廠在社頭當地仍繼續有生產活動。
    社頭織襪工業存留的條件與其外包制度下襪廠的空間基礎以及長期生產網絡形成的交易空間有很大的關係,並且隨著產業組織調整過程中,在空間結構上亦有所轉化。進而,社頭織襪工業的存留回應了Massey(1984)所提出的地理組織對於產業組織發揮其應變的積極作用,也就是社頭織襪工業採取垂直分工下的襪廠、代工廠和家庭代工在地理空間的聚集,以及之間的生產網絡與社會鑲嵌所形塑的地理組織,實質地影響織襪工業生產活動的績效與競爭優勢的建構,使得社頭織襪工業得以繼續存留。

    第一章、緒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二節、相關理論回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第三節、研究區域的概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架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第二章、社頭織襪工業的發展歷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第一節、台灣織襪工業的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第二節、台灣織襪工業的空間分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第三節、社頭織襪工業的發展歷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第四節、小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 第三章、社頭織襪工業之生產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 第一節、社頭織襪工業之生產結構與技術的演進_____________35 第二節、社頭織襪工業外包制度的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42 第三節、分工的整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 第四章、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之轉化____________________60 第一節、經濟環境變動與應變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 第二節、在地的調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5 第三節、區位的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 第四節、小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7 第五章、社頭織襪工業空間結構之轉化__________________89 第一節、社頭織襪工廠的空間基礎-沒有圍牆的工廠與隱形工廠__89 第二節、社頭織襪工業之交易空間—長期生產網絡的運作______96 第三節、社頭織襪工業空間結構的轉化____________________104 第六章、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5 附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 參考文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

    一、 中文部份—
    (一) 書籍與專刊
    1. 于宗先主編(1986)《經濟學百科全書8—空間經濟學》,台北:聯經。
    2. 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台北:五南書局。
    3. 《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年鑑各年》。
    4. 王宏文(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
    5.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9)《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
    6. 《台灣區織襪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名錄》,1997.1、1999.1。
    7.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普查報告》,彰化卷。
    8.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
    9. 吳連賞(1991)《台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0.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和環境變遷》,台北:復文。
    11. 吳惠林(1994)《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台北:正中。
    12. 李平、路繼唐、李興華等編(1952)《台灣紡織工業專輯》,台北:工商新聞社。
    13. 李薰楓(1992)《三重市製造業空間組織的研究》,台灣師大博論。
    14. 谷蒲孝雄(1992)《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台北:人間出版社。
    15.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40年》,自立晚報出版。
    16. 金潤泰(1993)《台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台大社會所碩論。
    17. 柯志明(1993)《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中研院民族所。
    18. 徐正光(1990)〈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選自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巨流出版。
    19. 紡拓會(1993)《紡織品出口配額手冊》。
    20. 紡拓會(1998)《1997年中華民國紡織工業統計資料彙編》。
    21.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
    22. 陳介英(1994)《台灣中小企業的技術特質及其社會意涵》,東海社會所博論。
    23.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24. 楊勝評(1997)《製造業廠商區位調整行為模式之研究—台灣資訊電子區位行為分析》,台大城鄉所博論。
    25. 翟本瑞梲、陳介英(1995)《台灣社會與經濟論集》,台北:幼獅。
    26. 趙蕙鈴(1993)《台灣中小型工廠協力生產網絡之關係內容分析—彰化縣和美地區紡織工業之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
    27. 劉仁傑(1999)《分工網路—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秘》,台北:聯經。
    28. 劉欣靜(1997)《台灣廠商自創品牌之決策過程—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分析架構》,政大國貿所碩論。
    29. 歐俊隆(1994)《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分布與發展類型之研究》,台大經研所。
    30. 蕭新煌主編(1990)《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巨流出版。
    31. 鍾琴主編(1996)《兩岸產業分工:理論與實際》,台北:中經院。
    32. 顏明宏(1996)《襪類產品專題調查報告》,台北: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