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韋煙灶 |
---|---|
論文名稱: |
新竹及竹南地區的地下水區劃分與水資源探討 The Division of Groundwater Region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of Hsinchu and Chunan areas |
指導教授: | 楊萬全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含水層 、地下水 、新竹地區 、水平衡 、水資源 、水質 |
英文關鍵詞: | aquifer, groundwater, Hsinchu area, water balance,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8 下載:9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區域水資源的供需平衡,維繫著作為高科技科學城的新竹都會區未來的發展,水資源的規劃建立在基礎水文量的掌握,本研究係以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及水文學的水平衡觀點作為研究的途徑,從推估逕流量、進行地下水性質的空間分析、地下水可開發量的估算、劃分地下水區到區域水資源評估。具體的研究成果條列如下:
1)本研究顯示:研究區的氣候具有介於北部及中部的過渡性特徵;以等降水量線圖為基礎分析,得出研究區的降水量約以70mm/100m的趨勢由西向東遞增。2)以氣候水平衡法估算研究區各流域及全區總逕流量為19.7億噸/年,鳳山溪流域為3.26億噸/年、頭前溪流域為9.12億噸/年、客雅溪流域為0.57噸/年、鹽港溪流域為0.41億噸/年、中港溪為6.34億噸/年。3)透過地層剖面比對、地下水採樣及Piper水質結構圖的分析,確認地下水研究區各地均至少同時存在兩個含水層,是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成果。4)利用地下水位調查及作圖分析,可將地下水研究區的自由水之地下水系劃分為:鳳山溪、頭前溪—客雅溪、鹽港溪、中港溪等4個地下水系,鳳山溪、頭前溪和客雅溪三地面水系,在新竹平原部份合為一個地下水系。受壓地下水系則可劃分為新竹平原、鹽港溪流域及中港溪流域3個地下水系。5)透過相關水質指標的檢測及分析,地下水研究區地下水質受沈積環境變化的影響,水中鹽基物的濃度,呈現的由東北部向西南部遞增空間規律性(尤其是受壓水)。6)本研究以地層係數為指標,將地下水研究區劃分為3個水文地質區;以及綜合地面水系、地下水系、水文地質、地面水及地下水的聯合使用,並考量人口及產業的分布情況,將地下水研究區劃分為4個地下水區。7)以地下水流動量為依據,地下水研究區自由地下水的可開發量,在新竹平原地下水系約為446×106m3/yr年、鹽港溪地下水系約為0.59×106m3/yr、竹南平原地下水系約為75.8×106m3/yr,總計為522.4×106m3/yr。新竹平原的地下水系受壓水可開發量約在1.54×106m3/yr以上、竹南平原地下水系約在1.20×106m3/yr以上,整個地下水研究區的受壓水可開發量應在3.00×106m3/yr以上,地下水總可開發量約在525.59×106m3/yr以上。8)新竹平原及竹南平原的自由水均屬豐富,但所調查的水井中約有65.9%的井水已經遭受農業及家庭污染,只宜作為灌溉用水。受壓水水量有限,僅可作為旱年及旱季的調節水源。
地下水研究區的地下水出水量及水質具有明顯的空間特性,各地的區域發展也有所差異。在進行地下水監測、評估及開發時,應因地制宜地考慮區內地下水質、量的空間差異。本研究的成果可提供政府部門及產業界,在新竹、竹南地區進行都市計劃、投資、開發時,水資源量預估的參考依據。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in Hsinchu plain & Chunan plain catchments locate in northwest Taiwan. The outlines of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area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climate of study area possesses the transitional features from Northern Taiwan to Mid-Taiwan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isohyet’s map﹐the precipitation of study area has the tendency of “increase of 70mm/100m from east to west”﹒ 2)The runoff of individual river catchment in study area was estimated as follows:Fengshan creek catchment as 326×106m3/a﹑Touchan creek catchment as 912×106m3/a﹑Kheya creek as 57×106m3/a﹑Yankang creek as 41×106m3/a﹑Jhongkang creek as 634×106m3/a﹐and sum of discharge as 19.7×108m3/yr﹒3)By investigating of groundwater in study area﹐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two aquifers which consists of unconfined aquifer and confined aquifer﹒4)By the way of 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analysis of mapping﹐groundwater study area shows that the unconfined groundwater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Hsinchu plain system﹑Yankang creek system and Jhongkang creek system﹔and confined groundwater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Hsinchu plain system﹑Yankang creek system and Jhongkang creek system also﹒5)For analyzing the records of groundwater qualities(which obtained from fieldwork) showed that the discrepancy in groundwater qualities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groundwater study area﹒6)To rest on hydraulic constants﹐the whole groundwater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hydrogeology regions﹔and to stand on rivers system﹑hydrogeology and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surface runoff with groundwater﹐the whole groundwater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ndwater regions﹒7)We can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exploitable groundwater according as the discharge of groundwater﹒The amount of exploitable groundwater of individual unconfined groundwater system is estimated as follows:Hsinchu plain groundwater system as 446×106m3/a﹑Yankang groundwater system as 0.59×106m3/a﹑Jhongkang creek as 75.8×106m3/a﹐and sum of amount as about 522.4×106m3/yr﹒ The amount of confined groundwater system is estimated as follows:Hsinchu plain groundwater system as about 1.54×106m3/a﹑Jhongkang creek as about 1.2×106m3/a﹐and sum of amount as above 300×106m3/a﹒ 8)Although the discharge of unconfined groundwater is abundant in Hsinchu and Chunan plains﹐the 65.9 percent of wells are polluted by agricultural and household pollutant﹒It can make use of irrigation only﹒The discharge of confined groundwater is insufficient It can make use of combating drought in dry season and year of drought merely﹒
The groundwater yields and water qualities have significa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and the region development also have diversity in groundwater area﹒It must be to suit the measure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 about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groundwater﹐when proceed to monitor﹑to assess and to exploit of the groundwater located in groundwater study area﹒The results we get could provide insight to schemes﹑investments and developments in Hsinchu and Chunan areas by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circles﹒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文獻(按姓氏筆劃)
山本莊毅(1983):《地下水調查法》(新版),東京:古今書院,p.134;pp.273-274。
王明果、謝兆申編製(1989),《1/100,000桃園縣土壤分佈圖》,臺中市: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王明果、謝兆申編製(1989),《1/100,000新竹縣、市土壤分佈圖》,臺中市: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王明果、謝兆申編製(1989),《1/100,000苗栗縣土壤分佈圖》,臺中市: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石再添等(1994):《臺灣地區七十六條重要河川理論水力蘊藏量及地表逕流係數研究總報告》,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pp.27-28;34-35;p.68。
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pp.97-105;575-577;588-598;。
田口雄作(1993):<圃場整備事業與環境保護>,《水之地理學--成果與課題(論文集)》,pp.49-60。
田景隆(1988):《新竹科學園區地球物理測勘研究》,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漢全(1996),《水質分析實驗》,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信昌(1994):《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說明書暨圖幅第十二號:苗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pp.44-45。
何春蓀(1955):<臺灣之地下水地質>,《臺銀季刊》,7(2):112-128。
沈理照主編(1991):《水文地質學》,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p.10;pp.48-51。
松井 健、武田和彥、田村俊和(1990):《丘陵地の自然環境との特性と保全》。東京:古今書院,p.38。
吳素蓮(1994):<大屯山西南坡面地下水流動系統與水資源利用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22:65-121。
吳聲淼(1996):《臺灣省新竹農田水利會誌》,新竹市:新竹農田水利會,pp.189-190;172-174。
林木連等(1999):<屏東平原地下水水質變化研究>,《第三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等,pp.37-47。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正文(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臺北縣中和市:中央地質調查所,122pp.。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1982年修訂版),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pp.58-62。
島野安雄(1993):<竹田盆地周邊地域之湧泉>,《水之地理學--成果與課題(論文集)》,pp.3-15。
曹以松等(1991):《恆春地區地下水資源之調查評估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洪華君(1989):《雲林地區水文地質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p.63-69。
韋煙灶、楊萬全(1999):<新竹平原及竹南平原集水區區域水平衡與地下水域分區之研究>,《第三屆地下水資源及水質保護研討會》,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等,pp.270-284。
韋煙灶(1998):<新竹平原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與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臺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9:63-96。
韋煙灶(2003):<臺灣西部沿海區域發展模式之探討—新竹市油車港地區的個案研究>,《人·時間·空間—地方研究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竹師範學院,pp.1-44。
郭魁士(1997):《土壤學》,臺北縣中和市:中國書局,pp.217-218;242-243。
徐年盛等(1990):《臺北盆地地下水污染補充調查及監測系統規劃》,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25-26;246-247。
徐新貴(1998):《水質分析實驗》,臺北市:高立利圖書公司,p.218。
徐達蓉(1982):《臺中港特定區的水資源問題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智欽(1986):《屏東縣佳冬、枋寮地區地層下陷之研究—力力溪沖積扇水平衡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欽(1995):<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pp.138-146;156-163。
張智欽(1997):<宜蘭地區地下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獎助專刊第3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p.20;129-146。
陳柳均(2001):《高科技的想像:新竹科學園區與地方發展》,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pp.19-37;50-51。
陳春泉(1977),<桃園縣土壤調查報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報告第34號》,臺中縣霧峰: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陳春泉(1977),<新竹、苗栗縣土壤調查報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報告第34號》,臺中縣霧峰: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陳國川(1994):《新竹市志》(土地篇:地理),新竹市:新竹市政府,pp.70-74;76-81。
富田芳郎(1961):《臺灣地形發達史の研究》,東京:古今書院,pp.56-58。
湯振輝(1968):<臺灣省新竹區低丘陵及平原地帶航照地質之觀察>,《臺灣石油地質》,6:241-252。
塗明寬、陳文政(1990):《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說明書暨圖幅第七號:中壢》,臺北縣中和市:中央地質調查所,pp.37-39。
塗明寬、陳文政(1991):《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說明書暨圖幅第十三號:竹東》,臺北縣中和市:中央地質調查所,pp.18-19。
彭宗仁、劉聰桂、汪中和(1997):<宜蘭平原地下水之碳十四年代校正>,《地質》,17(1-2):17-45。
趙希濤(1984):<臺灣海峽兩岸全新世地質的對比>,《中國海岸演變之研究》,中國福州:科學技術出版社,pp.36-65。
趙希濤、楊達源(1992):《全球海面變化》,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pp.45-46;52-53。
楊盛行(1994)編,《農業與環境保育》,臺北市:華香園出版社。
楊萬全(1972):<臺北盆地地下水蘊藏量及超抽情況之研究>,《臺銀季刊》,23(4):35-253。
楊萬全(1974):<新店溪沿岸地下水補注問題之調查研究>,《臺灣水利》,22(1):16-29。
楊萬全(1978):<臺北盆地地層下陷的地理研究>,《臺灣師大地理學研究》,2:16-49。
楊萬全(1979):<臺北盆地地層下陷預測與深層下陷探討>,《臺灣師大地理學研究》,3:41-53。
楊萬全(1980):<Wenner法電阻探測>,《臺灣師大地理教育》,6:3-12。
楊萬全(1981):<抽水試驗>,《中國地理學會會刊》,9:37-50。
楊萬全(1983):<地下水開發對環境的衝擊>,《臺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9:73-118。
楊萬全(1987):<臺灣地區地下水域劃分>,《臺灣師大地理學研究》,11:41-68。
楊萬全(1989):<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13:57-91。
楊萬全(1990):<臺灣地區地下水域主要特徵>,《臺灣師大地理學研究》,15:29-66。
楊萬全、歐陽鍾玲、呂鋒洲(1991):<烏腳病地緣關係之研究>,《地理研究報告》,12:225-246。
楊萬全(1993):《水文學(增訂版)》,臺北市:臺灣師大地理學系,p.61;pp.58-59;84-87;170-175;197;112-128;159-176;193-194;204;221-223;226-242;314-315;316-319;436-437;439-441;461-462。
楊萬全(1988):<臺灣地區蒸發散問題之探討>,《臺灣師大中等教育》,39(2):22-41。
楊萬全(2000a):《台灣水文論文集》,臺灣師大地理學系,pp.584-585;597-600。
楊萬全(2000b):<臺灣的水平衡>(演講論文),《第四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pp.1-18。
楊萬全等(2002):《臺灣水資源史:第二篇》,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p.205;pp.212-215。
楊潔豪(1997):<直流電阻探勘法在含水層水文參數推估之應用>,《地質》,臺北市:中國地質學會,17(1-2):1-16。
楊慧鉑(1991):《金山地區水資源概況及供需型態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來甲(1994):《大安溪下游沖積扇地下水資源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綺(1986):《北港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化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p.43-53。
劉桓吉(1989):《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說明書暨圖幅第六號:新竹》,臺北縣中和市:中央地質調查所,pp.18-19。
劉聰桂(1992):<宜蘭地區地下水放射性碳定年研究>,《地下水調查分析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679-689。
劉聰桂等(1996):<濁水溪沖積扇之地下水資源--碳十四與氚定年/示蹤研究>,《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pp.145-164。
劉聰桂、田巧玲、張炎銘、蘇瑞榮、張秉權(1998):<屏東平原地下水定年/示蹤研究>,《屏東平原地下水及水文地質研討會論文集》,pp.269-282。
劉鴻喜(1963):<臺灣地下水之研究>,《臺銀季刊》,14(3):218-253。
謝熾昌(1991):《彰化縣和美地區地下水資源之研究》,臺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尚廉(1988):《高級精密工業型態污染特性探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發展地區環境影響評估研究(I)》,臺灣大學環工研究所,p.58。
蘇惠珍(1992):<通用克利金法於地下水觀測網規畫之應用>,《地下水調查分析與保育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191-205。
新亞工程顧問公司(1990):《各國地下水保護策略及法規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2-1~2-9。
二、政府出版品(按出版年份)
地下水工程處(1965):《臺灣西北部地區地下水源勘查報告》,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建設廳,p.1;pp.56-78。
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1974):《(1/200,000)石油地質圖第一號:北部地區》,苗栗縣公館: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
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1978):《(1/100,000)石油地質圖圖幅第二號:桃園--新竹》,苗栗縣公館: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
經濟部水資會(1984):《臺灣地區之水資源》,臺北市:水資會,pp.118-132。
經濟部水資會(1986):《臺灣地區各河川月雨量記錄(北部地區、中部地區)》,臺北市:水資會。
經濟部水資會(1986):《水文年報》,臺北市:水資會,p.11。
臺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1988):《頭前溪及鳳山溪水系水庫水源初步調查規劃報告》,臺中市:臺灣省水利局。
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1994):《(1/100,000)石油地質圖圖幅第三號:新竹--苗栗》,苗栗縣公館: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1994):《新苗地區地下水碳十四定年研究》,臺北市:水資會,p.51。
經濟部水利司等(1995):《地層下陷研討會論文集(IV)》,臺北市:經濟部水利司。
經濟部水資會(1996):《臺灣水文概況》,臺北市:水資會,p.1;13。
環境保護署環檢雜誌編輯小組(1997):《水質檢測方法》,行政院環保署。
臺灣省水利局(1997):《海岸水文年報》,臺中市:臺灣省水利局,p.114。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65-1998):《氣候年報(地面部份)》,臺北市:中央氣象局。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五十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臺北縣中和市: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1997):《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新竹市:新竹市政府,p.‚-12。
新竹市政府主計室(2002):《(民國90年)新竹市統計要覽》,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新竹縣政府主計室(2002):《(民國90年)新竹縣統計要覽》,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主計室(2002):《(民國90年)苗栗縣統計要覽》,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三、西文文獻(按作者筆劃排列)
Ayalon﹐A.﹐Miryam Bar-Matthew﹐and Eytan S.(1998)﹐Rainfall-recharge relationships within a karstic terrain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miarid region﹐Israel:d18O and dD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Hydrology﹐207:18-31。
Barbara﹐Allen-Diaz﹐Eric Hammerling﹐and Chris Campbell(1998)﹐Comparison of standard water quality sampling with simpler procedures﹐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53(1):42-45.
Bartarya﹐S.K.(1993)﹐Hydrochemistry and rock weathering in a sub-tropical Lesser Himalayan river basin in kumaun﹐India﹐Journal of Hydrology﹐146:149-174.
Boggs﹐S.,Jr.(1995)﹐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2nd ed.)﹐Prentice-Hall﹐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p.396-397;402-403.
Bouwer﹐H.(1993)﹐Groundwater Hydrology(international ed.)﹐McGraw-Hill Book﹐Singapore﹐p.348;pp.402-406.
Calvache﹐M. L.﹐and Antonio Pulido-Bosch(1991)﹐Saltwater intrusion into small coastal Aquifers(Rio Verde,Almuñecar,southern Spain)﹐Journal of Hydrology﹐129:195-213.
Constantz﹐J.(1998)﹐interaction between stream temperature﹐streamflow﹐and Groundwater exchange in alpine stream﹐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4(7):1609-1615.
Cresswell﹐R.G..﹐G..Jacobson﹐J.Wischusen﹐and L.Keith Fifield(1999)﹐Ancient groundwaters in the Amadeus Basin﹐Central Australia:evidence from the radio-isotope 36Cl﹐Journal of Hydrology.223:212-220.
Ekwurzel﹐B.﹐P. Schlosser﹐William. M. Smethie Jr.﹐L.N. Plummer﹐E. Busenberg﹐R. L. Michel﹐R. Weppernig﹐and M. Stute(1994)﹐Dating of shallow groundwater:Comparison of transient tracers 3H/3He﹐chlorofluorocarbons﹐and 85Kr﹐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0(6):1693-1708.
Massei﹐N.﹐M. Lacroix﹐H.Q. Wang﹐B.J. Mahler﹐and J.P. Durpont(2002)﹐Transport of suspended solids from a karstic to an alluvial aquifer:the role of the karst/alluvium interface﹐Journal of Hydrology.260:88-101.
McMahon﹐P.B.(2001)﹐Aquifer/aquitard interfaces:mixing zones that enhance biogeochemical reaction﹐Hydrogeology Journal﹐9:34-43.
Marios﹐Sophocleous(1992)﹐Groundwater recharge estim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the Great Bend Praire of central Kansas and its recharge statistics﹐Journal of Hydrology﹐158:113-140.
Nilsson﹐B.﹐R. Jakobsen﹐and L. J. Anderson(1995)﹐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ctive groundwater samplers﹐Journal of Hydrology. 171:223-238.
Purdy﹐C. B.﹐G. R. Helz﹐A. C. Mignerey﹐P. W. Kubik﹐D. Elmore﹐P. Sharma﹐and T. Hemmick(1996)﹐Aquia aquifer dissolved Cl- and 36Cl/Cl-:Implication for flow velocitie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32(5):1163-1171.
Rezaul Mahmood(1998)﹐Scale issue in soil moisture modeling:Problems and Prospect﹐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20(3):273-291.
Schot,P.P.﹐and A. Molenaar(1992)﹐Regional changes in groundwater flow patterns and effects on groundwater composition﹐Journal of Hydrology﹐130:151-170.
Schot﹐P.P.﹐and J. van der Wal(1992)﹐Human impact on regional groundwater composition through intervention in nature flow pattern and change in land use﹐Journal of Hydrology﹐134:297-313.
Seiler﹐K.﹐and W. Lindner(1995)﹐Near-surface and deep groundwater﹐Journal of Hydrology﹐165:33-44.
Shen﹐S. M.(1998)﹐The application of pictorial materials on the geomorphic change of Huatung Coast﹐Journal of Cartography﹐8:219-232.
Sukhija﹐B. S.﹐V. N. Varma﹐P. Nagabhushanam﹐and D. V.Reddy(1996)﹐Differentiation of palaeomarine and modern seawater salinities in coastal groundwater(of Karaikal and Tanjavur﹐India)based on inorganic﹐organic biomarker fingerprints and radiocarbon dating﹐Journal of Hydrology﹐174:173-201.
Taylor﹐C.C.(1994)﹐Hydrology of the Poverty Bay flats aquifers﹐New Zealand:recharge mechanism﹐evolution of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and ground-water ages﹐Journal of Hydrology﹐158:151-185.
Ting﹐Cheh-Shyh(1997)﹐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Pingtung Plain﹐Taiwan﹐Amsterdam:Free University﹐pp.83-101。
Vengosh﹐A.﹐and E. Rosenthal(1994)﹐Saline groundwater in Israel:its bearing on the water crisis in the country﹐Journal of Hydrology﹐156:389-430.
Vengosh﹐A.﹐and A. Ben-Zvi(1994)﹐Formation of a salt plume in the Coastal Plain aquifer of Israel:the Be’er Toviyya region﹐Journal of Hydrology﹐160:21-52.
Bureau Reclamation(n.d.)﹐Groundwater manual:A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publication﹐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U. S.
Wu﹐C. M.(1992)﹐Ground wat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Taiwan﹐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35(3):293-311.
四、網站文獻(按單位、作者筆劃排列)
中央氣象局(2003):《中央氣象局資訊服務網站》,2003.04.10取自http://www.cwb.gov.tw/
中央地質調查所(2003):《活動斷層調查報告》,2003.04.20取自http://www.moeacgs.gov.tw/result/Fault/web/index.htm.
新竹縣政府計畫室(2003):《新竹縣璞玉發展計畫》,2003.04.20取自http://www1.hchg.gov.tw/puyu/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