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庭楷 Chen, Ting-Kai |
---|---|
論文名稱: |
《干祿字書》之形體學考察 |
指導教授: |
杜忠誥
Du, Zhong-G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0 |
中文關鍵詞: | 干祿字書 、漢字形體學 、異體字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8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干祿字書》係唐代顏元孫所作,由其姪顏真卿於大歷九年(西元774年)書寫刻石並立於其湖州刺史東廳院,目的是為了糾正魏晉以來文字俗體紛雜的窘境。因該書內容切合時需,益以顏真卿優美的書法,故一時傳拓不絕,流布甚廣,確實達到規範唐代社會用字的成效,實為「字樣學」的經典著作。
其書先後經過唐大歷九年、開成四年及南宋紹興十二年之三次刻石,而後又有坊間種種抄本、鉛字印刷本的流布,幾經比對及篩汰後,本論文終以北京故宮「明拓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夷門廣牘本」為輔助比對所資。經分析後,「明拓本」《干祿字書》涵蓋字例共804組,依其小注,可分「上俗下正組」、「上通下正組」、「易混字組」、「竝正」、「上俗中通下正」、「上中通下正」、「上通中下正」、「上俗中下正」及「特別例」共九大類,本論文將之分章分組逐一論述。
有別以往靜態「偏旁分析」的比對研究,本論文採「漢字形體學」之動態演化的視角去考察《干祿字書》。其考察重點有三:一、盡可能找到該字初形或較早期字例。二、推索其筆畫、部件、偏旁部首乃至整個字形型塑之所以然。三、闡明文字形體遞嬗之過程。
所幸地不愛寶,20世紀以來,諸多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方興未艾,提供了「形體學」研究上許多方便,然而亦因資料龐大,論文繳交時限的壓力下,故本論文挑了《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新甲骨文編》、《甲骨文簡明詞典》、《金文編》、《新見金文字編》、《古文字類編》、《甲金篆隸大字典》、《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秦文字編》、《說文新證》、《字源》、《古文字譜系疏證》、《金文常用字典》、《文字析義注》、《古文字釋要》、《睡虎地秦簡文字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張家山漢簡文字編》、《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戰國文字編》、《戰國古文字字典》、《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顏真卿字典》、《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字形匯典》……等,利用這幾部重要的典籍作為主要參考的依據,再輔以其他工具書及古文字研究成果,期能為《干祿字書》中每一組字之形體問題,作初步探討並提出說明,實難言周全。
經考察後,可以清楚一字形體之流變,並說明該組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形體發展的脈絡中,了解《干祿字書》當時判定的限制及其結果是否允當,最終歸納考察後的漢字演化現象,以期對將來文字改革有所裨助。
一、專書
(一)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徐鉉注(陳昌治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2003年8月。
3.﹝北齊﹞顏之推著 :《顏氏家訓》,蔡宗陽:《新編顏氏家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4.﹝梁﹞顧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9月。
5.﹝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6.﹝宋﹞洪适:《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7.﹝宋﹞歐陽脩:《集古錄跋尾》;﹝清﹞歐陽衡原校。
8.﹝宋﹞王欽若:《冊府元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元〕李文仲:《字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10.﹝明﹞張自烈:《正字通》;﹝清﹞廖文英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清﹞王昶:《金石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13.﹝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14.﹝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15.﹝清﹞阮元輯:《宛委別藏》,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16.﹝清﹞吳大澄:《說文古籀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17.﹝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18.﹝清﹞段玉裁:《經韻樓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由簡至繁排列)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2.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3.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年。
4.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5.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6.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9年 2月。
7.杜師忠誥:《漢字沿革之研究》,臺北:老古出版社,2011年6月。
8.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9月。
9.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10.季師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11.約齋:《字源》;董作賓校訂,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5月。
12.范可育、王志方、丁方豪:《楷字規範史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13.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
14.施安昌:《顏真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7月。
15.施安昌:《善本碑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16.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70年。
17.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8.高更生:《漢字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19.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20.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12年12月。
21.陳新雄、曾榮汾:《文字學》,臺北:五南圖書,2012年9月。
22.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
23.陳五雲:《從新視角看漢字:俗文字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4.曾榮汾:《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25.曾良:《俗字及古籍通字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26.黃侃口述、黃焯筆記:《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27.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8.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7月。
29.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30.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8月。
31.裘錫圭:《中國文字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32.魯實先:《文字析義注》;王永誠注,新北:台灣商務印書,2015年12月。
33.臧克和:《中古漢字流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34.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
35.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6月。
36.羅振玉:《干祿字書箋證》,「貞松老人遺稿甲集之一」。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由簡至繁排列)
1.文麗:《干祿字書與魏晉南北朝碑刻俗字對比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2.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3.何繼軍:《唐代“三書"俗字研究》,安徽: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4.曾榮汾:《干祿字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9月。
5.趙璐:《《干祿字書》字形整理之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6.劉元春:《唐代字樣學研究──以社會實物用字為參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7.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4月。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1.王顯:〈對干祿字書的一點認識〉,《中國語文》,1964年第4期。
2.施安昌:〈關於《干祿字書》及其刻本〉,《故宮博物院刊》,1980年第1期。
3.施安昌:〈唐代正字學考〉,《故宮博物院刊》,1982年第2期。
4.趙超:〈論漢唐間的異體字及《干祿字書》〉,《出土文獻研究》,1985年第2輯。
5.王元軍:〈干祿仕進與唐人的書法〉,《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6.郝茂:〈三種楷體正字書的比較〉,《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7.左啟:〈三台宋刻《顏氏干祿碑》〉,《四川文物》,1997年第2期。
8.朱葆華:〈顏元孫與《干祿字書》〉,《中文自學指導》,1997年第4期。
9.朱葆華:〈《干祿字書》研究〉,《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10.張金霞:〈顏氏家族與漢字規範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2期。
11.李海霞、何寧:〈唐代的正字運動〉,《文史雜志》,2000年第1期。
12.李玉平:〈試析《干祿字書》中的異體字和易混字〉,《漢字研究》,第一輯,2005年6月。
13.齊元濤:〈顏氏家族與楷體字形的確立〉,《山西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
14.杜澤遜:〈跋乾隆朱振祖抄本《干祿字書》〉,《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年第5期。
15.符渝:〈《干祿字書》的正字觀及現實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16.劉中富:〈《干祿字書》俗字研究〉,《中文自學指導》,2002年第3期。
17.劉中富:〈《干祿字書》的異體字及其相關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4期。
18.劉中富:〈試論《干祿字書》在正字學史上的地位〉,《東岳論叢》,2003年第4期。
19.方曉:〈《顏氏干祿字書》綜述〉,《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
20.何繼軍、詹言:〈唐代"三書"俗字的諸種類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21.唐娟:〈《干祿字書》與《五經文字》異同比較〉,《文教資料》,2007年第6期。
22.唐娟:〈《干祿字書》字類分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23.紀雅茹:〈《干祿字書》俗字構形中的聲符替換〉,《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8年第4期。
24.羅凡晸:〈大一國文中的「語文智慧」--淺析《干祿字書.序》文字、文學、書法三度空間的線上教學〉,《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08年第1期。
25.姜美菊:〈《干祿字書》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009年第18期。
26.蔡忠霖:〈論字書的字形規範及其「竝正」現象──以唐代字樣書為例〉,《文與哲》,2009年第15期。
27.吳海娟:〈從《干祿字書》看漢字正俗演變〉,《時代文學》,2010年第6期。
28.趙璐:〈淺析《干祿字書》中的俗字〉,《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四、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由簡至繁排列)
1.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2.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3.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4.王輝主編:《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5.方述鑫、林小安、常正光、彭裕商:《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 月。
7.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
8.王心怡:《商周圖形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9.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10.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青銅器銘文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11.石橋鯉城:《顏真卿字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1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13.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14.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16.李圃、鄭明:《古文字釋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17.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2013年7月重印)
18.沈康年編:《古文字譜》,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19.吳幼潛:《封泥彙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4年2月。
20.季師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21.胡公石:《標準草書字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范韌庵、李志賢、楊瑞昭、蔡錦寶:《中國隸書大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12月。
23.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24.姚孝遂主編、蕭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25.徐文鏡:《古籀彙編》,商務印書館,1934年。
26.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1年。
27.秦公:《碑別字新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
28.秦公、劉大新:《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
29.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城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7年。
30.徐中舒:《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城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
31.徐中舒:《殷周金文輯錄》,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32.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城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
33.徐无聞:《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
34.徐在國、黃德寬:《古老子文字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5.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11月。
36.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37.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
38.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39.高明:《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40.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41.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42.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43.陳新雄主纂:《字形匯典》,臺北:聯貫出版社,1983-2002年。
44.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新見金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45.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46.郭沫若:《商周古文字類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
47.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48.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
49.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50.張守中:《中山王 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5月。
51.張守中:《張家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11月。
52.商承祚、王貴忱、譚棣華:《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3月。
53.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54.張光裕、曹錦炎:《東周鳥篆文字編》,香港:翰墨軒,1994年。
55.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56.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57.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58.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59.崔恒昇編:《簡明甲骨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60.傅嘉儀、張都陵:《金石文字類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3月。
61.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62.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10 月-1990年10月。
63.新華書店首都發行所:《草書大字典》,中國書店,1989年8月。
64.樊岳中、陳大英:《鳥蟲篆速查手冊》,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
65.劉復、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66.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67.劉鈞杰:《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
68.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69.羅福頤:《漢印文字徵》,北京:文物出版社,1918年9月。
70.羅福頤:《漢印文字徵補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71.羅福頤:《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72.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73.騰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五、參考網站
漢字構形資料庫(中研院)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漢字構形庫(中研院) http://char.ndap.org.tw/Search2/index.htm
全字庫(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國科會搜文解字 http://words.sinica.edu.tw/index.html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suo.htm
康熙字典網上版 http://www.kangxizidian.com/
漢典 http://www.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