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藤輝
GUO, TENG-HUI
論文名稱: 伊弗‧克萊恩(Yves Klein, 1928-1962)與其非物質繪畫敏感性的研究
指導教授: 王哲雄
Wang, Zhe-Xi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畢業學年度: 8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2
中文關鍵詞: 非物質敏感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伊佛‧克萊恩(Yvees Klein, 1928-1962)) 以他異常靈敏的直覺和沒有邊際超凡的想
    像力,加上他創作行動中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在他的藝術生涯裡導致不斷的爭議,他
    又自比是耶酥-基督(Jesu-Christ) 般的角色,神話或宗教裡殉教的基本元素是把自
    己的死亡與偉大的事蹟結合,這種情愫產生了一股莫名的力量,驅策著他走向「悲劇
    式英雄」的命運,傳奇的一生已創造了他獨特的「伊弗‧克萊恩神話」。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因而試圖去探索伊弗‧克萊恩所創造的「神話」世界。其中第一
    章特別就「新寫實主義」(Nouveau Realisme)的潮流加以闡述,主要基於伊弗‧克萊
    恩在他的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1957-1962) 的重要行動與新寫實主義團體的活動是結
    為一體的,因此本章便透過對「新寫實主義」成立的背景、理論、實際的行動等方面
    的探討,希冀了解「伊弗‧克萊恩在此一藝術潮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影響力
    與企圖」,他為什麼反對新寫實主義的教父-黑斯塔尼(Restany) 把新寫實主義者的
    創作策略比照〞現成物〞(readymade) 的想法以及「新寫實主義的解散與前瞻性發展

    本論文第一部分第二章試著從探討伊弗‧克萊恩的生長歷程,包含他的個性、所受的
    教育、所接觸的理論、醉心於柔道世界,以及與當時藝術環境的相互影響…深入的了
    解伊弗‧克萊恩所創造的「神話」之元素,但願能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第二部分則以三章的篇幅分別論述伊弗‧克萊恩三大類型的作品:「單色畫的探險」
    、「宇宙起源論」和「非物質繪畫的敏感性」。三者雖沒有必然的演變關係,但「非
    物質」(immateriel)的想法則是貫串著他的整個藝術世界。事實上這三大類型的作品
    該視為他體現「非物質」想法裡三個不同的手法,這三者不止經常前後交錯出現,也
    常相互結合運用。當我們面對他豐沛的、源源不斷的創作想法,在感受到想像力的震
    憾之際,該了解他的藝術世界裡真正「非物質」的根源。
    伊弗‧克萊恩的「非物質」藝術除了發展到訂立「非物質繪畫敏感性區域轉讓的規則
    (regles rituelles de la cession des zones de sensibilite picturalee
    immaterielle) 之外,更進而想經由「藍色革命」的行動,達成人類進化的最後階段
    裡,未來「理想世界」的美夢。對於伊弗‧克萊恩藝術的神祕與理想主義的色彩,似
    乎不具備點想像力,實在是無法進入他「敏感性」的國度。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