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喬茵 Yu, Chiao-Yin |
---|---|
論文名稱: |
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研究──以形、音、義為探討核心 "Mao Shi” and its commentaries from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 ──Exploration based on Palaeography, Phonology and Etymology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1 |
中文關鍵詞: | 敦煌寫卷 、《毛詩》 、《毛詩傳箋》 、《毛詩正義》 、文字 、音韻 、訓詁 |
英文關鍵詞: | Dunhuang Manuscripts, "Mao Shi", "Mao Shi Chuan Jian", "Mao Shi Zheng Yi", Palaeography, Phonology, Etymolog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08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6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在偶然的情況下被開啟,洞內發現大量六朝至北宋年間的寫卷,其中亦包括多件《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敦煌《毛詩》系列寫卷,與傳世本內容有諸多差異之處,本論文將透過文字、音韻、訓詁之研究角度,期盼提供語言文字學術領域更豐富的研究素材,並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探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歷來有關《詩經》學史之發展,較少提到敦煌《毛詩》寫卷的價值,故本文選擇以此為研究材料,由字形、字音、釋義之角度,對敦煌寫卷進行細部的探討。透過研究方法與步驟的闡明,對文獻之分析予以理論依據,且說明本文主要架構。
第二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概述〉,依據綴合法考察各國國家圖書館已公布之敦煌本《毛詩》系列寫卷,並依照《毛詩》白文、《毛詩傳箋》、《毛詩正義》、《毛詩音》等類別,以表格化方式彙整其敘錄資料,呈現綴合後之影像。
第三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文字問題〉,探討過往敦煌寫卷俗字研究的觀點,透過敦煌本與南宋傳世本字形之對照,由異體字、通假字、訛字三方向,觀察敦煌本之構形特色和文字使用情況,發現敦煌所流傳之《毛詩》系列寫卷,乃中原通行外另一種《毛詩》版本,故展現出經典文字的多元性。
第四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音韻問題〉,分析敦煌本《毛詩》音切的聲母、韻母和開合等第,考察到早期反切中三等韻-j-介音產生聲母顎化現象之情形。在類隔情況的統整中,可觀察到敦煌本《毛詩》脣音字中仍有部分輕重脣混切的情況,故其音切反映的時代特性,應是初唐《經典釋文》以後至晚唐五代之間的語音。敦煌本《毛詩》音切設計著重於韻腳字的考索,是以此批音注的形成目的,可視為唐代叶韻音研究的現象。
第五章〈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中的訓詁問題〉,有關寫卷釋義之討論,透過敦煌本與傳世本之比對,由敦煌本獨有之義訓、未見之義訓連結至敦煌本與傳世本產生歧異之因,分析此訓釋內容之差異,除了展現敦煌本有別於傳世通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外,更與敦煌之寺學教育密不可分。
第六章〈結論〉,總結前說,且結合《詩經》學史之討論,期盼在本文對敦煌本《毛詩》及其注解文獻進行探究和梳理後,能使得歷代《詩經》學史的發展,建構出更加清晰且完善的學術脈絡。
1900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17th sutra cave of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 was opened under the fortuitous circumstance. A massive amount of manuscripts from the Six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found inside the cave, many “Mao Shi” and its commentaries also included. It has numerous differences with the current passed down edition, bringing the enormous high value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is essay will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from a research perspective through Palaeography, Phonology, and Etymology.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the objective.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Shijing”, rarely mentions the value of “Mao Shi” manuscripts of Dunhuang, hence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steps, in addition to describes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is essay.
Chapter Two (The overview of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and its commentaries). On the basis of rejoining method to inspect the disclosed “Mao Shi” manuscripts of the Dunhuang series from the national libraries of China,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Russia, by applying the table structured fashion to consolidate the descriptive notes, and displays the image after rejoining.
Chapter Three (The Palaeography issue of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and its commentaries). Exploring the past research viewpoint of the non-classical wording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through the references between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the Southern Song passed down edition, 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Variant Characters, Interchangeable Characters, and Wrong Characters, observing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word usage scenario of Dunhuang edition, thus discovered that the “Mao Shi” manuscripts series circulate at Dunhuang are another appearance of “Mao Shi” edition from the current general edi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e diversity of characters in the classic literature books.
Chapter Four (The Phonology issue of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and its commentaries). By analyzing the initial, coda, and open/closed mouth syllable of the “Fanqie” of the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the study shows the medial〔-j-〕in Third grade in the early “Fanqie” causes the palatalization of the initial. And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Leige pattern of Fanqie, inferring the “Fanqi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which should be the pronunciation between “Jing Dian Shi Wen” finishe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o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 The “Fanqie” design of the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was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rhyme.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purpose of these pronunciation commentari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investigation phenomenon of the “Xieyin” in the Tang Dynasty.
Chapter Five (The Etymology issue of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and its commentari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Dunhuang edition and the current passed down edition,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commentaries sentences, apart from demonstrating the Dunhuang edi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passed down edition of “Mao Shi” and its commentaries, it indicates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 with the Monastery School Education of Dunhuang.
Chapter Six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statements of previous chapters, expecting that after the explor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Mao Shi” Dunhuang edition and its commentaries literature in this essay, could let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Shijing”, construct more clear and complete academic context.
一、古籍(按編撰者年代先後排序)
〔先秦〕左丘明 撰,〔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疏:《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元覆南宋劉叔剛刊明初修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1280-1368年。
〔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陸德明 釋文:《宋本毛詩詁訓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 疏,朱傑人、李慧玲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劉安等 編著,〔漢〕高誘 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 撰,〔南朝宋〕裴駰 集解:《史記》,南宋初期覆北宋國子監刊元及明初遞修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1129-1464年。
〔漢〕班固 撰:《漢書》,明嘉靖間德藩最樂軒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1522-1566年。
〔漢〕許慎 撰,〔宋〕徐鉉 校定:《說文解字》,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漢〕王逸 注,〔宋〕洪興祖 補注:《楚辭章句補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漢〕鄭玄 注:《周禮》,明嘉靖間東吳徐氏覆宋刊三禮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
〔三國〕韋昭 注:《國語》,明弘治壬戌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1502年。
〔南朝梁〕蕭統 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 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南朝梁〕顧野王 原編〔宋〕陳彭年等 新編:《大廣益會玉篇》,《四部叢刊》第19冊,上海涵芬樓借印建德周氏藏元刊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北齊〕顏之推 撰,賈二強 校點:《顏氏家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陸德明 撰,黃焯 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顏元孫 編:《干祿字書》,《後知不足齋叢書》第2函第5冊,光绪甲申仲秋常熟鲍氏刊行本,1884年。
〔後晉〕劉昫等 撰:《舊唐書》,《四部備要》第2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丁度等 編:《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陳彭年等 編:《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遼〕釋行均 編:《新修龍龕手鑑》,《四部叢刊續編》第29冊,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焦竑:《俗書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自烈 撰,〔清〕廖文英 續:《正字通》,《續修四庫全書》第2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南原:《隸辨》,清康熙戊戍年歙縣項絪玉淵堂藏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1718年。
〔清〕錢大昕 撰,呂友仁 校點:《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阮元 編:嘉慶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重栞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清〕陳澧:《切韻考(附音學論著三種)》,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編:《英藏敦煌文獻》(佛經以外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 編,任繼愈 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硏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俄藏敦煌文獻》,錄於《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石室遺珠》,錄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敦煌學文獻》第8輯第8卷,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二、今人論著(按編撰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
王彥坤 編:《歷代避諱字匯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王月婷:《《經典釋文》異讀音義規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敦煌學硏究小組編撰:《倫敦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提要》,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93年。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簡化字總表》,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李正宇:《敦煌學導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汪業全:《叶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金周生:《《切韻》以前反切上字用字之探討——以《經典釋文》為研究範圍》,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姜亮夫:《敦煌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高本漢 撰,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 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年。
高亨 纂著,董治安 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郝春文、宋雪春、武紹衛:《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張湧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張湧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裘錫圭 著,許錟輝 校訂:《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黃國良:《詩經通假字集釋》,唐山:唐山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1985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傅振倫:〈敦煌寫本毛詩白文三卷提要〉,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馮浩菲:《中國訓詁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馮蒸:《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馮其庸、鄧安生 纂著:《通假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葛毅柳 撰,李葆嘉 理校:《隋唐音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萬獻初:《《經典釋文》音切類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潘重規:《敦煌詩經卷子研究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70年。
潘重規 主編,王三慶等 編:《敦煌俗字譜》,臺北:石門圖書,1978年。
鄧文寬:《敦煌天文曆法文獻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復、李家瑞 編:《宋元以來俗字譜》,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
劉師培:《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毛詩詁訓傳國風殘卷》,錄於《劉申叔遺書》,武寧南氏校印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
魯實先 著,王永誠 注:《文字析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錄於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
羅振玉:《羅振玉校刊羣書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范方圓:《《毛詩傳箋》法藏敦煌寫本與阮刻本用字比較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8年。
高樂:《敦煌《毛詩音》音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大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淨土寺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年。
黃雷:《唐代敦煌的教育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史敦煌學博士論文,2016年。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期刊、學報論文
王三慶:〈敦煌寫卷中武后新字之調查研究〉,《漢學研究》1986年第4卷第2期。
王姣:〈敦煌漢簡通假字文字學初探〉,《藝術生活:藝術中國》2013年第12期。
王誠御:〈《毛詩故訓傳》書名的經學意義——兼辨正「故、訓、傳」三類說及「故訓/傳」偏正關係說〉,《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2018年第32期。
朱聲琦:〈從《玉篇》看舌上知系聲母的產生〉,《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李正宇:〈唐宋時代的敦煌學校〉,《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李索、穆晶:〈敦煌寫卷《毛詩》P.2529號異文例釋〉,《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李小潔:〈敦煌契約文書通假字研究〉,《神州》2013年第3期。
李添富:〈《異體字字典》的應用與未來〉,《東洋學》2018年第71輯。
屈萬里:〈十三經註疏板刻述略〉,《圖書月刊》1945年第3卷第5/6期。
竺家寧:〈《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1974年第2期。
姜亮夫:〈智騫《楚辭音》跋〉,《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洪梅馨:〈《廣韻》「新添類隔」之問題探討〉,《輔仁大學中研所學刊》2010年第23期。
馬景侖:〈《說文》段注「渾言」、「析言」所涉名詞詞意分類〉,《古籍研究》1997年第3期。
張永萍:〈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寺學〉,《西藏教育》2013年第2期。
許建平:〈敦煌《詩經》卷子研讀札記二則〉,《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1輯。
許建平:〈敦煌《詩經》寫卷與中古經學〉,《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4輯。
許建平:〈敦煌《詩經》寫卷研究綜述〉,《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1輯。
楊發鵬:〈敦煌寺學與敦煌佛教入門讀物之關係探析〉,《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1期。
楊軍、儲泰松:〈興福寺本《禮記音義》殘卷論今本《釋文》的「首音」〉,《漢語史學報》2016年第16期。
楊軍、黃笑山、儲泰松:〈《經典釋文》反切結構的類型、層次及音韻性質〉,《歷史語言學研究》2017年1期。
鄭炳霖、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的戒律和清規〉,《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2期。
鄭阿財:〈敦煌文獻展現的六朝隋唐注釋學——以毛詩音隱為例〉,《敦煌學輯刊》2005年4期。
羅振玉:〈莫高窟石室秘錄〉,《東方雜誌》,1909年第6卷第11期。
(二)專書論文
林聰明:〈唐代敦煌的儒學傳播與儒家思想表現〉,收錄於《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7年。
周祖謨:〈騫公《楚辭音》之協韻說與楚音〉,收錄於《問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金周生:〈漢字叶韻音史論〉,收錄於《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11年。
許建平:〈法藏敦煌《毛詩音》「又音」考〉,收錄於《敦煌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曾運乾:〈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線裝油印本,收錄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年代不詳。
陸志韋:〈證《廣韻》五十一聲類〉,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陸志韋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虞萬里:〈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之性質〉,收錄於《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五、外文譯著
〔日〕安然:《悉曇藏》,《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日〕石塚晴通:〈敦煌の加點本〉,收錄於〔日〕池田溫 編:《敦煌漢文文獻》,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
〔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詩音》殘卷反切的結構特點〉,原刊於《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3期,後錄於《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詩音》音韻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2018年。
〔日〕長澤規矩也 著,蕭志強 譯:〈十三經注疏版本略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0年第4期。
〔日〕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俄〕孟列夫 主編,袁席箴、陳華平 翻譯:《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六、電子資料庫
國際敦煌項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http://idp.bl.uk/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第六版):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編:「小學堂資料庫網站」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