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麗嫻
Chao,Li-shyen
論文名稱: 李錫奇藝術創作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Lee,Shi-chi 's Artistic Creations
指導教授: 鐘有輝
Chung, Yo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現代版畫會畫壇變調本位後本位
英文關鍵詞: Modern Print Association, Bird of Variation in Art, Orientation, Post-Orien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由訪問畫家開始,了解李錫奇生平並開始進入各多元化新符號元素之研究結束於李鍚奇的藝術成就,探討結果顯示擁有「畫壇變調鳥」封號的李錫奇,在現代繪畫藝術的變奏曲風中,有兩個重要出發點:一是來自民間和傳統的民族因素的潛在影響;一是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的顯在吸引。

    從最初的《失落的阿房宮》、《落寞的秦淮河》、經過《月之祭》系列、《大書法》系列、《後本位》、《浮生十帖》及《本位‧新發》的漆畫系列的演變,李錫奇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自己歸屬於民族本位和超越傳統的藝術獨創性。越來越專注於來自民間和傳統的形而下的藝術語言(形式、媒介),和越來越強烈感悟到形而上的現代精神,把李錫奇的現代化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本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五章節來分述,謹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敘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名詞解釋。
    第二章 李錫奇的生平研究﹕
    簡介李錫奇的生平時代背景,以便探討其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來自民間和傳統的民族因素的潛在影響,以及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的顯在吸引。
    第三章 多元化新符號元素之研究﹕
    從藝術的演變中,了解畫家各期藝術創作風格變化的關鍵要素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風貌。
    第四章 探討李錫奇的藝術軌跡
    透過李錫奇由傳統「本位」到「後本位」的變化﹔經營畫廊的方針與成績到獲得美術大獎與藝術市場中的定位中,探討李錫奇的藝術軌跡。
    第五章 結論
    思考台灣當代藝術的走向,進而確定未來的創作方向,避免成為世界潮流的跟隨者。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interviewing Lee, Shi-Chi, to understand his passed history, entering the research of diversification and new symbol elements, and ends by Lee, Shi-Chi’s art achievements. From the result of research, it shows two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in Lee, Shi-Chi, who was called as “Bird of Variation in Art”, of variation style in modern painting arts, on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people factor from folk and tradition, and the other obvious attraction from western modern arts.
    From the initial “The Lost Ah-Fang Palace”, “The Lonely Chin- Huai River”, passes through “The Worship of the Moon” series, “Series of Great Calligraphy”, “Post-Orientation”, “Ten Aspects of My Artistic Life” and the change of lacquer series “Orientation Sprouting form the Root”, Lee,Shi-Chi always searched for a race orientation attributed to himself and the art originality transcending tradi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rt language ( form and media ) from folk and tradition more and more, and strongly experiencing abstractive modern spirit more and more move Lee Shi-Chi’s modernized arts up to a new peak.
    .
    The main structure in this thesis that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and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
    Narrate the motivation, purposes, contents, approaches and substantive expiain of the researcher's study.
    Second chapter﹕Lee, Shi-Chi’s biography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Lee, Shi-Chi’s biography time background,, in order to discuss its different time the artistic creation, comes from th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people factor from folk and tradition, and the other obvious attraction from western modern arts.
    Third chapter﹕diversification new mark element
    From the artistic evolution, understood the painter various issue of art creation style change the essential factor and diversify artistic motion of manifestation form styl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Lee, Shi-Chi’s artistic orbit
    Penetrates Lee, Shi-Chi’s from the tradition “Orientation” “Post-Orientation” the change ﹔ manages the decorated corridor the policy and the result to wins in the fine arts big prize and in the artistic market localization, discusses Lee, Shi-Chi’s artistic orbit.
    Fifth chapter﹕conclusion
    Pondered Taiwan present age art the trend, then the determination future creation direction, will avoid into the trends in the world follower.

    目 次 謝辭…………………………………………………………………… ……Ⅰ 摘要………………………………………………………………………….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Ⅳ 圖次………………………………………………………………… ………Ⅴ 表次………………………………………………………………… ………Ⅵ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和資料來源………………………………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5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李錫奇生平 第一節 生平時代背景…………………………………………19 第二節 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表現…………………………………21 第三節 藝術創作中的西方潮流………………………… …………55 第三章 探討多元化新符號元素 第一節 藝術創作風格……………………………………………….66 第二節 創作靈感……………………………………………………76 第三節 當代藝術與傳統書法交流對話……………………………85 第四節 繪畫與詩歌的完美結合……………………………………93 第四章 探討李錫奇的藝術軌跡 第一節 由傳統「本位」到「再本位」的變奏………………… 106 第二節 畫家、版畫家、畫廊經營者…………………………… 114 第三節 美展大獎與藝術市場中的定位………………………… 124 第五章 結論…………………………………………………………128  參考書目……………………………………….……… 131  附錄. 一、 李錫奇年表. ……………………………………………134 二、 訪談記錄一 ………………………………………………144 三、 二、訪談記錄二 …………………………………………147

    一、中文參考書
    丹青文庫,(1992),《美學百題》,台北﹕丹青。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北美館。
    古月,(1991),《誘惑者》,台北﹕大村文化。
    古月,(1994),《我愛》,台北﹕小報文化。
    史作檉,(1993),《形而上學要義》,台北﹕書鄉文化。
    呂清夫,(1997),〈藝術批評與藝術生態上〉,台北﹕北美館。
    呂清夫,(1997),〈藝術批評與藝術生態下〉,台北﹕北美館。
    李錫奇,(1985),《李錫奇畫集》,台北﹕時代畫廊。
    李國華,(1999),《文學批評學》,保定市﹕河北大學。
    何政廣主編, (1996),《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抽象派繪畫先驅》,台北﹕藝術家。
    林品章,(1995),《基本設計 BASIC DESIGN》,台北﹕藝術家。
    林品章,(1999),《造形原理》,台北﹕全華科技。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台北﹕三民書局。
    高談藝術館編著,(2004),《面對面與藝術發生關係》,台北﹕高談文化。
    崔詠雪編,(2005),《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仲生與臺灣現代藝術》,台中﹕臺灣美術。
    陳奕凱,(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版畫藝術》,台北﹕藝術家。
    陳奕凱、陳奕伶編/著,(2003),《版畫藝術介紹台灣當代美術發展現況》,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景容,(1971),《版畫的研究與應用》,台北﹕大陸書局。
    楊士毅,(1992),《藝術與人生》,台北﹕自立晚報。
    張以國,(1994),《書法﹕心靈的藝術》,台北﹕淑馨。
    張曉凌,(1999), 《解構與重建的詩學》,吉林﹕吉林。
    張家瑀,(2001),《版畫創作藝術》,臺北市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歐祟敬,(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志文化。
    閻國忠,(1987),《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台北﹕駱駝。
    國立台灣藝術館編,(1994),《李錫奇畫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館。
    廖修平,(1974),《版畫藝術》,台北﹕雄獅。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1995),〈李錫奇油畫回顧展 : 遠古的記憶〉,臺中市 : 臺灣省立術館。
    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台北:商務。
    劉登翰,(1991),〈向時間的歷史深度延伸﹕談「遠古的記憶」新作〉,《李錫奇個展「遠古的記憶」》,台北﹕時代畫廊。
    蕭瓊瑞,(2004),《激盪、迴遊----台灣近現代藝術11家》,台北﹕藝術家。
    蕭瓊瑞,(1996),《眾神復活──深究李錫奇的藝術行動》,台北:北美館。
    賴賢宗,(2003),《意境與抽象﹕東西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台北﹕洪葉。
    賴瑛瑛,(1996),〈畫壇的變調鳥-談李錫奇六○年代的複合藝術〉,《李錫奇創作歷程展》,台北:北美館。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基金會。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台北﹕藝術家。
    盧天炎,(1996),〈揭舉形式張力的衝鋒者-----李錫奇在現代本位中的投射〉,《回音之旅------李鍚奇創作評論集》,台北﹕賢志文教基金會。
    盧天炎,(1996),《回音之旅----李鍚奇創作評論集》,台北﹕賢志文教基金會。
    二、期刊與論文
    王秀雄,(1986),〈美術教育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1期,頁1-25。
    彭婷婷,(2006.05),〈七十‧本位‧李錫奇-走過台灣現代藝術50年個展〉,《國父紀念館館刊》,17期。
    賴瑛瑛,(1994.08),〈複合美術訪談錄 II:跨越繪畫與非繪畫的鴻溝-訪李錫奇談複合美術在六○年代的源起及沈寂〉,現代美術,55期,頁13-20。
    鐘有輝,(2000),〈台灣現代版畫藝術的普及從師大開始〉,《美育》,114期。
    蕭瓊瑞,(1998),〈李錫奇的「再本位」系列〉,《藝術家》47期。
    龔智明,(1996),〈現代版畫藝術在台灣發展之概況與展望〉,全國版畫教育研討會。
    論文集,1998,《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台北﹕藝術教育館。

    三、英文譯本
    Adhemar Jean,張南星譯,(1976),《20世紀版畫發展史》,台北﹕雄獅。
    David Best,李惠斌等譯, (1988),《藝術.情感.理性》,北京﹕工人。
    David Best ,廣梅芳譯,(2003),《理性藝術》,台北﹕心理。
    F.W. Nietzsche,周國平譯,(1993),《尼采美學文選》,台北﹕萬象。
    Harold Rosenberg ,陳香君譯,(1997),《「新」的傳統》,台北﹕遠流。
    Harold Rosenberg ,周麗絹譯,(1998),《拆/解藝術》,台北﹕遠流。
    Jean-Luc Chalumeau,陳英德‧張彌彌譯,(2002),《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台北﹕藝術家。
    Jeanne Siege,林淑琴譯,(1996),《藝聞錄﹕六、七年代藝術對話》,台北﹕遠流。
    Jeanne Siege,王元貞譯,(1996),《藝聞錄﹕八○年代藝術對話》,台北﹕遠流。
    John Berger,逢德誠譯,(1998),《畢卡索的成敗》,台北﹕遠流。
    Jonthan Culler,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
    J.Sachs.Paul,杜若洲譯,(1976),《近現代素描與版畫》,台北﹕雄獅。
    Leo Tolstoy,耿濟之譯,(1981),《藝術與人生》,台北﹕遠流。
    Lucy R‧Lippard,張正仁譯,(1991,,《普普藝術》,台北﹕遠流。
    Michael Auping ,黃麗娟譯,(1991),《抽象表現主義》,台北﹕遠流。
    Riva Castleman,張正仁 譯,(2001),《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台北:遠流。
    Wilhelm Worringer ,魏雅婷譯,(1992),《抽象與移情》,台北﹕亞太。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