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宥亙 |
---|---|
論文名稱: |
應用音樂抒解國中成長階段「情緒壓力」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on Applying Music to Relieve the “Emotional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coming Period |
指導教授: | 姚世澤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 、國中 、情緒壓力 |
英文關鍵詞: | Music, Junior High School, Emotional Str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3 下載:8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應用音樂抒解國中成長階段情緒壓力」之相關因素。藉由瞭解音樂與現階段國中生情緒壓力、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及人格培養之關聯性,並深入探究互為影響的因素,期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學生、家長及老師作為抒解國中生「情緒壓力」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一、探究影響國中生心理發展與影響情緒的相關因素。二、探究音樂是否有助益於抒解情緒的失衡現象。三、探討有效抒解國中學生「情緒壓力」之情境因素及音樂類型。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師在應用音樂於抒解國中生「情緒壓力」之重要參考。
本研究經由文獻資料的探討與問卷調查資料之結果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現階段國中生之情緒失衡現象,主要原因來自於課業壓力。
二、國中生最希望能獨立解決情緒問題,其次為同儕友伴,但家長與老師不可忽略從旁輔導輔助的功能。
三、重視營造良好音樂環境與培養聆賞音樂習慣,確能有效舒緩情緒之失衡現象。
四、教師除了正式音樂課程之外,應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的音樂活動,如樂器、社團活動等,以有效抒解情緒壓力。
五、對於音樂曲目的熟悉度,是影響聆賞接受度的主要因素。
六、各種音樂類型對於抒解情緒具有不同的效能。
(一)流行音樂容易使國中生產生輕鬆愉快的心情。
(二)古典音樂高雅藝術的風格,具有撫慰學生心靈的效能。
(三)傳統與民謠音樂別具鄉土風味,能夠抒發學生煩悶與焦慮的情緒。
(四)宗教音樂具有淨化心靈與平撫情緒的功效。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related factors on “Applying music to relieve the emotional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ecoming period”. Through perceiving the connections among music,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stress, growth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reciprocal effects and is expected to come up the results and provide the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 references for relieving the emotional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had four main objectives:
1.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between the influences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usic facilitate to mend the disorders of emotions; 3. To compile the effective circumstances and musical forms on relieving emotional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 To provide specific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n “Applying music to relieve the emotional str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y are hoped to be the crucial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data gather and compilation and survey questionnaire result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major source of present-da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sorders of emotions is from the stress of school assignments.
2.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ighly expect to solve their emotional problems by themselves independently, ask help from peer group second. But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not ignore the essentials of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by their side.
3. To build a good musical circumstance and develop the taste of musical appreciation are truly effective on mending the disorders of emotions.
4. Besides the regular music curriculum, the teacher shoul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lated musical activities, such as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joining associations, to relieve emotional stress effectively.
5. The familiarity with music repertoire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influence of music appreciation acceptance.
6. The variety of music forms has diverse effects on relieving the emotional stress.
A. Current popular music is easily to bring the free, ease and joyful feeling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 Classical music of noble and graceful style has the effect to comfort the students’ minds.
C. Traditional music and folk songs with local flavor can comfort the students’ agitation and anxiety.
D. Religion music has the effects to purify students’ spirits and comfort their emotions.
一、中文部份
(一)論著
王淑俐(1986)。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淑俐(1999)。情緒管理DIY。台北市:黎明。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四明 譯(1990)。音樂靈藥-名曲情緒轉變法。台北市:大呂。
李玉琴 編譯(2000)。聽,能量音樂會微笑。台北市:自然風。
李光浦(1990)。音樂美藝與人生。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
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岳奇(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市:遠流。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
李詠瑞(2000)。音樂療法對癌症疼痛病患的疼痛程度、生理反應與心理感受之成
效。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真(1995)。音樂在降低大學生考前情境焦慮上的效果與其影響內涵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志培(1988)。精神衛生個案與治療。台北市:水牛。
何志培(1993)。精神疾病個案選。台北市:合記。
何長珠(1985)。合理情緒治療法進階。台北市:大洋。
林貴美(1993)。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各案研究。台北市:心理。
林杏真(2002)。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台北市:偉文。
姚世澤(1994)。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台北市: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3)。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市:
五南。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常惠(1988)。音樂百科手冊。台北市:全音。
許常惠(1992)。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台北市:樂韻。
許常惠(1993)。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市:樂韻。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台北市:五南。
陳淑芬(2003)。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
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麗(2000)。情感教育。台北市:五南。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市:五南。
張雅婷(2003)。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殿國(1996)。情緒的控制和調節。台北市:暖流。
張心馨(2003)。音樂治療的理論及其在國中階段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星、徐靜 合著(1991)。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市:水牛。
曾正仲(1996)。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市:幼獅。
黃煜峰、雷靂 合著(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鄔佩麗、洪儷瑜(1996)。校園暴力行為之診斷與處理策略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
楊忠衡(1996)。最受歡迎的古典名曲。台北市:廸茂。
榮民總醫院精神科著(1987),陳映雪 編。青少年的激盪。台北市:張老師。
趙志裕等 著(1998)。多元才能。台北市:心理。
劉玉湘(2002)。音樂治療對自然生產初產婦減輕分娩疼痛和焦慮之成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繼強(1992)。青少年的輔導。香港:金楓。
鄭又慧(1994)。音樂百寶箱。台北市:宇宙光。
鄭如芳 主編(1997)。古典最流行。台北市:滾石。
謝婉如(2002)。音樂科情意教學與國中生情緒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
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盛通(1996)。音樂欣賞新論。台北市:樂韻。
蔡榮美(2001)。音樂治療對安胎孕婦接受無加壓監測時其焦慮及生理反應成效之
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澀谷昌三(1992)。心理實驗室I。台北市:智慧大學。
顏綠芬(1997)。音樂欣賞。台北市:華杏。
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井 宏 著,竹口唯 譯(1996)。古典音樂意外史。台北市:世界文物。
渡邊茂夫 著,鄭清清 譯(1994)。音樂讓你快活度日。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Charles R. Hoffer 著,李茂興 譯(1997)。音樂教育概論。台北市:揚智。
Daniel Goleman 主編,李孟浩 譯(1998)。情緒療癒。台北縣:立緒。
Don Campbell 著,林珍如、夏荷立 譯(1999)。莫札特效應。台北市:先覺。
Don Hamachek 著,李淑娥 譯(1998)。面對自己。台北市:心理。
Duane P. Schultz 著,鍾錦泉 譯(1988)。應用心理學。台北市:五洲。
Edward M. Hallowell 著,劉怡女 譯(1998)。焦慮歸零。台北市:培根。
Emrika Padus 主編,黃明正 譯(1993)。情緒管理手冊。台北市:月旦。
Howard Gardner 著,林佩芝 譯(1997)。創造心靈。台北市:牛頓。
K. T. Strongman 著,安宗昇、韋喬治等 譯(1987)。情緒心理學。台北市:五洲。
K. T. Strongman 著,游恆山 譯(1993)。情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Mary Bassano 著,徐文 譯(1995)。音樂與色彩療法。台北市:世界文物。
Percy C. Buck 著,劉蓮華 譯(1988)。音樂家心理學。台北市:五洲。
Richard S. Lazarus, Bernice N. Lazarus著,李素卿 譯(2001)。感性與理性。台北
市:五南。
W. A. Mathieu 著,蔡逸萍 譯(1999)。音樂生活,台北縣:新路。
(二)期刊
李惠玲、顧乃平(1999)。音樂治療在腫瘤護理之應用。榮總護理,第16卷,第1
期,頁51-56。
李德芬、黃秀梨(1997)。音樂治療對燒傷病患換藥疼痛反應之探討。臺灣精神醫
學,第11卷,第1期,頁28-39。
李選、葉美玉、劉燦榮(1993)。音樂治療對改善住院精神病患精神症狀與人際互
動之成效。護理研究,第1卷,第2期,頁145-157。
何志培(1999)。音樂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第167期,頁17-19。
林芳蘭(2000)。音樂治療面面觀。文化視窗,第23期,頁35-41。
林鴻儒、楊志能(2002)。學校如何運用親職教育共創親師生三贏局面。南港高工
學報,第20卷,頁211、213、215-223。
姚世澤(2003)。音樂教師對「多元智能」理念與內涵應有的認知-論IQ、EQ、MI
創造力的概念與教育意涵。中等教育雙月刊,第54卷,第1期,頁4-13。
施以諾(1993)。音樂治療與健康照護。護理雜誌,第14卷,第1期,頁73-80。
洪慧容、王璟璇(1999)。最後的旋律--音樂治療於癌症病患之照護。護理雜誌,
第46卷,第5期,頁81-85。
張瑛等(1996)。音樂治療對心臟病人手術前壓力反應之效果。臺灣精神醫學,第
10卷,第2期,頁128-137。
溫愛玲(1996 )。音樂治療在音樂教學上的運用。屏中學報,第6期,頁165-169。
詹建富(2002)。青少年鬱卒,錢的因素比朋友重。民生報9月18日。
鄔佩麗(1997)。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9
期,頁137-176。
蕭佳蓉(1998)。音樂治療於臨床精神科護理之應用。護理雜誌,第45卷,第6期,
頁64-70。
蕭斐璘(1998)。情緒障礙青少年的音樂治療。特教園丁,第14卷,第1期,頁
25-29。
(三)統計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少年對各項身心狀況的感覺。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少年的壓力來自於哪些方面。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2002)。暴力犯罪概況分析。內政統計通報,週刊,頁1-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對功課上壓力狀況及滿
意度。臺北市教育統計,年刊,頁258-259。
二、英文部份
Altshuler, I. A. (1948). Psychiatrist experience with music as therapeutic agent. Music
as medicine. New York: Henry Schuman.
Benenzon, Rolando O. (1981). Music therapy manual. Springfield, Ill.: C. C. Thomas.
Burns, Jason L. (200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on perceived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stres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9(2): 101-116.
Carlson, John G. & Hatfield, Elaine (1992). Psychology of emo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Cook, J. D. (1986).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oncology setting. Cancer Nursing,
9(1): 23-28.
Diserens, C., & Fine, H. (1939). A psychology of music. Cincinnati College of Music.
Draper, W. (1990).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R. Murray Thomas. (editor), 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Studie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Ekman, P. (1980). The face of man. New York: Garland.
Herman, E. P. (1954). Music therapy in depression. Music therap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Hollin, C. R.; Epps, K. J.; & Kendrick, D. J. (1995). Managing Behavioral Treatment:
Policy and practicd with delinquent adolescents. New York, NY: Routledge.
Jensen, Larry C. & Wells, M. Gawain (1979). Feelings: helping children understand emotion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Kaempf, G. & Amodel, M. E. (1989). The effect of music on anxiety. AORN J, 50(1): 112-118.
Nawrot, Elizabeth S. (2003).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music:
Evidence from infants, children and adults. Psychology of Music, 31(1): 75-92.
Orr, Mark G.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complexity and liking in jazz and bluegrass. Psychology of Music, 29(2): 108-127.
Pittenger, Rebecca Ann. (2003). Affective and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major and
minor musical stimuli.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63(7-B): 3491.
Podolsky, E. (1954). Music therap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Stratton, Valerie N. (2003). Daily music listening habits in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moods and activities. Psychology & Educ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40(1): 1-11.
Thomas, A., Chess, S. & Birch, H. G. (1968). 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Disorders
of Childre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Vaestifjaell, Daniel. (2002). Emotion induction through music: A review of the musical mood induction procedure. Musicae Scientiae. Spec Issue, 2001-2002: 173-211.
Van der Does, Willem. (2003).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sad mood.
Behavior Therapy, 33(4): 551-561.
Walworth, Darcy DeLoach. (2003). The effect of preferred music genre selection
versus preferred song selection o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anxiety level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40(1): 2-14.
Wu, Shwu Ming. (2002).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a, 45(2): 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