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煜政 Hsu ,Yu-Cheng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與評估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蔡進雄
Tsai, Chin-Hsi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教育 、個案研究 、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 |
英文關鍵詞: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se study,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la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3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之現況,了解個案學校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時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教師對於國際教育之增能需求,最後建構「國際教育週」之課程方案,並評估其可行性,期望能整合個案學校資源,作為推動國際教育之主軸,未來進而發展成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以此作為個案學校或其他有意發展國際教育之學校在擬定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臺北市一所國中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一、個案學校國際教育之實施現況是以「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IEP)為基礎,同時國際教育的推動不只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及提升國際視野,還能改變教師的教學。
二、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實施之困境為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的認知有待提升,且課程發展受限於授課時數及教師員額的不足。
三、個案學校所建構「國際教育週」之方案能夠運用有限資源,整合個案學校過去已發展的國際教育課程,設定共同教學目標,營造國際化氛圍。
四、個案學校國際教育「國際教育週」之方案,經由評估推論,能夠作為未來個案學校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基礎。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taps into the difficulties the participant school bumped into when designing the course content, from which the study also infers the need for the school staff’s enhancement of relevant capabilities.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urse project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and assesses its feasibility, with which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ources of the participant school can be well organized and become the key to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chool-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The project would become a reference point for other schools that are also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study takes on the case study method, targeted at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 data for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text analys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articipant school’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lan (SIEP). Its implementation not only motivates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broadens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on but also has an effect on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2.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that the participant school faces is the teachers’ lack of 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ourses is impeded by the small numbers of teachers and their teaching hours.
3. The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as developed by the participant school can make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in school and integrate with previously-suggest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It helps set up shared instructional goals 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atmosphere.
4. The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 can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featured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中文部分
王勝忠(2017)。全球視野,在地實踐-淺談國際教育的翻轉概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101-104。
王澤瑜(2013)。臺北市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花蓮縣。
吳宗憲(2014)。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認知與議題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基(2011)。國中小國中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周玉秀(2012)。一個行動課程-國際教育融入數學之臨床實驗。國民教育,53(1),82-92。
林明地(2013)。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主軸與學校實踐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0,14-26。
林義斌(2013)。國際教育的全球視野-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2011-2016)簡介。國民教育,53(3),80-88。
林芯羽(2013)。國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東市。
邱玉蟾(2012)。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形態。課程研究,7(2),1-30。
柯姵伃(2017)。國中生國際學習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范信賢(2009)。協作敘事的教師學習社群。研習資訊,26(3),27-34。
范信賢、陳思玎(2007)。同事情誼與使能社群:以「能量」為隱喻的敘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55,129-155。
高淑青(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孫敏芝(2010)。國小教師團隊合作文化的雙面向探討-以發展學校願景為例。課程與教學,13(1),117-13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89,107-117。
陳美如、郭昭佑(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科學與文化取向。教育研究月刊,207,94-100。
陳惠邦(2013)。論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0,5-13。
陳怡青(2015)。從理想到實踐:花蓮縣中小學國際教育任務學校之政策執行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花蓮縣。
陳裴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教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26(1),63-9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年5月15日修正)。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header
教育基本法(1999)。
教育部(2005)。教育部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取自https://www.edu.tw/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6)。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模組手冊。
張慶勳(2011)。論文寫作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臺北市:五南。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
黃冠勳(2014)。國民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之迷思與困境。學校行政雙月刊,92,164-181。
楊怡婷(2015)。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劃推動之現況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57-160。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比較教育,74,1-32。
詹盛如(2013)。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比較分析。國民教育,53(4),93-97。
張碧娟(2013)。現階段高中國際教育的評析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30,27-4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廖文靜(2013)。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0,41-54。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孟娜(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內涵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蔡進雄(2004)。領導新典範:後英雄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學校行政領導的啟示。教育政策論壇,7(1),111-130。
英文部分
Nias,J.(1989).Primary teachers talking:A study of teaching as stork.London,UK:Routledge.
Steiner,G.A.(1977).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New York,NY: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