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玉英
論文名稱: 異想桃花源三部曲
Trilogy of Different to the Ideal World, with Color Ink Painting Crea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水墨創作烏托邦桃花源
英文關鍵詞: Oriental ink Creation, Utopia, the Ideal worl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筆者透過對社會的觀察和人性的體會之後,獲得的情感符號,試圖從圖像的內在意涵與外在形象傳達形式與精神的合一,傳達對社會真誠的體悟與感受。因此,研究的意圖在探討異想世界情境下的桃花源,傳遞筆者對未來世界的期待,並且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抗,透過避世觀點及運用水墨創作的方式,建構一個內容觸及老莊哲學思想與西方審美哲學,屬於精神性的理想世界,並以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
    為達到創作目的,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嘗試以多元媒材的融入,運用不同的基底材營造各種視覺的差異性及製造不同的質感,進而增加畫面的豐富度和可讀性,並表現虛實、綿密、曲折、變形、重疊,異質同構、異文化混搭等視覺效果。而在表現法上,則使用東方水墨創作形式融合現代創作手法,表現充滿詭異的夢幻式烏托邦境域,形塑一個可讀、可行、可居、可遊的理想世界,希望在古與今之間碰撞出燦爛的火花,藉以傳達筆者內在思想與情感,並期待轉化為一種激發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反思與共鳴。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study according to social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human nature resulting from an emotional symbol, trying to create an image of the inner meaning with external elements conveying forms and spirit of unity captured on social feelings of comprehension.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trigger discussion on a situational imaginative world of utopia, on a strange culture (ISO) conveyed by the author on a future world of looks forward, on social made revolt, through lived reclusive views, using oriental ink in creative ways, constructing a content of approaches and touches about Lao Zi and Zhuang Z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western aesthetic philosophy, belonging to a spiritual world for manifestations of surrealism and symbolism of the “allegorical” matching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s theoretical basic research.
    In order to reach creation purposes, the author’s practical process is to use multi vector material and fundamental material to produce visual differences,manufacturing different textures and above all increasing pictures to a rich degree of readability with performing blankness and fullness, assembled in variable shapes and deformations with lots of heavy Diego. Isomorphism culture mixed ride, visual effects are of the essence. Performance is reached by the use of oriental ink creation forms in a fusion with modern creation practices. The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with loads of weird utopian fantasies, readable, viable, and livable to travel to this ideal world, hoping this collision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bring the author to communicate his inner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look forward to an inspired reflection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nance.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創作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內容與方法………………………………………………………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名詞釋意………………………………………………………………5 第二章理想桃花源的建構…………………………………………………………7 第一節人與自然的關係………………………………………………………8 第二節烏托邦理想世界的意義………………………………………………12 第三節超越現實的意涵………………………………………………………21 第三章桃花源反映藝術的社會功能………………………………………………23 第一節儒家的教化功能………………………………………………………23 第二節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29 第三節藝術的療癒價值………………………………………………………35 第四章創作理念……………………………………………………………………41 第一節創理念與主題內涵……………………………………………………41 第二節水墨的烏托邦之創作形式與技法……………………………………50 第三節桃花源的實踐與轉化…………………………………………………67 第五章異想桃花源作品分析……………………………………………………69 第六章結論………………………………………………………………………89 參考文獻……………………………………………………………………………91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2013年9月28日,中國時報,A6。
    王才勇著,《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00。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Schiller)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第12封及第14封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 石守謙談古今〉,載於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華民國102年3月10日。
    朱光潛著,《談美》,台北市:文房出版社,2001。
    朱德群,〈朱德群-壯遊藝術-壯遊人生﹚,《藝術家雜誌》(335 期),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何懷碩著,〈真實的夢幻〉,《藝術家雑誌》(284期),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何懷碩著,《風格的誕生》,台北市:大地出版社,1981。
    何懷碩著,《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2002(7月)。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四刷),1990。
    余培林編撰,《生命的大智慧 老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李振明,〈匯墨高升:水墨藝術邁向國際前趨的未來態勢〉,《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
    杜覺民著,《隱逸與超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林子忻・劉勝雄編著,《藝術概論與欣賞》,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0。
    洪文慶主編,《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劉國松》,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6。
    袁金塔,〈試論水墨畫創作上的一些基礎問題〉,《現代水墨畫》,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高千惠,〈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藝術家雜誌》,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
    高千惠著,〈接龍 全球化中的水墨觀念與立論〉,《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藝術家,2003。
    高宣揚著,《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1996。
    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 研究所美術創作理論(水墨畫)組博士論文,未出版,2009。
    黃海雲著,《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12月。
    葛榮晉主編,韓增祿撰稿,《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豪澤爾、居延安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1991(三版)。
    劉千美著,《差異與實現—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劉振源著,《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印行,1998。
    摩爾(More,Thomas),宋美華譯,《烏托邦》,台北:聯經出版。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洋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初版),199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