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安
Yi-An Chen
論文名稱: 北朝鎮墓獸研究 (AD386~AD581)
A study of Beast Guard of Tomb in the Period of Northern Dynasties (AD386~AD581)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曾永寬
Tseng, Yuan-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6
中文關鍵詞: 鎮墓獸北朝墓葬陶俑
英文關鍵詞: The ‘Beast Guard of Tomb’, Northern Dynasties, funeral culture of Northern Dynasties, pottery-figure of funer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5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鎮墓獸」是歷代中國墓葬中為唯一幻想生物的俑類,造型特殊,且學界對其文化來源、精神意涵也尚無定論。本文以北朝「鎮墓獸」為中心,往上追溯至先秦、東西漢與魏晉、南朝的「鎮墓獸」,往下與隋唐的「鎮墓獸」作連結,希望能藉由量化的考古資料,將「鎮墓獸」的形象風格,作整合與統計,探討「鎮墓獸」葬俗在此時期的發展,並建立由先秦至隋唐的「鎮墓獸」系譜,藉由「鎮墓獸」的造型變化,淺議「鎮墓獸」在墓葬與俑群中的地位變化,與精神意涵。

    本文統計了西漢至北周,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之出土分布,以及其分布之地域,並藉由統計結果歸納使用西漢至北周,使用「鎮墓獸」之葬俗的興衰時間,盛行之地域,最後聚焦於北朝之「鎮墓獸」,討論北朝使用「鎮墓獸」的墓葬之所屬文化圈,以及北朝「鎮墓獸」形式的地域風格。並統計墓主人們的族屬、官品身分,了解使用「鎮墓獸」的族群。比較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規模、隨葬品清單與「鎮墓獸」的所在位置,以求得使用「鎮墓獸」葬俗的變化,釐清「鎮墓獸」葬俗轉變的時間點。比較「鎮墓獸」本身的造型與彩繪,以此推斷出由先秦至北周、北齊的「鎮墓獸」演變系譜,並簡論北朝「鎮墓獸」的文化意涵。最後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作總結,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型的各項文化來源與意涵。

    本文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做總結,建成東漢至北朝「鎮墓獸」的造型譜系與資料庫,並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形的文化來源應有:楚國文化,中原北方漢人道教的升仙信仰、儺神文化、鮮卑薩滿信仰與神狗葬俗,西亞的粟特人、祆教文化,佛教的佛說法圖像及雙獅守護概念。希望能藉由本文對「鎮墓獸」的資料整理,可對「鎮墓獸」的相關研究能有所幫助,並在「鎮墓獸」葬俗的精神意涵議題上,略盡棉薄。

    A ‘Beast Guard of Tomb’ is the only fantasy creature of funerary statues and has very special molding. Today the academic circle still could not find the answer of the meaning and culture source of the ‘Beast Guard of Tomb.’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is the development of ‘Beast guard of tomb’ at the period of Northern Dynasties, and quantifying the data of archaeology reports, collate the style of the ‘Beast guard of tomb’, to trace the pedigree of the ‘Beast guard of tomb’ at the period during Hang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The analysis on changing style of ‘Beast guard of tomb’ reveal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ast guard of tomb’ in the funeral culture during Hang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This study compiles statistics the data of tombs which have Beast guard of tomb during Han Dynasty to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o reason what area and culture of Dynasties used ‘Beast guard of tomb’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And assay the data of the owners of the tombs which have ‘Beast guard of tomb,’ to defining what race and class people used ‘Beast guard of tomb.’ The forth chapter collects the molding and pattern of ‘Beast guard of tomb,’ to build the pedigree of the style and culture meaning of ‘Beast guard of tomb.’

    This study builds a pedigree and data base of ‘Beast Guard of Tomb’ at the period of Northern Dynasties’ of molding styl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Beast Guard of Tomb’ at the period of Northern Dynasties combine the culture of Chu Dynasty, Taoism funeral culture of Han people in Northern China, Shamanism culture of Xianbei people, Sogdiana and Zoroastrianism culture, and Buddhism.

    謝辭 摘要 目錄--------------------------------------------1 圖目錄------------------------------------------2 表目錄------------------------------------------5 圖表目錄----------------------------------------6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9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文獻回顧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北朝「鎮墓獸」的考古分布與區域風格-------19 第一節 「鎮墓獸」的出土分布--------------------21 第二節 北朝「鎮墓獸」及其所屬文化圈------------37 第三節 「鎮墓獸」的區域特性--------------------42 第三章 墓葬內涵分析-----------------------------50 第一節 出土墓主等級的研究----------------------50 第二節 「鎮墓獸」種類與墓葬規模的變化----------72 第三節 「鎮墓獸」與其他明器的關係--------------92 第四章 北朝「鎮墓獸」的形制與特色---------------120 第一節 「鎮墓獸」的造型與材質------------------120 第二節 「鎮墓獸」的彩繪------------------------141 第三節 北朝「鎮墓獸」的演變系譜與文化意涵------171 第五章 結論-------------------------------------190 參考書目----------------------------------------195 附錄--------------------------------------------204

    一、專書:

    李梅田(2009),魏晉南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學銚(1994),鮮卑史論,台北;南天書局。
    俞鹿年(1992),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俞鹿年(2008),北魏職官制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閰步克(2009),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楊光輝(2002),漢唐封爵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羅新、葉煒(2005),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証,北京:中華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周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北齊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楊家駱主編(1975),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
    劉義慶著、劉正浩注釋(1996),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
    榮新江(2004),從撒馬爾干到長安──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黃水華(1998),中國古代兵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凭(2000),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白翠琴(2007),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陕西省考古硏究所(2003),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逯耀東(1979),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梅田(2009),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琳國(1994),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硏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陳仲安(1993),漢唐職官制度硏究,北京:中華書局。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08),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北京:文物出版社。
    孫危(2006),四至六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北京:科學出版社。
    林悟殊(1995),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施安昌(2004),火壇與祭司鳥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趙超(2008),魏晉南北朝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姚薇元(2007),北朝胡姓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楊建新主編(2009),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東漢、三國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楊建新主編(2009),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南北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滕磊(2004),西域聖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郭物(2005),馬背上的信仰—歐亞草原動物風格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陳連慶(199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姓氏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9),洛陽漢魏陵墓研究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明遠、汪宗虎(1994),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孫同勛(2005),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杜建民(1995),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濟南:齊魯出版社。
    李崇智(2001),中國歷代年號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姚薇元(2007),北朝胡姓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2005),洛陽考古集成.秦漢晉南北朝卷(上)(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曹者祉、孫秉根主編 (1996),中國古代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陳遠根 (2001),中國古俑,武漢: 湖北美術出版社 。
    華世編輯部(1986),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1994),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楊建新主編(2009),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南北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楊寬(2008),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萬繩楠(2002),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
    鄒紀萬著、傅樂成編 (1979),秦漢史,台北:長橋出版社。
    鄒紀萬著、傅樂成編(1990),魏晉南北朝史,台北:眾文圖書。
    蒲慕州 (2005),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
    蒲慕州(1993),墓葬與生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州市文物考古所(2004),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1991),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二、學術論文:

    呂曉雯(2005),楚國「鎮墓獸」的觀賞性解析,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林信志(2005), 北朝隋唐「鎮墓獸」之研究 ,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陳千智(2007),東周楚墓「鎮墓獸」之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三、期刊:

    (一)考古報告: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1993),洛陽孟津三十里鋪西晉墓發掘報告,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933–943。
    310國道孟津考古隊(1993),洛陽孟津邙山西晉北魏墓發掘報告,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1073–1081。
    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8),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0751期,頁29–35。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2),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文物03期,頁20–3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9),山西運城十里鋪磚墓清理簡報,考古05期,頁439–44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0),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文物12期,頁1–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太原西南郊北齊洞室墓,文物06期,頁35–4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01),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文物07期,頁19–3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文物10期,頁4–4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文物10期,頁1–2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遊局(2006),太原開化
    村北齊洞室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02期,頁7–12。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9),濟南市東八里洼北朝壁畫墓,文物04期,頁67–78。
    山東當城市文物局 (2005), 山東當城西晉劉寶墓 ,文物01期,頁4–26。
    大理州文物管理所(1997),雲南大理市下關城北東漢紀年墓,考古04期,頁63–7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2007),河北磁縣北朝墓群發現東魏皇族元祜墓,考古11期,頁3–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5),河南偃師杏園村兩座魏晉墓,考古08期,721頁–73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5),河南偃師杏園村的兩座魏晉墓,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871–884。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庫狄亞墓,文物03期,頁26–36。
    王致中(1962),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的幾件泥俑,文物7期,頁88–89。
    王銀田、韓生存(1995),大同市齊家坡北魏墓發掘簡報,文物季刊01期,頁14–18。
    四川樂山市文管所(1991),四川樂山市中區大灣嘴崖墓清理簡報,考古01期,頁18–22。
    石家莊地區革委會文化局文物發掘組(1977),河北贊皇東魏李宗希墓,考古06期,頁391–40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墓(M25)發掘簡報,文物期,頁32–3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甘肅酒泉孫家石灘魏晉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05期,頁29–35。
    甘肅省博物館(1960),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發掘,文物09期,頁29–30。
    甘肅省博物館(1979),酒泉、嘉峪關晉墓的發掘,文物06期,頁1–18。
    吐魯番地區文物局(2006),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區408、409號墓,考古12期,頁3–11。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和縣文物組(1984),安徽和縣西晉紀年墓,考古09期,頁826–832。
    成都考古研究所、新都文物管理所(2007),成都市新都區東漢崖墓的發掘,考古09期,頁36–56。
    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1959),洛陽西郊晉墓的發掘,考古11期,頁606–610。
    西安市文物管理處(1992),西北醫療設備廠福利區92號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5期,頁33–38。
    西安市文管處、王九剛、孫敬毅(1992),西安北郊出土陶辟邪等漢代文物,考古與文物05期,頁39–40。
    何新成(1989),陝西漢中市鋪鎮磚廠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6期,頁35–46。
    吳文信(1975),江蘇江寧出土一批西晉青瓷,文物02期,頁92–94。
    李啟良、徐信印(1986),陝西安康長嶺南朝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5期,頁16–21。
    李蔚然(1959),南京四板村南朝墓清理,考古03期,頁157。
    阮新正(2006),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的西魏紀年墓,考古與文物02期,頁13–15。
    河北省文管處(1979),河北景縣北魏高氏墓發掘簡報,文物03期,頁17–31。
    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1986),河北獲鹿發現北魏東梁州刺史閻靜遷葬墓,文物05期,頁42–45。
    河北省博物館文物管理處(1972),河北曲陽發現北魏墓,考古05期,頁33–36。
    河北省滄州地區文化館(1984),河北省吳橋四座北朝墓葬,文物09期,頁23–3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二隊(1957),洛陽晉墓的發掘,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885–90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伊川縣文物管理委員會(2005),河南伊川縣槐莊墓地晉唐墓發掘簡報(節錄),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991–995。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河南安陽市固岸墓地II區51號東魏墓,考古05期,頁49–58。
    河南省博物館(1972),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掘簡報,文物01期,頁47–57。
    武漢市博物館(1991),武漢黃坡灄口古墓清理簡報,文物08期,頁48–54。
    武漢市博物館(1991),洛陽孟津晉墓、北魏墓發掘簡報 ,文物08期,頁49–61。
    邱學軍(1994),四川峨眉山市東漢墓,考古06期,頁367–368。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5),南京板橋鎮石閘湖晉墓清理簡報,文物06期,頁26–33。
    南京市博物館(1983),南京郊區兩座南朝墓,考古04期,頁328–333。
    南京市博物館(2002),南京殷巷西晉紀年墓,文物07期,頁11–14。
    南京市博物館(2008),南京市栖霞區東楊坊南朝墓,考古06期,頁36–42。
    南京博物院(1980),徐州茅村畫像石墓,考古04期,頁347–352。
    南京博物院(1985),南京童家山南朝墓清理簡報,考古01期,頁23–27。
    南陽市文物研究所(1997),南陽市教師新村10號漢墓 ,文物04期,頁24–29。
    咸陽市文管會、咸陽博物館(1987),咸陽市胡家溝西魏侯義墓清理簡報,文物12期,頁57–68。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1992), 洛陽北郊西晉墓 ,文物03期,頁35–39。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3),洛陽市東郊兩座魏晉墓的發掘,考古與文物01期,頁29–37。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3),洛陽市東郊兩座魏晉墓的發掘,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924–932。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5),洛陽孟津北陳村北魏壁畫墓,文物08期,頁26–36。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8),河南新安縣晉墓發掘簡報,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958–96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9),洛陽發掘的四座東漢玉衣墓,考古與文物01期,頁3–26。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5),嵩縣果酒廠晉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06期,頁13–18。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2007),洛陽關林皂角樹西晉墓,文物09期,頁54–62。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1996),洛陽谷水晉墓,文物08期,頁37–45。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1997),洛陽谷水晉墓(FM6)發掘簡報,文物09期,頁49–54。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0),洛陽春都路西晉墓發掘簡報,文物10期,頁26–34。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6),洛陽華山路西晉墓出土陶俑,文物12期,頁18–39。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6),偃師前杜樓北魏石棺墓發掘簡報,文物02期,頁37–51。
    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2002),洛陽紗廠西路北魏HM555發掘簡報,文物09期,頁09–21。
    洛陽博物館(1973),洛陽北魏元邵墓,考古04期,頁218–224。
    洛陽博物館(2007),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文物11期,頁56–68。
    唐金裕、郭清華(1983),陝西勉縣紅廟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4期,頁30–34。
    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1955),西安任家口M229號北魏墓清理簡報,文物12期,頁59–65。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1),北周宇文儉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03期,頁27–4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5),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1期,頁7–1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5),西安洪慶北朝、隋家遷葬墓地,文物10期,頁47–67。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陽市考古研究所(1997),北周武帝孝陵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頁8–28。
    偃師商城博物館(1991),河南偃師南蔡莊北魏墓,考古09期,頁832–834。
    偃師商城博物館(1991),河南偃師南蔡莊北魏墓,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1045–1047。
    偃師商城博物館(1993),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下),頁1082–1093。
    常一民(1992),太原市神堂溝北齊賀婁悅墓整理簡報,文物季刊03期,頁33–38。
    陶正剛(1975),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文物04期,頁64–73。
    郭清華(1982),陝西勉縣老道寺4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02期,頁20–24。
    郭清華(1985),陝西勉縣老道寺漢墓,文物05期,頁423–428。
    陳顯雙、朱世鴻(1989),四川開縣紅華村崖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8期,頁32–4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館(1996),湖北鄂州市塘角頭六朝墓,考古11期,頁1–27。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武昌蓮溪寺東吳墓清理簡報,考古04期,頁189–190。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5),湖北均縣“雙塚“清理簡報,考古12期,頁636–642。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黔西縣文物管理所(2006),貴州黔西縣漢墓的發掘,考古08期,頁40–56。
    鄂城縣博物館(1982),湖北鄂城四座吳墓發掘報告,考古03期,頁257–269。
    滁州市全椒縣文物管理所(1997),安徽縣全椒縣卜集東吳磚室墓,考古05期,頁90–93。
    滄州地區文化局、王敏之(1984),黃驊縣北齊常文貴墓清理簡報,文物09期,頁39–43。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1985),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1期,頁1–20。
    漢中市博物館(1981),漢中市崔家營西魏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02期,頁21–24。
    爾雅(1997),陝西眉縣白家村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05期,頁9–14。
    磁縣文化館(1977),河北磁縣東陳村東魏墓,考古06期,391頁–400。
    磁縣文化館(1979),河北磁縣高潤墓,考古03期,頁235–243。
    磁縣文化館(1984),河北磁縣東陳村北齊堯峻墓,文物04期,頁16–22。
    磁縣文化館(1984),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04期,頁1–9。
    磁縣文物保管所(1997),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考古03期,頁33–39、85。
    趙從蒼(1991),八座漢墓出土文物簡報,考古與文物01期,頁41–46。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護管理所(2007),四川什邡市虎頭山城
    漢至東晉時期崖墓群,考古10期,頁20–28。
    蔡海玉(1990),河南輝縣發現一座西晉墓,考古04期,頁381、343。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博物館(1998),遼寧朝陽北朝及唐代墓葬,文物03期,頁4–26。
    濟南市博物館(1985),濟南市馬家莊北齊墓,文物10期,頁42–47。
    襄樊市博物館(1993),湖北襄樊市區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04期,頁22–25。
    鎮江市博物館(1973),鎮江東晉畫像磚墓,文物04期,頁36–50。

    (二)期刊論文:

    魏青利(2007),〈洛陽地區東漢晚期至西晉墓葬型制差異〉,《決策探索》03期,頁89-90。
    水野清一(1937),長沙出土の木偶について,東方學報‧京都:第八冊,頁238。
    王子今(1996),「鎮墓獸」原始,尋根06期,頁6–11。
    王去非(1979),隋墓出土的陶“千秋萬歲“及其他,考古03期,頁275–276。
    王政(1998),楚巫文化中的審美意識,學術月刊01期,頁50–55。
    王琳(2003),也說楚墓出土的鳥架鼓鎮墓獸及其他,西安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01期,頁41–43。
    王雁卿(2008),北魏墓葬結構的區域特徵,北朝研究06期,頁89–93。
    王瑞明(1979),「鎮墓獸」考,文物06期,頁85–87。
    古麗娜爾(2008),獸身人面像的不同文化淵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現象,世界美術03期,頁106–108。
    丘東聯(1994),「鎮墓獸」辨考 ,江漢考古02期,頁54–5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筆談太原市北齊婁叡墓,文物10期,頁24–39。
    吉村苣子著,賈曉梅譯(1997),楚鎮墓獸的產生和展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藝苑.美術版04期,頁26–30。
    吉村苣子(2007),中國墓葬中獨角類陣墓獸之譜系,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99-111。
    吳榮曾(1989),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文物10期,頁46–52。
    吳衛(2005),考窺陵道神獸獬豸,裝飾03期,頁28–29。
    李永平、周銀霞(2005),圍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祆教習俗,考古與文物05期,頁72–77。
    李玉洁(1992),試論楚文化的墓葬特色,中原文物02期,頁27–31。
    李梅田(2004),北齊墓葬文化因素分析——以鄴城、晉陽為中心,中原文物04期,頁59–65。
    李梅田(2004),關中地區魏晉北朝墓葬文化因素分析,考古與文物02期,頁64–94。
    李梅田(2006),從洛陽到鄴城,考古與文物02期,頁65–72。
    李發林(1974),漢畫像中的九頭人面獸,文物12期,頁82–86。
    周一良(1963),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頁127–214。
    林悟殊(1987),論高昌“俗事天神“,歷史研究04期,頁89–97。
    林悟殊(2005),西安北周安伽墓葬式的再思考,考古與文物05期,頁60–71。
    松崤權子著、陳洪譯(1995),關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木俑與「鎮墓獸」,文博01期。
    林梅村(2006),高昌火祆教遺跡考,文物07期,頁58–66。
    林通雁(1991),初唐陵園雕刻與漢制及北朝模式,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期,頁80–8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6),洛陽北魏長陵遺址調查,考古03期,頁155–158。
    姜伯勤(1999),山西介休祆神樓古建築裝飾的圖像學考察,文物01期,頁56–66。
    姚蔚玲(2002),寧夏固原北朝墓葬初探,華夏考古04期,頁86–96。
    施光明(1993),論北朝的時代特徵,北朝研究12期,頁3–10。
    胡雅麗(2001),楚人宗教信仰芻議(續),江漢考古04期,頁49–55。
    韋正(2006),漢水流域四座南北朝墓葬的時代與歸屬,文物02期,頁33–39。
    倪潤安(2002),西魏北周墓葬的發現與研究述評,考古與文物05期,頁86–92。
    倪潤安(2008),〈北周墓葬的地下空間與設施〉,《故宮博物院院刊》01期,頁62-71。
    孫作云(1960),敦煌畫中的神怪畫,考古06期,頁24–29。
    孫長初(2006),從先秦兩漢藝術品裝飾題材看天地人神關系的演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02期,頁98–101。
    孫長初(2008),六朝石刻辟邪藝術圖像的釋讀,東南文化09期,頁78–81。
    孫景琛(1982),大儺圖名實辨,文物03期,頁70–74。
    孫機(1982),幾種漢代的圖案紋飾,文物03期,頁63–69。
    孫機(1983),漢鎮藝術,文物06期,頁69–72。
    徐萍芳(1981),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陵園漢塋域,考古06期,頁521–530。
    馬志冰(1990),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繫及交通路線,北朝研究03期,頁56–64。
    馬忠理(1994),磁縣北朝墓群──東魏北齊陵墓兆域考,文物11期,頁56–67。
    高國興(1992),北朝文化的幾個問題略說,北方文物03期,頁64–68。
    高曼(2002),西安地區出土漢代陶器選介,文物12期,頁32–36。
    馬曉琳(1994),唐俑題材和審美風格的變化,美苑01期,頁65–71。
    國光紅(1994),刑天考,中原文物01期,頁8–15。
    宿白(1977),盛樂、平城一帶的拓拔鮮卑──北魏遺跡──鮮卑遺跡輯錄之二,文物07期,頁42–52。
    宿白(1978),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鮮卑遺跡輯錄之三,文物07期,頁42–52。
    梁容若(1982),中國喪葬制度之回顧與前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頁50–68。
    莫任南(1989),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西交通,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04期,頁70–74。
    陳迪(2002),從南陽漢畫像看漢代的儺文化,中原文物01期,頁78–81。
    郭學雷、張小蘭(1997),北朝紀年出土瓷器研究,文物季刊01期,頁85–95。
    郭學雷、張小蘭(1997),北朝紀年墓出土瓷器研究,文物季刊01期,頁85–95。
    黃明蘭(1978),洛陽北魏景陵位置的確定和靜陵位置的推測,文物07期,頁36–41。
    楊正興(1983),乾陵石刻的線刻畫,考古與文物01期,頁28–31。
    楊孝鴻(2004),漢代羽化圖像的發展及其原因,南都學譚02期,頁11–15。
    楊泓(1989),北朝文化源流探討之一──司馬金龍墓出土遺物的再研究,北朝研究01期,頁13–21。
    楊效俊(2000),東魏、北齊墓葬的考古學研究,考古與文物05期,頁68–88。
    楊旗(1996),論楚俗的形成,民族論壇01期,頁69–75。
    熊煜(2006),論北朝晚期陶俑“豐壯“的原因,裝飾05期,頁23。
    蒲慕州(1989) ,論中國古代墓葬形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2期 ,頁233-279
    蒲慕州(1999) ,從墓葬形制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轉變,歷史月刊08期,頁74-78
    趙一德(1995),拓跋鮮卑的宗教趣舍──兼及儒釋道之宗教殊異,北朝研究03期,頁35–44。
    齊東方(1999),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祔的葬墓,考古10期,頁943–949。
    劉 (1997),談秦簡中的“鬼怪“,文物季刊02期,頁56–60。
    劉偉航(1993),論魏太武帝時期的漢化改革嘗試,北朝研究01期,頁19–27。
    劉精誠(1995),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北朝研究02期,頁58–71。
    蔡其原(2006),楚墓中「鎮墓獸」之分佈與演變及其形象意義析論,東華中國
    文學研究09期,頁25-50。
    橫山浩一著、徐光輝節譯(1989),型式論,北方文物03期,頁50-57。
    蕭兵(1994),鹿與鹿角的象征功能──兼論楚文物、薩滿文化圈和南方銅鼓里的角鹿、麒麟和水鹿,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1期,頁43–50。
    謝寶富(1997),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期,頁61–66。
    韓國河(1999),論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與文物02期,頁58–64。
    韓國河(1999),魏晉時期喪葬禮制的傳承與創新,文史哲(濟南)01期,頁4–18。
    羅豐(1998),絲綢之路與北朝隋唐原州古墓,固原師專學報05期,頁83–92。
    嚴耀中(1989),北魏前期的宗教特色與政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03,頁60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