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淑雍
論文名稱: 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感生神話政治神話緯書漢代文化權力調控機制天人感應五德終始說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5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所謂的「感生神話」,就是指「婦女未與男子交合,而是要接觸、目睹或吞食某種外物之後,或要在與神靈、神物(如龍)交合後,竟神秘地懷孕產子的神話。」顯而易見地,這樣的思維方式應該是來自上古時期,原始社會(尤其是母系社會)中對生殖觀念的無知,也就是《商君書》中所說的「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觀念使然。但是,在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社會早已邁入父權封建,宗法制度確立已久的漢朝,這般非理性的思維,怎麼會這麼“理所當然”地出現在文人的筆下?這個問題就是這篇論文的『出發點』。
    本文研討的範圍,謹謹限定在漢代「緯書」之中的「感生神話」,並不旁觸其他文本古籍中的類似題材。所謂「緯書」,指的是《易》《詩》《尚書》《禮》《樂》《春秋》《孝經》以及《論語》的緯書。研究緯書的日本漢學家安居香山指出:「緯書是與儒教經典五經和《論語》相配的書,從經典的角度來看,緯書與儒教處於相同的思想體系之中。」這種先有「經」而後有「緯」,「緯」以配「經」,是用來輔經、補經的看法,雖不能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可,但的確是比較中肯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云:「儒者多稱讖緯,其實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
    其實,正是因為緯書的內容「衍及旁義」,極為龐雜,才讓我們得以多方面了解漢代社會、了解漢代文明的進展。而目前對緯書輯佚整理最完備者,首推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合編的《緯書集成》三冊。而這篇對「漢代緯書中之感生神話研究」的論文就是以之為文本的。
    神話,絕不僅僅是個人的文學的單純創作而已。神話是表現社會綜合性的集體意識形態的主體。神話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它在所處的社會組識中有著文化上的功能。因此,在研究神話本身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其一切社會的、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進行討論。因此,在第二章中,就對「漢代緯書中的感生神話」的緣起,做了一番梳理。外在背景上,由於漢在文化上承繼了戰國齊楚文化的崇巫尋仙的浪漫風氣,社會的宗教氣氛是濃厚的,為漢代社會中「神話」的傳播發達帶來的有利的條件,漢人對神秘思想也是抱持著高度興趣,並促成了感生神話的傳播熱潮。以此觀之,緯書中的感生神話其實就是漢代對齊楚文化的承繼最直捷的反映。再加以漢人向來崇拜英雄人物,因此這一個以「五德終始」說為序,以「天人感應」為核心概念;以「遠古帝王」與「開國君主」為主要對象的系列神話於焉誕生。在內部機制上,中國神話本身就有「歷史神話化」的趨向,以至於將遠古帝王,開國君主,乃至於文化英雄等傳說的/實存的人物,都一律「神聖化」,走到極至,便產生緯書中一系列的帝王的感生神話了。
    接下來的第三章,乃是針對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的內容作分析。首先對「感生神話」的原型:《詩經》中的所載「玄鳥故事」(也就是殷氏族的始祖“契”的感生故事)與「踐跡感生」(這裡是指周氏族的始祖后稷“棄”的感生傳說)二則傳說的故事加以敘論之外,並剖析二則神話中的核心符號「玄鳥卵」與「大人跡」並非「圖騰崇拜」思維下的產物,而是與「生殖崇拜」的相關物象的揀擇而已。此外,針對漢代緯書中出現的人物,包括三個類型,即「遠古帝王」(指伏犧、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開國君主」(夏禹、商湯、周文王)與「儒家聖賢」(即孔子與子路)及他們在緯書中所出現的感生神話故事情節,也在本章第二節一一論及,並以相關的神話研究文獻為基,以及基礎的訓詁學理為本,將故事的風貌做初步的分析,模擬還原神話建構的核心概念。
    而後以第三章的論述為基礎,在第四章綜合歸納出漢代緯書中的感生神話的特性:包括「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的思維結構」,並且歸納出其特徵有三項:(1)以“象”為中介的「直觀的思維模式」、(2)人與自然物象交感的「主客體的混融」及(3)「以五行為核心母題」。再者就「漢代緯書中的感生神話的作用」加以論述,承認這一系列的感生神話是政治權力角力運作下的衍生品,它為漢王朝君主的統治提供了「克理斯瑪」基礎,反映了政治現實,並為專制王權的鞏固了絕對性與神聖性。最後就「漢代書中感生神話的哲學向度」加以論述,闡釋在感生神話背後所展現儒家的宗教精神:「連續的存有」,漢代緯書中的感生神話,是道地中國原生的神話,在中國文化深層的特定模式—連續的存有—運作下,其與西方的神話所以產生的基礎「斷裂—拯救」是截然不同的。然後進一步說明「血緣性的縱貫軸」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深層核心結構,及其在感生神話中所發揮的影響力:「血緣的」和「道德性」的連結,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核心結構。就是這個連結,使得漢代緯書中的感生神話中,將得自於“天”(神物、星體)的血緣等同於超凡的品德與智慧的展現與保證。「感天而生」之後,後繼的統治者秉承「血縁縱貫軸」的結構而來,將氏族祖先這樣的宗法血緣承傳,順利轉成道德品質的遞移,再形成政治權力上的威權。如此,王者等同於聖者,「凡王必聖」,漢帝國以後的君主,由於有了「血緣性自然連結」,與「人格性道德性連結」的兩面支持,形成了絕對皇權的基礎,王者的血緣成為絕對皇權的符號與象徵,「血緣縱貫軸」成為徹底的宰制機制。
    相對於產生於原始社會中,為建構世界圖式而來的解釋性神話;漢代的感生神話,則是一份不折不扣的政治文宣品,它出自文人有意的仿作,試圖為當朝帝王建立調控權力機制——也就是韋伯所謂的「克里斯瑪」基礎,所謂的權力的「克里斯瑪」(Charisma)基礎,根據韋伯的說法,是指存在個人所展現出來的天賦的「非凡品質」(extraordinary quality)而能受到廣大群眾觀迎或誠服者。感生神話中文字的取用與情節的鋪陳,皆依照五行思想一一配置;漢代文人學術思潮中心: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也可與緯書中的感生神話互為配搭與幫襯;再加上漢代高度發達的天文學所賦予故事中許多特殊天象的描摹基礎,使得緯書中的感生神話再再表現出是知識份子的精心創作。這樣的感生故事,並非是對「生殖」認知的誤判與無知,也非來自「圖騰」崇拜的心理因素,而是在王權主義下,鞏固大一統領導中心的政治神話。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對「漢代緯書之感生神話」的終極定論,「問題—答案」之間的論證不是絕對的。「神話」本身表達的隱喻性,中國文字詞語的多義性,意義的增生性,以及理解、闡明的多重可能性,無疑地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難度,有時不得不訴諸於直覺與推論,而這些推論的結果,雖然經過了嚴謹的思考,但畢竟是出於一己之力,不能絕對的完滿周延,所以並非百分之百的定論,更可能只是一隅之見,因此俟後的修正與補充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 問題的形成1 二、 目的的建構2 第二節 研究材料3 一、 範圍的限定3 二、 前人的成果4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一、 方法與進路8 二、 運用的限制9 第二章 緯書感生神的緣起13 第一節 中國神話的趨向與特色13 一、 神話的定義13 二、 趨向人文神話17 三、 歷史的神話化21 第二節 漢代社會的文化背景27 一、 承繼齊楚文化的漢文化28 二、 崇拜英雄的漢代社會風尚39 三、 漢代天文學的發達47 第三節 漢儒的學術思潮56 一、 儒學側向神祕主義的背景57 二、 天人感應的神祕主義61 三、 五德終始說的影響70 第三章 緯書感生神話的內容77 第一節 感生神話的原型與前身77 一、 卵生神話:簡狄吞玄鳥卵78 二、 踐跡感生:姜嫄踐大人跡83 第二節 感生神話所出現的人物類型88 一、 遠古帝王89 二、 開國君主122 三、 儒家聖賢136 第四章 漢代緯書感生神話的特性143 第一節 漢代緯書感生神話的思維結構143 一、 吞食致生:直觀的思維模式144 二、 神物感生與天文氣象感生:主客體的混融146 三、 以五行之序為母題:神話意象是一種集體表象151 第二節 漢代緯書中感生神話的作用154 一、 宗教與政治結盟:統治者的克利斯瑪基礎155 二、 反應政治鞏固王權157 第三節 漢代緯書感生神話的哲學向度160 一、 儒家宗教精神的體現:連續的存有161 二、 中國文化傳統的根本結構:血緣性縱貫軸164 第五章 結論159 第一節 回顧167 第二節 總結168

    一、書藉部份
    (一)古籍
    《尚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易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詩經》,鄭州市:中洲古籍出版社,1991
    (春秋)左丘明《國語》,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論語》,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
    《孟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
    (秦)商鞅《商君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
    《禮記》,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館,民國54年(1965)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
    (漢)班固《漢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1966)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0年(1981)(梁)顧野王《玉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1966)(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二)現代著述(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初版。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初版一刷。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江曉文、鈕衛星、盧仙文《地位獨尊的中國天學》,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中華《神秘文化的啟示—緯書與漢代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李向平《王權與神權—周代政治與宗教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 刷。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七十九年二月臺15版。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初版一刷。
    李鐵《漢畫文學故事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1月台灣初版一刷。
    何新《諸神的起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刷。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3次印刷。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5月第1版第1刷。
    吳守賢《司馬遷與中國天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吳繼文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7年3月初版。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修訂第2版。
    武世珍《神話學論綱》,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第1 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基金會,1996年4月初版。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5年(1996)4月初版。
    林安梧《契約、自由與歷史思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6年(1997)1月初版二刷。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一刷。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8年1月。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二次印刷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元月活版一刷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九月一日出版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九月初版。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初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1月初版。
    陸玉林、唐有伯《中國陰陽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第2刷。
    黃錦鋐《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修訂三版。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七月十日初版。
    陳天水《中國古代神話》,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82年7月初版二刷。
    陳兆复《中國岩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第一版第1刷。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2月出版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2年2月初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5月初版一刷
    翁紹軍《神性與人性—上帝觀的早期演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1刷。
    馮時《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葉憲舒《神話:原型批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刷
    童恩正《人類與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收於《古史辨》第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6月初版一刷。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熊傳薪主編《漢朝‧漢族‧漢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8年9月出版。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淅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薄樹人主編《中國天文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初版一刷。
    蕭登福《讖緯與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一刷
    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一刷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初版一刷。
    龐燼《龍的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7月初版。
    (三)譯著(依作者姓名首字字母先後次序排序)
    大林太郎《神話學入門》,林相泰、賈福水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田人隆譯。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第1刷。"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
    (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and other essays),李安宅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Chris Jenks《文化》(Culture),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5月一版。"
    "戴維‧利明(David Adams Leeming),埃德溫‧貝爾德(Edwin Belda)《神話學》(Mythology)李培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美學》(Ästhetik)第二卷,朱孟實譯,台北:里仁書局印行,民國70年9月10 日。"
    "加達默爾(Hans-Georo Gadamer)《哲學解釋學》(Philosophsical hermeneutics)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加達默爾(Hans-Georo Gadamer)《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Grundzu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洪漢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十月初版一刷。"
    "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藝術哲學》(Philosophie del`art)傳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第四次印刷。"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權力的剖析》(The anatomy of power),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六刷。"
    "坎伯(Joseph Campbell)《神話的智慧》(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李子寧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9年2月初版五刷。"
    "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1年1月初版4刷。"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宗教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劉援、王予文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二刷。"
    "布勞(Peter M. Blou)《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孫非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修訂一版。"
    "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韋伯:思想與學說》(Max Weber:an intellectual portrait),劉北成等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神話學》(Mythologies),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公司,2000年9月初版二刷。"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排列)
    文日煥〈神話批評與方法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9年第2 期
    王玉華〈天人感應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理論基礎〉《濟寧師專學報》第19卷第2期,1998年4月。
    "王健〈以“象”為中介的非概念性思維—中國古代神話的一個認識論詮釋〉《西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白繼貴〈天人感應思想類型淺析〉《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田兆元〈論中華民族神話系統的構成及其來源〉《史林》1996年第2期
    田兆元〈圖騰神話與祖元神話的承傳流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年第3期
    安居香山〈感生帝說の展開と緯書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二十集,1968年10月出刊
    汪高鑫〈鄒衍的歷史學說述評〉《遼寧教育學報》第17卷第4 期,2000年7月
    李先登、楊英〈論五帝時代〉《天津師大學報》1999年第六期
    林祥庚〈殷契周啟時代社會性質再認識〉《歷史研究》1987年第2期
    "吳春明〈再說龍山時代還不是真正的文明時代〉《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九期,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2001年6月"
    "周景勳〈從「神話」的宗教觀轉化到儒家「德化」的宗教觀〉,《神學年刊》第二十二期,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2001年。"
    胡適〈說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1934年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痕跡〉《歷史論叢》,1964年第一期。
    高樂田〈人類生命形式之神話之維〉《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5年第4期
    高一農〈神話思維的基本特徵〉,《晉陽學刊》2000年第六期
    陶思炎〈比較神話研究法當議〉《江海學刊》1982年第5期。
    常金倉〈中國神話學的基本問題:神話的歷史化還是歷史的神話化?〉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00年9月。
    常金倉〈古史研究中的泛圖騰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張強〈論神話在漢代傳播的文化形態〉《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5年12月。
    張先貴〈儒秘同源論〉《孔子研究》2000年第5 期
    程茜〈試論神話與民族精神結構之關係〉《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郭芳〈中國上古神話與民族精神〉《管子學刊》2000年第1期
    張正明〈先秦的民族結構、民族關係與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張靈聰〈論漢代藝術氣象及其成因〉《復旦學報》1999年第一期
    張強〈論神話在漢代傳播的成因〉《淮陰師專學報》1996年第四期
    張強〈宗教神學與神話〉《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張先貴〈儒秘同源論〉《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張華〈伏羲傳說之史影〉《西北史地》1995年第二期
    張頌之〈孔子:一個神話學的個案研究〉,《齊魯學刊》2000年第六期
    楊建軍〈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二期
    葉舒憲〈原型與漢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鄧喬彬〈論漢代的宗教思想、社會生活與繪畫〉《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 期。
    熊開發〈董仲舒的天人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 期
    劉孟驤〈董仲舒:早期中古文明的導師〉《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2期
    衛崇文〈中國神話研究誤區探因〉《晉東南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關山〈黃帝神話的文化精神新探〉《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第四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