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世昌
Lu Shih-Chang
論文名稱: 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效果之研究
指導教授: 吳文程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2
中文關鍵詞: 選舉制度政黨體系政治效果杜弗傑定律杜弗傑假設兩票制單一選區─比例代表制混合制混合制個人化比例代表制向心競爭離心競爭雙重候選分裂投票中華民國德國日本
英文關鍵詞: electoral systems, party systems, political consequence, Duverger’s Law, Duverger’s Hypothesis, two votes system, mixed-member proportional(MMP), Hybrid systems, personalized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centripetal competition, centrifugal competition, dual candidacy, split-ticket voting, R.O.C., German, Jap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政黨體系在形成的過程,或即將定型之際,此時選舉制度所能發揮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它對於社會變遷反映在政黨體系的速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值此我國首次完成政黨輪替,並處於政黨體系重組之際,對現行選舉制度之檢討,特別深具意義。雖然選舉制度並不能很機械性地創造出一個更穩定的民主制度,然而很清楚的是,一套不恰當、不適宜的選舉制度對於已經很穩固的政黨體系會有著高度不安定的影響。可見選舉制度設計之重要。
    有關我國現行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所採用的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為人所詬病由來已久,因此,社會上對於選舉制度改革之呼聲不斷,其中以「單一選區兩票制」最受到討論者之青睞。然而,單一選區兩票制僅是指「單一選區多數決制與比例代表制混合的兩票制」,其內容之建構相當多樣化,但倡議者往往只是強調該制度融合了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與比例代表制,可兼具兩者之優點,至於對其具體內容的建構則付之闕如,更遑論深入探討其所引發之政治效果,對於政黨體系及憲政運作所產成之影響。
    關於選舉制度政治效果之研究,最為人所廣泛討論者莫過於所謂的「杜弗傑定律與假設」,該理論雖屬先驅之作,然因杜弗傑探討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關係時,對於政黨體系之分類過於粗糙,以致於無法提出更具有說服力之「通則」。是故本文之理論架構以杜弗傑定律和假設為基礎,並進一步援引薩托利對政黨體系分類之理論,將多黨體系進一步區分為「溫和多黨體系」與「極端多黨體系」,以便更清楚區分各種選舉制度所形成的政黨體系之差異。
    本文以「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制度為主軸,在內容方面,結合理論面的探討與經驗性的驗證,分別從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及「憲政運作」之影響,以分析其政治效果。首先分別由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與比例代表制之政治效果,探討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基本理論。進而以德國及日本為對象,針對其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前後區隔為兩個時期,以「斷代比較研究法」及「跨國比較研究法」進行比較分析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於政黨體系及憲政運作之影響。1.德國威瑪共和時期實施比例代表制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時期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比較;2.日本戰後實施的單記非讓渡投票制與一九九四年後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比較;3.德國與日本兩國單一選區兩票制制度設計之不同及所產生政治效果之差異。繼之以我國為對象,檢討現行立法委員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及缺失,並試圖以德、日兩國之經驗為借鑑,建構我國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方向,並評估新選制能否解決既有之弊端,及推測其所可能產生之效果。最後則以研究結果分別針對杜弗傑定律及假設提出理論修正,並對我國選舉制度之改革取向提出具體建議。本文之研究架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意義與限制及相關文獻之探討。
    第二章、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理論基礎。分析政黨體系與民主政治運作之關係;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意義、起源與發展;並分別探討單一選區兩票制所結合的兩種制度:單一選舉區制與比例代表制,其意義及政治效果。
    第三章、德國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經驗。分析自威瑪共和時期以來德國憲政體制之設計、選舉制度之演變以及政黨體系之發展。
    第四章、日本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經驗。分析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日本憲政體制之設計、選舉制度之演變以及政黨體系之發展。
    第五章、德、日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效果之比較。分別探討德國及日本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並比較兩國「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設計及形成之政治效果有何異同。
    第六章、我國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評估。分析我國現行選舉制度之設計及其政治效果;進而探討若我國欲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其制度應如何設計,在選舉制度改革過程中可能涉及之問題與對策,並評估採行該制度後政黨體系可能發展方向及對憲政運作之影響。
    第七章、結論。針對本研究主題之驗證做最後的結論與歸納,並提出杜弗傑定律與假設之修正意見,以及將研究結果做為建構我國選舉制度改革取向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 一、研究方法…………………………………………………………5 二、研究架構…………………………………………………………6 第三節 研究意義與限制……………………………………………9 一、研究意義…………………………………………………………9 二、研究限制………………………………………………………11 第四節 相關文獻之探討…………………………………………14 第二章 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理論基礎………………………………19 第一節 政黨體系及民主政治……………………………………19 一、一黨優勢體系……………………………………………………20 二、兩黨體系………………………………………………………22 三、溫和多黨體系……………………………………………………23 四、極端多黨體系……………………………………………………25 第二節 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意義及發展…………………………28 一、選舉制度之類型…………………………………………………28 二、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意涵…………………………………………29 三、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起源…………………………………………31 (一)背景因素……………………………………………………31 (二)政黨立場……………………………………………………33 (三)制訂過程……………………………………………………35 四、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發展…………………………………………38 第三節 單一選區制之特性及政治效果…………………………41 一、單一選區選舉制度之意義………………………………………41 (一)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41 (二)單一選區絕對多數決制………………………………………41 (三)選擇投票制…………………………………………………42 二、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之政治效果………………………………42 (一)相對多數決制與政黨體系……………………………………42 (二)相對多數決制與憲政運作……………………………………45 (三)相對多數決制之比例性偏差…………………………………47 第四節 比例代表制之特性及政治效果…………………………50 一、比例代表制之意義………………………………………………50 (一)單記可讓渡投票制…………………………………………51 (二)名單比例代表制……………………………………………51 二、比例代表制選票之計算…………………………………………52 (一)最大餘數法…………………………………………………52 (二)最高平均數法………………………………………………53 三、比例代表制之政治效果…………………………………………55 (一)比例代表制與政黨體系………………………………………56 (二)比例代表制與憲政運作………………………………………59 (三)比例代表制之比例代表性……………………………………61 第三章 德國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經驗………………………………65 第一節 德國憲政體制之發展……………………………………65 一、歷史背景…………………………………………………………65 (一)神聖羅馬帝國之衰亡………………………………………65 (二)俾斯麥與德意志之統一………………………………………66 (三)威瑪共和之成立與結束………………………………………66 (四)希特勒與二次世界大戰………………………………………67 (五)德國戰後之分裂與統一………………………………………68 二、威瑪共和時期之憲政體制…………………………………………69 (一)國會………………………………………………………69 (二)聯邦總統……………………………………………………71 (三)聯邦政府……………………………………………………73 (四)憲政體制評析………………………………………………73 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憲政體制………………………………………75 (一)立法機構……………………………………………………75 (二)行政機構……………………………………………………78 (三)行政與立法之互動…………………………………………81 (四)聯邦憲法法院………………………………………………82 (五)憲政體制評析………………………………………………83 第二節 德國選舉制度之演變……………………………………84 一、威瑪共和時期之選舉制度…………………………………………84 (一)德國選舉制度之源起………………………………………84 (二)選舉制度改革背景及過程……………………………………84 (三)比例代表制之確立………………………………………… 86 二、戰後德國選舉制度之演變…………………………………………88 三、現行選舉制度運作之分析…………………………………………95 (一)選票結構……………………………………………………95 (二)選區劃分……………………………………………………96 (三)計票方式……………………………………………………98 (四)席位分配…………………………………………………100 第三節 德國政黨體系之蛻變……………………………………102 一、德國政黨之源起………………………………………………102 二、威瑪共和時期之政黨體系………………………………………104 (一)威瑪共和之政黨……………………………………………104 (二)政黨實力之消長……………………………………………108 (三)政黨政治之運作……………………………………………116 (四)政黨體系之評析……………………………………………119 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政黨體系…………………………………121 (一)當前之主要政黨……………………………………………121 (二)政黨實力之消長……………………………………………129 (三)政黨政治之運作……………………………………………137 (四)政黨體系之評析……………………………………………140 第四章 日本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經驗………………………………145 第一節 日本憲政體制之發展……………………………………145 一、歷史背景………………………………………………………145 (一)地理環境及對外關係………………………………………145 (二)明治維新前之政治社會……………………………………146 (三)明治維新之憲政……………………………………………148 二、戰後之日本憲法…………………………………………………150 (一)新憲法之制定過程…………………………………………150 (二)新憲法之基本原則…………………………………………152 三、憲政體制之結構…………………………………………………154 (一)天皇………………………………………………………154 (二)國會………………………………………………………156 (三)內閣………………………………………………………158 (四)司法………………………………………………………162 (五)憲政體制評析……………………………………………163 第二節 日本選舉制度之演變……………………………………165 一、日本選舉制度之源起……………………………………………165 二、戰後選舉制度之發展……………………………………………167 三、選舉制度改革之過程……………………………………………173 (一)背景因素…………………………………………………173 (二)考量原則…………………………………………………176 (三)改革過程…………………………………………………177 四、現行選舉制度之運作……………………………………………182 (一)選票結構…………………………………………………183 (二)選區劃分…………………………………………………183 (三)參選條件…………………………………………………184 (四)當選規則…………………………………………………185 第三節 日本政黨體系之蛻變……………………………………188 一、戰前日本政黨之發展……………………………………………188 二、戰後政黨體系之發展……………………………………………191 (一)初期政黨之分合……………………………………………192 (二)主要政黨之分析……………………………………………194 (三)政黨實力之消長……………………………………………200 (四)政黨政治之運作……………………………………………206 (五)政黨體系之評析……………………………………………210 三、九三年後之政黨體系……………………………………………211 (一)政黨重組與發展……………………………………………212 (二)政黨實力之消長……………………………………………215 (三)政黨政治之運作……………………………………………218 (四)政黨體系之評析……………………………………………221 第五章 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政治效果………………………………225 第一節 德國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225 一、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之影響……………………………………225 (一)比例代表制之影響…………………………………………226 (二)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影響……………………………………229 (三)比較評析…………………………………………………239 二、選舉制度對憲政運作之影響……………………………………243 (一)比例代表制之影響…………………………………………243 (二)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影響……………………………………247 (三)比較評析…………………………………………………251 第二節 日本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254 一、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之影響……………………………………254 (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之影響…………………………………254 (二)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影響……………………………………259 (三)比較評析…………………………………………………266 二、選舉制度對憲政運作之影響……………………………………270 (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之影響…………………………………270 (二)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影響……………………………………273 (三)比較評析…………………………………………………277 第三節 德日兩國選舉制度之比較………………………………280 一、選票結構………………………………………………………280 (一)制度設計之比較……………………………………………280 (二)政治效果之比較……………………………………………281 二、選區劃分………………………………………………………283 (一)制度設計之比較……………………………………………283 (二)政治效果之比較……………………………………………283 三、法定門檻………………………………………………………284 (一)制度設計之比較……………………………………………284 (二)政治效果之比較……………………………………………285 四、計算公式………………………………………………………286 (一)制度設計之比較……………………………………………286 (二)政治效果之比較……………………………………………286 五、席位分配………………………………………………………287 (一)制度設計之比較……………………………………………287 (二)政治效果之比較……………………………………………288 六、綜合評析………………………………………………………290 第六章 我國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評估…………………………293 第一節 改革現行選舉制度背景分析……………………………293 一、立委選舉制度之演變……………………………………………293 (一)名額分配…………………………………………………295 (二)選區劃分…………………………………………………296 (三)席位分配…………………………………………………296 二、我國政黨體系之蛻變……………………………………………297 (一)非競爭性政黨體系…………………………………………297 (二)競爭性政黨體系……………………………………………298 三、立委選制之政治效果……………………………………………304 (一)對政黨體系之影響…………………………………………304 (二)對憲政運作之影響…………………………………………306 四、現行選制問題之檢討……………………………………………308 (一)政黨本位競爭模糊化………………………………………309 (二)助長派系及黑金政治………………………………………309 (三)政黨紀律無法彰顯…………………………………………309 (四)助長極端候選人出現………………………………………310 (五)激化意識型態的對立………………………………………310 (六)中央民意代表地方化………………………………………311 (七)配票策略扭曲民意…………………………………………311 (八)一票制方式之弊端…………………………………………312 五、立委選制改革之倡議……………………………………………313 第二節 選舉制度建構之取向與對策……………………………317 一、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建構…………………………………………317 (一)席位分配方式………………………………………………317 (二)席位總數…………………………………………………319 (三)區域與不分區席位比例……………………………………321 (四)選區劃分…………………………………………………323 (五)法定門檻…………………………………………………325 (六)選票結構…………………………………………………326 二、法制面所應修改之條文…………………………………………327 (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之規範………………………………327 (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之規範………………………………329 第三節 實施新選制政治效果之評估……………………………333 一、對杜絕現制弊端之評估…………………………………………333 二、對政黨體系影響之評估…………………………………………336 三、對憲政運作影響之評估…………………………………………343 第七章 結論…………………………………………………………347 第一節 研究發現…………………………………………………347 一、德國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348 二、日本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352 三、德日兩國選制效果之比較………………………………………354 四、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我國影響之評估……………………………3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359 一、杜弗傑定律之驗證與修正………………………………………359 二、我國單一選區兩票制建構取向…………………………………363 第三節 研究展望…………………………………………………368 參考書目………………………………………………………………371

    中文部分
    書籍:
    Alan C. Isaak著,黃紀、陳忠慶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民國七十九年)。
    Arend Lijphart & Carlos H. Waisman著,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等譯,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文化,民國八十八年)。
    Frank Pilz著,陳明哲譯,西德政治體系(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
    Kurt Sontheimer & Wilhelm Bleek著,張安藍譯,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Michael G. Roskin著,鄭又平、侯漢君、姚朝森、黃烈修、郭正亮、陳恆鈞、陳銘祥等譯,各國政府與政治:比較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民國八十八年)。
    中央選舉委員會,西德選舉法規輯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六年)。
    王大立,單一選區劃分的理論與模擬(台北: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八十六年)。
    王新生,現代日本政治(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七年)。
    石川真澄著,高泉益譯,漫談日本政治運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
    田中宗孝著,劉好山譯,日本公職選舉法解說(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
    正村公宏,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日本經濟研究室譯,戰後日本經濟政治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四年)。
    朱 諶,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余 堅,「西德的政黨政治」,載於羅志淵等著,各國政黨政治(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民國五十二年),頁137-154。
    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五年)。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
    沖野安春著,曹瑞泰譯,現代日本政治─制度與選舉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九年)。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五版)。
    法治斌、董保城著,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九十年,修訂三版)。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日本通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陳慈玉、許慶雄合著,日本歷史與文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一年)。
    孟昭昶,「德國的政黨政治」,載於陳麗莎主編:政黨政治知多少?(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頁135-168。
    柯三吉等,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研究(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八十九年)。
    施嘉明譯,日本選舉法規輯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九年)。
    秦俊鷹、潘邦順編譯,日本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九十年)。
    ───、潘邦順編譯,德國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耿雲卿,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七十一年)。
    張世賢、陳恆鈞,比較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
    張金鑑,歐洲各國政府(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五年)。
    張炳楠,日本選舉制度(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五十二年,台初版)。
    張隆義,「戰後新憲法體制」,載於張隆義主編,日本(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五年),頁1-21。
    梁雲祥、應霄燕,後冷戰時代的日本政治、經濟與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許 仟,歐洲各國政府(台北:志一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許介麟,後泠戰時代日本政黨生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八十六年)。
    ───,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
    ───,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台北:黎明文化,民國八十年)。
    郭恆鈺,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
    郭秋慶,德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北:志一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日本現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
    ───,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黎明文化,民國七十三年)。
    陳玉燕,我見我思,日本政情(台北:幼獅文化,民國八十七年)。
    陳固亭,「日本的政黨政治」,載於羅志淵等著,各國政黨政治(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民國五十二年),頁189-239。
    陳思澤,當代比較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九十年)。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民國八十一年)。
    ───,日本當前政情(1989-1999)(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日本當前政情(1992-1994)(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日本的國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戰後日本的政黨與政治(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民國六十五年)。
    賀凌虛主持研究,增額監察委員選舉方式之研究(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
    楊鈞池,「政黨重組的日本經驗」,載於蘇永欽主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民國九十年),頁109-126。
    ───,「聯合政府的理論與實踐─日本經驗」,載於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民國九十年),頁91-114。
    葉陽明,西德政黨論(台北:黎明文化,民國七十九年)。
    葛永光,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九年,二版)。
    董保城、周從郁譯,德國選舉法規撰編(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民國八十三年)。
    鄒文海,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六年,五版)。
    雷競旋,選舉制度(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民國八十一年)。
    薩孟武、劉慶瑞,各國憲法及其政府(台北:台大法學院,民國六十七年修訂增補版五刷)。
    羅志淵,西德政府及政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蘇進添,「日本聯合政府的協商機制」,載於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民國九十年),頁117-143。
    ───,日本保守政治剖析(台北:致良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期刊論文:
    王文霞,「威瑪共和的政黨政治(一九一九~一九三三)」,成大歷史學報,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三年),頁127-165。
    王業立,「立委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理論與政策,第十三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143-160。
    ───,「對於選舉制度改革的幾點建議」,政策月刊,第二十三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頁10-11。
    ───,「相對多數vs.絕對多數:各國總統直選方式的比較研究」,選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頁49-67。
    ───,「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五月),頁147-167。
    ───,「我國現行中央民代選舉制度的理論與實際」,政治科學論叢,第二期(民國八十年五月),頁135-152。
    王榮川,「日本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政治評論,第四十七卷,第九期(民國七十八年九月),19-22。
    仉桂美,「各主要選舉制度優劣之探討--兼論我國立法委員之選舉」,華岡法科學報,第九期(民國七十八年七月),頁103-135。
    朱高正,「兼顧民主法統,寄望『第二張選票』,國會選舉改採西德雙投票制芻議」,中國論壇,第二五七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23-26。
    朱雲漢,「二屆立委選舉結果之評估」,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五十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頁12-14。
    ───、黃德福、江大樹,「立委選區劃分改革方案評估」,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二十五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七日),頁4-9。
    江大樹,「『單一選區制』的政治影響評估」,政策月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頁2-4。
    何思因,「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的民主化」,東亞季刊,第二十三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頁72-81。
    吳文程,「政黨競爭的互動與共識」,載於「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民國九十年十月六日。
    ───,「憲政體制、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東吳政治學報,第三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頁151-186。
    吳東野,「多數政府?少數政府?雙首長制憲政運作的省思」,載於「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民國九十年十月六日。
    ───,「『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第三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頁69-102。
    ───,「德國政黨體系的蛻變」,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頁105-118。
    ───,「從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論其政黨生態演變」,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頁132-152。
    ───,「歐洲共同體國家選舉制度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二年三月),頁22-44。
    ───,「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以歐市國家為例」,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二年二月),頁7-18。
    ───,「德國東部『右傾極端主義』崛起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七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頁65-73。
    ───,「一九九○年德國國會選舉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年一月),頁11-20。
    ───,「西德政黨政治發展中的新興勢力」,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九月),頁59-68。
    ───,「西德第十一屆國會選舉:穩定與轉變」,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六年三月),頁56-73。
    吳朝旺,「析論德國聯邦總統的角色」,復興崗學報,第六十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頁111-127。
    呂世昌,「法國雙首長制與左右共治的經驗啟示」,中山學報,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頁91-110。
    ───,兩輪投票制政治效果之研究--法國第五共和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呂亞力,「從立委選舉看我國政黨政治的未來」,政策月刊,第十一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頁2-3。
    宋玉生、孫智麗,「政黨比例代表制下選舉經費之均衡分析」,經濟論文叢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頁161-178。
    李明峻,「德國統一與制憲問題」,現代學術研究,第七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頁159-183。
    李建良,「政黨比例代表制與選舉平等原則:以德國聯邦眾議院選舉制度為中心」,歐美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105-169。
    李惠宗,「德國政治獻金制度之研究」,美歐月刊,第九卷,第六期(民國八十三年六月),頁44-56。
    沈玄池,「對德國一九九八年聯邦眾議院選舉結果之評析」,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八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51-84。
    ───,「德國政黨經費來源之研究」,歐美研究,第二十三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三月),頁39-113。
    沈宗英,「建立公費選舉制度芻議」,革命思想,第七十三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頁18-20。
    明居正,「今年立委選舉後我國政黨體系變遷的初探」,載於「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民國九十年十月六日。
    ───,「中華民國政黨體系之分析: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二年」,政治科學論叢,第四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頁149-178。
    周振章,「日本國會議員選舉改革之變遷」,憲政思潮,第九十三期(民國八十年三月),頁152-162。
    周育仁,「『中選區制』的可行性及妥當性」,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報告: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R-090-063.htm
    ───,「總統直選對我國憲政體制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五年八月),頁62-74。
    周繼祥,「『大選區、多席次、兩票制』之研析」,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七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八年九月),頁12-19。
    孟昭昶,「1994德國『聯邦議會』大選」,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頁319-329。
    ───,「德國統一與政黨統合」,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民國八十二年三月),頁397-410。
    林聰吉,「歐洲新政黨組織結構之探討--德國綠黨的案例」,法政學報,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187-202。
    林繼文,「單一選區兩票制與選舉制度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六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69-79。
    ───,「地盤劃分與選舉競爭:對應分析法在多席次選舉研究上之應用」,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頁103-128。
    ───,「制度選擇如何可能:論日本之選舉制度改革」,臺灣政治學刊,第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頁63-106。
    ───,「政黨重組與選舉制度改革」,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六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十五日),頁2-4。
    邱榮金,「日本眾議院選舉與政黨政治」,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二年九月),頁15-25。
    柯三吉、蔡學儀,「單一選區兩票制理論與可行性之探討」,載於二○○○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
    洪則明,「西德大選與新政府之展望」,憲政思潮,第六十二期(民國七十二年六月),頁134-145。
    洪茂雄,「評介西德生態政黨『綠色黨』之成長」,東亞季刊,第十七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五年四月),頁67-77。
    郎裕憲,「論國會不分區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理論與政策,第五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年四月),頁1-5。
    高永光,「大選區多席次複數兩票制之研究」,載於「轉型與發展─邁向新世紀的台灣」學術研討會,革命實踐研究院主辦,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十二日。
    桂宏誠,「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憲法解釋權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二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三年九月),頁21-39。
    張世賢,郭秋慶,「德國聯邦議會議員選舉制度之探討--以1998年選舉為例」,中國行政評論,第八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頁1-22。
    ───、黃澤銘、黃積聖,「1996年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頁93-156。
    ───、「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區制改革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四年六月),頁1-42。
    張忠正,「中央民代之選舉制度與健全政黨政治之建立」,四海工專學報,第六期(民國八十年六月),頁227-236。
    張隆義,「日本眾議院選舉與今後政局的走向」,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頁59-68。
    ───,「日本參院選舉後政局走向之研析」,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十期(民國八十四年十月),頁15-24。
    ───,「日本眾議院選舉與細川內閣的成立」,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九期(民國八十二年九月),頁1-13。
    ───,「日本參議院改選與政局展望」,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九月),頁48-58。
    曹瑞泰,「冷戰後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十期(民國八十六年十月),頁27-50。
    ───、大澤齊子,「體制運作與政治改革--以日本公職選舉法改革為例」,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三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四年八月),頁55-68。
    ───,「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之源由與內面構造」,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三年四月),頁51-55。
    莊勝榮,「單一選區與兩票制的探討」,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四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頁8-10。
    許介鱗,「日本新選舉制度對民主政治的影響」,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六年二月),頁42-48。
    ───,「現代世界各國選舉制的趨勢」,憲政思潮,第五十九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頁198-220。
    許志雄,「單一選區兩票制與選舉制度改革」評論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六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80-81。
    郭秋慶,「德國聯邦眾院黨團運作的經驗與借鏡」,美歐月刊,第九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頁73-85。
    ───,「選舉制度之探討:從德國選舉改革的經驗論起」,思與言,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一年三月),頁73-100。
    ───,「西德綠黨形成的背景探討」,思與言,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頁33-58。
    陳坤森,「紐西蘭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效應分析」,載於「世紀末的選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七、十八日。
    ───,「國會選舉名單比例代表制之設計」,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一卷,第七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51-58。
    ───,「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應」,律師通訊,第一五九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頁11-14。
    陳延輝,「西德第二任總理歐哈德的德國統一政策評述(1963.10-- 1966.12)」,師大三民主義學報,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頁37-60。
    ───,「一九八七年秋東德國家主席何內克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訪問西德的經過及其影響」,師大三民主義學報,第二十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頁27-82。
    ───,「東西德和解前雙方相對態度及統一策略的轉變」,臺南師院學報,第二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六月),頁193-210。
    陳英鈐,「德國基本法的政黨禁止制度」,憲政時代,第十九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69-106。
    陳儔美,「從第四十一屆眾議院選舉看日本的新選舉制度」,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頁63-75。
    陳鵬仁,「日本的政黨與國會議員選舉」,理論與政策,第十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頁96-108。
    傅恆德,「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後的省思:立法改革芻議」,政策月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頁13-15。
    彭天豪,「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之比較研究」,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二月),頁7-28。
    彭錦珍,「從不同選舉制度下政黨競爭之研究--論當前我國中央民代選舉制度及其改革意見」,復興崗學報,第五十九期(民八十五年十二月),頁97-128。
    游清鑫,「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國策專刊,第八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頁9-11。
    ───,「1996年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之探討」,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六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十五日),頁8-10。
    ───,「論兩票制的政治效果」,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五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頁5-7。
    ───,「選區劃分:規範面的探討」,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四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頁5-7。
    ───,「選區規劃與選舉競爭」,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五月),頁147-170。
    湯紹成,「德國極右派勢力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七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頁79-88。
    湯德宗,「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憲改工程的另類選擇」,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頁135-182。
    黃正杰,「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制度之介紹」,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六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十五日),頁5-7。
    黃俊杰,「德國威瑪憲法時代國家緊急權條款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五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頁177-219。
    黃昭元,「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頁183-215。
    黃德福,「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臺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二年八月),頁3-21。
    黃錦堂,「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建議」,政策月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頁5-7。
    黃錦堂,「德國聯邦體制之研究」,美歐月刊,第九卷,第六期(民國八十三年六月),頁27-43。
    楊與齡,「複數選區違憲論」,法令月刊,第四十六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四年四月),頁3-5。
    ───,「論選舉制度之改革」,法令月刊,第四十五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三年四月),頁3-6。
    葉陽明,「德國聯合政府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頁30-55。
    董翔飛,「我國選舉制度之問題及其展望」,行政學報,第二十三期(民國八十年六月),頁1-17。
    廖益興,「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過程」,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四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頁11-13。
    ───,「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二九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九日),頁2-4。
    管碧玲,「選舉與選舉制度研究的方法論省思」,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頁25-46。
    潘誠財,「從選區劃分論我國立法委員選制改革」,復興崗學報,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年六月),頁237-268。
    ───,「析論日本選舉制度改革」,復興崗學報,第六十六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17-49。
    蔡吉源,「論單一選區兩票制」,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五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8-10。
    蔡宗珍,「政黨政治的迷思--從九七憲改的政黨運作論我國憲政體制下政黨的定位、發展及其危機」,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頁49-90。
    鄭敦仁、廖益興,「台灣政治改革應有的省思」,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六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十五日),頁11-13。
    駱志豪,「政黨比例代表制」,憲政時代,第十七卷,第三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19-51。
    薛俊斌,「日本之議會議席分配與選舉平等」,載於二○○○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
    謝相慶,「日本眾議院議員新選舉制度及其政治效應—以1996年選舉為例」,載於「世紀末的選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主辦,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七、十八日。
    ───,「我國選舉制度改革方案之評析」,空大行政學報,第六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頁243-270。
    ───,「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現象--跨國性比較研究的檢討」,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二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頁137-170。
    謝復生,「我國現行選舉制度之評析」,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一四一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頁2-4。
    ───,「從第三屆立委選舉看我國現行選舉制度之改革」,政策月刊,第十一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頁8-9。
    ───,「選舉制度改革已刻不容緩」,政策月刊,第一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頁11-12。
    ───,「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運作」,理論與政策,第八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三年二月),頁5-13。
    ───,「選舉制度與政治風氣」,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頁27-34。
    ───,「選舉制度與政黨多寡:兼論社會科學法則的建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五十四期(民國七十五年),頁151-163。
    聶有溪,「西德國會選舉制度與最近期前改選」,憲政思潮,第二十一期(民國六十二年一月),頁179-184。
    羅名威,「德國違憲審查權對立法權的控制界限」,憲政時代,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十月),頁128-151。
    蘇秀法,「德國統一進程中的黨爭」,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九卷,第十三期(民國七十九年十月),頁15-24。
    ───,「德國的政黨與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七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七年九月),頁22-36。
    英文部分
    (I)Books
    Baerwald, Hans H., Party Politics in Japan (Boston: Allen & Unwin, 1986).
    Beyme, Klaus von,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Translated by Eileen Martin,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Gower, 1985).
    ───,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ldershot, Hants.: Gower, 1983).
    Bogdanor, Vernon, “Conclusion: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in Vernon Bogdanor and David Butler, eds.,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Electoral System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247-261.
    ─── and David Butler,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Electoral System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Burkett, Tony, Parties and Elections in West Germany: The Search for Stabil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5).
    Campbell, Peter, French Electoral Systems and Elections Since 1789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5).
    Carstairs, Andrew Mclaren, A Short History of Electoral Systems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0).
    Chandler, William M., “Party System Transformation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Steven B. Wolinetz ed.,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in Liberal Democrac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Conradt, David P., The German Polity (New York: Longman, 1989, 4th ed.).
    Cook, Chris, and John Paxton, European Political Facts, 1900-199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Fourth ed.).
    Curtis, Gerald L., The Japanese Way of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Dalton, Russell J., Politics in West Germany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9).
    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
    Duverger, Maurice, “Duverger's Law: Forty Years Later”,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pp.69-84.
    ───,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New York: Wiley, 1962).
    Farrell, David M., Comparing Electoral Systems (Lond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7).
    Golay, John Ford, The Founding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Hermens, F. A., Democracy or Anarchy: A Study of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Johnson Reprint Corporation, 1972).
    Herz, John H., The Government of German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2nd ed.).
    Kasse, Max, “Personalized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Model’ of the Western German Electoral System”, in Arend Lijphart and Bernard Grofman, eds., Choosing An Electoral System: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New York: Praeger, 1984), pp.155-164.
    Katz, Richard S.,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 P. Mair, Party Organizations: A Data Handbook on Party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Democracies, 1960-9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 A Theory of Parties and Electoral System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Kirchner, Emil, and David Broughton, “The FDP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e Requirements of Survival and Success”, in Emil J. Kirchner ed., Liberal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Kitzinger, Uwe W., German Electoral Politics: A Study of the 1957 Campaig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Lijphart, Arend,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Degrees of Proportionality of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Formulas”,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pp.170-179.
    ───, Rafael Lopez Pintor, and Yasunori Sone, “The Limited Vote and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Lessons from the Japanese and Spanish Examples”,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pp.154-169.
    ───,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 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Explor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Mackie, Thomas, and Richard Rose, The International Almanac of Electoral History (London: Macmillan, 1991).
    Mair, Peter ed., The West European Party Syst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McNelly, Theodore,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in Japa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2, 2rd ed.).
    Mény, Yves,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Britain, France, Italy, Germany.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Nicholls, Anthony James, The Bonn Republic: West German Democracy, 1945- 1990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7).
    ───, Weimar and the Rise of Hitler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1991, 3rd ed.).
    Nohlen, Dieter, “Changes and Choices in Electoral Systems”, in Arend Lijphart and Bernard Grofman, eds., Choosing An Electoral System: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4), pp.217-224.
    Ordeshook, Peter C.,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adgett, Stephen,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in the New Germany (Brookfield, Vt.: Dartmouth, 1993).
    Paterson, William E., and David Southern, Governing Germany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91).
    Powell, Jr. G. Bingham,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Participation, Stability, and Violen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ulzer, Peter, “Germany”, in Vernon Bogdanor and David Butler, eds.,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Electoral System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84-109.
    Rae, Douglas W.,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Rasmussen, Jorgen S., and Joel C. Moses,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9th ed.).
    Riker, William H., “The Duverger's Law Revisited”,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pp.19-42.
    ───,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82).
    Rule, Wilma, and Joseph F. Zimmerman eds., Electoral System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4).
    Sartori,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4).
    ───, “The Influence of Electoral Systems: Faulty Laws or Faulty Methods?”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 (New York: Agathon Press, 1986), pp43-68.
    ───,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asse, Christoph, “Germany”, in Geoffrey Hand, Jacques Georgel, Christoph Sasse eds., European Electoral Systems Handbook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Scalapino, Robert A., and Junnosuke Masumi, Parties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2).
    Schattschneider, E. E., Party Govern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42).
    Sch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1947).
    Smith, Gordon, Democracy in Western Germany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 Inc, 1979).
    Taagepera, Rein, and Matthew Sobert Shugart, Seats and Votes: The Effects &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Wells, Roger Hewes, The States in West German Federalism: A Study of Federal-State Relations, 1949-1960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1961).
    (II)Periodicals
    Blaker, Michael, “Japan in 1994: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New”, Asian Survey, Vol.XXXV, No.1, (January 1995), pp1-12.
    Christensen, Raymond V., “Electoral Reform in Japan: How It Was Enacted and Changes It May Bring”, Asian Survey, Vol.XXXIV, No.7, (July 1994), pp.589-605.
    Cox, Gary W., Frances M. Rosenbluth and Michael F. Thies, “Electoral Reform and the Fate of Factions: The Case of Japan’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9, No.1, (January 1999), pp.33-56.
    ───, “Is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uperproportional?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0, No.3, (1996), pp.740-755.
    ───, and Frances Rosenbluth, “Reducing Nomination Error: Factional Competition and Party Strategy in Japan”, Electoral Studies, Vol.13, No.1, (March 1994), pp.4-16.
    ───, “Strategic Voting Equilibria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la Science, Vol.88, (1994), pp.608-621.
    ─── and Emerson M. S. Niou, “Seat Bonuses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6, No.2, (January 1994), pp.221-235.
    ─── and Frances Rosenbluth, “The Electoral Fortunes of Legislative Factions in Jap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7, No.3, (September 1993), pp.577-589.
    ───, “SNTV and d’Hondt are ‘Equivalent’”, Electoral Studies, Vol.10, No.2, (1991), pp.348-352.
    Dunleavy, Patrick,and Helen Margretts,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Electoral Reform”,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16, No.1, (January 1995), pp.9-29.
    Duverger, Maurice,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8, No.2, (1980), pp.165-187.
    Huang, David W. F., “Electoral Reform Is No Panacea: An Assessment of Japan’s Electoral System After the 1994 Reform”, Issues & Studies, Vol.32, No.10, (October, 1996), pp.109-139.
    Inoguchi, Takashi,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of 25 June 2000”,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35, No.4, (Winter, 2000), pp.484-498.
    Jesse, Eckhard, “Split-voting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 Analysis of the Federal Elections from 1953 to 1987”, Electoral Studies, Vol.7, No.2, (1988), pp.109-124.
    ───, “The West German Electoral System: The Case for Reform, 1949-87”,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10, No.3, (July 1987), pp.434-448.
    Lijphart, Arend, “Constitutional Choices for New Democracie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2, No.1, (Winter 1991), pp.72-84.
    ───,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1945-198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4, No.2, (June 1990), pp.481-496.
    Neto, Octavio and Gary Cox, “Electoral Institutions, Cleavages Structures, and the Number of Par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1, (1997), pp.149-174.
    Ordeshook, Peter, and Olga Shvetsova, “Ethnic Heterogeneity, District Magnitude, and Number of Par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8, (1994), pp.100-123.
    Reed, Steven R., “The Japanese General Election of 1993”, Electoral Studies, Vol.13, No.1, (March 1994), pp.80-82.
    ───, “Structure and Behaviour: Extending Duverger’s Law to the Japanese Cas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0, Part 3, (July 1990), pp.335-356.
    Riker, William H., “The Two-Party System and Duverger’s Law: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6, (December 1982), pp.753-766.
    Roberts, Geoffrey K., “‘Weiter so, Deutschland!’: The 1987 Bundestag Election in West Germany”,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10, No.3, (July 1987), pp.449-454.
    Taylor, Michael, and V. M. Herman, “Party Systems and Government Stabil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March 1971), pp.28-3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