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愉 |
---|---|
論文名稱: |
當代少年小說研究--以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為例 |
指導教授: | 邱燮友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30 |
中文關鍵詞: | 李潼 、沈石溪 、曹文軒 、少年小說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正值生、心理發展時期的青少年來說,少年小說使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啟蒙、淨化、認同等作用,它對於人格的塑成、情感方面的內化與昇華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儘管在現今開放且多元、自由的社會下,它應該得以蓬勃發展,但囿於本土狹窄的發表與出版空間,使得有意從事此方面創作的作家意願降低,因此本土少年小說的創作實在有必要給予更多的鼓勵。筆者欲藉由本篇研究一方面探究少年小說的思想內涵,另一方面深入探究少年小說創作之藝術手法和其對於少年讀者具有哪些成長的啟蒙意義。
自八O年代起,兩岸陸續舉辦許多少年小說創作的競賽,於此競賽中發掘了不少表現突出的作家,在此時期屢獲獎項者有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等人,因此三人同屬自八O年代起有志從事少年小說創作者,其寫作風格相似,同時他們又於諸多少年小說獎項中頻頻獲獎,甚至更被譽為少年小說天王,因此筆者乃以此三位少年小說作家作為研究之對象。
雖然台灣作家李潼與大陸作家沈石溪、曹文軒三人在少年小說寫作中同為強調小說應反映社會現實,但是囿於作家生長背景因素及少年小說的主要閱讀對象為青少年兒童之故,因此該如何適切地反映現實生活,既能展現小說的文學性,又能符合小說的「少年性」特色,三位屢獲獎項的作家對此有其不同的見解,在這樣的文學觀影響下,其所創作之少年小說又有不同之特色與風格之展現,筆者在研究時,除了對三位作家之作品作一深入之探究外,更欲從其相關文學評論中找尋蛛絲馬跡,以期對三位作家之作品有較為全面之研究。
參考書目
一、李潼、沈石溪、曹文軒作品(以年代先後依序排列)
李潼,〈重燃的少年小說薪火〉,《台灣文藝》,113期,1988年9~10月,頁17~28。
李潼,《螢光幕後》,教育廳兒讀物編輯小組,1988年。
李潼,《大聲公》,台北市:民生報,1989年。
李潼,《金毛狗》,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李潼,《野溪之歌》,教育廳兒讀物編輯小組,1989年。
李潼,《博士.布都與我》,台北市:民生報,1989年。
李潼,《藍天燈塔》,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李潼,《少年噶瑪蘭》,台北市:天衛文化,1992年。
李潼,《恐龍星座》,台北:大地,1992年。
李潼,《少年龍船隊》,台北市:天衛文化,1993年。
李潼,《少年青春嶺》,台北:幼獅,1994年。
李潼,《見晴山》,台北:國語日報社,1994年。
李潼,《奉茶》,台北:幼獅,1995年。
李潼,〈哥哥,別玩過頭了!〉,《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4。
李潼,《蠻皮兒》,台北:幼獅,1998年。
李潼,〈疼惜一暝一寸的兒童文學〉,《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60~62。
李潼,《太平山情事》,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市:幼獅,1999年。
李潼,《少年雲水僧》,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火金姑來照路》,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四海武館》,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白蓮社板仔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我們的祕魔岩》,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李潼,《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夏日鷺鷥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無言的戰士-林旺與我》,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開麥拉‧救人地》,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福音與拔牙鉗》,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頭城狂人》,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龍門峽的紅葉》,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戲演春帆樓》,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魔弦吉他族》,台北市:圓神出版社,1999年。
李潼,《大蜥蜴》,台北:民生報,2000年。
李潼,《再見天人菊》,台北市:民生報出版,2000年。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己卯兔年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李潼:〈在小說的趣味中尋找人的溫度和反省力〉,《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6期,2000年,頁7。
李潼,《天鷹翱翔》,台北市:民生報,2001年。
李潼,《順風耳的新香爐》,台北:民生報,2001年。
李潼,《綠衣人》,台北市:民生報,2002年。
李潼,《望天丘》,台北:民生報社,2003年。
李潼,〈發酵的豪情和山風的勁--中生代少年小說家自況〉,《文訊》,222期,2004年4月,頁55~57。
沈石溪,〈再深厚些,再深沉些〉,《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50期),1989年4月,頁50~51。
沈石溪,〈漫議動物小說〉,《兒童文學研究》,第2期(總63期),1991年3月,頁30~32。
沈石溪,〈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裡闖蕩的沈石溪〉,《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頁4-13。
沈石溪,《一隻獵雕的遭遇》,台北:國際少年村,1993年。
沈石溪,《老鹿王哈克》,台北:國際少年村,1993年。
沈石溪,《盲童與狗》,台北:國際少年村,1993年。
沈石溪,《再被狐狸騙一次》,台北:民生報社,1994年。
沈石溪,《狼王夢》,台北:民生報社,1994年。
沈石溪,《第七條獵狗》,台北:民生報社,1994年。
沈石溪,《保母蟒》,台北:民生報社,1995。
沈石溪,《野豬囚犯》,福建: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
沈石溪,〈宣洩與昇華──暴力美學的二進制〉,《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3。
沈石溪,《成丁禮》,台北:民生報社,1997年。
沈石溪,《牧羊犬阿甲》,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沈石溪,《紅奶羊》,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狼妻》,台北:國語日報社,1997年。
沈石溪,《混血豺王》,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野牛傳奇》,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象王淚》,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象母怨》,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雲豹布哈依》,江蘇: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沈石溪,《愛情鳥》,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沈石溪,《牧羊豹》,台北:國語日報社,2000年。
沈石溪,《殘狼灰滿》,台北:民生報社,2000年。
沈石溪,《刀疤豺母》,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沈石溪,《丹頂鶴再嫁》,台北:民生報社,2001年。
沈石溪,《妹妹狐變色》,台北:民生報社,2001年。
沈石溪,《雪豹悲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沈石溪,《駱駝王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沈石溪,《美女與雄獅》,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沈石溪,《象母怨》,台北:國語日報社,2002年。
沈石溪,《黑熊舞蹈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沈石溪,《虎女金葉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沈石溪,《警犬拉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沈石溪,《紅奶羊》,台北:民生報社,2005年。
沈石溪,《苦豺制度》,台北:民生報社,2005年。
沈石溪,《闖入動物世界》,台北:民生報社,2005年。
曹文軒,《思維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曹文軒,《山羊不吃天堂草》,台北:民生報社,1994年。
曹文軒,《紅葫蘆》,台北市:民生報社,1994年。
曹文軒,《埋在雪下的小屋》,台北市:國際少年村,1994年。
曹文軒,《少年》,台北市:民生報社,1996年。
曹文軒,〈李潼小說印象〉,《兒童文學家》,8期, 1996年夏季號,頁9-10。
曹文軒,〈動物小說:人間的延伸〉,《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91期),1997年1月,頁4~6。
曹文軒,《三角地》,台北:民生報社,1997年。
曹文軒,《草房子》,台北市:民生報社,1998年。
曹文軒,《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南昌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1998年。
曹文軒,《根鳥》,台北市:民生報社,1999年。
曹文軒,《紅瓦房》,台北市: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曹文軒,《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曹文軒,《白柵欄》,台北市:民生報社,2002年。
曹文軒,《甜橙樹》,台北市:民生報社,2002年。
曹文軒,《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小說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紅瓦》,北京市: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第二世界》,北京市:作家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細米》,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二、理論專書(以筆劃遞增為排列次序)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智揚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尼羅河書房,1990年。
朱豔英主編,《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吳其南,《轉型期少兒文學思潮史》,少兒兒童出版社,1997、11月。
吳昌雄,《現代主義文學研究》,湖北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吳英長,《從發展觀點論少年小說的適切性與教學應用》,高雄:高雄慈恩出版社,1986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年。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學天地寬》,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林文寶策劃 劉鳳芯主編,《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台北:幼獅文化公司,2000年。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2002年。
林武憲,《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邱各容,《播種希望的人們──臺灣兒童文學工作者群像》,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俞汝捷,《小說24美》,高雄: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 t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洪文珍,《兒童文學評論集》,東師語文叢書,1991年。
洪汛濤,《童話學》,台北 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洪志明,《兒童文學評論集》,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孫建江,《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導論》,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
桂文亞主編,《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民生報社,2003年。
桂文亞主編,《感動---曹文軒的小說世界》,台北:民生報社,2002年。
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高瑞卿主編,《文學寫作概要》,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 五洲出版社,1989年8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一少年小說論述與其他》,澎湖縣文化局,2002年。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張子樟,《閱讀的喜悅》,九歌出版社,1998年。
張子樟,《閱讀與詮釋之間---少年兒童文學評論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張子樟主編,《沖天炮VS彈子王》,台北:幼獅文化公司,2000年
張子樟編,《俄羅斯鼠尾草》,台北:幼獅,1998年。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 駱駝出版社,1992年10月。
陳墨,《形象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傅佩榮,《生命重心在何處?》,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台北 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 大安出版社,2002年5月。
趙天儀,《少年小說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趙滋藩,《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出版社,1994年。
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 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3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86年。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保羅.亞哲爾原著,傅林統譯,《書.兒童.成人》,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戴衛‧赫爾曼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三、單篇論文
方衛平,〈和諧:一種信念和渴望〉,《兒童文學家》,八期,1996年夏季號,頁11-13。
王仁芳,〈主題、策略與過程----試論曹文軒成長三部曲對「成長小說」的美學探求〉,《兒童文學學刊》,7期,2002年,頁101~116。
王定天,〈沈石溪的文學孤旅──論動物小說的假定性及其他〉,《兒童文學研究》,第2期(總92期),1997年6月,頁23~28。
王泉根,〈生命的拷問──評沈石溪動物小說的生命意蘊兼與吳其南商榷〉,《兒童文學研究》,第4期(總94期),1997年12月,頁23~28。
王泉根,〈雲南兒童文學的思考〉,《兒童文學研究》,第6期(總67期),1991年11月,頁15~18。
北喬,〈閱讀曹文軒〉,《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4期,2000年,頁61~64。
石節,〈野性的美 原始的魂──評沈石溪的新作《盲孩與獵狗》〉,《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7月,頁18~19。
任素芳,〈獨闢蹊徑 內涵豐富〉,《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50期),1989年4月,頁47~48。
朱自強,〈從動物問題到人生問題──論沈石溪動物小說的藝術模式與思想〉,《兒童文學研究》,第3期(總93期),1997年9月, 頁36~42。
何秀娟,〈李潼著作及作品評論文獻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3期,2005年1月,頁23~32。
余崇生,〈鳥族與人界--我讀沈石溪《鳥奴》〉,《書評》,43期,1999年12月,頁10~14。
吳其南,〈《神奇下面是尋常──沈石溪動物小說的讀解與評論》,《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91期),1997年1月,頁32~38。
吳品賢,〈關懷「少年」與「鄉土」的交集--李潼「少年噶瑪蘭」探究〉,《臺灣人文》,4期,2000年6月,頁63~89。
吳然,〈沈石溪作品印象〉,《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50期),1989年4月,頁44~45。
吳然,〈徜徉在動物世界──兒童文學家沈石溪剪影〉,《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7月,頁22~23。
吳然,〈新時期的雲南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研究》,第2期(總57期),1990年4月,頁39~42。
吳然,〈試論雲南兒童文學「太陽鳥作家群」〉,《兒童文學研究》,第4期(總65期),1991年7月,頁28~30。
吳逸平,〈越過雪線:超越自我的象徵〉,《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7 月,頁20~21。
李展平等,〈李潼紀念特輯〉,《文訊》,231期,2005年1月,頁129~151。
李淑娟,〈暴力和死亡──我看《狼王夢》〉,《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7。
李潼,〈李潼的紙上記者會(下)〉,《 國語日報》第五版,1996年9月25日
李潼,〈李潼的紙上記者會(上)〉,《 國語日報》第五版,1996年9月24日
沙永玲,〈李潼.少年噶瑪蘭與我〉,《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3期,2005年1月,頁17~19。
林文寶、邱子寧,〈性別平等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學刊》,9期, 2003年5月,頁1~29。
林良,〈少年小說的價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3卷3期,1987年6月,頁10。
林政華,〈台灣兒童少年小說何去何從〉,《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6卷5期, 1990年10月,頁4~7。
林政華,〈臺灣青少年小說的曠世鉅著--評介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文訊》,175期,2000年5月,頁27~28。
林桐,〈少年小說的任務〉,《國語日報》第三版,1973年11月18日。
林桐,〈兒童文學作者的心理〉,《國語日報》第三版,1972年11月5日。
林桐,〈談歷史小說〉,《國語日報》第三版,1977年8月21日。
林桐譯,〈兒童小說的種類〉,《國語日報》第三版,1974年11月10日。
邱子寧,〈試說「青少年文學」〉,《國文天地》,18卷7期,2002年12月,頁4~9。
邱各容,〈少年小說的發展〉,《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6卷5期, 1990年10月,頁7~10。
邱淑華,〈有出口的暴力美學──我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7。
施榮華,〈《新時期動物小說的嬗變──兼論沈石溪的創作〉,《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總30期,1998年6月,頁78~82。
段淑芝,〈李潼少年生活小說中的鄉土情懷〉,《兒童文學家》,18期, 1996年3月,頁13-15。
洪曉菁,〈心靈的追溯之旅--「再見天人菊」〉,《國文天地》,15卷12期,2000年5月,頁112。
韋葦,〈他在動物王國裡發現狀美〉,《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7月,頁14~16。
凌拂,〈恐怖與戰慄〉,《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4。
夏曉昕:〈尋找失落的天空—試論曹文軒小說中的感情空洞〉,《浙江師大學報》,4期,1999年,頁70-75。
孫建江,〈李潼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兒童文學家》,18期, 1996年3月,頁18-19。
孫建江,〈論傳統人倫關係對兒童本位觀形成的制約〉,《資料與研究》,33期,1980年,頁60-64。
孫筱娟,〈沈石溪動物小說寫作風格賞析〉,《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卷3期,2000年3月,頁71~80。
孫筱娟,〈來自西雙版納的傳奇--沈石溪和他的動物小說〉,《書府》,18卷19期,1998年6月,頁120~133。
徐守濤,〈從沈石溪的動物故事中看動物之情〉,《師友》,365期,1997年,頁87-93。
徐守濤,〈從沈石溪的動物故事中看動物之情〉,《師友》,第365期,1997年11月,頁87~93。
徐妍,〈曹文軒小說《紅瓦》的結構分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4期,2000年,頁68~72。
徐妍:〈堅守記憶並承擔責任----論曹文軒小說〉,《文學評論》,4期,2000年,頁68-72。
徐魯,〈讓野人擁有自己的洞穴--評介《博士.布都與我》〉,《文訊》,178期,2000年8月,頁29~30。
翁雅玲,〈少年小說「草房子」的主題意識〉,《中國語文》,95卷2期,2004年8月,頁82~87。
馬景賢,〈感受與共鳴--讀曹文軒《紅瓦房》〉,《文訊》,178期,2000年8月,頁26~27。
高毓正,〈沈石溪筆下的狼豺狗〉,《兒童文學家》,28期,2002年6月,頁35~53。
張子樟,〈 文化尋根與魔幻寫實---我讀《少年噶瑪蘭》(下)〉,《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92年10月25日
張子樟,〈 文化尋根與魔幻寫實---我讀《少年噶瑪蘭》(上)〉,《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92年10月11日
張子樟,〈 文化尋根與魔幻寫實---我讀《少年噶瑪蘭》(中)〉,《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1992年10月18日
張子樟,〈背景的鋪陳與人生的折射--簡介沈石溪《闖入動物世界--我是怎麼寫作的》〉,《文訊》,234期,2005年4月,頁28~29。
張子樟,〈發現臺灣人--淺析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少年小說〉,《兒童文學家》,23期,1997年12月,頁1~17。
張子樟,〈意蘊與關懷---讀《綠衣人》有感〉,《 國語日報》第四版,2002年1月6日
張子樟,〈論少年小說的欣賞作用--以「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得獎作品為例〉,《兒童文學學刊》,6期(上),2001年11月,頁6~21。
張之路,〈兒童文學這棵樹ㄧ少年兒童文學的獨立性和依附性〉,《兒童文學家》,20期,1996年12月,頁18-23。
張永琛,〈血液裡神秘的呼喚ㄧ解讀李潼先生和《少年噶瑪蘭》〉,《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9卷3期,1993年6月,頁47-51。
張彥勳,〈關於少年小說---兼談《阿輝的心》〉,《文學界》冬季號,1989年,頁220~222,。
張家驊,〈免於恐懼,免於無知〉,《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6~7。
張嘉驊,〈《草房子》的童年想像----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以及一段民族記憶的塑造〉,《兒童文學學刊》,8期,2002年,頁461~495。
符鍾英,〈我讀《再被狐狸騙一次》〉,《兒童文學家》,第19期,1996年7月,頁5~6。
許平辛,〈「第三世界」動物明星的升起──評《一隻獵雕的遭遇》〉,《兒童文學研究》,第6期(總73期),1992年11月,頁40~44。
許建崑,〈「郢書燕說」也是一種讀法-閱讀沈石溪動物小說所引發的聯想〉,《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頁88~207。
許建崑,〈少年小說中的「四大天王」〉,上海《兒童文學研究》,3期,1998年,頁39-43。
許建崑,〈少年小說創作的多向性與永恆性〉,《浙江師大學報》,4期,1999年,頁19-23。
許建崑,〈成長的兒童文學觀〉,《大墩文化》,18期,2001年11月,頁5~8。
許建崑,〈成長的苦澀與瑰麗--曹文軒為孩子刻畫的文學世界〉,《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3期,2002年7月,頁87~106。
許建崑,〈動物的世界,還是人的世界?--試讀沈石溪動物園故事二書《丹頂鶴再嫁》、《妹妹狐變色》〉,《文訊》,198期,2002年4月,頁26~27。
許建崑,〈陷圍的旗手--試論「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的成就與困境〉,《兒童文學學刊》,6期(上),2001年11月,頁22~61。
許建崑,〈減枷成佳家-從少年小說中談父子親情的建立〉,《師友》,370期,1998年,頁18-23
許建崑,〈臺灣兒童文學學術發展的多方向〉,《兒童文學學刊》,11期,2004年7月,頁85~112。
許建崑,〈與賴西安談李潼〉,《台灣日報》第八版,1984年9月21日。
許建崑,〈談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兒童文學家》,18期,1996年4月,頁16-17。
許建崑,〈薰蒸刺提,人間的艾藥--評曹文軒《白柵欄》〉,《文訊》,204期,2002年10月,頁31~32。
陳良真,〈離廟出走的順風耳--談李潼「順風耳的新香爐」的趣味與省思〉,《中國語文》,95卷6期,2004年12月,頁72~78。
陳梅英等,〈關於李潼〉,《兒童文學家》,34期,2005年6月,頁58~68。
陳雅慧,〈少年小說中的原住民形象--以李潼「少年噶瑪蘭」、「博士•布都與我」為例〉,《國文天地》,20卷1期,2004年6月,頁34~45。
傅林統,〈李潼的創新路程〉,《兒童文學家》,8期, 1996年夏季號,頁7-8。
傅林統,〈談少年小說的類型〉,《中國語文》,466期, 1996年4月,頁74-79。
堯公,〈觀念世界的玩偶──評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滇池》,總202期,1997年10月,頁61~63。
湯素蘭,〈作家在追求──評《盲孩與棄狗》〉,《兒童文學研究》,第6期(總73期),1992年11月,頁45~46。
湯銳,〈談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兒童文學研究》,27輯,1988年,頁77~79。
馮國海,〈試論動物小說的人性美〉,《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8期,1987年,頁94~96。
黃金娟,〈成長,永恆的母題——曹文軒少年小說論〉,《小說評論》,5期,2002年,頁69-72。
黃錦珠,〈廣袤無限的時空與身心--讀李潼《望天丘》〉,《文訊》,211期,2003年5月,頁23~24。
楊振坤,〈兒童文學的癥結:與現實感的距離〉,《兒童文學家》,第7期,1992年7月,頁24~27。
楊振崑,〈動物題材的超越與象徵〉,《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50期),1989年4月,頁48~49。
楊隆吉,〈成長的歷程──試論『小殺手』裡的同儕互動〉,《兒童文學學刊》,5期, 2001年5月,頁164~179。
葉紅,〈曹文軒少年小說的人性美〉,《成都大學公報》,4期,2000年,頁48-50。
鄒璐巍,〈論曹文軒小說創作的審美追求〉,《蘇州師範院校學報》,3期,2001年,頁12-18。
趙永芬,〈探討《紅瓦房》中人物塑造的技巧〉,《兒童文學學刊》,6期,2001年,頁62-83。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筆下的母親形象--以「太平山情事」一書為例〉,《中國語文》,96卷5期,2005年5月,頁58~62。
劉琦,〈動物王國的畫卷〉,《兒童文學研究》,第1期(總50期),1989年4月,頁46~47。
曉然,〈昆明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印象〉,《兒童文學家》,7期,1992年,頁28~32。
賴家琦,〈臺灣的兒女--專訪李潼〉,《文訊》,172期,2000年2月,頁86~88。
謝鴻文,〈地域文化特徵在曹文軒小說中的顯影〉,《兒童文學家》,35期,2005年12月,頁7~10。
韓進,〈大自然法則與人類文明──評“中國最新動物小說”叢書〉,《兒童文學研究》,第4期(總98期),1998年11月,頁48~49。
羅茵,〈《有意味的生命形式──沈石溪動物小說形象論析》,《雲南文藝評論》,總34期,1998年,頁66~72。
蘇麗春,〈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李潼專訪〉,《兒童文學學刊》,9期,2003年5月,頁183~229。
四、學位論文
王貞芳,《沈石溪動物小說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素芳,《曹文軒的《紅瓦》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同俊,《歷史再現與鄉土召喚》,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呂芊霈,《臺灣近十年來少年小說主題之研究──以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家印,《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主題呈現──以其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肇芳,《少年臺灣的魂魄重塑——以李潼「臺灣的兒女」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淑釧,《探討《臺灣的兒女》系列之敘事手法》,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詩屏,《曹文軒作品之意象研究-以《草房子》、《紅瓦房》、《根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嘉慧,《少年小說中負向情緒之因應策略分析──以1996—2000年臺灣本土中篇少年小說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翁雅玲,《曹文軒少年小說之「成長主題」研究-以《草房子》、《紅瓦房》及《三角地》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高毓正,《沈石溪動物小說中狼、豺、狗的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佩妏,《沈石溪筆下的動物─以圓通山動物園系列書籍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昇群,《析看少年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之情節、人物、場景的寫作技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金蓮,《沈石溪動物小說中愛的母題之探討》,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姿羽,《李潼早期小說的生命情調與情境--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人物刻劃──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我們的秘磨岩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素琳,《集體記憶尋根與認同──以臺灣兒童文學的歷史小說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所,2003年。
陳艷凰,《曹文軒少年小說中的倫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馮建國,《曹文軒《根鳥》之原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楊美珠,《曹文軒少年小說悲劇意識之研究--以《草房子》及《紅瓦房》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健雅,《傳記型歷史小說中真實人物的寫作技巧:以李潼三本作品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廖雅蘋,《少年小說中人和動物關係探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熊秋香,《李潼的歷史呼喚--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人形象探究--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蔡瑜玲,《曹文軒少年小說中青少年的成長及其意涵研究-以《草房子》、《紅瓦房》、《山羊不吃天堂草》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雅文,《沈石溪動物小說中狼的探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謝淑麗,《李潼得獎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