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思葶
Chou Sze-Ting
論文名稱: 複數空間—平面繪畫介入展場空間之創作研究
Space of Plural —The Creation Research of the Involvement of Painting into the Exhibition Space
指導教授: 陳貺怡
Chen, Kuang-Yi
學位類別: None
None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平面繪畫複數空間反影穿透就地製作
英文關鍵詞: Painting, Space of Plural, Reflaction, Penetration, In sit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3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六O年代以後的西方,藝術家們開始將繪畫創作作為一種過程、一種反詰自身的介面,並且伴隨著圖像消解的過程,連結物體、空間擴張自身的領域。筆者在這次的創作研究中,試圖發掘繪畫創作的其他可能性:在選擇媒材上,無論顏料、載體、平面、表面、邊緣等,圍繞著探討繪畫的本質與邊界,進而探究繪畫與真實空間之間的主宰角力關係,將繪畫如何進入展場視為創作的主要內涵。
    筆者透過枕石畫坊這個展出空間,以就地製作(in situ)的方式試圖反轉繪畫作品完成後,方進入展出空間,佔領一個空間位置的先後序位,而將繪畫當作一個空間的切面,也就是以環境場域作為創作的原點,使繪畫內容直接來自於陳列的展場空間。

    The Western artists started to treat the creation of painting as a process, an interface of self rhetoric after the 60th. Along the diminishing of the images, the connecting of the objects, the self-owned space & territory were expanded.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writer tried to exploit the other potentials from painting creations; through the choice of the media materials, no matter it's pigment, carrier, plain, surface, edges and etc., surrounding the exploiting of the nature & boundary of the painting, further into exploit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ting and the intrinsic space, eventually penetrate the painting as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exhibition space.
    Through Zheng Shih exhibition hall, the writer tried to use the surrounding of the space as the origin of the creation, revert the painting articles into this space of exhibition. Through the prioritiz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area and treating the paintings as a cross-section of a space, henceforth the painting itself coming directly from the last of the space of the exhibition. Therefore it becomes the very origin of the spa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第二章 繪畫體質的轉變 5 第一節 繪畫的特徵與轉向 5 第二節 繪畫的內省與解放 9 第三節 繪畫疆界的消逝與延展 12 第三章 繪畫與複數空間 23 第一節 繪畫與框架 26 第二節 繪畫與表面 31 第三節 繪畫與周邊空間 39 第四章 觀者的影像與視線 53 第一節 以觀眾為主體的創作 53 第二節 反影-影像複製延展 54 第三節 穿透-空間重疊消逝 56 第五章 結語 66 第一節 研究總結 66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未來方向 67 參考書目 69 作品索引 72 圖版目錄 75

    中文書目:
    Chipp, Herschel B. 著,余珊珊(譯)(1995),《現代藝術理論Ⅱ》,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Danto, Arthur C. 著林雅琪(譯)(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籓籬》(第二版),台北市︰ 麥田出版社。
    Fauchereau, Serge著,南符斌(譯)(1995),《馬列維基》,台北縣︰文庫出版社。
    Le Bot, Marc著,湯皇珍(譯)(1996),《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Lynton, Norbert著,楊松鋒(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Rose, Gillian著,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Sonfist, Alan編,李美蓉(譯)(1990),《地景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Siegel, Jeanne編,林淑琴(譯)(1996),《藝聞錄:六、七O年代藝術對話》,台北市:遠流出版。
    Wolfflin, Heinrich著,曾雅雲(譯)(1987),《藝術史的原則》,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Wolfram, Eddie著,傅家琿(譯)(1992),《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庭玫編(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王秀雄著(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朱光潛著(2001),《西方美學史》,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瑪俐(譯)(1995),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出
    版社。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編,潘襎(譯)(1996),《藝術學手冊》,台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郭藤輝著(1993),《伊芙.克萊茵-與其非物質繪畫敏感性的研究》,台北市︰北市
    美術館。
    潘東波(2003),《20世紀美術全覽》。台北市︰相對論出版社。
    謝碧娥(2008),《杜象詩意的延意-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台北市:秀威資
    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龔卓軍(2008),《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8),加斯東.巴舍拉著,《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
    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文書目:
    Kirk Varnedoe, “Pictures of Nothing : abstract art since Pollock”, New edition, 2003, Washington
    Michael Archer, “Art since 1960”, New edition, 2002, London
    Michael Rush, “New Media in Art”, New edition, 2005, London

    期刊、論文:
    江凌青撰寫,〈低地吟唱靜靜地開花就夠-2010年泰納獎入圍藝術家轉向成熟度高、脈絡棉長的作品〉,2010年,第426期「藝術家雜誌」期刊,p.164。
    吳靖雯編譯,〈法蘭克.史帖拉-從極限主義到後繪畫性抽象藝術家〉,2010年,第418期「藝術家雜誌」期刊,p.312。
    徐升潔撰寫,〈抽象表現主義在紐約-紐約現代美術館推出回顧大展〉,2010年,第426期「藝術家雜誌」期刊,p.323。
    徐升潔撰寫,〈戰後義大利的藝術要角-費城美術館推出皮斯多列托個展〉,2010年,第427期「藝術家雜誌」期刊,p.206。
    齊簡,《穿越「繪畫」的通行:馬力歐.梅茲的冰屋裝置》,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金燕,《丹尼爾‧布罕條紋作品中的多重矛盾》,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9年。
    蕭瓊瑞撰寫,〈迷離與絕對-賴純純的藝術探索〉,2010年,第422期「藝術家雜誌」期刊,p.210。

    網路資料:
    ARTNET, http://www.artnet.com/awc/lynda-benglis.html (2004.)
    TATE, http://www.tate.org.uk/adventcalendar/2007/artist18.do (2007.)
    LUHRINGAUGUSTINE, http://www.luhringaugustine.com/(2009.)
    PORTLANDART,http://www.portlandart.net/archives/2009/03/the_black_squar_1.html/ (2009.3)
    MASS MoCA, http://www.massmoca.org/lewitt/timelapse.php?id=1(2008.)
    INITIART Magazine, http://www.initiartmagazine.com/interview.phpIVarchive=18(20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