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益進
HU YIH-JIN
論文名稱: 大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效果實驗研究─以臺北地區師範院校學生為例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mong Norm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pei Area
指導教授: 黃松元
Huang, Song-Yu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師範院校交通安全教育知識態度行為教育介入
英文關鍵詞: normal college amd university,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36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實施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活動對台北地區師範院校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台北地區三所師範院校二年級學生共191人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教學活動,而對照組則無。在進行教育介入前,二組接受前測,以作為評量實驗結果的比較基礎;經過三週教學結束後進行後測,以了解教學後的立即效果;二個月後再實施後後測,以追蹤教育介入後之短期效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前,二組在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得分上沒有差異。
    二、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活動,能立即顯著增進師範院校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且實驗組優於對照組。
    三、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活動,未能立即改變師範院校學生的交通安全態度及行為,因為態度及行為改變的效果無法立即呈現。
    四、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二個月後,交通安全知識仍能持續,且實驗組仍優於對照組。
    五、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二個月後,藉由配對t檢定的結果可知,交通安全態度及行為的影響效果能顯現出來,其中實驗組的態度優於對照組,顯示本次教育介入活動的過程中,態度及行為持續的效果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呈現出來。
    六、 本研究經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可知,組別變項僅在交通安全知識後測及後後測顯現差異,在交通安全態度則後測有顯現差異,但是交通安全態度後後測及交通安全行為後測與後後測則沒有差異。
    七、 在簡單相關的分析中,可知交通安全知識、交通安全態度及交通安全行為的前測、後測、後後測分別有很高的相關性。
    八、 顯著影響研究對象之交通安全知識、交通安全態度及交通安全行為後測與後後測之因素各有不同:
    (一) 在後測方面
    1.交通安全知識前測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知識後測。
    2.交通安全態度前測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態度後測。
    3.交通安全行為前測與交通事故受傷情形兩個變項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行為後測。
    (二) 在後後測方面
    1.交通安全知識後測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知識後後測。
    2.交通安全態度前測與後測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態度後後測。
    3.交通安全態度後測及後後測與交通安全行為前測及後測可顯著預測交通安全行為後後測。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raffic safety instruction on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regarding traffic safety among the norm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pei Area.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e study. One hundred and ninety-one sophomores from the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in Taipei Area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ree sessions of traffic safety instruc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thing.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the questionnaires before the instruction. The result of the assessment was utilized as the base-line data for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after three sessions (posttest) and follow-up (post posttest) evaluation in the next two months. The important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Prior to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core of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vention enhanced the subjects'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significantly. In this aspect, the performance among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ir counter parts.
    3.The intervention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both groups'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 traffic safety.
    4.Two months after accomplishing the intervention, the subjects in both groups still had high level of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Again, the performance among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 traffic safety was still significant two months later.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higher sc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t shows that it takes time to charge the subjec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6.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o analyze the data, it was found that the variable of group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results of the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and the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but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s both on the results of the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and the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7.The data was also analyzed by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pretest,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had high correlation, respectively.
    8.The prominent predicting factors on the results of the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were different:
    (1)The posttest aspect
    a.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b.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c.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for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raffic accident.
    (2)The post posttest aspect
    a.The result of the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b.The result of the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c.The result of the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the result of the posttest and post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attitudes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for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目 次 摘 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待答問題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第六節 名詞界說 第七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內交通現況分析 第二節 影響交通安全之相關因素 第三節 各國交通安全教育實施概況 第四節 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效果之探討 第五節 實驗介入計畫之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教學活動設計 第五節 實驗程序 第六節 資料處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與交通安全教育介入前有關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分佈 第二節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後對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立即影響 第三節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二個月後對交通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效果之比較及影響因素之探討 第五節 教學過程評價與心得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第二節 建 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問卷初稿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附錄三 致專家審查問卷函 附錄四 前測用問卷 附錄五 後測用問卷首頁 附錄六 後後測問卷首頁 附錄七 教學活動過程評價表 附錄八 第一單元教案 附錄九 第二單元教案 附錄十 第三單元教案 附錄十一 交通安全資源手冊

    丁先玲(民81)。交通意外傷害之流行病學研究。疫情報導,8(10):249-255。
    王佩玲(民81)。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財興(民80)。談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之評鑑。交通建設,40(11)38-42。
    王榮德(民82) 。傷害事故知多少。健康世界,92:6-12。
    王義川、王博榮(民87)。我國現行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檢討與改革芻議。第一屆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3-20。
    世一編輯部(民85)。最新機車考照手冊。台北:世一。
    行政院衛生署(民86)。衛生統計。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民87)。衛生統計。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民82)。衛生白皮書。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民76)。臺北市市民行為危險因子盛行率調查。疫情報導,3(5):1-7。
    交通部(民85)。交通安全學習手冊教學指引。台北:交通部、教育部。
    交通部(民85)。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交通部(民86)。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交通部(民87)。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交通部(民87)。交通統計月報(6月)。臺北:交通部統計處。
    李萃玲(民83) 。臺灣省交通事故統計分析。交通安全雙月刊4月號17-19。
    李萃玲(民85) 。交通事故排行榜。交通安全雙月刊2月號17-20。
    李良雄、施養性、邱文達、林烈生、吳浚明、王有智、黃金山、洪慶章、施純仁和Laporte,R.E.(民81) 。台北市頭部外傷流行病學研究。中華醫誌,50(3):219-225。
    吳秀英(民77) 。交通傷害事故危險因子的探討。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敏、邱文達、洪慶章(民80) 。青少年頊部外傷之調查研究。醫學研究,12(2):104-115。
    吳宗修、竺時育、黃習能、曾雍翔(民87)。新竹市實施騎乘機車配戴安全帽之成效探討。中華民國第二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學術論文集,193-207。
    周文生(民80)。機車安全帽使用問卷調查分析。警專學報,第4期,229-249。
    周文生(民78)。機車安全帽使用問題之探討。警學叢刊,19(4):56-64。
    周文生(民79)。機車安全帽使用推廣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生(民87)。立法後機車安全帽執法與使用現況之檢討。中華民國第二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學術論文集,184-192。
    周志中(民85)。意外事故傷害。臺灣衛生,第347期,20-23。
    林大煜、傅毓良、周文生(民78) 。機車安全帽使用效益與推廣策略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芸芸(民82) 。大學生騎摩拖車者的特性、意外事故與意外險。公共衛生,19(4):404-415。
    洪慶章、邱文達、蔡瑞章、Laporte,R.E.、施純仁(民80) 。花蓮地區頭部外傷之流行病學調查。臺灣醫誌,90(12):1227-1233。
    高松景(民82)。愛滋病及其他性病教學實驗研究─理性行為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子儀(民85a) 。交通安全學習手冊教學研討會資料第一輯 人車安全因素解析。台北: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陳子儀(民85b)。西歐各國交通安全教育概況。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55-74。 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
    陳子儀、張堂賢(民85) 。機車騎士的交通認知。風火輪145期。
    陳政友(民87)。大專院校學生健康危險評估應用與效果實驗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 雄(民85)。交通安全教育在日本-簡介臺灣可借鏡之方法。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38-54。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
    張邱春(民85)。美國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概述。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9-26,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
    張榮華(民85)。淺談台灣機車問題 ? 機車運行與道路設計。風火輪144期。
    張新立(民83)。大專學生騎乘機車使用安全帽推廣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
    張新立(民85)。對推動我國交通安全教育之淺見。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27-37。
    張哲揚、廖天賦(民87)。學生交通安全理論與實務。第一屆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67-74。
    張紹勳、林秀娟(民87)。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 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崗。
    黃松元、陳毓璟、胡益進、張富琴(民86)。台北地區師範院校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效果評價研究(壹)。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黃國平、魏銀河(民87)。縣巿層級交通安全教育之巿場、策略與推動方式。第一屆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1-36。
    黃德治(民80)。淺談機車的交通安全問題。交通建設,40(11):7-10。
    賈立人(民80) 。台北市交通現況與交通安全教育。國民教育,32:30-33。
    趙淑蘋(民81)。事故傷害之預防。衛生報導,2(7):19-23。
    趙善彬(民87)。新加坡公路交通安全教育簡介。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183-191。
    劉欣瑜、王美玉(民82)。學校如何實施交通安全教育。中等教育,44(1):70-73。
    劉貴雲(民83)。機動車事故傷害流行病學之探討。學校衛生第24期,38-49。
    劉貴雲(民86)。國小四年級學童營養教育介入實驗研究─社會學習理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蔡益堅(民80)。北市機車使用者戴安全帽對預防頭部外傷效果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益堅、王榮德(民82)。安全帽 ? 頭部的護身符。健康世界,96期P.7-9。
    應國卿(民84)。交通安全行銷之探討。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62-80。
    謝惠玲(民83)。某工專日間部騎機車男生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麗娟(民79)。臺灣地區山地鄉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率及機車風險行為探討。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雨生、鄭宜仲(民82)。多元迴歸分析的假定與實例檢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科技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
    日本總務廳(1997)。有無繫安全帶之死亡人數比較。日本交通安全白書。
    全日本交通安全協會(1981)。兒童之交通安全。海外研究資料1。
    Chenier, T.C.,& Evans,L.(1987).Motorcyclist fatalities and the repeal of mandatory helmet wearing law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2):133-139.
    Evans,L.,&Erick,M.C.(1988).Helmet effectiveness in preventing motorcy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fataliti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6):477-458.
    Kelly,P.,Sanson,T.,Strange,G.,&Orsay,E(1991).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helmet usage on motorcycle trauma.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8):852-856.
    Kraus, J. F., Riggins, R. S., & Franti ,(1975).Som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motorcycle collision inju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2
    (1):99-109.
    Lund,A.k.,Williams,A.F.,&Womack,K.N.(1991).
    Motorcycle helmet use in Texa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6(5):576-578.
    Sosin,D.M.,&Sacks,J.J.(1992).Motorcycle helmet-use laws and head injury prevention.JAMA,267(12)
    :1649-1651.
    Sosin,D.M.,Sacks,J.J.,&Holmgreen,P.(1990).Head injury-associated deaths from motorcycle crashes.
    JAMA,264(18):2395-2399.
    Weisbuch,J.b.(1987).The prevention of injury from motorcycle use: Epidemiologic success, legislative failure.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1):21-2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