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國榮
Guo Rong Yian
論文名稱: 對比形式應用於銀飾造形設計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ntrast Form Applied on The Design of Silver Ornament
指導教授: 吳千華
Wu, Chien-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對比銀飾
英文關鍵詞: Contrast, Silver Orna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6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當新藝術風格中的Geometrical風格的出現,為人類設計史上帶來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這種擷取幾何抽象造形作為創作元素的手法,為人類史上帶來了思想上與創作上的轉變,相較於Decorative的自然主義、曲線風格手法的表現,Geometrical似乎更具有獨到的眼光與時代的前瞻性。
    這些改變,也為20世紀帶來了極快速的發展,打從1905年野獸派的馬蒂斯運用了簡化的造形及平面化的色彩來作畫時,人類已警覺到簡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907年立體派的分析與破壞再重組、建構的觀念,為現代化的到來帶來更大的啟示,1917年新造形主義利用水平線與垂直線作面的分割創作中,更使所有複雜化為簡單。
    人類不喜複雜,尤其時代已進步到今日如此煩雜的地步,人類更能利用智慧,去做「去蕪存菁」的動作,運用邏輯性的思考及推理,將每一件事物之來龍去脈逐一理解與消化,整理歸類各種事物,使之簡單俐落,有秩序,以方便人類的使用。而這些努力,便造就各種領域各類基本原理的產生。
    本研究選用了設計中的形式原理的「對比形式」,其目的在於經由文獻的探討、分析,再加以系統化的歸類,以改善現今對「對比形式」歸類不完備之現況,使之更為有秩序,以方便學習者及創作者參考用。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將對比形式分成(一)造形式的對比(有形的對比)其中又可分 成視覺元素(形狀、大小、色彩、肌里)的對比,以及關係元素
    (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的對比。(二)概念式的對比(無形 的對比),其中又可分為人為因素(情緒、意識形態)的對比, 自然因素(有機無機、天象等)的對比。
    二、本研究在創作上選擇運用銀飾之立體造形設計,主要原因是在於 「對比形式」應用在平面設計上已到處可見,且在發展上有限,故 選擇有別於二度空間發展的三度空間──銀飾立體造形表現。在 創作中,分別從視覺元素、關係元素及概念元素選擇一項從事
    研究創作,儘量避免單一元素對比上所產生的呆板感,及過多元 素對比之下所產生的複雜感,以致於失去對比形式具有強調與鮮 明的特質。秉持簡單之抽象形式為主,期待為銀飾之造形,建立 一種運用簡單形式便可塑造新風格與商機的方向。

    壹、 緒論 1-1 研究動機--------------------------------------P1 1-2 研究目的--------------------------------------P3 1-3 研究方法--------------------------------------P5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P6 1-5 研究流程圖-------------------------------------P7 本章註釋--------------------------------------P8 貳、 文獻探討 2-1 美的形式原理 2-1-1 何謂形式--------------------------P9 2-1-2 美的形式原理分類-------------------P11 2-2 「對比形式」的探討 2-2-1 「對比形式」的定義-----------------P14 2-2-2 「對比形式」的內容與元素------------P16 2-2-3 「對比形式」的分類-----------------P18 2-2-4 「對比形式」的目的與功能------------P19 2-2-5 「對比形式」之配置關係與表現---------P20 2-3 立體造形設計中「對比形式」的表現重點--------------P21 本章註釋---------------------------------------P22 參、「對比形式」在銀飾上之風格演進 3-1 銀的成份與特性 3-1-1 銀的成份--------------------------P23 3-1-2 銀的特性--------------------------P23 3-1-1 有關中國銀器的使用-----------------P24 3-2 設計史上銀飾的發展與對比風格的表現 3-2-1 美術工藝運動後的銀飾對比風格---------P25 3-2-2 影響新藝術與裝置藝術銀飾風格的原因----P28 3-2-3 1888-1937年代展覽會上的銀飾與風格轉變 ------------------------------------P30 本章註釋----------------------------------------P31 肆、個人創作研究與表現 4-1 個人創作 4-1-1 設計目標與準則------------------------P32 4-1-2 創作草圖與發展------------------------P33 4-1-3創作作品的呈現-------------------------P49 4-1-4 創作作品的平面廣告建議-----------------P62 4-2 創作的過程舉例 銀飾的製造技術 4-2-1 脫蠟鑄造法---------------------------P70 4-2-2 電鑄成形法---------------------------P78 4-2-3 組焊成形法---------------------------P78 五、結論---------------------------------------------P79 參考文獻---------------------------------------------P81

    參考文獻
    (一)書籍
    中文書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無邪著 1974 平面設計原理 雄獅圖書 台北市
    王無邪著 1980 立體設計原理 雄獅圖書 台北市
    王無邪 梁巨廷合著 平面設計基礎 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
    正文書局編譯委員會編譯 表面處理 正文書局 台北市
    丘永福著 1987 造形原理 藝風堂 台北市
    李玉龍編著 1982 近代設計史 六合出版社 台北市
    李長俊著 西洋藝術史綱要 雄獅圖書 台北市
    李鈞棫著 1981 工藝材料 東大圖書 台北市
    李瑋、周水濤譯 (法)J.J. 德盧西奧─邁耶原著
    視覺藝術設計 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清夫著 造形原理 雄獅圖書 台北市
    呂清夫翻譯 原著一朝倉直巳 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
    北星設計叢書 台北市
    林品章編著 1995 最新平面設計原理 台北市
    林品章著 商業設計 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市
    林崇宏著 平面造形基礎 亞太圖書 台北市
    林崇宏著 設計基礎--基礎造形理念與創意思考的探索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
    林振陽著 造形(二)三民書局出版 台北市
    張志純著 1999 珠寶手工藝製造 徐氏基金會 台北縣
    張長傑著 立體造形基本設計 東大圖書出版
    葉國松著 1885 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 台北市
    楊清田著 構成(一) 三民書局 台北市
    潘東波著 設計基礎與基本構成 視傳文化
    盧桂蘭 王仁波合著 1995 金銀器 幼獅文化 台北市
    羅慧明著 基本設計選集 輔仁大學理學院織品服裝學系 台北
    外文書籍
    Bo Gyllensvard Chinese Gold,Silver and Porcelain:
    The Kempe collection
    Fritz Faik/Cornelie Holzach Schmuck der Monderne
    Modern Jewellery 1960-1998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
    THAMES AND HUDON Art Nouvea and Art Deco Silver
    annelies krekel-aalberse
    (二)期刊、雜誌
    GZ Goldschmiede Zeitung NO 1999年 1月至12月
    2000年1月至12月 德國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麗卿 1996 設計中兩元並存的原則在現代傢俱設計之創作研
    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設研所碩士論文
    李佳珍 1999 複合意向圖形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設研所碩士論文
    李建志 1999 視覺傳達設計中標誌設計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設研所碩士論文
    傅銘傳1998 造形活動中對稱圖形操作與喜好之研究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
    費國鏡 1999 超現實表現手法於海報設計之研究與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設研所碩士論文
    劉德威 2000 民國80年代標章設計造形發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碩士論文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