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靜國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消費社會的影像敘事
Films Narratives on Consumer Society in China
指導教授: 張素貞
Chang, Su-Chen
張頤武
Zhang, Yi-W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中國大陸消費社會影像敘事資本積累時空分延擬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大陸消費社會的影像敘事》論文摘要

    第一章由消費、消費社會和敘事學的定義與進程入手,逐步為論文主題進行不同層次的解析,並以此進入中國大陸消費社會的核心,歷史地論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復以百部以上的影視為文本,解釋選擇文本之因,最後導入第二至五章有關影像敘事的正文,而於第六章做出本論文之研究發現與心得。

    第二章為影像敘事中的審醜 / 丑美學。本章以影像敘事中的空白與敘事的刻意混亂為研究主體,從中探討消費社會的影像語言意在言外的表現方式與深層意涵。其中觸及了對社會邊緣層面的關注以及對當下社會的迂迴反擊等,幾乎都是主流敘事方式(如:寫實主義)以外的途徑,也都是對社會或人性醜 / 丑態的揶揄或諷刺。

    第三章將焦點集中在消費社會的商品元素在影像敘事中的角色扮演與功能屬性,其中包括了酒吧、音樂、照片、漫畫、手機、機場與網路等。這些消費社會的重要組成藉由影像為人們的生活重新複製了一個想像的烏托邦與心靈的棲息地,卻也同時為人們形塑了一個欲望的無底洞與記憶的沙漠海。

    第四章著重分析影像敘事的幾個重大議題,而這些議題形成的原因有一個共同的指向:物質,或者可以將之窄化為對金錢的貪欲上。在物質凌駕人的道德底線後,許多諸如婚姻、愛情、家庭與犯罪等社會議題便相繼浮上檯面,並且相互影響、共謀,甚至組織成一張讓人無所遁形的網絡。進入全球化時代,中國大陸做為經濟開發程度領先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並且逐步成為與第一世界擷頏的新勢力,在面對全球化此一無可閃避的浪潮時,影視文化是如何再現中國圖像,抑或嫻熟地掌握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並藉此將中國推向全世界,形成中國式的東方主義是論文第五章研究的重點。

    在通過上述各面向的研究分析後,於第六章做出簡要的回顧與總結。

    Films Narratives on Consumer Society in China

    Abstract

    In Chapter 1 of this dissertation, I explained the reason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and ways of studying section by section. I discussed the crucial elements of economic revolution historically and watched over 100 films as well as dramas in great detail to lead this dissertation into the main parts from Chapter 2 to 5. In Chapter 6,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 combined all what I’ve learned to sum up and hoped to have some insights to be merited.

    Blankness and purposeful narrative chaos were studying subjects in Chapter 2. In postmodern society, some serious films expressed their film languages by another ways which were not the same as main stream films and I was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might to comprehend deeply. That was, what the films were ironical to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considerate of the public on the edge of society in China.

    I focused on roles playing as well as functions of commodity elements such as bars (for alcoholic drinks), music, comics, cell phones, airports and Internet in the films in consumer society. All of these important roles organized a consumer society system to make a imaginary utopian or a spiritual habita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also molded into an unlimited desire hole for people.

    With capital accumulation, many social problems happened and most of them attacked people a lot especial in marriage, romance, family, crime and greed for money. In Chapter4, such above were main points to discuss. In Chapter 5, I emphasized on the phenomena of globalization and discussed how did Chinese films face such kind of violence or force to increase them instead within this unlimited net.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消費社會 2 第二節 中國大陸的消費社會 6 第三節 敘事 11 第四節 解題 18 第二章 影像敘事與審醜 / 丑美學 23 第一節 空白之書 24 第二節 紛雜敘事 34 第三節 另類語言 50 第四節 邊緣戰鬥 64 第三章 影像敘事與消費美學 85 前 言 86 第一節 酒吧 88 第二節 音樂 94 第三節 照片 103 第四節 漫畫 108 第五節 手機 111 第六節 機場 116 第七節 網絡 119 第四章 影像敘事與社會現實 123 前 言 124 第一節 愛情萬歲 128 第二節 家的寓言 138 第三節 與世界接軌 160 第四節 良心作證 174 第五節 向「南方」與「城裡」奔馳 183 第五章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影視文化 189 第一節 跨國資本與本土市場邏輯 190 第二節 軟廣告的資本運作:一種反客為主的操作模式 197 第三節 大中國主義再現 203 第六章 結論 211 附錄一 參考書目 219 附錄二 影視與導演資料表 227

    參考書目

    (依姓氏拼音為序)

    壹 中文著作

    (B)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著 2001 《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C)
    池莉 2001 《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初版。
    陳旭光 2004 《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D)
    戴錦華 2000 《霧中風景:中國電影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F)
    馮小剛 2003 《我把青春獻給你》,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六刷。

    (H)
    弘泰武仕編著 2003 《純粹‧局部接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初版。
    何日丹主編 2001 《電視文字語言寫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初版。

    (L)
    劉現成編 2001 《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公司,初版。
    劉書亮等著 2000 《中國優秀電影電視劇賞析》,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初版。
    劉小楓 1999 《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三刷。

    (M)
    苗棣、周靖波主編 2000 《拓展中的影像空間》,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初版。

    (N)
    南帆 2001 《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

    (T)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主編 2003 《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初版。

    (W)
    王小波、李銀河 1992 《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初版。
    武國友 1999 《交鋒與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初版二刷。
    汪民安、陳永國編 2003 《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初版二刷。
    王朔主編、策劃 2001 《電影廚房:電影在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
    王朔 <我看大眾文化>,收錄於《天涯》,2000年第二期。

    (X)
    許文郁 2004 《解構影視幻境:兼及與文學、歷史、性、時尚、網絡的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Y)
    楊魁、董雅麗 2003 《消費文化:從現代到後現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尹鴻 2004 《尹鴻自選集:媒介圖景‧中國影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

    貳 翻譯著作

    (A)
    阿達利 2000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宋素鳳、翁桂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B)
    巴赫金 1996 《巴赫金文論選》,佟景韓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布希亞 1997 《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初版。
    班雅明 1998 《說故事的人》,林志明,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初版。
    Bordwell, David 1999 《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事活動》,李顯立等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
    波德里亞 2000 《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Barker, Chris 2004 《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譯,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初版。

    (D)
    德里達 1999 《聲音與現象》,杜小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二刷。

    (F)
    傅科 1998 《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尚衡譯,台北:桂冠出版社,初版。
    費斯克 2001 《理解大眾文化》,王小、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初版。

    (J)
    詹明信 1994 《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張京媛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詹姆遜 2000 《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K)
    卡斯特 2001 《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

    (L)
    Lentricchia, Frank、McLaughlin, Thomas編 1994 《文學批評術語》,張京媛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羅鋼、劉象愚主編 2000 《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利奧塔 2000 《非人:時間漫談》,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
    陸揚、王毅編選 2001 《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初版。
    羅鋼、王中忱主編 2003 《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M)
    姆耳 2000 《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型態和統治》,陳德民、陶慶、薛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麥克盧漢 2000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三刷。
    麥茨等著 2002 《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李幼蒸譯,北京:三聯書店,初版。
    (S)
    桑塔格 1999 《論攝影》,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初版。
    (W)
    王逢振等編譯 2000 《搖滾與文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初版。
    Woodward, Kathryn等 2004 《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初版。

    (Z)
    張旭東編 1996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陳清僑等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參 英文著作

    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by S. F. Glaser,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Culler, Jonathan.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l.
    Featherstone, Mike. “Postmodernism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ity and Identity, eds by Scott Lash and Jonathan Friedman, London: Blackwell, 1992.
    ——— ——— Consumer Culture &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8.
    Giddens, Anthony .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Harvey, Davi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 Blackwell, 1990,
    Herman, David (ed). Narratologie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Jameson, Frederic. “Cognitive Mapping”, 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347~357.
    Katz, Adam. Postmoder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Oxford, England: Westview Press, 2000.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ondon: Blackwell, 1991.
    Ricoeur, Paul. Time and Narrative, vol. 1. Trans.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1990.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The Harvester Press, 1986.
    Stanzel, Franz Karl. A Theory of Narrative, Trans. Charlotte Goedsch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Williams, Raymond.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 Press, 1977.
    Zukin, Sharon. “Postmodernism urban landscapes: mapp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Modernity and Identity, eds by Scott Lash and Jonathan Friedman, London: Blackwell, 1992.

    肆 網站資料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275.htm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cqgc_big5/dxpnxjh.htm
    http://club.music.yule.sohu.com/read/rockmusic/44393/24/70.html
    http://www.intsci.ac.cn/research/xiamen04-liuxl2.doc
    http://ent.sina.com.cn/m/c/2002-09-10/151399865.html
    http://www.filmsea.com.cn/geren/article/200402180037.htm
    http://big5.cri.com.cn/275/2002-6-18/14@61137.htm
    http://www.rfa.org/mandarin/shenrubaodao/2005/02/16/shanghai/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g2b.pl?/special/newspapers/2002/08/fzrb010802.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5/n837446.htm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society/89666.htm
    http://www.66163.com/fujian w/news/fzwb/991024t/3 3.html
    http://www.mtvchina.com/music/feature/f-dtx/20030414/index1.html
    http://eladies.sina.com.cn/movie/news/movie/1999-9-27/10938.shtml
    http://www.mtvchina.com/music/feature/f-dtx/20030414/index1.html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27/node1103/userobject1ai326084.html
    http://latelinenews.com/ll/fanti/1361574.shtml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27/node1103/userobject1ai326084.html
    http://www.epochtimes.com/b5/5/5/7/n914102.htm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jingji/665929.htm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5lh/802558.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