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宜玲 Yi-Ling Lin |
---|---|
論文名稱: |
營隊領導者個人充權的實踐-以聽障青年領袖營總召為例 Personal Empowerment of Camp Leaders:From the Experiences of Youth Leader Camp for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2 |
中文關鍵詞: | 充權 、聽障青年領袖營 、權 、力量重建 、聽覺障礙 |
英文關鍵詞: | empowerment, Youth Leader Camp for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right, strength reconstruct, hearing impair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5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聽障青年領袖營領導者(以下稱為總召)自我實現的過程和結果。了解總召參與聽障青年領袖營和其他社團活動中遇到阻礙的現象,運用社團活動幹部之權將力量重建的過程,力量重建後獲得的成長對現在生活的助益。本研究對象為兩位聽覺障礙者,受訪條件為投入聽障青年領袖營兩年以上並擔任總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半結構問卷進行訪談。研究結果發現:一、社團活動選擇的取向來自於參與的意願和投入的深度,兩位受訪者皆因志趣和感到有挑戰而選擇持續參與聽障青年領袖營。二、參與不利因素為溝通不良、經驗不足及個人期待和現實的落差。三、各種社團活動中,以參與聽障青年領袖營最有挫折感,但也最有成就感。四、總召需從「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多方溝通確認,取得經驗來調整個人期待和現實的落差,以克服參與的不利因素,獲得的成長對現在的工作能力和態度裨益良多。建議聽覺障礙者應多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勇於挑戰困難,從力量重建中增進自信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此外,教育或社福機構等相關單位,應多了解聽覺障礙者的需求,提供充權組織模式給聽覺障礙學生參與,給予自我決策與團體合作的能力,並改善無障礙溝通環境,增加聽覺障礙者之參與度及表現機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es and outcome of self-fulfillment of the club leaders of the Youth Leader Camp for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YLCPHI), by probing into the obstacles these leaders confronted during the YLCPHI and other club activities, the processes how they exerted their authorized rights to reconstruct their strength, and how they benefited from the processes. In-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to acquire data from 2 subjects who had been leaders and training faculty members of YLCPHI for at least two yea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y orientation of club participation depends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the depth of involvement. Both interviewees feel their ambitions are met so they actively
chose to continue the participation in YLCIPHI.
2. Factors that hindered their club activity participation were their disadvantage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not having enough experiences, and the gap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of their interaction in real-life situations.
3. They met the most frustration and setbacks during the YLCPHI, among all the club activities they joined. They were rewarded most, however, with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very same club activity.
4.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the leaders overcame the obstacles and disadvantages by repeated communication, and by gaining experiences gradually to adjust themselves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benefit them a lot in either their abilities or attitudes towards work.
It was suggested that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jo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rebuild their strength, self-confidence and to independence. If we provide an empowerment model for hearing impairment students, assign missions and train for goal achievem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doing by learning “ to help them acquire the ability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group co-operation. Educ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must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by constructing a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for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and perform in the society.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育瑜(2004)。障礙團體設立之按摩中心的充權效用評估:以臺北市為例。臺大社工學刊,9,85-136。
方永泉(2003)(譯)。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Freire, P., 1970)
李晶(審譯)(2005)。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市:桂魯。(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2000)
朱經明(2006)多媒體聽障者成功奮鬥故事協助聽障學生理解主要概念及提昇自我概念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35-154。
余漢儀(2001)。精障病友家屬團體與專業之權力互動-兼論社工之介入策略。臺大社工學刊,5,1-51。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14)。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芝儀(2001)(譯)。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頁219-263)。嘉義市:濤石文化。(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吳咸蘭(2002)(譯)。亞太裔聾生:家庭、語言和文化認同。聽語新潮,3,115-153。(Plue, J., & Andrews, F., 2002)
李永年(2003)。「充權模式」的青少年小組工作。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75-188)。臺北市:五南。
呂佳霖(2007)。手語翻譯員翻譯服務經驗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05,6-15。
沈惠貞(2004)。聽覺障礙者就業所需工作社會技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邢敏華(2001)。融合教育趨勢下聽覺障礙學生的教育問題探討。特教圓丁,16(4),46-50。
邢敏華(譯)(2005)。動作中的語言-探究手語的本質。臺北市:心理。(Jerome, D., & David, A., 1995)
林旭(2005)。寂靜之外。臺北縣:左岸文化。
林伶旭(2003)。無聲的納喊-臺灣聾人文化的形構與危機。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宏熾、江佩珊、吳季樺、丘思平、林佩蓁(2004)。高中職中重度多重障礙學生自我決策狀況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61-182。
林宏熾、黃湘儀(2005)。高中職聽覺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發展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32。
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祐誠(2004)。幽谷中的盼望-探尋憂鬱青少年走向復原的生命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林寶貴(2006)。聽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洪宜昀(2001)。大專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05-126)。臺北市:五南。
胡斐瑜(2006)。高危機青少年的充權賦能。諮商與輔導,248,30-37。
徐右任(2001)。由「我看見聲音」觀聽覺障礙者的教育。師友月刊,408,88-90。
高永光(2006)。2006年臺灣身心障礙者處境報告。臺北市:中國人權協會。
徐永德(2003)。失業人士的充權。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289-308)。臺北市:五南。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Bammel, C., & Burrus- Bammel, L. L., 1982)
夏鑄九、黃麗玲(2002)(譯)。認同的力量。臺北市:唐山。(Castells, 1997)
區結蓮(2003)。單親婦女的充權工作。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277-288)。臺北市:五南。
張稚鑫(2004)。徘徊在「聽」與「聾」之間:回歸主流教育中聽障大學生的身分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淑妃(2006)。災變社會工作重建模式之研究-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案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景圓、董旭英(2006)。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81-201。
陳綺媚(2003)。少女的充權工作。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263-276)。臺北市:五南。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60-90。
曾智敏(2004)。聽障教師的「融合」問題。特教園丁,20(1),21-25。
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資源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261-274。
湯大緯(2002)。授權賦能認知與工作態度對管理效能之影響-以銀行業主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程紹同(2002)。運動管理學導論。臺北市:華泰。
黃金柱(2000)。體育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昌榮、邵家臻(2003)。結構取向的充權實踐: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27-146)。臺北市:五南。
黃婷婷(2004)。『永不止息的自我征戰』聽障者/聾人求學經驗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2004)。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328032。
黃琢嵩(2008)。身心障礙者權利國際公約5月3日正式生效。中時部落格-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08年5月17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edenorg/
趙玉平(2005)。自己的道路自己開 論聾人文化精神內涵。聽障教育,4,4-8。
趙建民(1998)。聾人文化概論。臺北市:中華民國啟聰協會。
趙善如(2003)。臺灣婦女志工充權。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341-359)。臺北市:五南。
趙維生(2003)。充權工作的文化政治考慮。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73-84)。臺北市:五南。
趙維生(2003)。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3-31)。臺北市:五南。
趙維生(2003)。弱勢社群的充權探討。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251-262)。臺北市:五南。
蕭羽茹(2007)。聽覺障礙者網路使用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協君(2005)。專科階段肢體障礙學生賦權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素分(2005)。臺北地區聽障/聾父母對聽人子女的教養態度、困難與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素分(2011)。給所有關心聽障者福祉的各界人士的一封信。公「聽」並觀,「障」義執言-聽障者權益論壇。2011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facebook.com/
groups/159288346300?ap=1
韓文正(譯)(2004)。看見聲音。臺北市:時報。(Sacks, O., 1989)
韓念嘉(2007)。信任、授權與員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Edgintion, C. R., Hansom, C. J., Edgintion, S. R., & Hudson, S. D., 1998)
羅秀華(2000)。以社區充權的觀點解析齊布茲組織-並探討其對臺灣在地的參考意涵。社區發展季刊,91,326-346。
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臺大社工學刊,5,151-195。
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羅秀華(2006)。指南社區推向產業發展的充權螺旋。載於張振辰等(主編),華人社會社區工作的知識與實務(頁125-162)。臺北市:松慧文化。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份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 Merrian – Webster Oline –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 Retrieved April 13, 2008,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Empowerment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 Merrian – Webster Oline –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 Retrieved April 13, 2008,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delegate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