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聰海 Wei,Tsung-hai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里與社區發展協會整合研究 Taipei City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tegrated Studies |
指導教授: |
紀俊臣
Chi, Chun-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村里 、社區發展協會 、基層治理 、地方制度法 |
英文關鍵詞: | villages and neighborhoo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grass-roots governance, Local Government Ac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基層治理係當前地方自治非常重要的課題,尤其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係地方基層組織最重的基層單位,里也是地方行政組織最末端的編組,亦是臺灣施行地方自治最重要制度之一,而社區發展協會係近年來以人團法成立的社團組織。兩組織由於歷史不同,分屬不同機關管轄,組織功能長期以來存在的爭議。因此,本研究選擇臺北都會區的里與社區發展協會,如何調整與整合兩組織功能之關係,為本研究試圖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目的,從文獻資料及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里與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功能重疊,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之間的互動爭議,以及組織整合關係之探討,發現里與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功能高重疊性,並依據過去文獻及專家學者研究資料顯示,多偏重於兩組織制度之間分合之問題,亦即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二者關係究維持二制或合一之爭論,至今仍未有定論。事實上,兩組織在現行制度上已被設定不同功能與權限。本研究亦從多數受訪者中研究發現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關係不良,除權責機關不同涉及資源分配外,還有政治動機與選舉因素;里與社區發展協會發展方向不一致,因分屬不同機關主管,其代表性不同,兩組織功能在現行體制下,容易起爭端。
本研究依據前述各章節實際理論與實地訪談比對分析,以及研究發現後的結論,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作為研究或各該主管機關之參考如下:
一、宜精簡地方基層組織、增進處理公共事務。
二、精簡人力、活化經費資源。
三、宜強化里幹事的專業能力。
四、可積極籌進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之組織整合功能。
五、在合併過程中,宜排除地方組織本位主義作崇。
Grass-roots governa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local self-governance of today. In particular,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regional units within the network of loc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Neighborhood is a unit at the very base of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vital governance systems within Taiwan’s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re societies set up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Civic Organizations Law. Due to differences in history and jurisdiction, functions attributed to th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long been in dispute.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of metropolitan Taipei, and discover the means to adjust and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pplied to delineate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overlaps of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the interaction controversies between neighborhood chief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hairmen, as well as to examine the integrated relationships of the two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found that functions of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re highly repetitive, and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issues have always existed concerning differentiations and division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s of the two. Contestations of whether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should be combined or held separate have yet to be resolved, but in reality, th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attributed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privileges within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s of the majority of interview subjects that there is poor interaction between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side from reasons of resource allotment disputes due to different jurisdiction, political motives and elections are also involved. Neighborhood has a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distinct from tha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and by cause of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e functions of the two organizations are often issues for dispute.
Based on the resul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an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s to future research or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1.Reg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should be streamlined to promote efficiency of public affairs processing.
2.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should be resized for the benefit of redistribution of funds and resources.
3.Neighborhood offic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4.Integrated functions of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should be actively sought after.
5.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parochialism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avoided at all cost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文崇一(1989),《臺灣的社會權力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石元康(1998),《市民社會與民主,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發行。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初版),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汪明生(2012),《互動管理與公民治理》(初版),臺北:智勝。
呂育誠(2006),《地方政府管理》(二版),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呂育誠(2007),《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徑之研究》(初版),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呂育誠(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初版),臺北:一品。
林瑞穗、林萬億(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庚,(2003)《行政法理論與實用》(第九版),臺北:五南。
吳毓勳、郭志欽(1989),《大樓和社區管理實務》,臺北:台灣建經報導叢書。
周志榮(1995),《公寓大廈住戶之實用權益》(新版),臺北:永然
周文欽(2005),《研究方法概論》(第2版),臺北:空大。
紀俊臣(1977),《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臺北:馬陵出版社。
紀俊臣(2004),《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臺北:五南。
紀俊臣(2002),《地方政府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徐震(1995),《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五南。
陳朝建(2002),《地方制度法精義-逐條釋義與實務見解》,臺北:首席文化出版。
張金鶚(1991),《集合住宅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畫。
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北:翰蘆出版。
黃煌雄、郭石吉與林時機主編(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楊政學(2004),《實務專題製作-企業研究方法的實踐》,臺北:新北京。
趙永茂(1997),《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
溫豐文(1997),《公寓大廈管理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黎淑慧(2004),《公寓法與社區發展》,臺北:新文京。
薄慶玖(2001),《地方自治與政府》,臺北:五南。
(二)期刋
公訓報導專題報導(1981),〈里長的角色與功能〉,《公訓報導》,頁3,頁46-53。
紀俊臣(1996),〈地方政治轉型與國家發展〉,《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1期,頁48-59。
席代麟(2003),〈臺北市政府基層組織功能之研究〉,《市政題研究報告》,第331輯,頁111-114。
紀俊臣(2000),〈臺灣基層組織整合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頁88-91。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經營管理之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5期,頁55-92。
修杰麟(2005)。〈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探討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8卷3期,頁25-30。
朱明鎮(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第7期,頁31-60。
黃錦堂(2004),〈臺灣當今村里層級的業務與組織檢討〉,收錄於《型塑我國基層地方政府組織的未來圖像研討會》,論文集,第1-7頁,內政部指導,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
趙永茂(2004),〈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收錄於《臺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12頁,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辦理。
董保城(2004),〈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權義保障之研究〉,收錄於《臺
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7-63頁,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辦理。
薄慶玖(1971),〈臺灣省村里制度之研究〉,《思與言》,卷9,第4-5期,頁270-284。
(三)學位論文
王啟東(2002),《臺灣地區村里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1987),《影響基層行政人員工作執行之因素-高雄市里幹事之個案分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琴容(2002),《從組織管理探討基層村里組織結構設計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南投,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燕萍(1987),《臺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海鈺(2003),《里長官派可行性之研究─以高雄市為個案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諭文。
沈又斌(1994),《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臺北市「慶成社區」的形》,臺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
吳嘉信(2002),《村里幹事工作滿足與工作士氣之探討-以雲嘉南地區村里幹事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清雄(1974),《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正雄,(1987),《村里長角色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永光(1997),《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村里的研究》。
陳怡君(2005),《村里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黃源致(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遵敏,(1990),《臺北市里幹事角色功能之評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熒、蔡甫欣(2003),《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競合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
張維彬(2003),《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葉嘉楠(2003),《社區與村里組織功能重疊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劉君惠(1994),《直轄市里定位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渰雯(1998),《基層社區女性的參政與賦權-臺北市現任女里長的參政經驗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如惠(1994),《居民參與地區環境善作業模式之研究-以參與士林志里地區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電子媒體
紀俊臣(2002),〈村里與社區體制存廢之考量〉。來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網頁,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193.htm.【瀏覽日期:2011年11月12日】。
二、英文部分
Bovaird,T. & Loffer,E(2002),”Moving from Excellencc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 Good Local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ws,68(1),pp.9-24。
Willetts, P.(2006),“The Cardoso Report on the UN and Civil Society: Functionalism, Global Corporatism, or Global Democracy”,Global Governance,12(3), pp.305-323。
Schmid, H (2001),Neighborhood Self Government:Experiments in Civil Society,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