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懷萱 Huang Huai-Hsuan |
---|---|
論文名稱: |
張商英及其佛學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開府
Wang, Kai-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張商英 、護法論 、北宋佛教 、北宋三教關係 、居士佛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5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究張商英之生平事迹及其佛學思想。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對張商英的生平考察及護法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筆者認為其中仍有許多疑點尚待釐清,如正史給予的負面評價與歷代佛教史傳所載差異甚大,故須全面檢視張商英的生平事迹,對張商英的歷史定位重新評估。前人研究專注於其護法思想,但張商英亦有其特殊的佛學理論及判教理論,雖然零星、片斷,仍為研究張商英佛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張商英一生的行為模式正是其佛學理論中入世修養論的具體落實,堅持佛教最勝的三教並存論亦與時俗主張的三教一致論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筆者將張商英之佛學思想分為佛學理論、護法理論、判教理論,企圖架構其思想體系。又,張商英著作〈護法論〉,在儒、道兩家的排佛風潮中為佛教辯護,成為後世護法言論的典範,甚至流傳海外,影響日本、高麗等國的佛教發展。
(一)古籍文獻
1. 張商英的著作
(1)〈護法論〉一卷,今見《大正藏》第52冊,大藏經刊行會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2)《續清涼傳》二卷,今見《大正藏》第51冊。
(3)〈宗禪辯〉一卷,今見《原刻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 17》,據明萬曆孫幼安校刊本影印,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4)《法華經合論附論》七卷,今見《卍續藏》第47冊,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5)〈荊門玉泉皓長老塔銘〉,收錄於《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九)》。今見《大正藏》第49冊,頁674中-675上。
(6)〈荊南玉泉寺關將軍廟記〉,收錄於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卷二十一)》,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省新華書店發行,1988年,頁6-7。
(7)〈長者龕記〉,收錄於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卷十七)》,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省新華書店發行,1988年,頁25-26
(8)〈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收錄於明‧如巹集:《緇門警訓(卷三)》。今見《大正藏》第48冊,頁1053下- 1054中。
(9)〈撫州永安禪院新建法堂記〉,收錄於明‧如巹集:《緇門警訓(卷十)》。今見《大正藏》第48冊,頁1096上-1097上。
(10)〈發願文〉,收錄於清‧彭紹升著:《居士傳(卷二十八)》。今見《卍續藏》第149冊,頁。
(11)〈張御史唐英墓誌銘〉,收於宋‧杜大珪撰:《名臣碑傳琬琰集》。今見叢書《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16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頁621-623。
2. 歷代佛教古籍(依時代為序)
(1) 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收於《大正藏》第38冊。
(2) 梁‧僧佑撰:《弘明集》,收於《大正藏》第52冊。
(3) 隋‧慧遠著:《維摩義記》,收於《大正藏》第38冊。
(4) 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藏》第52冊。
(5)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收於《大正藏》第52冊。
(6) 宋•子昇、如祐輯:《禪門諸祖師偈頌》,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6冊。
(7) 宋•王日休撰:《龍舒增廣淨土文》,收於《大正藏》第47冊。
(8)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79冊。
(9)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收於《大正藏》第49冊。
(10) 宋•契嵩著:《鐔津文集》,收於《大正藏》第52冊。
(11)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8冊。
(12) 宋‧悟明集:《聯燈會要》,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79冊。
(13)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0冊。
(14) 宋•道融撰:《叢林盛事》,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
(15) 宋•智圓著:《閒居編》,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56冊。
(16)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
(17) 宋‧曉瑩撰:《羅湖野錄》,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3冊。
(18) 宋‧曇秀輯:《人天寶鑑》,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7冊。
(19) 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5冊。
(20)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收於《大正藏》第49冊。
(21) 元‧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覺岸寶洲編:《釋氏稽古略》,收於《大正藏》第49冊。
(22) 元•道泰撰:《禪林類聚》,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7冊。
(23) 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收於《大正藏》第52冊。
(24) 明‧大建校:《禪林寶訓音義》,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4冊。
(25) 明‧心泰編:《佛法金湯編》,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7冊。
(26) 明‧如巹集:《禪宗正脈》,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5冊。
(27) 明‧如巹續集:《緇門警訓》,收於《大正藏》第48冊。
(28) 明‧如惺撰:《大明高僧傳》,收於《大正藏》第50冊。
(29) 明‧朱時恩著:《佛祖綱目》,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5冊。
(30) 明‧朱時恩輯:《居士分燈禪》,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
(31) 明‧居頂編:《續傳燈錄》,收於《大正藏》第51冊。
(32) 明‧容通集:《五燈嚴統》,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1冊。
(33) 明‧袾宏輯:《往生集》,收於《大正藏》第51冊。
(34) 明‧道忞編修、吳侗集:《禪燈世譜》,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
(35) 明‧黎眉等編:《教外別傳》,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4冊。
(36)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3冊。
(37) 清‧世宗皇帝御選:《御選語錄》,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8冊。
(38) 清‧紀蔭編纂:《宗統編年》,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
(39) 清‧徐昌治編輯:《高僧摘要》,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7冊。
(40) 清‧張文嘉校定、張文憲參閱:《禪林寶訓合註》,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4冊。
(41) 清‧通醉輯:《錦江禪燈》,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5冊。
(42) 清‧智祥述:《禪林寶訓筆說》,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4冊。
(43) 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2冊。
(44) 清‧圓信校定、郭凝之彙編:《先覺宗乘》,收於《卍新纂續藏經》第87冊。
(45) 清‧彭紹升著:《歷代著名居士傳》,收於《卍續藏》第149冊。
3. 其他古籍(依時代為序)
(1)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2) 宋‧王稱著:《東都事略》,收錄於叢書《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3) 宋•朱弁著:《曲洧舊聞》,收錄於叢書《中國野史集成》第8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4) 宋•宋祁著:《景文集》(景文宋公集三十二卷附佚存叢書殘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
(5) 宋‧杜大珪編:《名臣碑傳琬琰集刪存》,收錄於叢書《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12》,北平海淀:燕京大學圖書館,1966年;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Taipei版 。
(6) 宋‧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7) 宋•李覯著:《旴江全集》,今收錄於《李泰伯先生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7月。
(8) 宋•晁公武著:《宋槧袁本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收錄於《續古逸叢書》第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9) 宋•晁說之撰、晁子健編:《景迂生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第1118冊。
(10) 宋‧惠洪覺範著:《石門文字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12月。
(11) 宋‧石介著:《徂徠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第1090冊。
(12) 宋‧楊仲良著:《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收錄於叢書《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3) 宋•趙與時著:《賓退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14) 宋•歐陽脩著:《歐陽修(脩)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36年3月。
(15)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年。
(16)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附篇目索引》上、下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17) 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省新華書店發行,1988年。
(18) 清‧黃瑞輯:《臺州金石錄》,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19) 韓‧李穡著:《牧隱稿》,收錄於杜宏剛、邱瑞中、崔昌源輯:《韓國文集中的蒙元史料》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電子資源
(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臺北:漢珍總經銷,1999年。
(2) 中華佛學電子協會:《大正新脩大藏經》、《卍新纂續藏經》CBETA,2005年。
(二)現代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1. 專著
(1) 于凌波著:《于凌波佛學論文選集》,臺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0年。
(2) 中村元主編、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3)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4) 任繼愈、杜繼文著:《佛教史》,臺北:曉園出版社,1995年。
(5) 任繼愈著:《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6) 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中國佛教史》,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7年12月版。
(7) 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8) 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9) 李裕民著:《宋史新探》,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10)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下冊,臺北:天華出版社,1999年12月。
(11)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12) 杜繼文、魏道儒著:《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 周慶華著:《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14) 忽滑谷快天撰、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5)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2月1日。
(16) 洪修平著:《中國禪學思想史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17) 洪修平:《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18) 孫昌武著:《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19)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 張清泉著:《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21) 梁廷燦編:《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22) 郭朋著:《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3) 野村耀昌等著、聖嚴法師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東初出版社,1971年。
(24) 陳士強著:《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25) 陳垣著:《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26) 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4月。
(27)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 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29) 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30) 黃啟江著:《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31) 黃敏枝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32) 慈怡著:《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33) 楊渭生等著:《兩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34)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 道端良秀著、釋慧嶽譯:《佛教與儒家倫理》,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
(36)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37) 褚柏思著:《佛門人物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9月。
(38) 趙書廉著:《中國人想之源:儒釋道思想的鬥爭與融合》,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39) 劉精誠著:《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40)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41)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42) 賴永海著:《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43) 賴永海著:《佛學與儒學》,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年。
(44) 謙口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10月。
(45) 魏承思著:《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6) 魏道儒著:《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博碩士論文
(1) 王文泉著:《釋契嵩反排佛論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年。
(2) 吳忠偉著:《智圓佛教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6》(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2002年3月初版。
(3) 吳靜宜著:《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4) 吳麗虹著:《惠洪覺範禪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5) 周裕鍇著:《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四川聯合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7年。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6》(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2002年3月初版。
(6) 趙亞萍著:《北宋僧契嵩釋儒一貫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 謝智明著:《宋代居士佛教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8) 高光敏著:《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9) 藍慶尉著:《惠洪「文字禪」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 期刊論文
(1)〈佛教人物志: 悟達國師、張商英、裴休等〉,《佛教文化》2004年01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頁75-78。
(2) 丁敏著:〈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1998年11月,頁23-57。
(3) 王頲著:〈林靈素事迹考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4卷第1期,廣東:暨南大學,2002年1月,頁112-120。
(4) 林義正著:〈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2002年7月,頁185-211。
(5) 任繼愈著:〈從佛教到儒教──唐宋思潮的變遷〉,《中國文化》第三期,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12月,頁1-4。
(6) 任崇岳著:〈簡論宋徽宗〉,《天中學刊》第10卷第1期,中國:黃淮學院,1995年2月,頁73-78。
(7) 朱雲鵬著:〈宋真宗崇道原因探析〉,《衡水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河北:衡水學院,頁24-28。
(8) 吳忠偉著:〈居士佛教與佛教中國化──評潘桂明先生《中國佛教居士史》〉,《佛學研究》2002年,中國:蘇州大學哲學系,2002年,頁397-404。
(9) 何勁松著:〈中國佛教應走什麼道路──關於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2-30。
(10) 徐金龍著:〈張商英信佛軼事〉,《佛教文化》第四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年7月,頁9-10。
(11) 唐代劍著:〈論林靈素創立神霄派〉,《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9-67。
(12) 宮雲維著:〈試論林靈素與宋徽宗〉,《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1997年3月,頁1-5。
(13) 張健著:〈「宗禪辯」述要〉,《慧炬》第十一期,臺北:慧炬出版社,1964年11月,頁16-17。
(14) 張澤洪著:〈宋代道教齋醮〉,《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4-40。
(15) 常正著:〈“居士佛教”之我見〉,《佛學研究》1998年,中國:蘇州大學哲學系,1998年,頁368-372。
(16) 常正著:〈“居士佛教”謅議〉,《法音論壇》1998年07期,北京:中國佛教協會,頁23-26。
(17) 曹剛華著:〈試論宋代佛教史籍在唐史研究上的重要價值〉,《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中國:揚州大學,2005年7月,頁91-96。
(18) 陳弘學著:〈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思的融通處〉,《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2003年8月。
(19) 黃啟江著:〈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上)〉,《大陸雜誌》第82卷第4期,1991年,頁146-147。
(20) 黃啟江著:〈參訪名師:南宋求法日僧與江浙佛教叢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0期,2005年7月,頁185-233。
(21) 程民生著:〈論宋代佛教的地域差異〉,《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8-47。
(22) 楊惠南著:〈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4年7月,頁192-211。
(23) 詹密羅著:〈朱弁筆下的金國初期的五台山情況〉,《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4年7月,頁501-612。
(24) 賈順先著:〈儒釋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學的產生〉,《四川大學學報》第四卷,中國:四川大學,1982年,頁21-25。
(25)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佛學研究》1999年,中國:蘇州大學哲學系,1999年,頁23-33。
(26) 潘桂明著:〈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復旦學報》第一期,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1月,頁53-60。
(27) 潘桂明著:〈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學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7月,頁358-367。
(28) 潘桂明著:〈從智圓的《閑居編》看北宋佛教的三教合一思想〉,《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頁78-94。
(29) 蔣義斌著:〈張商英〈護法論〉中的歷史思維〉,《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1998年,頁129-150。
(30) 蔣義斌著:〈張商英《續清涼傳》與文殊法門〉,《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2000年,頁231-252。
(31) 滕新才著:〈宋徽宗評議〉,《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四川:四川教育學院,1995年1月,頁27-32。
(32) 蕭瑀著:〈護法丞相張商英〉,《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1期,山西社會科學院,1992年,頁29-36。
(33) 賴永海著:〈宋元時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81年7月,頁109-120。
(34) 盧國龍著:〈權力與信仰簡單結合的悲劇──漫談宋徽宗“崇道”〉,《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16。
(35) 韓毅著:〈宋代佛教的轉型及其學術史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青海:青海民族學院,2005年4月,頁31-37。
(36) 蘇樹華著:〈儒佛文化的比較研究〉,《宗教哲學》第4卷第3期,臺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年7月,頁156-165。
(37) 譚偉著:〈中國居士佛教略論〉,《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05期,中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2年,頁61-67。
(38) 譚偉著:〈中國居士佛教之歷史與未來〉,《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總第113期,中國:四川大學,頁127-133。
4. 國科會專案計畫
(1) 江淑君著:〈宋代老子學研究──論「佛道交涉」的老學視域(Ⅰ)、(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執行起迄:2003.8.1~2004.7.31、2004.8.1~2005.7.31。
(2) 林義正著:〈道佛會通方法研議:試論道佛會通的共通認識論基礎及歷史上重要道佛會通類型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執行起迄:2004.8.1~2005.7.31。
(3) 蕭麗華著:《北宋文字禪與詩學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執行起迄: 2002.8.1~2003.7.31。
(4) 謝佩芬著:〈宋代文史哲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執行起迄:2003.8.1~2004.7.31。
(5) 謝佩芬著:〈宋代文化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執行起迄:2002.8.1~2003.7.31。
(6) 謝佩芬著:〈二十世紀宋代文學研究論著目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執行起迄:2001.8.1~2002.7.31。
(三)日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1. 專書
(1) 市島謙吉編輯:《高麗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08-1909年。
(2) 石井修道著:《宋代禪宗史の研究──中國曹洞宗と道元禪》,東京:大東出版社,1987年。
(3) 忽滑谷快天撰:《禪學思想史》,東京:玄黃社,1925年。
(4) 阿部肇一著:《中國禪宗史の研究──南宗禪成立以後の政治社會史的考察》,東京:誠信書局,1963年。
(5) 常盤大定等著:《排佛廢釋の問題》,東洋思潮叢書,岩波書店(出版年不詳)。
(6) 椎名宏雄著:《宋元版禪籍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93年8月。
(7) 國譯禪宗叢書刊行會、宮下軍平編輯:《國譯禪宗叢書》,東京:國譯禪宗叢書刊行會,1919-1922年。
2. 期刊論文
(1) 小川貫弌著:〈居士仏教の近世的發展に〉,《龍谷大學論集》三三九號,1946年,頁46-75。
(2) 小川貫弌著:〈居士仏教の倫理的性格〉,《龍谷史壇》三五號,1948年。
(3) 禿氏祐祥著:〈居士について〉,《日華仏教研究会年報》第一年,1936年。
(4) 安藤智信著:〈宋の張商英について──佛教關係の事跡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學》二十二卷,1961年,頁57-66。
(5) 安藤智信著:〈張商英の護法にその論背景〉,《大谷學報》四十二卷第三期,1963年,頁29-40。
(6) 池田英俊著:〈日本近代佛教における護法論の形成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5卷第2期,1967年3月,頁364-367。
(7) 阿部肇一著:〈北宋の張商英と佛教〉,《中國關係論說資料》三十期,1980年,頁210-220。
(8) 畑中淨園著:〈宋代居士の概況とその印施活動〉,《大谷史學》第二期,1952年。
(9) 鈴木中正著:〈宋代仏教結社の研究〉,《史學雜誌》第五十二卷,1941年,頁65-98、205-241、313-333。
(四)英文資料
1. Chien, Edward T.,The Neo-Confucian Confrontation with Buddhism :A Structur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5,1988 , p.347-370。
2. Chien, Edward T., Chiao Hung and The Revol T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in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ed.,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p2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