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蘊華 zeng,yun-uha |
---|---|
論文名稱: |
易順鼎生平與詩學活動考論 A Textual Study on the Life and Poems of Yi Shun-Ding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1 |
中文關鍵詞: | 易順鼎 、晚清山水詩 、戰亂書寫 、扶乩詩 、清遺民詩學 |
英文關鍵詞: | Yi Shun-Ding, landscape poetry of the late-Qing Dynasty, wartime literature, spirit-medium poetry, poetry study of the Qing loyalis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4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民初的筆記雜傳對易順鼎的生平事蹟著墨甚廣,也為其詩學地位給予褒貶二端的品評,所論影響深遠,迄今對易順鼎的研究仍未脫當時的影響。本文以晚清民初的詩人易順鼎作為研究對象,以主題的方式勾勒其生平經歷與探討豐富的詩學活動,藉此重新探討後世對易順鼎的定位與評價。
本文首先由易順鼎童年流亡於太平天國的重要經歷作為起點,觀察流離歸來的奇特經驗建立易順鼎對自我的認知與開始吸引世人對他關注的目光。成年後的易順鼎,不可避免地必須面對知識份子學而優則仕的仕晉之道,因此仕隱之間的搖擺,便是他在追求自我心志與穩固現實生活之間的抉擇;走入扶乩的宗教領域,則是他對親人逝世的無比感懷,透露潛在的自我原型。本文著重探究他參與科舉、進入幕府、最終入仕一系列的迴環反覆的轉折變化,剖析他選擇背後的重要動機,進而擴展至他與晚清政局若即若離的互動關係,以及在清室覆滅之後面臨的認同抉擇與其中的隱祕心曲。透過生平的勾勒,跳脫後世對其人格的評價標準,重探晚清民初舊式知識份子面對自我與紛雜政局下的抉擇。
比起他少為後人所論的政治活動,易順鼎在詩學上以其清雅多變的姿態開創晚清中晚唐詩風,是為晚清民初重要的詩人,在山水詩的寫作上尤稱大家。本文扣緊生平與詩學二端,探討他詩學素養的成型、詩歌寫作技巧的發展與詩風的變異,剖析他獨特的用典技巧在山水詩、寫實詩、捧伶詩之間的磨合轉換,展現他一生多變的詩學歷程。多變的詩風繫緊他的生命歷程,豐富的生命境遇作為他寫作的泉源。詩,反應著時代的脈動與詩人的心曲。獨白的歌聲已然嘹亮動人,大時代下共鳴的群唱更是盡情展現舊體詩與詩人的能量。易順鼎與時人之間的詩歌酬唱,不論是與朋友的結社閑詠、詩鐘競藝,或是與臺籍詩人的異聲相和,異代之際的感懷唱和,淋漓盡致地發揮詩的「群」性。易順鼎一生以詩鳴世,以詩回應時局變遷的種種挑戰,詩作再現他眼中的世界,形塑著抒情的世界觀。
The literary works written arou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hav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a lot about the life of Yi Shun-Ding. Among the discussions, the polarization on his poetic achievement was extremely huge, so was its influence on the latter study of Yi and his works. Until now, the discourse on Yi is still under the framework set at that time. This research, with a thematic approach to introduce Yi’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aims to review Yi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Yi’s difficult childhood under the reign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is observations on the wartime disturbance constitute his self-awareness and get people start recognizing his talent in literature. In his adulthood, he inevitably had to deal with the struggle of whether to take a political position. Choosing between sustaining his family and pursuing his literary career constantly troubled him. Later, the sorrow due to the death of his beloved family drove him to the religious study on the spirit medium, which in a way shows his nature. 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several important stages of his life,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entering the private secretariat system, to ultimately becoming a member of the bureaucracy. It analyzes his motivations behind each choice, accounts for his detaching attitude toward politic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ow he re-established his nation identity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walkthrough of Yi’s life, the research could go beyond the character and ethical debate that most researchers did on him, and truly reveal how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made choices about their career and life in the disturbing era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Yi’s political activities drew little attention from the critics while his accomplishment on poetry, particular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s poetic fashion, made him a very prominent poet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His landscape poems especially had the dominant position at that time. This research emphasizes on his life and poetic works,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his poetic literacy, the development of his techniques and his shifting in poetic styles, and also analyzes his unique allusions in the landscape poems, the realistic poems and the poems that praise the famous actors or actresses. Yi’s interactions with his friends, and even the Taiwanese poets, demonstrate the solidarity of poetry. Poetry is his way of meditating upon his life,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and the challenges lying behind. It reveals his romantic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一、易家著作
(一)易佩紳
《函樓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二十年(1894)龍陽易氏刻本。
《函樓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光緒間遞刻本。
《函樓詞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光緒二十年(1894)龍陽易氏刻本。
(二)易順鼎
《丁戊之間行卷》(附《湘弦詞》),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五年(1874)刻本。
《摩圍閣詩》,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摩圍閣詞》,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楚頌亭詞》,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年(1883)刻本。
《出都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吳篷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樊山沌水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蜀船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易順鼎編:《吳社集》,收入南江濤主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易順鼎編:《吳社詩鐘》,收入南江濤主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民國三年(1914)廣益書局鉛印本。
《巴山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錦城(里)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峨眉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青城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林屋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琴臺夢語詞》,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游梁詩賸》(附《游梁詩賸賸》),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程頌萬編:《湘社集》,收入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9月,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鄂湘酬唱集》,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收入《琴志樓雜著》。
陳三立、易順鼎、羅運崍、范鐘:《廬山詩錄》,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清光緒年間刻本。
《慕皋廬雜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間刻本。
《倚霞宮筆錄》,光緒十九年(1893)易園刻本。
《鬘天影事譜》(《紅蕉夢語》、《紅橋笛語》、《懺紅碎語》),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
《玉虛齋集》,清光緒間易氏家刻本。
《盾墨拾餘》(奏疏、雜稿、電信、《魂北、魂東雜記》、《魂北集》、《魂東集》、《魂南集》、《歸魂集》、《魂海集》、《魂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
《湘壇集》、《江壇集》,光緒二十五年(1899)合刻本, 收入《琴志樓叢書》。
《魂西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東歸集》,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收入《琴志樓叢書》。
《燕榻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魂南續集》,光緒三十年(1904)刻本,收入《鄂中叢刻》。
《靄園詩事》,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
《廬餘集》,光緒三十三年(1907)刻本。
《哭庵丁戊詩集》(《宣南集》、《嶺南集》、《嶺南集補遺》、《甬東集》),光緒三十四年(1908)合刻本。
《龍州雜俎》,光緒間鉛印本,收入《琴志樓政書》。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賞戴花翎原任江蘇布政使司布政使先府君行狀〉,光緒末年刻本。
《戊申日記》,宣統間鉛印本。
《己酉日記》(附《己酉詩磚集》),宣統間鉛印本。
《高州集》,宣統三年(1911)刻本,收入《琴志樓詩卷》。
《高州存牘》,收入《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一編)》第3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08年10月,影印琴志樓叢書鉛印本。
《四會集》,宣統三年(1911)鉛印本。
《壬子詩存》,民國初年鉛印本,收入《哭庵叢書》。
《癸丑詩存》,民國初年鉛印本,收入《哭庵叢書》。
《甲寅詩存》,民國初年鉛印本,收入《哭庵叢書》。
《嗚呼易順鼎》,收入《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6月,影印琴志樓叢書鉛印本。
《哭庵碎語》,收入《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6月,影印琴志樓叢書鉛印本。
《春人賦》,收入《明清史料筆料叢刊(第二輯)》,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0月,影印本。
《琴志樓摘句詩話》,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6號,1913年7月。
《琴志樓摘句詩話》,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9號,1913年9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9號,1913年4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0號,1913年4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1號,1913年5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2號,1913年5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4號,1913年6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6號,1913年7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17號,1913年8月。
《詩鐘說夢》,收入梁啟超主編:《庸言》,第一卷第24號,1913年11月。
《琴志樓遊山詩集》,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琴志樓編年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影印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哭庵賞菊詩》,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2月,1991年7月二刷。
易順鼎著,王飆校點:《琴志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易順鼎著,陳松青校點:《易順鼎詩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三)易順豫
《琴思樓詞》,國家圖書館藏本,民國三年(1914)易順豫長沙石印本。
易順豫:《孟子年略》,收入《先秦諸子年譜》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3月。
易順豫:《孟子發微》,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五輯,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年5月,影印民國十四年(1925)山西宗孟學社排印本。
(四)易瑜
《湘影樓詩》,收入湖南省漢壽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漢壽文史資料》第8輯,漢壽:湖南省漢壽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7年2月。
《髫齡夢影》,《婦女雜誌》第1卷第6號(1915年6月)
《髫齡夢影》,《婦女雜誌》第1卷第7號(1915年7月)
《髫齡夢影》,《婦女雜誌》第1卷第8號(1915年8月)
《髫齡夢影》,《婦女雜誌》第1卷第9號(1915年9月)
《髫齡夢影》,《婦女雜誌》第1卷第10號(1915年10月)
(五)易君左
《大湖的兒女》(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5月,1970年2月二版。
《火燒趙家樓》(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5月,1970年2月二版。
《易君左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5年12月,1977年1月三版。
二、古籍(先依作者朝代排列,再依姓氏筆畫排列)
[春秋魯]左丘明著,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1995年10月五刷。
[戰國]佚名:《穆天子傳》,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戰國宋]莊子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1年9月,1993年3月二刷。
[戰國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
[戰國楚]屈原著,[宋]洪興祖補注,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2006年9月。
[戰國鄭]列子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1985年3月二刷。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1982年11月二刷,影印世界書局版。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997年10月二刷。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1964年11月二刷。
[漢]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儀禮》,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1982年11月二刷,影印世界書局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1964年10月四刷。
[晉]陳壽:《益都耆舊傳》,收入《五朝小說大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影印上海掃葉山房1926年石印本。
[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1964年10月四刷。
[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晉]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收入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1月,1997年3月三刷。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1973年8月二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2007年10月二版。
[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驥註,李長路、趙點點校:《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南朝梁]蕭統選,[唐]呂延濟等著:《六臣注昭明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影印上海涵芬樓宋刊本。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唐]王建著,尹占華校注:《王建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1999年11月六刷。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出版社,1992年10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9月,1978年5月二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入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1月,1997年3月三刷。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唐]顏真卿書,劉子瑞主編:《顏真卿書法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8月。
[唐]魏徵等纂修:《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1982年10月二刷。
[宋]王安石著,李壁箋註:《王荊文公詩箋註》,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1月。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1976年10月四刷。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吳仁杰:《離騷草木疏》,收入文清閣編委會編:《楚辭要籍選刊》第2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影印宋慶元六年(1200)羅田縣庠刻本。
[宋]宋祁、歐陽脩:《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1994年8月四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昉著,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2000年3月二刷。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宋]祝穆著,[宋]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宋]陳師道撰,[宋]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1999年11月二刷。
[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陳新點校:《冷齋詩話、風月堂詩話、環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宋]費袞著,駱守中注:《梁溪漫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
[宋]黃裳:《演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錢儼:《吳越備史》,收入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第10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5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5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元]文辛房,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收入周振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48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6月,1991年8月。
[明]唐肅:《丹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影印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入周振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14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
[明]黃周星:《九煙先生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左仁周詒樸刻本。
[明]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清]心鐵道人著,秦萬年等點校:《梅花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清]文廷式著,汪叔子編:《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
[清]王以敏:《檗隖詩存》,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0)刻本。
[清]朱彝尊:《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清]吳振棫《黔語》,收入羅書勤等點校:《黔書‧續黔書‧黔記‧黔語》,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清]李良年著,朱麗霞整理:《秋錦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清]沈德潛著,吳雪濤、陳旭霞點校:《清詩別裁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清]林則徐著,張曼評注:《四洲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5月。
[清]奕訢等撰:《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收入清方略館編:《清代方略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4月。
[清]紅心詞客:《才人福》,收入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 第5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10月。
[清]范當世著,馬亞中、陳國安校點:《范伯子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
[清]范鐘:《南通范氏詩文世家‧范鐘、范鎧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清]倪鴻:《試律新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影印淸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6月,影印清康熙冠山堂刻本。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翁同龢著,陳義傑整理:《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隨園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5月,2004年3月。
[清]張之洞,龐堅校點:《張之洞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清]張之洞著,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月。
[清]張問陶:《船山詩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清]張鳴珂:《國朝駢體正宗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影印光緒十四年(1888)寒松閣刻本。
[清]莫友芝:《莫友芝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清]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1997年12月二刷。
[清]陳寶箴著,汪叔子、張求會編:《陳寶箴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清]曾廣鈞:《環天室詩集》,收入:《藝芳館詩存‧環天室詩集(合刊本)》,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8月,影印清宣統二年(1910)刻本。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1999年12月二刷。
[清]葉燮:《己畦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6月,影印淸康熙葉氏二棄草堂刻本。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9月。
[清]劉坤一:《劉坤一遺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
[清]劉蓉著,楊堅校點:《劉蓉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8月。
[清]錢謙益撰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丙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清]駱秉章:《駱公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
[清]譚獻著,羅仲鼎、俞浣萍點校:《譚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朝鮮]朴鐘完:《月洲存稿》,收入:《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5月。
魏小虎編撰:《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三、文學總集、選集
王文濡:《續古文觀止》,收入任繼愈主編:《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宮闈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吳闓生編,寒碧點校:《晚清四十家詩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10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8年4月。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11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8年4月。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12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8年4月。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第13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11年10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1998年7月七刷。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12月。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3月。
進步書局編:《現代十大家詩鈔》,上海:進步書局,民國4年(1915)6月初版,民國15年(1926)9月5版。
葉恭綽:《全清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錢仲聯:《近代詩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2001年10月二刷。
錢仲聯:《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
謝伯陽、凌景埏編:《全清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9月。
嚴迪昌:《近代詞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四、民國初年詩文別集、日記、筆記
(一)詩文別集
江瀚:《慎所立齋詩文集》,收入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9月,影印民國廿二年(1933)鉛印本。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沈瑜慶:《濤園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人詩文集彙編》影印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俞明震著,馬亞中校點:《觚庵詩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胡思敬:《退廬文集》,《退廬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史料叢刊》第45輯第44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2月,影印民國甲子(1924)刊本。
夏曾佑著,楊琥編:《夏曾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徐世昌:《水竹邨人詩集》,收入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9月,影印民國七年(1918)至十七年(1928)刻本。
高旭著,郭長海、金菊貞編:《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5月。
梁鼎芬著,黃云爾點校:《節庵先生遺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陳三立著,潘益民、李開軍輯注:《散原精舍詩文集補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校點:《蒼虬閣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陳寶琛著,劉永翔、許全勝校點:《滄趣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樊增祥:《樊山滑稽詩文(初、續編)》,上海:廣益書局,1913年5 月,1920年7月四版。
樊增祥著,涂曉馬、陳宇俊校點:《樊樊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鄭孝胥著,黃珅、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羅惇曧:《癭庵詩集》,收入王偉勇主編:《民國詩集叢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9月,影印民國十七年(1928)刻本。
嚴復著,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二)日記
王闓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7月。
許寶蘅著,許恪儒整理:《許寶蘅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惲毓鼎著,史曉風整理:《惲毓鼎澄齋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葉昌熾:《緣督廬日記鈔》,收入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第86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影印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羅氏蟫隱廬石印本。
鄭孝胥著,勞德祖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譚獻:《復堂日記續錄》,收入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第6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
(三)詩話、詞話、筆記、雜著
王逸塘:《今傳是樓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王蘊章:《然脂餘韻》,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江庸:《趨庭隨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第85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8月。
汪辟疆:《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汪辟疆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沃丘仲子(費行簡):《當代名人小傳》,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八輯第8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1月。
邵鏡人:《同光風雲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62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
金梁輯錄:《近世人物志》,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62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
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二版五刷。
姚公鶴:《上海閑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洪棄生:《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5月。
胡先驌:《胡先驌文存(下卷)》,南昌:中正大學校友會,1996年5月。
夏敬觀:《忍古樓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夏敬觀:《學山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孫雄:《詩史閣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徐一士:《一士譚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徐世昌著,傅卜裳編校:《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徐世昌編,聞石點校:《晚晴簃詩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年10月。
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12月,影印1931年天津徐氏退耕堂刊本。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
袁嘉穀:《臥雪詩話》,收入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陳衍著,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陳灨一:《新語林》,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1月。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虞公:《民國趣聞》,收入車吉心主編:《民國野史》第4冊,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12月。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8月。
劉成禺(禺生):《洪憲記事詩本事簿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劉成禺撰,錢實甫點校:《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2月,2006年10月三刷。
奭良:《野棠軒文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史料叢刊》第17輯第16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
歐陽昱:《見聞瑣錄》,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11月。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96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鄭逸梅:《鄭逸梅選集(第二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1995年3月二刷。
五、民國初年社集與報刊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8月,影印1872年4月231至1949年5月27日。
《晨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合訂本。
沈宗畸:《著涒吟社詩詞鈔》,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光緒三十四年(1908)鉛印本。
梁啟超:《庸言》第1卷第10號,天津:庸言報館,1913年4月。
郭則澐:《蟄園擊缽吟》,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影印民國22年(1933)年鉛印本。
陳灨一主編:《青鶴》第4卷第4期,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4年12月,影印民國25年(1936)刊本。
關賡麟:《寒山社詩鐘選甲集》,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民國三年(1914)鉛印本。
關賡麟:《寒山社詩鐘選乙集》,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
關賡麟:《寒山社詩鐘選丙集》,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
關賡麟:《稊園癸卯吟集未定稿》,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1963年油印本。
顧準曾:《瀟鳴社詩鐘選甲集》,收入南江濤選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3年6月,影印民國六年(1917)鉛印本。
六、史料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資料」編輯部主編:《民國人物碑傳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日甲午戰爭檔案(1894年11月)》,收入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折》第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2月。
李周望等:《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12月。
姚錫光:《臺海思慟錄》,收入海峽學術出版社編:《乙未抗日史料彙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9月。
馬建興:《喪服制度與傳統法律文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5月。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陳奮主編:《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史料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3月。
[日]佐原篤介:《拳亂紀聞》,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義和團(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
七、近人專著
上海博物館圖書館編:《冒廣生友朋書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12月。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4月。
王忠和:《袁克文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
王森然:《近代名家評傳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11月。
王嘉弘:《如此江山──乙未割臺文學與文獻》,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12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8月。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8月。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11月。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 月。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5月。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5月。
李文海、周源:《災荒與飢饉,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李細珠:《地方督撫與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年11月。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10月。
周作人:《苦竹雜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春元、王燕玉、張祥光、胡克敏:《貴州古代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
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沙田: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8月。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武漢地方志編輯委員會:《武漢市志‧城市建設志》第10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阿英:《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臺北:廣雅出版社,1982年4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5月,2004年4月二版。
范同壽:《貴州簡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12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二版。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宮保利:《術數活動與明清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6月。
馬衛中、董俊珏:《陳三立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7月二刷。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7月。
張中奎:《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廳」的王代進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2月。
張肖梅等著:《峨眉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9月。
戚其章:《走近甲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許源來、朱家溍記:《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1月。
章太炎:《國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7月,1994年5月。
商鼎編輯室編:《梅蘭芳劇照集》,臺北:千華出版社,1991年10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10月三版。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4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新北市: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陳松青:《易順鼎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陸寶千:《劉蓉年譜》,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4月。
彭海鈴:《汪兆鏞與近代粵澳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詞學季刊》與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
程千帆、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收入莫礪鋒編:《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2001年5月二刷。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1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1月。
楊萌芽:《古典詩歌的最後守望──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1895-1921)》,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年。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活動年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楊鐮、薛天緯主編:《中國文學通典:詩歌通典》,北京:解放京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楊傳慶:《鄭文焯詞及詞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葉嘉瑩口述,張候萍撰寫:《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5月。
葛曉音:《中國名勝與歷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2006年11月三刷。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6月。
劉慧:《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鄭煒明:《況周頤先生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魯迅:《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一卷: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8月。
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錢仲聯,魏仲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1月。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0月。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羅惠縉:《民國「文化遺民」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5月。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叢考甲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8月。
龔聯壽主編:《聯話叢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龔鵬程:《游的精神與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八、翻譯著作
[日]小野寺史郎著,周俊宇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3月。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沙田: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8月。
[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法]安德烈‧莫亞(André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2月。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2001年1月七刷),頁73-78。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2月)
[美]Gerald Corey著,石林等譯:〈第十四章家庭系統療法〉,《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及實踐(第七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9月。
[美]K.E.福爾索姆(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11月。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1月。
[美]包筠雅(Brokaw, C.J.)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美]列文森(Levenson, Joseph Richmond)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5月。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1月。
[美]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科會科學院,1998年5月,1998年1月三刷。
[美]費正清等:《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下),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9月,2000年3月二刷。
[美]黃承元(Alexander C. Y. Huang):〈新書評介:“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4期,2007年11月。
[英]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英]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2年4月。
[澳]寇致銘(Jon Eugene von Kowallis):《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6。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九、學位論文
尹長春:《朝鮮半島地緣爭奪的近代開端》,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2月。
方思翰:《修身與化民:論明末清初功過格的儒學內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
范志鵬:《易順鼎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4月。
高娟:《甲午前二十餘年間李鴻章對朝鮮的措置》,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3月。
陸瑤:《《晚晴簃詩匯》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潘宏恩:《易順鼎傳論及年譜》,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蔡豔嫣:《彈詞小說《何必西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黎日萃:《近代廣西邊防建設與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探究(1885~191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瞿惠遠:《左錫嘉及其詩詞稿研究──以生平境遇為主》,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十、工具書:
上海辭書出版社主編:《中國風景、名勝、文物、史蹟百科全書》,臺北:百川書局,1991年1月。
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眼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10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
釋慈怡:《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10月,1989年6月五版。
十一、單篇論文
〈廣西大事記(清之九)〉,《廣西地方志》2003年04期。
丁仁傑:〈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收入瞿海源主編:《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三)》,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13年9月。
尹虎彬:〈同志歆朋為雅集──清季中朝文人交往與文學交流〉,收入王柯編:《東亞共同體與共同文化認知:中日韓三國學者對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方向紅:〈論科舉制度對唐代文人旅遊風尚的影響〉,《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13年1月。
方繼孝:〈易實甫舊藏友人墨跡〉,《收藏家》,2007年第09期。
王安祈:〈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由梅蘭芳與文人劇作家的關係談起〉,《當代》第103期,1994年11月。
王標:〈空間的想像和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王學玲:〈晚清易氏兄弟之臺灣凝望與蹈海奮戰:從易順豫〈哀臺灣賦〉談起〉,《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號》,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12月。
王曉軍:〈1919年以來蘇元春研究綜述〉,《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9期。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王覺源:〈易實甫與易君左──三代一脈相承稱文壇〉,《中外雜誌》,第37卷第2期,1985年2月。
甘懷真:〈「天下」觀念的再檢討〉,收入吳展良編:《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
甘懷真:〈導論:重新思考東亞王權與世界觀〉,《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1月。
皮志強:〈張之洞與廣東「闈姓」〉,《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5卷第9期,2001年9月。
朱從兵、章建:〈鐵路與近代社會力量的成長──以粵漢鐵路建設的體制和機制為切入點的分析〉,《江海學刊》,2012年第5期。
朱滸:〈地方系譜向國家場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陝西旱災與義賑〉,《清史研究》第2期,2006年5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
李侃:〈甲午衝擊在思想文學領域引起的變化〉,收入戚其章主編:《甲午戰爭九十周年紀念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0月。
李迎今:〈蘇元春蒙冤始末〉,《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6期,2008年12月。
李思清:〈民國時期的“光宣文人”──以清史館文人群體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7期。
李雄飛:〈易順鼎四盟友生卒年考〉,《國學研究》第23卷,2009年6月。
李達軒:〈論易順鼎的詩歌創作〉,《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01期。
李達軒:〈論易順鼎的詩〉,《求索》,1995年第05期。
李達軒:〈“十年歡場恩怨,都付淺醉閑吟”──論易順鼎的詞作〉,《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01期。
李達軒:〈近代湖南易氏人才群及其家庭影響〉,《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01期。
李達軒:〈論易順鼎〉,《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04期。
初國卿:〈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述略〉,《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第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6月。
岳永逸:〈天橋街頭藝人學藝的緣由及條件〉,《民間文化》,2000年第11~12期。
岳永逸:〈近代都市社會的一個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認同與譯寫〉,《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易君左:〈清末民初四大詩人〉(上)、(下),《暢流》第25卷第1、2期,1962年2月、3月。
林斌:〈易順鼎援臺乞師〉,《藝文志》第13期,1966。
邱武強:〈易瑜傳略〉,《漢壽文史資料》第5輯,漢壽:湖南省漢壽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年12月。
邱睿:〈清遺老“戲劇熱”解讀——以易順鼎“捧伶詩”為例〉,《藝海》,2009年第01期。
邵雍:〈論蘇元春與會黨的關係〉,《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4期,2007年12月。
侯杰、胡偉:〈剃髮、蓄髮、剪髮──清代辮髮的身體政治史研究〉,《學術月刊》,2005年第10期。
南湖:〈易順鼎奇才天挺〉,《中央日報》,1962年5月1日。
查紫陽:〈民國詞人集團考略〉,《文藝評論》,2012年第10期。
胡憶紅:〈廣東闈姓述評〉,《嶺南學刊》,2006年第3期。
倪惠穎:〈畢沅幕府應酬文當議〉,收入曹虹、蔣寅、張宏生主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1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唐芸芸:〈清代科舉加試試帖詩之探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
夏曉虹:〈從男女平權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寇致銘著,羅海智譯:〈陳三立與清末民初舊體詩之現代性〉,收入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年3月。
張季:〈成同時期的捐納與銓選〉,《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1卷第1期,2011年3月。
張笑川:〈鄭孝胥在上海的遺老生活(1911-1931)──以《鄭孝胥日記》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3卷,2012。
張榮祥:〈楊叔嶠先生會課遺墨〉,《四川文物》,1989年4期。
張麗華:〈易順鼎山水詩論略〉,《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1期。
張繼娥:〈清代科舉考試對旅遊的影響及作用〉,《麗水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0年12月。
曹淑娟:〈白居易的江州體驗與廬山草堂的空間建構〉,《中華文史論叢》總第94期,2009年2月。
莊吉發:〈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翰詹科道的反應〉,《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許順富:〈湖南紳士與清末爭、保利權運動〉,《湖湘論壇》,2004年第2期。
陳元惠:〈從臨安開廣道的設立看雲南的近代外交〉,《學術探索》,2004年第3期。
陳生璽:〈清末民初的剪辮子運動(上)〉,《渤海學刊》,1995年第3期。
陳生璽:〈剃髮令對清初政治的影響〉,《南開學報》,1999年第4期。
陳國球:〈書評“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
陸胤:〈清季民初的「政治與文學」──《國風》、《庸言》詩文欄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6期。
陸胤:〈民國二年的「癸丑修禊」──兼論梁啟超與舊文人的離合〉,《現代中文學刊》總第7期,2010年第4期。
陸霞:〈晚清重臣魏光燾〉,《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2003年2月。
黃培、吳翔:〈生長三閭香草地,故應哀怨祖離騷——易順鼎吳越山水詩中的楚文化特色〉,《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年第04期。
黃培、吳翔:〈前生地主今生客,三生同聽一樓鐘——易順鼎吳中山水詩藝術風格探討〉,《名作欣賞》,2008年第22期。
黃培、吳翔:〈論易順鼎“自開一派”的復古詩學〉,《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02期。
黃培、吳翔:〈易順鼎的李商隱接受方式研究〉,《前沿》,2009年第01期。
黃華:〈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基於Bowen理論的探討〉,《經濟與社會發展》第4卷第6期,2006年6月)
楊俊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鄭觀應的道教信仰與濟世志業〉,《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
葛兆光:〈從「天下」到「萬國」──重新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文史知識》,2001年第1期。
熊月之:〈辛亥鼎革與租界遺老〉,《學術月刊》,2001年第9期。
劉汭嶼:〈梨園內外的戰爭──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上海京劇界之馮賈「黨爭」〉,《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
劉經富:〈關於陳三立赴京會試的重要文獻〉,《文獻》,2007年7月第3期。
劉夢芙:〈神龍金翅,振采騰輝——試論近代名家易順鼎的山水詩〉,《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6期。
蔡英俊:〈「再現」與「變奏」:再論「擬古」與「擬作」〉,收入林玫儀主編:《文學經典的傳播與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1月。
蔣寅:〈文如其人?一個古典命題的合理內涵與適用限度〉,《求是學刊》,2001年06 期。
鄭維寬:〈邊疆危機與行政應對──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的西南治邊策略探析〉,《安徽史學》,2008年第6期。
盧婧、曹莉莉:〈混沌理論視角下原生家庭影響力探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戴正誠:〈鄭叔問先生年譜〉,《同聲月刊》第2卷第4號,民國31年4月15日。
謝永芳:〈葉衍蘭年譜〉,《詞學》第27輯,2012年6月。
謝燕:〈晚清民國詞人集社與詞學傳統──論京津詞壇的形態、功能及影響〉,《中國韻文學刊》第27卷第3期,2013年7月。
韓小林:〈從《申報》資料看中日甲午戰爭前國民的社會心理〉,《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04年9月。
顏崑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魏子高:〈愛國詩人易順鼎〉,《中外雜誌》第21卷第6期,1977年6月。
魏泉:〈《青鶴》研究──三十年代上海舊式文人的生存和創作空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1期。
羅惠縉、周彩雲:〈主題選擇與文學表達的差異性──京、滬1913年上巳日三場修禊詩比較研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9年11月。
關國煊:〈易順鼎〉,《傳記文學》第37卷第4期,1980年10月。
蘇小東:〈北洋海軍管帶群體與甲午海戰〉,《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蘇小東:〈丁汝昌與甲午海戰〉,《安徽史學》,2005年第3期。
十二、網路資料
「圖說廈門」http://was.xmlib.net:8081/xmtsgweb/tsxm-xl.jsp?channelid=75068&record=446 l(2014/4/1查詢)
見「中華博物」網,「中國歷史紀事」1882、1885、1894年。http://www.gg-art.com/history/index_b.php(2014/4/1查詢)
李鴻章:〈朝鮮駐津督理李冕相申謝救援並隨同袁世凱赴韓辦理協剿撫輯事宜(光緒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c/0d/d9.html(2014/4/1查詢)
李鴻章:〈朝鮮駐津督理商務由李冕相接任(光緒十九年3月20日)〉,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c/0c/59.html(2014/4/1查詢)
《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京大學婦女雜誌研究會:「婦女雜誌」http://140.109.152.25/fnzz/index.htm (2014/4/1查詢)
許敬震、劉婧:〈晚清時期的朝中文人詩社龍喜社小攷〉,《東亞人文學》第14輯,2008年12月。「中文摘要」見http://www.dbpia.co.kr/Journal/ArticleDetail/993219(2014/4/1查詢)
樊增祥:〈致楊士琦函〉。http://pmgs.kongfz.com/data/pre_show_pic/113/428/94.jpg (2014/4/1查詢,標題為筆者自擬)
關賡麟:〈《稊園吟集甲稿》編終雜述〉,見〈稊園詩詞社略述之二:文獻〉,「布衣書局」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893945&forumid=96 (2014/4/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