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國慶
Lu kuo ching
論文名稱: 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研究
The study of “all-embracing nature”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指導教授: 鄔昆如
Wu, Kun-J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旁通統貫三民主義
英文關鍵詞: “all-embracing natu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旁通統貫」係指價值統會之哲學觀。其論述不僅是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更要能化解消除一般思想建構中之二元對立概念,而形成一種圓融統觀之思想體系,這在三民主義哲學中十分明顯,亦顯示其繼承中國哲學之特色。在這種哲學觀之下,吾人發現在研究三民主義哲學時,無論是說其學說是以中國傳統哲學「功夫與本體」、「體與用」這兩組概念為根本,或是說研究目的在於理解哲三民主義學如何處理內外、上下、二分、相對智慧之對立與聯繫,從而顯示整個哲學地位與貢獻。都可以透過「旁通統貫」得其確解。換言之,從旁通統貫來研究孫中山哲學,正可以深入闡發其哲學中所具有之體用合一、心物合一、知行合一、心理合一、主客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動靜合一、人心道心合一、內聖外王合一等等圓融統會之要義。
    此外,三民主義哲學一如中國哲學,不論其致良知哲學、力行哲學、民生哲學與心物合一哲學思想體系,總要把形而上、形而下貫穿起來,銜接起來,將價值統會之哲慧再點化為實踐哲學。不論神性進化上之道德成就多高,還必須「踐形」,把價值理想在現實世界、現實人生中完全實現,達成世界大同、地上天國之最高境界。故從三民主義哲學之整體發展看來,都是要避免西方哲學二元對立之缺陷,而發展深具中國哲學特質之「旁通統貫」價值統會,而這種「旁通統貫」之價值理想又力求在現實人生之中完全實現,如此方可以拯救世界,拯救人生。
    總觀三民主義思想旁通統貫中西哲學於大成之哲學體系,其哲學基礎,係以「修身」昇揚神性之致良知哲學為動力;以源自良知本心之力行哲學知行協進;以大易生生之德為體用之「民生哲學」互保共養;以統會中西「世界大同」、「地上天國」之心物合一哲學為終極理想。究其深意,旨在為中國聖王仁政思想之實現,建構理想完美藍圖,故能以「仁心」、「仁術」求人類萬世生存,而「為天地立心」;以「民生哲學」養民為目的,建立一個互助、互愛、民有、民治、民享之三民主義新世界,而「為生民立命」;以共存共榮,濟弱扶傾之「王道思想」「為往聖繼絕學」;以中西合壁之「新外王」文化,「為往聖開新運」;並以人我一體,人人平等之「大同世界」、「地上天國」、「為萬世開太平」。換言之,三民主義哲學不僅與中國聖王思想體意一貫,古今同心;而且其旁通統貫二十一世紀以來倫理、民主、科學、藝術、宗教五大範疇之世界思潮,所形成之兼顧理論與實踐之嶄新觀點,正是中國聖王仁政思想活在廿一世紀之現代化化身,亦是一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旁通統貫宇宙一切價值理想之宏偉哲學體系。
    本論文計五章十六節,合計為七章二十一節,其概略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計分三節,包括研究動機貳、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旁通統貫」之名詞解釋,研究範圍、研究限制、研究架構。據以律定本論文研究範疇與論文研究取向。
    第二章 在闡釋「旁通統貫」之意涵及說明其與三民主義哲學之關係;首先在論述體用不二之意涵中,探討中國哲學「即現象即本體」之體用不二與「即工夫即本體」之體用不二義理。其次,在引伸和諧感通之意涵中,亦持續探討中國哲學「道體創化」之和諧感通與「道德修為」之和諧感通之理論脈絡。其三在「旁通統貫」與三民主義哲學之關係說明中,分別詮釋三民主義力行哲學與知行哲學之旁通統貫,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體用不二,三民主義民生哲學與「生生哲學」之旁通統貫,三民主義心物合一哲學與體用不二之旁通統貫特色。
    第三章 則從三民主義「力行哲學」探究其旁通統貫精神,首先論及「知行合一哲學」與「知行協進哲學」,探索三民主義「知難行易哲學」旁通統貫之特質。其二亦必須論究與三民主義「知難行易哲學」、「力行哲學」關係密切之王陽明「知行合一哲學」圓融並進、體用一源之旁通統貫特質。其三則總結三民主義「力行哲學」對一切「知」、「行」、「知行」概念與整體知行哲學「本體」、「創化」、「開展」之旁通統貫。
    第四章 綜觀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之旁通統貫精神。首先論述良知即「天理」、「道德實踐本源」、「是非心」、「人人具足之真幾」與「道德情感流露」之內涵。其次,從三民主義「致良知」,探究孫中山「致良知」哲學與朱王「格物」關係,孫中山「致良知」哲學與朱王「致知」關係,闡發「致良知」為三民主義思想之核心。其三,則從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危微精一」、「體用不二」、與「天人合一」,論證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之旁通統貫特色。
    第五章 從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語,論證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之旁通統貫課題。首先從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仁」之旁通統貫,發掘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天地立心」之旁通統貫義理。其次,從三民主義民生哲學對中國生生哲學之旁通統貫,確認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生民立命」之旁通統貫特色。其三,從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繼承中國養民富民之「王道」思想,與德治禮化之「王道」民生思想,論證三民主義民生哲學深具「為往聖繼絕學」之旁通統貫精神;復從三民主義民生哲學旁通統貫「真善美聖神」本質與現代「新外王」之道,說明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亦深具「為往聖開新運」之旁通統貫特質。其四,在探討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旁通統貫特點方面,依序論究三民主義民生哲學孔子大同世界理想之闡揚,三民主義「天下為公」之民生哲學,三民主義民生哲學大同世界理想人我一體之世界、自由安全合一之世界、人人平等之理想國度、互助互愛之道德至善境界,以及三民主義民生哲學大同世界之實踐步驟與途徑。
    第六章 在探究三民主義「心物合一」本體哲學之旁通統貫方面,首先闡明其「視心重於物」之東西方心物合一哲學價值統會特質。其次,從中國哲學與三民主義哲學之體用不二論,與體用不二之心物合一本體論發掘三民主義心物合一論與體用不二之相互關係。其三,從心物合一論,與「天下為公」之體証、實踐之「天人合一」與心物合一論,探究三民主義心物合一論與「天人合一」之旁通統貫關係。
    第七章 結論,首先就研究發現上,闡述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基本精神,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內容特色,以「體用一源」之「仁體」顯其大用,論證「旁通統貫」為三民主義哲學之基本精神與特色。其次就研究建議上,培養現代科際整合之「學統」觀,實現宇宙「共生主義」之共識,並應共信力行君子聖賢之「內聖」修養功夫,則天人圓合,世界大同矣!
    總之,三民主義哲學之中,不論任何哲學觀點,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定要同最高之價值哲學「旁通統貫」成為一個整體系統。亦可說,三民主義哲學是「以價值為中心之哲學」(valuecentric philosophy)。而在一貫之中找一線索,自然可以統攝到一最高真相,以此最高真相是絕對,並不與相對系統對立,而是相對系統之旁通統貫。再由價值方面看,不管是藝術價值(美),道德價值(善)、或各種知識體系(真理),從藝術、道德、哲學等方面看,各種價值各有其領域與境界,但是每一種都不是孤立系統,而要與其他美善真領域之價值,一致貫串於宗教之神聖價值,全般體現人類永恒高妙之價值理境,而成為真理。這種將宇宙人生形成一貫之總體,正是中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一以貫之」之哲學道統。

    The study of “all-embracing nature”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BSTRACT
    “The all-embracing nature i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refers to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 in the philosophical view. This theory not only tops all the others in thought but also is capable of removing the dualistic confrontation reveal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common thought, thus forming a harmonious system of thought. It appear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which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success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is light, when studying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one will find no matter in what aspect one may delve into it– its fundamental theory, its philosophical position or contribution, a definite answer seems able to be furnished through “the all-embracing nature in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other words, probing in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thought in this perspective, one can grasp its philosophically all-inclusive essence, such as the theories of the unity of comprehension and use, spiritualism and materialism, knowledge and action,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heaven and humans, body and mind, movement and motionlessness, and human thinking and the heavenly way.
    In addition, like Chinese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serves to connect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with physical philosophy, transforming the philosophical wisdom of the unification of value into practical philosophy. No matter how high standard of morality divinity may achieve, it must be put into practice so that value idealism can be completely realized in the real world and real life to the extent that universal brotherhood and earthly paradise can also be accomplished. As a resul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thought aims to forestall the defects of dualistic confrontation in western philosophy, creating the all-embracing natur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special quality entertains an ideal of entirely fulfilling itself in real life so as to save the world and life. In short, based on the pursuit of intuitive knowledge,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vigorous practic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unity of spiritualism and materialism,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ppears a perfect philosophical syste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nd epitomizing, if not dominating, western as well as eastern philosophy.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and twenty-one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serves a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urpose, the approach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my motive to write it.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meanings of “the all-embracing nature in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spirit of all-inclusive nature from the angle of the philosophy of vigorous practice.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spirit of all-embracing nature shown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pursuit of intuitive knowledge in Dr. Sun’s thought. The fifth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all-embracing nature in the philosophy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sixth chapter looks into all-embracing nature in the unity of spiritualism and materialism.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with the prevailing fundamental spirit and trait of all-embracing nature found in Dr. Sun’s thought and as long as we believe it and carry it ou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s and universal brotherhood can be attained. All in all, all the philosophical views reveal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constitute the most valuable philosophy in the world on account of their all-embracing nature and amount to Chinese philosophical orthodoxy.

    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研究 目 錄 目錄••••••••••••••••••一 自序••••••••••••••••••一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07 壹 研究動機••••••••••••••••07 貳 研究目的••••••••••••••••11 參 研究方法••••••••••••••••14 第二節 「旁通統貫」之名詞解釋••••••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架構與限制••••••••19 壹 研究範圍••••••••••••••••19 貳 研究限制••••••••••••••••19 參 研究架構••••••••••••••••20 肆 文獻分析••••••••••••••••24 第二章 「旁通統貫」之意涵及與三民主義哲學之關係••••••••••••••••27 第一節 體用不二之意涵••••••••30 壹 「即現象即本體」之體用不二••••••31 貳 「即工夫即本體」之體用不二••••••35 第二節 和諧感通之意涵••••••••37 壹 「道體創化」之和諧感通••••••••38 貳 「道德修為」之和諧感通••••••••43 第三節「旁通統貫」與三民主義哲學之關係48 壹 三民主義力行哲學與知行哲學之旁通統貫••53 貳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體用不二••••••55 參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與「生生哲學」之旁通統貫58 肆 三民主義心物合一哲學與體用不二••••60 第三章 三民主義「力行哲學」之旁通統貫66 第一節 孫中山「知難行易哲學」之旁通統貫67 壹 孫中山「知行合一哲學」之旁通統貫••••67 貳 孫中山「知行協進哲學」之旁通統貫••••72 一、孫中山知識論之「明、通、適、用」••••••74 二、孫中山道德論之「順、起、勉、得」••••••75 第二節 王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旁通統貫81 壹 「知行合一」之圓融並進••••••••81 貳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之體用一源•••87 第三節 蔣中正「力行哲學」之旁通統貫••93 壹「知難行易」與「知行合一」之旁通統貫•••93 一、旁通統貫「知」之概念••••••••••94 一、 旁通統貫「行」之概念••••••••••97 二、 旁通統貫「知行」關係••••••••••100 貳 「力行哲學」匯融全體之旁通統貫••••••102 一、「力行哲學」旁通統貫整體知行哲學之「本體」•103 二、「力行哲學」旁通統貫整體知行哲學之「創化」•106 三、「力行哲學」旁通統貫整體知行哲學之「開展」•110 第四章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之旁通統貫•••••••••••••••••••••117 第一節 良知之內涵••••••••••••121 壹 良知即是天理•••••••••••••••121 貳 良知乃道德實踐之本源••••••••••••125 參 良知乃是非之心•••••••••••••••128 肆 良知乃人人具足之真幾••••••••••••129 伍 良知乃道德情感之流露••••••••••••131 第二節 「致良知」為三民主義思想之核心•133 壹 三民主義思想與「致良知」•••••••••134 貳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朱王「格物」關係••137 參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朱王「致知」關係••143 第三節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之旁通統貫••••••••••••••••••••154 壹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危微精一」••155 貳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體用不二」••160 參 三民主義「致良知」哲學與「天人合一」••165 第五章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之旁通統貫••••••••••••••••••••179 第一節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天地立心」之旁通統貫••••••••••••••••••181 壹 中國哲學-「仁」之旁通統貫•••••••182 貳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仁」之旁通統貫••••186 第二節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生民立命」之旁通統貫••••••••••••••••••195 壹 中國生生哲學之旁通統貫•••••••••196 貳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之旁通統貫•••••••201 第三節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往聖繼絕學」之旁通統貫••••••••••••••••••••207 壹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繼承中國「王道」思想•209 一、養民富民之「王道」思想••••••••209 二、德治禮化之「王道」民生思想••••••213 貳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往聖開新運」之旁通統貫•••••••••••••••••••••216 一、 旁通統貫「真善美聖神」「為往聖開新運」•216 二、 旁通統貫「新外王」之道「為往聖開新運」•228 第四節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旁通統貫•••••••••••••••••••••232 壹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闡揚孔子大同世界之理想•233 貳 三民主義「天下為公」之民生哲學•••••235 參 三民主義民生哲學大同世界理想之至善境界••239 一、人我一體之世界•••••••••••239 二、自由安全合一之世界•••••••••239 三、人人平等之理想國度•••••••••240 四、互助互愛之道德境界•••••••••241 第六章 三民主義「心物合一」哲學之旁通統貫 第一節 「視心重於物」之本體哲學•••247 壹 東西心物合一哲學之統會•••••••249 貳「視心重於物」之價值統會•••••••256 第二節 心物合一與體用不二•••••••262 壹 中國哲學與孫中山哲學之體用不二論•••262 貳 體用不二之心物合一本體論•••••••270 第三節 「天人合一」與心物合一論•••••277 壹「天下為公」之體證•••••••••••286 一、 人我為一••••••••••••••286 二、 與物同體••••••••••••••287 貳「天下為公」之實踐••••••••••••••287 一、推己及人••••••••••••••••287 二、成己成物••••••••••••••••288 第七章 結論••••••••••••••••2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旁通統貫」為三民主義哲學之基本精神與特色•••••••••••••299 壹 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基本精神•••299 貳 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之內容特色•••302 參 以「體用一源」之「仁體」顯其大用•••3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三民主義哲學「旁通統貫」精神之闡發•••••••••••••••••••313 壹 培養現代科際整合之「學統」觀••••••313 貳 實現宇宙「共生主義」之共識••••••••315 參 共信力行君子聖賢之「內聖」修養功夫••••318 圖目錄 圖一-一 三民主義思想家之主體功能圖••••••7 圖一-二 本論文研究架構圖•••••••••••22 圖六-一 人類進化上、下迴向架構圖•••••••260 圖六-二 整體動態宇宙圖••••••••••••261 表目錄 表五〜一 民生哲學之公道精神••••••••••237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
    一、文獻資料
    1.王陽明全集。
    2.孫中山(1981)國父全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張其盷主編(1968)蔣總統集,台北:國防研究院,三版。
    4.蔣中正(1981)先總統蔣公嘉言總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5.蔣中正(1976)蔣總統嘉言錄,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二、專書部份
    1.方東美(1974)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再版,台北:先知出版社。
    2.方東美(1979)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3.方東美(1980)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再版,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方東美(1984a)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5.方東美(1984b)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集,台北:成均出版社。
    6.方東美(1987a)哲學三慧,台北:三民書局,六版。
    7.方東美(1987b)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二版。
    8.方東美(1989a)華嚴宗哲學,上冊,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9.方東美(1989a)華嚴宗哲學,下冊,四版,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0.方東美(1989b)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三版。
    11.王士敏(1984)民生史觀之研究,台北:精粹出版社。
    12.王邦雄(1983)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3.王宗文(1980)國父哲學思想基本理念之探討,台北:世紀書局。
    14.王宗文(1981)心物合一哲學建構之探討,台北:正中書局。
    15.王宗文(1984)三民主義哲學基礎研究,台北:曉園出版社。
    16.王道(1967)人生之嚮往,第三集,台北:人人出版社。
    17.王榮文(1996)辭源,台北:遠流公司,十四刷。
    18.王覺源(1972)民生哲學申論,台北:正中書局。
    19.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1978)天主教的信仰,台北:上智出版社。
    20.金平歐(1977)國父思想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二版。
    21.金耀基(1993)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22.朱秉義(1990)王陽明入聖的工夫,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23.朱錦良(1990)聖經問題解答,高雄:自印。
    24.牟宗三(1954)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5.牟宗三(1963)才性與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
    26.牟宗三(1970)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
    27.牟宗三(1970)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
    28.牟宗三(1976)中國哲學的特質,四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9.牟宗三(1978)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0.牟宗三(1991)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1.牟宗三(無記載時間)認識心之批判,下冊,台北:友聯出版社。
    32.成中英(1974)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三民書局。
    33.任卓宣(1969)國父底大同思想,台北:帕米爾書店。
    34.任卓宣(1965)國父科學思想,台北:幼獅書店。
    35.任藝華(1980)科學的學庸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36.余雄(1977)中國哲學概論,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
    37.沈清松(1984)「三民主義的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台北:國防部總政戰部。
    38.林大椿(1978)科學的學庸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39.林冠球(1996)論大學格物致知的真諦,台南:青巨書局。
    40.林裕祥(1977)蔣總統哲學思想體系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1.許慎撰,段玉裁注(1985)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42.周蘇平、張克平注釋(1996)南華經,陝西:三秦出版社。
    43.周世輔(1959)中國近代哲學與總理總裁思想,台北:陽明出版社。
    44.周世輔(1978)國父思想與中國文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5.周世輔、周玉山(1995)蔣公哲學思想與中西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46.周伯達(1978)三民主義之哲學基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7.周伯達(1999)心物合一論-申論道與器之全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8.周群振(1973)人生理想與文化,台北:商務印書館。
    49.周億孚(1965)基督教與中國,香港:輔僑出版社。
    50.吳怡(1974)中庸誠字的研究,台北:華岡,再版。
    51.吳經熊(1975)蔣總統的精神生活,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52.吳經熊(1971)哲學與文化,台北:三民書局。
    53.李琪(1985)國父民生哲學源述,台北:三民主義教學研究會。
    54.李煥明編(1992)方東美先生哲學嘉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55.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上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6.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下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57.邵玉銘(1980)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問題,台北:正中書局。
    58.程石泉(1976)文哲隨筆,台北:先知出版社。
    59.黃建中(1974)比較倫理學,台北:正中書局台四版。
    60.高登海(1975)「蔣總統精神修養方法之研究」,蔣總統思想研究專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再版。
    61.孫德中編(1961)蔡元培先生遺文類鈔,台北:復興書局。
    62.高懷民(1978)大易哲學論,台北:文成出版社。
    63.項退結(1982)人之哲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64.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下冊,台北:三民書局。
    65.張植珊(1995)文化建設與文化教育,臺北:正中書局。
    66.張東蓀(1974)思想與社會,台北:廬山出版社。
    67.張佛泉(1955)自由與人權,香港:亞洲出版社。
    68.張肇祖(1983)三民主義文藝的民族觀,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69.馮友蘭(1934)中國哲學史,上冊,重慶:商務印書館。
    70.馮友蘭(1996)新理學,上海:上海書局。
    71.楊慧傑著(1981)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
    72.傅啟學(1965)國父孫中山傳,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73.梁兆康(1981)三民主義哲學研究,台北:復興崗出版社。
    74.梁兆康(1966)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台北:復興崗印刷所。
    75.梁兆康(1984)革命哲學,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76.梁啟超(1958)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台北:中華書局。
    77.崔載陽(1972)國父哲學研究,台四版,台北:正中書局。
    78.談遠平(1980)蔣中正先生闡述陽明學說之研究,臺北:問學出版社。
    79.談遠平(1993)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80.唐君毅(1965)哲學概論,台北:孟氏教育基金會再版。
    81.唐君毅著(1978)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台北,學生書局印行。
    82.唐君毅(1975)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人生出版社。
    83.唐君毅(198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初版五刷,台北:正中書局。
    84.楊汝舟(1978)總統蔣公之哲學體系,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85.陳文裕(1988)天主教基本靈修學,台北:光啟出版社。
    86.陳恩成(1976)國父學說的法理體系,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87.陳榮捷(198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修訂再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88.廖樞著(1975)國父社會安全制度,再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89.鐘丁茂(1985)國父知行哲學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90.鄔昆如(1986)三民主義哲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91.鄔昆如(1989)先總統蔣公的哲學思想進程,台北:國防部總政戰部。
    92.傅偉勳(1988)「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93.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94.傅偉勳(1991)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95.傅偉勳(199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
    96.劉振強(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97.蔡仁厚(1982)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8.蔡辰男(1984)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
    99.蔣一安(1988)國父哲學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增訂二版。
    100.熊十力(1971)原儒,台北:明倫出版社。
    101.熊十力(1974)新唯識論,台北:河洛出版社。
    102.熊十力(1945)讀經示要,重慶:南方印書館。
    103.熊十力(1976a)體用論,台北:學生書局。
    104.熊十力(1976b)乾坤衍,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七六年。
    105.熊鈍生(1985)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六版。
    106.錢稯(1955)國史新論,香港九龍:作者自印。
    107.錢穆(1970)「民族與文化」,中西文化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印行。
    108.閻錫山(1951)大同之路,台北:正中書局,再版。
    109.戴季陶(1978)「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三民主義哲學論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10.謝幼偉(1973)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華岡出版部。
    111.蘇淵雷(1942)民生哲學引義,重慶:商務印書館。
    112.蕭一山(1955)民族文化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委員會。
    113.蕭天石(1978)人生內聖修養心法,台北:自由出版社,初版。
    114.蕭公權(1980)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三、一般譯著
    1.方東美著,馮滬祥譯(1980)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卡爾.巴柏(Karl R.Popper)(1984)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莊文瑞、李英明聯合編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吉賀正浩,張昭譯(未載出版時間)「哲學入門」,西洋哲學叢論提要,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4.史特朗(A.H.Strong)著,蕭維元譯(1973)系統神學,香港:浸信會出版部,再版。
    5.演培法師譯,木村泰賢著(1978)大乘佛教思想論,再版,台北:慧日講堂。
    6.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張自學譯(1976)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7.鮑凱索(W. T. Durkiser)著,楊東川譯(1992)基督教信仰之研究,台北:燈塔山出版社。
    8.關世謙譯,日本傳道協會編著(1982)佛教聖典,華譯本,再版,苗栗:無量壽出版社。
    9.Jones, Francis P.,ed,戴盛虞等譯(1960)基督教社會思想史,香港:輔僑出版社。
    四、雜誌論文
    1.方東美(1977年7月)〈儒家哲學-孔子哲學〉,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四卷第七期。
    2.方東美(1977年11月)〈中國哲學之精神〉第二講,哲學與文化,第四十五期。
    3.王宗文(1994夏季)〈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之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八卷二期。
    4.王永智(1995年10月)〈人類共生主義的道德理想-兼論儒家倫理的現代價值〉,宗教哲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5.王邦雄(1978年7月)〈從中山先生的進化人性觀看三民主義的王道思想〉,中華學報第五卷第二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6.李光泰(1981)〈中國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以蔣中正先生天人合一思想為終結,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7.李家同(2002年3月25日)〈道德敗壞社會要付出慘痛代價〉,聯合報,十五版。
    8.林翠芬(1992年10月)〈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理論基礎探源〉,孔孟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二期。
    9.周道濟(1994年2月)〈三民主義與二十世紀〉,近代中國,第十九期。
    10.吳振聲(1980)〈心物合一論之體認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1.吳經熊(1975年4月15日)〈領袖蔣公的精神生活〉(三),青年日報,十一版。
    12.姜新立(1996)〈中山思想與二十一世紀的未來〉,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13.馬政(1977)〈三民主義新世界〉,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陳文章,〈中國文化中之政治理想境界-『聖王』之理念探源〉,國立屏東技術學術學報,第五卷,第四期。
    15.項退結(1974年9月)〈對易經的若干形上學反省〉,哲學與文化,革新號第七期。
    16.高天恩(1989年4月)〈追索西洋文明裡的神秘主義〉,當代,三十六期。
    17.楊湘鈞(2002年1月22日)〈專業的頂尖,通識的白痴〉,聯合報,十五版。
    18.黃克仁(1997)〈中山先生『孫文學說』與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之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七卷二期。
    19.黃明喜(1985年7月)〈二程『敬義夾持』修養方法論略〉,孔孟月刊,三十五卷。
    20.張麟徵、石之瑜(2001年2月1日)〈行政否決...國政出軌釀災難〉,聯合報,十五版。
    21.孫智燊,〈從大易生生之理看中西印思想〉(二)。孔孟學報,四四期。
    22.崔垂言,〈三民主義為民生大德之表現〉,近代中國雜誌社編,民生史觀論叢。
    23.唐君毅,〈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清華學報,新四卷,第二期。
    24.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人生雜誌,第四卷,第三期。
    25.唐湘龍(2002年1月26日)〈台灣是極權國家嗎?〉,中時晚報,十二版。
    26.鄔昆如(1981年7月)〈三民主義的進化理論〉,中華學報,第八卷第二期。
    27.鄔昆如(1983年9月)〈三民主義形上思想之發展〉,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
    28.鄔昆如(1971年7月)〈先蘇格拉底期的『太初』問題探討〉,哲學論評第一期,台灣大學哲學系。
    29.蔡憲昌(1995)〈周易與孫中山先生人生哲學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30.顧華德(1984)〈先總統蔣公「天人合一」論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書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31.劉述先(1998)〈世界倫理與文化差異〉,哲學雜誌,二十三期。
    32.劉廣華(1999)〈宗教社會化與國家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貳 英文部份
    1.Edwin A. Burtt.(1954):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2. Joseph Needham(1985):Science and CiviI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ume II.
    3. Paul M. A. Linbager(1937):The Political Doctrine of Sun Yat-Se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4. Thome H. Fang(1981):Chinese Philosophy: Its Spirit and Its Development, Taipei; Linking Publishing Co.
    5. Thome H.Fang(1957):The Chinese View of Life, The Union Press, Hong Ko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