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綺文 |
---|---|
論文名稱: |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 The Locality of Religions and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Mattau |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麻豆 、社區發展 、地方產業 、宗教 、文旦 |
英文關鍵詞: | Mattau,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cal Industry, Religion, Wenta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19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3年起,在國家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風潮下,台南縣政府以「產業文化政策」為方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欲結合產業、文化與觀光以尋求地方發展的可能出路。本研究主要是關注「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是如何落實在社區發展之中」,選擇以宗教文化與產業結構來切入主題,而以麻豆鎮地方性的宗教信仰與文旦產業來做論述。
首先說明研究區的自然環境特徵與歷史發展脈絡,以人地關係為出發點,探討麻豆鎮地區在祭祀圈的階層中-「大廟」與「角頭廟」出現的因素,主要是因為台灣民間信仰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的結合,有以神的名義來結合鄰近地緣性的組織,也有以祖先為名義來結合的血緣性村落,而這些無論是原本的角頭神或是由祖佛轉化的角頭神,與地方社區的歷史都有密切的連帶,居民祭祀的、社會的、娛樂的需求都在這裡得到滿足。我們可以從宗教信仰的活動來分析聚落中陣頭的出現,除了是居民日常的娛樂、練身、聯誼的活動之外,也是村莊意識的指標,在廟會的時候,陣頭往往是代表村莊與外界互動,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歷史、心理的連帶,也藉著這樣的活動建立起來,麻豆鎮宗教信仰最大的影響範圍便是由「麻豆香」所建立的祭祀圈範圍。
而麻豆當地的文旦栽培,除了自然環境的適地適種之外,很重要的一部份是起源於歷史的偶然性,也就是在這樣歷史的偶然性之下,文旦在當地的栽植便不全以「利益」的因素而存在,造成文旦對當地的居民具有「商品」及「禮物」的雙重特性,而由於文旦獨特的產銷系統,使得麻豆地區有關人情的社會網絡更加的連結,使文旦成為麻豆精神上的標誌。而以文旦做為地方象徵所形塑出來的文旦節活動內容來看,從活動的動員所影響的社會網絡,可以發現,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互動過程是在逐漸變化的,當然麻豆文旦節的活動形式上是以農會為主的活動,但是隨著歷屆文旦節的舉辦,不僅活絡了當地原本已經固定的產銷模式,也使當地居民對文旦重新燃起思慕之情。
而在台灣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以來,政府一直居於扮演規劃、推動、到執行的重要角色,但是社區發展強調的是自主、自助與自發性的行動取向,需要與當地的文化、社會的產業資源並行發展,才可以達到互利的合作模式。尤其傳統的宗教資源上,在台灣社會中一直扮演著公眾事物的中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也與居民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是當前社區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至於地方的產業轉變為文化性的生產產業,主要的意義在於活用區域內的資源,透過居民的參與,從而架構出內發性的產業機會,是一種穩定居民及產業的方法。
在研究中,以台南縣麻豆鎮「南勢社區」與「麻豆社區」為例,探討結合宗教文化與地方產業時,在運用當地網絡的方法及其限制。發現在「南勢社區」中,不僅境內居民組成單純,沒有嚴重派系的問題,就村里制度與社區組織來說,其領導階層若不是具一致性(兼任職位)就是平常已充分利用社區內的資源而培養出良好的互動,與地方上主要的組織(農會、寺廟、學校)中彼此的交流頻繁,也能夠累積足夠的社會資本存量。而在「麻豆社區」中,境內居民的組成較為複雜,所牽連的派系問題也較嚴重,因此「麻豆社區發展協會」很容易便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所以在與其他地方性主要的組織,就疏於互動,造成彼此間關係疏離,由此看來,社區發展的成敗與社區是否有與宗教及產業的密切結合有關。
綜言之,本文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的角度來審視麻豆鎮的社區發展狀況,探討社區結合宗教文化與產業活動這種模式的可行性,也在研究中發現,社區發展中強調社區意識的凝聚,其實必須根據當地的地方經驗上的特殊性,舉凡環境特色、產業結構、居民文化等等的,都是有其歷史脈絡性,所以地方意識並不會因政策而建構出來,而是根植於當地,無法被移植的部分。
Since 1993 , the government has made a new polic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 The Tainan County carries out the new policy with local industrial culture and tries to combine the local industry ,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community move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eds working directly with people , and thinks highly of the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herence of the local humanbeings . It emphasizes spontaneous actions of the community ,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to cooperate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social resources . Especially , the religion in Taiwan is related with the residential life , and the local industry transformed into the cultural property to create new jobs . Then there’s a new-developed scene for the region.
Local religion and Ma-ttau wentan fruit are the major symbols in Mattau,while the temples and Ma-ttau wentan fruit are well-known widespread in Mattau . The social network formed by the religion and Ma-ttau wentan is complicated .
In this research , I take Na-shi community and Ma-ttau community for example , and try to compare the two different communities about the actions they take and the ways they do.
In conclusion , both the locality of religions and th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the importment factors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Mattau .We can also find that the social coherence is not rooted in the policy , but in the history .
一 中文部分
(一) 著作
王雅芬
1983 《社區發展過程中計畫委員會功能運作之研究》,東吳社會學社會工作組論文
王明珂
1993 〈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王順民
2001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尤文良
2001 《鹿港街、庄廟宇的神聖空間及其內涵》,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仇德哉
1983 《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方淑美
1992 《台灣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萬壽
1990 《臺灣的拜壺民族》,台原出版社
江國忠
1990(a)〈文旦栽培土壤水分與施肥管理技術〉,《花蓮區農業專訊》33:5-6
1990(b)〈文旦合理化施肥可降低肥料成本及增加收益〉,《農業世界雜誌》203
何燕萍
1987《台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弘
1988《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九號
吳進喜
1995 〈臺灣南部傳統聚落的空間形構:以燕巢鄉烏鬼埔和林園鄉汕尾庄為例〉,《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吳新榮
1953 〈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上)〉,《南瀛文獻》1(2):27-30,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1953 〈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下)〉,《南瀛文獻》1(3.4):63-67,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1954 〈南縣地名沿革總論〉,《南瀛文獻》3(1.2):37-43,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1960 〈聚落〉,《台南縣治稿卷一自然誌上》,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周思萍
1996 《台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呂理政
1991 〈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台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向〉,《民俗曲藝》69:5-22
李岳道
1998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興、王秋絨
1984 《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李欣燕
1986 《南部-富鄉-麻豆鎮的鄉土簡介》,《地理教育》12:152-163
李翹宏、莊英章
1998〈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中國文化面貌新探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判所主辦3月19-21日
李惠斌、楊雪冬主編
2000 《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ohen,Abner著 宋光宇譯
1986 《權力結構與象徵符號》,金楓出版社
牟斯著 汪珍宜、何翠萍譯
1989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吳氏基金會
邱明民
1999 〈區域產業的環境結構與價值策略-社區總體營造之理論與方法〉,《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pp.279-300
胡丙申
1982 〈名果麻豆文旦和白柚〉,《南瀛文獻叢刊》4:52-53
內田責 著 林永梁譯
1982 〈台南附近土地的隆起及沈降〉,《南瀛文獻叢刊》4:1-2
林源豐
1979 《麻豆市鎮發展與維護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會承
1978 《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1988 〈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pp.95-125,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3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
2000 《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原出版社
林志秋
2000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
1995 〈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69:25-39
林瑞穗、林萬億
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
林瑞欽
1994 〈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芳存
1994 《麻豆文旦果實生育變化與品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分直一 周全德譯
1954 〈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2(12):301-304
洪建隸
1988 〈從台灣民間信仰勃興的現象分析宗教人的心態〉,《台灣神學論刊》10:53-104
洪馨蘭
1999 《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唐山出版社
施振民
1992 〈鹿港的氏族廟〉,《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pp460-483,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拉剎大學中國研究社
涂順從
1994 《南瀛古廟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高麗珍
1988 《臺灣民族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論文
康豹
1990 〈屏東縣東港鎮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分析〉,《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95-210
徐震、林萬億
1983 《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圖書公司
徐震
1980 《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
1983 〈論「社區」與「村里」在「社區發展工作」中不同的意義與功能〉,《社區發展季刊》24:5-12
徐雨村
1996 〈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 175~198
連溫卿
1982〈荷蘭時代之臺灣〉,《南瀛文獻叢刊》3:1-17
張珀菁
2001 《台南平原農業經營之區域類型-以官田、麻豆、將軍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珣
1985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22:46-54
張其仔
1997 《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永進
1999 〈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的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94:18-29
岡田謙著 陳力蘗譯
1960 〈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9(4):14-29
陳姝伶
1982 《台灣地區農村社區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
陳再富撰
1999 《麻豆風采-麻豆文化資產「民宅篇」》,麻豆鎮公所
陳憲明、汪明輝
1988 〈地理學中的空間組織及其研究意涵〉,《地理教育》14:14-27
陳憲明
1995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陳溪潭
1997 〈本省麻豆文旦產業之沿革與展望〉,《臺灣農業》33(4):39-52
陳郁君
1993 《鄉村自發性社區組織形成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的三個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漢光
1953 〈台南縣地名沿革初稿〉,《南瀛文獻》1(1):18-24,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1968 〈台灣鎮標、道標、城守職官表〉,《台灣文獻》10(1):70-73,台灣文獻委員會
陳介玄
1997 〈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聯經出版社
陳其南
1996 〈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瑞樺
1996 《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再地域化」的思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榮
1996 〈主母廟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儀式、廟會與社 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pp229-247,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陳哲雄、梁茂隆
2000 《鬧燈、逗陣迎上元》,家園民風工作坊
郭再強
1975 《漫談麻豆社古今-兼述我的回顧與所感》
郭百修
2000 《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金源
1938 《麻豆文旦沿革誌》
梁茂隆
2000 《西拉雅族-麻豆社人》,麻豆文史工作室
許淑娟
1991 《蘭陽平原祭祀麻豆鎮農會圈的空間組織》,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
1994 《在鄉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傳統宗教的角色與功能》,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明
1978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Allan Pred著 許坤榮譯
1994 〈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81-103,明文書局
莊英章
1977 《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27-
35
莊南山
1954 〈麻豆文旦〉,《科學農業》2:23-26
富田芳郎
1955 〈臺灣鄉鎮之研究〉,《台銀季刊》7(3):85-10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文博
1994 《南瀛刈香誌》,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5 《南瀛歷史與風土》,常民文化
黃美傳
2001 《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
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黃宣衛
1982 《社會關係與個人網絡-一個濱海聚落的初探》,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璥
1957 〈台海使嗟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銀經濟研究室
黃福賜
2000 《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維憲
1990 《變遷中台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五南出版社
黃有志
1982 《在社區發展中社區與村里功能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輝等編輯
1996 《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日本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
黃世輝等編著
1999 《竹藝竹情在竹山-竹山地區竹藝開發三百年史》,竹山鎮公所
董芳苑
1983 〈論宗教與人生〉,《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pp1-37,永望出版
葉茂榮編
1998 《台南縣推動社區生活環境總體改造成果專輯》,台南縣政府
詹評仁
1977 《麻豆鎮鄉土誌》
1978 〈麻豆之迎暗藝〉,《南瀛文獻》23:181-182
1986 〈麻豆保、蕭壟保、佳里興保、西港仔保連保和庄公約〉,《南瀛文獻》31:61-62
趙蕙鈴
1995 〈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1):161-184
鄭志明
1984 〈淺論臺灣當今民間宗教研究的態度與方法〉,《台北文獻》69:205-220
1990 《宗教與文化》,學生書局
1999 《當代宗教與社會文化:第一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台北:紅螞蟻經銷
鄧景衡
1993 〈從地方性的回歸探討重塑臺灣都市城鎮風格的可能性〉,《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1:75-86
蔡相煇
1989 《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原出版社
蔡相煇
1989 《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原出版社
蔡淑玲
1999 〈倒風內海稱英雄〉,《鄉城生活雜誌》11:8-13
潘朝陽
1980 〈宗教、寺廟、後龍溪谷地通俗信仰的區域特色〉,《地理教育》6:79-93
1989 〈觀念論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181-
198
1991 〈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71-90
1994 《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
理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
1995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83-107
劉枝萬
1966 〈台灣之瘟神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2:53-95
賴兩陽
2001 《台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政策發展、推動模式與實施成效》,國
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薄慶玖
1987 〈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可否合併之研究〉,《中國行政》43:23-52
顏興
1982 〈鄭成功與臺灣〉,《南瀛文獻叢刊》3:17-27
簡太郎
1987 〈如何結合基層民政力量配合社區發展〉,《社區發展》38:56-58
魏淑貞
1994 《台灣廟宇文化大系-五府王爺》,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顏芳姿
1994 〈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有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88:3-28
蘇景輝
1990 〈社區組織的三種模式〉,《社區發展季刊》49:124-128
(二) 其他
孫銘聰
1981 《麻豆孫氏族譜》
郭阿璘
1974 《祭祀公業郭八房族譜系統圖表》,祭祀公業郭八房管理委員會
台南縣政府
2001 《南瀛水果饗宴》
台南縣麻豆鎮南勢社區發展協會
1999 《南勢社區文化巡禮導覽手冊》
2001 《台南縣麻豆鎮南勢社區發展協會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台南縣麻豆鎮麻豆社區發展協會
2001 《台南縣麻豆鎮麻豆社區發展協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麻豆鎮南勢里保安宮建醮委員會
1997 《麻豆鎮南勢里保安宮五朝慶成祈安清醮建醮大典》
麻豆文史工作室
1999 《柚城巡禮》
麻豆護濟宮、麻豆北極殿
2001 《麻豆鎮90年度文化造鎮暨社區總體營造「暗藝華會」活動》
2002 《麻豆鎮91年度文化造鎮暨社區總體營造「暗藝華會」》
麻豆代天府
《麻豆代天府簡介》
《麻豆代天府建醮誌》
2000 《路關》
麻豆文衡殿
2000 《麻豆文衡殿廟誌歷史典故紀要》
麻豆鎮農會
1998-2001《麻豆文旦節導覽手冊》
1998-2001《麻豆文旦節活動手冊》
1999《88年台南縣產業文化活動麻豆文旦節-秋月 王爺 文旦香》
麻豆鎮公所
1997 《麻豆社區總體營造-麻豆文旦節》
1998 《98台南縣產業文化活動麻豆文旦節成果專輯》
1999 《柚香花香迎暗香》
1997-2001 《麻豆文旦節文旦節產業文化活動計畫書》
1997-2001 《麻豆文旦節產業活動手冊》
2000 《柚城風華-麻豆鎮訊特刊》
2001 《台南縣麻豆鎮觀光休憩資源概況介紹》
2001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心點子創意徵選活動創意構想計畫書》
2001 《台南縣麻豆鎮觀光休憩資源概況介紹》
2001 《台南縣麻豆鎮傳統果菜市場改制為現代化多功能農特展銷中心計畫
書》
2002 《麻豆鎮訊柚城風華》
樹德科技大學、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
2002 《台南縣麻豆鎮總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區域調查與先期規劃案》
二 外文部分
(一) 英文
Bourdieu,Pierre
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lett,F.C
1932 Remembering:A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llery,G.A.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Rural Sociology Vol.20,No2,pp.111-123:Baton Rouge, La. : Rural Sociology S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Halbwachs, Maurice
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 Harper & Row
Putnam,R.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ward,Julian H.
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ry,J
1987 Society,space and locality.Society and Space Vol.9,pp.183-196:London, England
(二) 日文
田中長三郎
1937〈世界柑橘全類認識〉,《實際園藝》23(2,3):137-266
富田芳郎
1935〈台灣於合成聚落麻豆及佳里〉,《地理學評論》11(7):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