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姜義才
jiang yi -tzai
論文名稱: 由張大千的集大成藝術觀再出發
指導教授: 孫家勤
Sun, Chia-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張大千集大成繪畫語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5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從張大千的治藝精神中去瞭解其觀念,以作為自己創作時的參考、比較和養分,而非以傳記式或畫作介紹的方式來作研究。其中參考其作品風格、題畫詩及題跋內容、畫語錄、相關專家專文研究…….,取其精神的部分加以吸收學習,而不是重複走過張大千曾走過的路線。並將參考張大千的歷程以辯證的思考再比較,主客體之間的和諧與對立關係、傳統與現代間的揖讓關係,程式與表現的關係。
    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涵蓋兩大部分:第一部份為思想理論之研究,以張大千為研究對象,對此集大成的藝術觀作一整理探討,釐清我對傳統的態度和準備發展的方向。第二部分為實際的作品創作分析。作品的呈現方式,不以一種題材或風格作貫穿,也不以現代水墨的觀點來表現以為創新,而是站在一個大的文化範疇,由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新的表現方式,其關連點即是對筆墨的要求與對傳統聯繫的關係及推陳上作「個別」的探索,加上對自我觀念、感情和審美觀的抒發。
    我所認為的優秀傳統並不侷限在繪畫史上的文人畫,或某種畫風或畫派,而應從整個文化的角度上去學習,借鏡一切可用的營養,一切可用的表現形式。如:書法碑帖與金石、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漢畫像磚與帛畫、宗教雕刻與壁畫、民間刺繡與剪紙、園林建築、明清家具與窗花、金銀器與玻璃、玉器、文房用具…..等,在在都可以轉換成符合現代繪畫的新元素,但亦是取其精神,不是對其形而下表面的取用,而對於古物的粗淺描摹。以筆墨表現為前提,不侷限傳統固定的表現方式,借用一切可以加入融合的元素,拓展文人畫的表現領域。
    將自我在日常生活的觀照與意象的傳達,融入受到儒、釋、道、禪學的影響的思考方式,對中國傳統繪畫與現代繪畫觀的關係作一理解,並思考自己的內在特質和感情,與表現在作品之間的對話性。
    雖然張大千的治藝方法並不一定全然適合現代所有的繪畫要求和流行,所要下的時間和苦工夫是十分驚人,且是無法速成的,但也不失為紮紮實實作學問的好方向。但本次研究與創作方向的確立,一方面藉由取張大千的治藝風格與傳統的關連性的探討;另一方面則是取與張大千不同觀念傳統方向來探討中國畫創新的可能性。既能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感情及審美品味,又能緊聯繫著傳統做到傳承的意義,對筆墨氣韻紮實的要求;也能夠取諸於現代繪畫求新求變的精神,對題材、表現形式、色彩、繪畫語彙、心境…….能有番新的作風。
    對於現代水墨畫,其優點則參考學習之,如表現方式和觀念、新技法的開拓、嘗試與革命的精神…..等;但對其缺點則揚棄之,如對傳統的誤解及「筆力」的忽視、缺乏內涵深度及綜合涵養的功夫、完全以西方的審美角度來檢視中國畫而對西方的表現流於表面的模擬、矯情而僵化的表現方式…..等,都是我對現代水墨認為有所不足的地方。
    在創作方式上以一個固定的繪畫表現尺寸(48×180公分,立軸,生宣紙,約1:4的比例,猶如對聯及條幅),展現對多種想法的表現記錄,題材上不考慮新舊、也不避諱傳統的表現形式。因為這樣的尺幅,所受到的限制多且較難以表現事物的全貌,作物體詳盡的描寫,也較難以西方的單點透視來表現,表現方式較趨向於取自節奏、韻律、虛實、詩意、對比、質感、中國式的色彩、書畫合一…等方式來思考創作方式。但無一不來自於傳統繪畫的啟發。
    而在表現的形式上自由地取任何可以表現的手段,如:寫生、造境、裝飾性、變形、立體分割、自動性技巧、拼貼…..等,只要表現出來的有中國韻味及有利於筆墨展現的方式都一概有限度的採用。每一幅作品賦與一種思考與生命,不重複自己創造現有的成果而加以複製,廣泛的思考中國繪畫可以開拓的點。因此作品之間的風格距離要拉開,是本次創作上的個人挑戰,先求廣度再琢磨之以求深度,目的是著眼於整個文化的涵養功夫上去探討與自己心性之間的差別與聯繫。

    由張大千的「集大成」藝術觀再出發 論文提要 研究架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二章 張大千繪畫的歷程與意義 第一節 張大千的生平介紹 第二節 學習歷程與風格的形成 第三節 藝術成就與時代意義 第三章 張大千的藝術觀與思想 第一節 對於臨摹的看法與實踐 第二節 寫生與物態之研究 第三節 筆墨章法與佈局 第四節 創作觀與審美觀 第四章 學習心得與轉換 第一節 繪畫語彙的認知與轉換 第二節 詩書畫印的意義 第三節 生活觀照與意象的傳達 第四節 結論-傳承與創造 第五章 作品欣賞與分析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十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1》,(里仁書局,1986.10)。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1990)。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1》,(台北:洪範書店,1981.8)。
    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0.5)。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10)。
    董欣賓/鄭奇 著,《中國繪畫六法生態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4)。
    董欣賓/鄭奇 著,《中國繪畫對偶範疇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4)。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上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1987.4)。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1987.4)。
    張玉英 ,《禪與藝術》。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
    李澤厚 《美的歷程》 台北:蒲公英出版社 1985。
    李澤厚,《華夏美學》,三民書局,1996年
    何懷碩 《創造的狂狷》 台北:立緒 1998。
    劉小楓,《詩化哲學》,山東文藝出版社,濟南,1986年
    拖塔凱維奇《六概念史》
    鍾躍英,《氣韻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
    潘公凱,《限制與拓展》,中國文物學會出版,1997年
    馮幼衡,<形象之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寒山秋水》,鄭騫校訂,時報出版,1996年
    (二)傳記資料
    傅申 著,<張大千的世界>(羲之堂1998),
    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台北徵信新聞報,1968;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1983。
    高陽,《梅丘生死摩耶夢》,台北民生報叢書,1984。
    包立民,《張大千藝術圈》,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
    故宮博物院,《張大千先生紀念冊》,台JEl983。
    包立民、王農,《張大千年譜節選》,《朵雲》,總19期,1988。
    王之一,《我的朋友張大千》,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3。
    李永翹,《張大千年譜》,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
    辛一夫,《張大千》,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6。
    戚宣君,《張大千外傳》,台北聖文書局,1986。
    王之一,《我的朋友張大千》,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1993。
    李永翹,《張大千年譜》,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
    楊繼仁,《張大千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
    朱傳譽編,《張大千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85。
    林慰君編,《環蓽盦瑣談》,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
    王亞法,《張大千演義》,西安未來出版社,]987。
    胡立、王永年,<繼承師業,發展中國畫>,《張大千的藝術》,頁77。
    《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高嶺梅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3年,
    劉侃生,<回憶張大千先生>,《張大千的生平與藝術》
    (三)畫論與詩文
    張大千,《畫說》,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高美慶編,《梅雲堂藏張大千畫,附錄三:《張大千畫說》》,
    樂怒人編。《張大千詩文集》,台北黎明出版社,]984。
    張大千,《張大千先生手寫詩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巴東編,《張大千紀念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1988。
    薛慧山輯,《張大千畫語錄》,貝巴東編,《張大千紀念文集》。
    李永翹編。《張大千畫語錄》,香港百姓出版社,1994。
    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張大千先生紀念冊》,1983。
    <李可染談藝錄>,錦繡文化出版,1990年
    《畫說》,張大千撰高嶺梅編,香港東方藝術公司,1961年。
    張大千話語錄圖釋,陳洙龍編著,西冷印社1999出版。
    (二)期刊論文
    1. 期刊
    《張大千專輯》,台北《雄獅美術》147期;《藝術家》96期,1983。
    張陽,<中國畫形式和價值之管見>,《朵雲》,第45期,上海書畫1996年。
    盧輔聖,<自洽論-歷史的象限之三>,朵雲,中國繪畫研究季刊第15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劉伯年,《大千居士畫語錄》,<大成>,第149期
    <雄師美術>,第250期,1991年12月,傅申《血戰古人的張大千》頁134-172。
    陳三弟,《讀中國詩與中國畫之偶見》,朵雲,中國繪畫研究季刊,第30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
    《朵雲》,中國繪畫研究季刊第13期,1987年,<傳統創新危機展望>
    2論文
    巴東,《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7。
    羅桂英編,《張大千學術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1988。
    《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故宮博物院,1994。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羅青,「造化心源」物眼探-序李義弘畫集,李義弘水墨畫展<大樹之歌>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