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鵠
Zhang, Hu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經驗之初探
Exploring Career Experiences of Social Service Providers without Social Work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口試委員: 張瀞文
Chang, Ching-Wen
劉燕萍
Liu, Yen-Ping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口試日期: 2023/07/2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非專業背景社工生涯發展專業認同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Career paths, professional identity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8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非專業背景的社工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非專業背景社工投入社工工作的原因、對於社工生涯的認同狀況以及在投入社工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哪些支持和挑戰,進而瞭解他們對於社工專業近年來的發展之看法以及後續的生涯規劃。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預計以立意取樣及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6位目前仍在社工專業領域工作的非專業背景社工,最後依據主題分析法整理逐字稿,並整理出相應的結論,期望以此可以為社工行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社工的生涯規劃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與參考。
    本研究根據受訪者對自身生涯的敘述將非專業社工的工作經驗與生涯發展分為了七個主題,分別為:工作環境的適應、迷思與反思、成就感與認同感、服務對象的成長與改變、別樣的工作體驗、疫情的衝擊以及政策導向的影響。雖然每位受訪者在進入社工生涯之初對於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不一,但大多都能夠憑藉耐心與堅持去努力適應社工的工作角色。隨著對於社工專業的工作與學習更加深入、工作環境的改變、專業要求的升級、政策變遷與社會認同提升的共同影響下,非專業背景社工仍能夠從日常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進而逐漸形成專業認同感並認同社工的專業價值,構建出獨特的社工專業形象。此外,非專業背景社工可能會受到來自個人、家庭、社福機構以及政策層面的阻力與困境,例如:專業耗竭、工作壓力和薪酬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但在佈滿荊棘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同樣也收穫了來自家人的支持、機構督導的指導以及社工相關政策的扶持等。這些經歷都化作非專業背景社工成長與進步的養分,幫助他們找尋到自身生涯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也堅定了他們在社工行業繼續奮鬥的決心。
    最後,研究者依照研究結果對政府有關部門、社福機構以及非專業背景社工群體提出了相關建議,期望未來有更多的非專業背景社工願投身於社會工作生涯之中。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they become social workers, their career paths and profession identity, and the support and challenges they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joining the social work career,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ir subsequent career planning. This study will adopt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will be used to choose six social workers with n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Finally, in-depth interviews will be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thematic analysis will be for data analyses.
    Based on the respondents' descriptions of their careers, this study categorized the work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non-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into seven themes: adaptation to the work environment, myths and reflections,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growth and changes in clients,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s, impact of the epidemic, and influence of policy orientation. Although each respondent had a differen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wor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areer, most of them were able to adapt to the role of a social worker with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Under the joint influence of the deeper work and learning of social work, the change of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policy chang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identity,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can still obtain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belong from their daily work, and then gradually form a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ntify with the professional value of social workers and build a unique image of social work. In addition,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may be subject to resistance and difficulties from individuals, families,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leve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xhaustion, work pressure, and an imperfect salary system. However, on the thorny road of development, they also received support from their families, guidance from i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and support from social work related policies. These experiences have turned into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helped them find the goal and direction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also strengthened their determination to continue to struggle in the social work industr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hoping that more social worker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 would b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areer of social work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0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四節 名詞釋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8 第一節 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制度08 第二節 生涯發展15 第三節 專業認同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32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32 第二節 研究資料收集33 第三節 資料分析37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及研究倫理39 第四章 研究發現42 第一節 我與社工-生涯發展概況42 第二節 漫漫社工路-生涯發展與工作經驗59 第三節 社工於我-對社工專業的看法及反思95 第四節 非專業背景社工的春天-生涯發展抉擇與建議10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5 第二節 研究討論與建議126 第三節 研究限制132 參考文獻133 附錄145 附錄一 訪談大綱14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46

    中文部分(依筆畫順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6)。關於印發《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準考試實施辦法》的通知。國人部發〔2006〕71號。資料檢索日期:2022.10.11。網址: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1407/t20140717_13634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04) 。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劳社厅发〔2004〕7号。資料檢索日期:2019.12.23。網址: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mzxzy/201012/2010120011842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資料檢索日期:2019.12.23。網址: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zx/201301/20130100406268.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8)。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民政部關於印發《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的通知。人社部規〔2018〕2號。資料檢索日期:2022.10.11。網址: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content.jsp?mtype=1&id=148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1)。202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資料檢索日期:2022.02.01。網址: 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109/1631265147970.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6)。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發〔2006〕19號。資料檢索日期:2019.12.23。網址:http://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53176.htm
    方 英(2015)。青年社工流動性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以廣東為例。青年探索, 02,31-38。
    王永慈、劉一龍、邱湘婷、吳庭葦(2017)。臺灣新進社會工作者的職場經驗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9,77+79-106。
    王佳琦(2008)。徘徊在聽與說之間-一個社會工作學習者在自我與專業間的差異對話。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思斌 、阮曾媛琪(2009)。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05,128-140。
    王廣東、葛鵬、楊文 (2023)。跨省引入督導力量推進本土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社會與公益,02,82-84。
    古允文、劉康慧、葉崇揚(2020)。108年度「社會工作人力發展計劃」。臺北: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
    朱健剛、童秋婷 (2017)。反思社會工作的“證照化”。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119-127。
    江俊良(2017)。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專業認同衝突與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政傑(2018)。社會工作者生涯轉換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庭葦(2019)。我是誰、我在哪:資深醫務社工專業承諾的追尋與堅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越菲 (2018)。社會工作“去專業化”:專業化進程中的理論張力與實踐反叛。河北學刊,04,168-174。
    呂碧琴(2008)。從自我身份認定到專業主體建構:大學女性體育教師之生涯發展經驗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0,1-30。
    李正東(2018)。 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2,66-76。
    李棉管、岳鵬燕(2020)。專業認同的悖論: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意外後果——職業社會學的解釋視角。社會工作與管理,20(2), 49-57。
    李增錄(2009)。《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巨流。
    李慧鶯、李選(2002)。護理專業承諾與生涯發展之文獻探討。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2),7-11。
    李學會(2016)。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流動:研究現狀與擴展方向。社會工作與管理,02,70-77。
    汪海玲 (2022)。以“五社聯動”機制推進社工站建設模式觀察。中國社會工作,22,20-21。
    沈 黎(2008)。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倦怠:國際研究與經驗啟示。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02,31-32。
    沈巴斯(2014)。社會工作者專業化過程中的身份認同研究——以上海Z機構為例。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上海市。
    周 潔(2019)。大陸專業社會工作者對大陸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看法探討:以N市社工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周佑芯、蔡忠霖、林婕妤、顏莉穎、陳玉容、吳芝儀(2021)。斜槓心理師專業認同與生涯承諾之探討。諮商與輔導,(423),15-18+6。
    周德剛、王桴棟 (2019)。人類自我認同危機的形成及其消解。經濟師,06,39-40。
    林 典 (2018)。影響社工學生專業認同的因素分析。社會福利,02,1-5。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秉賢(2017)。臺灣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繼續教育生態適配度、專業支持感與專業價值感對專業勝任能力之影響。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6,47-96。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輔導季刊,48(3),50-63。
    侯利文、聶璞(2021)。民政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認同與職業發展——基於中國社會工作動態調查(CSWLS2019)的資料分析。社會工作,03,63-78。
    施旦旦 (2021)。“證照化”等同於“專業化”?——對社會工作證照制度的省思。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9-19。
    洪子琪(2021)。專業成長影響生涯發展之研究-以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員個案敘述為例。學校行政,131,75-89。
    孫曉宇 (2018)。社工專業認同和社會認同對其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市。
    徐道穩 (2021)。從“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到“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33,9。
    栗志強(2015)。錯位: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機構需求”與“高校培養”———基於鄭州市的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06,66-70。
    翁亞寧(2015)。公民素養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袁慧敏、韋克難、周馨、王鵬 (2022)。持證社工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需求及建議——基於對四川省成都市的調查。中國社會工作,31,31-32。
    馬林剛、鄒松、秦廣強 (2018)。兩岸社會工作本科生自我專業認同的比較與思考——基於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國臺灣Z大學的實證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06,52-58+6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崔寶琛、彭華民 (2019)。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管道洩漏”——職業選擇多元化的現象透視、邏輯溯源與調試路徑。社會工作,03,53-67+110-111。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五南。
    張瑞元(2020)。大學諮商中心志工服務經驗對諮商心理師生涯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梁亞文、陳文意、楊其璿、曾月霞、張華蘋、林育秀(2016)。探討護理學生選擇進入護理職場之意向探討: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榮總護理,33(3),238-248。
    郭俊良、朱財義、李筱婷、吳珮琪(2012)。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究男女航海科系學生專業承諾之差異。航運季刊,21(4), 21-45。
    陳社英(2018)。中國社會工作2.0”及其歷史與國際意義。社會建設,02,38-44。
    陳金英、湯誌龍 (2006)。生涯認同: 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51-187。
    陳柏蓁(2014)。我在社會工作教育裡擺盪、現身與尋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淑華(2008)。資深女性直接服務社會工作者在私立社會福利機構的生涯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麻 珂 (2018)。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研究。華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廣州市。
    曾永輝 (2023)。“雙百督導”為兜底民生服務提供專業保障。中國社會工作,15,8。
    曾昱豪(2022)。社工系學生專業認同狀態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華源、白倩如、李仰慈 (2010)。社會工作人力質量需求與專業人力資源養成制度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03, 76-94。
    程祝琴(2014)。影響長期照顧機構社會工作者專業角色實踐之探討-以南部地區老人機構實務工作者的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童伊廸(2013)。誰的正義?從精神障礙者案主自決省思專業價值的實踐。台灣醫學人文學刊,14(1&2),65-83。
    閔 兢、徐永祥 (2018)。青年社工的流失與留駐:從“角色規制”到“身份認同”。青年探索,04,15-23。
    黃致慧(2010)。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初探。諮商與輔導,296,18-21。
    黃海平、徐金霞、黃海娟 (2022)。社會工作督導成效評估:評估過程、問題及對策。中國社會工作,34,28-29。
    黃婉菁(2003)。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 薇(2014)。掙扎與反思:一線社工建立職業自主性的限制與可能。社會福利,04,13-17。
    楊育儀(2017)。生涯認同發展理論之探討與組織管理及員工協助方案應用。國家文官學院訓練與發展期刊,234,1-31。
    楊雨萌、劉秋蓮、孫世月 (2019)。未來取向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影響:自我認同與專業認同的鏈式仲介作用。心理研究,06,517-523。
    楊培珊(2009)。建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社工員之團體身份認同: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1-26。
    葉至誠(2002)。社會福利服務。台北:揚智文化。
    詹淋評、梁淑平 (2021)。淺析社工專業畢業實習對學生專業認同及職業生涯的影響——以X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為例。經濟研究導刊,14,55-58。
    熊夢婷(2018)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勝任力研究。廈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廈門市:廈門大學。
    管珮君(2013)。專業認同的內涵及其形塑─以跨社工與諮商專業工作者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趙 迪、張志鵬、張偉(2022)。因為專業所以認同——南京市社會工作者主觀地位認同的質性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03,23-34。
    趙一紅、龐志(2017)。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激勵機制建設研究——基於北京市持證社工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 社會建設 ,03,66-78。
    劉 振、徐永祥(2019)。歷史分期與理想類型: 中國社會工作百年興衰的歷史考察。學術界,05,171-177。
    劉 暢、袁易卿、孫中偉、何雪松 (2020)。中國社會工作動態調查(CSWLS2019):設計、實施與樣本描述。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01,1-32。
    劉 懿(2018)。武漢中心城區在職社工的教育現狀調查分析。領導科學論壇,15,30-32。
    劉文瑞(2016)。 民辦社福機構社工人才流失問題的分析與思考——基於北京深圳成都三地的調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01,63-6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如君(2018)。社會工作專業圖像之探索性研究:以大學非本科系社會工作碩士班研究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文高(2017)。老人照顧服務社會工作者之職能、專業認同、成就感與離職傾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149-195。
    賴世軒(2017)。從非本科系社工所學生身份看見自己。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賴毓琇(2020)。老人保護社工人員工作特性、角色壓力和專業承諾間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南投縣。
    謝 敏 (2010)。就業能力提升導向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4,100-101。
    簡春安、鄒平儀(201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羅曉瑩(2005)。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紮--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欒文敬、霍春明(2015)。社工大學生與從業者價值觀的比較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05,14-20。
    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ent-Goodley, T. B. (2016). EDITORIAL: Social Workers Paving the Way for Change One Client at a Time. Social Work, 61(1), 5–6. http://www.jstor.org/stable/24881403
    Bolin, B. L., Crews, D. A., Countryman-Roswurm, K. I., & Grant, N. (2014). Six-word memoir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ident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7(1), 28-38.
    Bradley, C., Maschi, T., O'Brien, H., Morgen, K., & Ward, K. (2012). Faithful but different: Clinical social workers speak out about career mo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8(3), 459-477. https://0-www.proquest.com.opac.lib.ntnu.edu.tw/scholarly-journals/faithful-different-clinical-social-workers-speak/docview/1448997928/se-2?accountid=14228
    Donaldson, L. P., Hill, K., Ferguson, S., Fogel, S., & Erickson, C. (2014).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 Licensure: Implications for Macro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Education. Social Work, 59(1), 52-61. https://doi.org/10.1093/sw/swt045
    Guo, Y., Guan, Y., Yang, X., Xu, J., Zhou, X., She, Z., Jiang, P., Wang, Y., Pan, J., Deng, Y., Pan, Z., & Fu, M. (2014). Career adaptability, call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in China: A career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5(3), 394-402. https://doi.org/10.1016/j.jvb.2014.09.001
    Gurin, P.& Townsend, A. (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139-148.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09.1986.tb00712.x
    Hutchings, A., & Taylor, I. (2007). Debate: Defining the profession? Exploring an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China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6(4), 382-390. https://doi.org/10.1111/j.1468-2397.2007.00494.x
    Jessen, J. T. & Tufte, P. A. (2014). Discretionary decision-making in a changing context of activation policies and welfare reforms.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3(2), 269-288. doi: http://dx.doi.org/10.1017/S0047279413000998
    Lent, R.W., Brown, S.D. and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Manthorpe, J., Harris, J., & Hussein, S. (2012). Employers' Experiences and Views of Grow Your Own Social Work Programmes: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Social Work Education, 31(5), 637-650. https://doi.org/10.1080/02615479.2011.584525
    Rodrigues, R., Guest, D., & Budjanovcanin, A. (2016). Bounded or boundaryles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areer boundaries and boundary crossing. Work, Employment & Society, 30(4), 669–686. https://www.jstor.org/stable/26499516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 & Assoc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Jossey-Bass.
    Tajfel, H. (1982) Instrumentality,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 isons. In H. Tajfel (Ed.),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 lations (pp. 483-507).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ong, T. N. (2016). Social Work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5(4), 772-774. http://dx.doi.org/10.1017/S0047279416000477
    Wang, Y., Guo, Y., & Zeng, S. (2018). Geographical Variation and Social Work Students' Job Intentions in China: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pproach. Social work, 63(2), 161–169. https://doi.org/10.1093/sw/swy004
    Yan, M. C., Gao, J. G., & Lam, C. M. (2013). The Dawn is Too Distant: The Experience of 28 Social Work Graduates Entering the Social Work Field in China. Social Work Education, 32(4), 538-551. https://doi.org/10.1080/02615479.2012.688097
    Yuen-han Mo, K., & Tak-mau Chan, S. (2021). An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challeng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15, 244– 254. https://doi.org/10.1111/aswp.12238
    Zeng, S., Cheung, M., Leung, P., & He, X. (2016). Voices from Social Work Graduates in China: Reasons for Not Choosing Social Work as a Career. Social Work, 61(1), 69–78. http://www.jstor.org/stable/248814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