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健峰
Hsu, Chien-Feng
論文名稱: 荷蘭合球發展策略之研究 --以PKC俱樂部為例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Dutch Korfball - A Case Study of PKC Club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合球俱樂部運動歷史
英文關鍵詞: global, club, sports hist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荷蘭為合球運動的發明國,實力亦為世界之冠,與俱樂部組織策略習習相關,其中,PKC俱樂部為戰績與規模最佳之標竿,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之目的為一、了解荷蘭的合球運動形成俱樂部之過程。二、分析荷蘭合球俱樂部個案之發展策略。研究方法採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與文獻探討,研閱整理及綜合敘述,並整合相關資料後探討出以下結論:一、荷蘭合球協會及國際合球組織的發展進而形成荷蘭合球運動俱樂部、合球俱樂部聯盟發展策略、荷蘭合球俱樂部升降制度與重大賽事。荷蘭的運動俱樂部發展給予民眾有良好完善的運動環境,青年學生形成終身運動的良好習慣,荷蘭運動競技實力的提升。二、PKC合球俱樂部之發展策略;PKC合球俱樂部從基層做起,完整的孩童青少年發展計畫,優秀的教練團隊, Ben Crum教練具有豐富執教經驗的教練,也是荷蘭國家代表隊的金牌教練,不斷的培育頂尖的優秀選手,加上偉大的PKC合球俱樂部志工,建立俱樂部發展的獨特性,成為合球運動發展指標性的俱樂部。荷蘭合球之所以能稱霸全世界,主因為荷蘭運動文化運動俱樂部制度非常完善。PKC俱樂部商業模式經營策略及PKC俱樂部訓練模式,使PKC俱樂部成為全荷蘭規模最大的俱樂部也是競賽實力全國第一名。

    The Netherlands is the invention of the national sport korfball, and the strength is also highest in the world. The strength of the Netherlands is so strong breeze associated with the club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Because PKC club has the best record with the largest scale,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utch korfball club and analyz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Dutch korfball club case. Our study approach are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view. After finishing reading research and integrat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developing of Dutch korfball associ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korfball organizations formated Dutch korfball clubs and Club Allian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also formed upgrade and downgrade system of Dutch korfball club and major competitions. Development of sports clubs in the Netherlands provide people good environment for exercising, make young students form good habits of a lifetime exercise and enhance athletic strength.
    2. Developing strategy of PKC clubs: PKC Korfball Club from the grassroots level, a complete child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s, excellent coaching team, Ben Crum coach coach has extensive coach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Dutch national team's gold medal coach, constantly cultivate the top players, plus the great PKC Korfball Club volunteers, establish the uniqueness of the club development and become korfball club sports development indicator.Dutch korfball has been able to dominate the world, mainly due to the Dutch korfball club system is complete. Th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strategy of PKC club and PKC club training mode that allows the club to become full-PKC Netherlands is also the country's largest club first club.PKC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i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 附錄…………………………………………………………………………..............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解釋名詞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運動俱樂部 7 第二節 合球的發展 13 第三節 臺灣合球的研究 16 第四節 國外合球的研究 23 第五節 小結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9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3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信實度 36 第六節 研究者立場 38 第七節 研究歷程 39 第肆章 荷蘭合球俱樂部發展與現況 43 第一節 荷蘭皇家合球協會與俱樂部 43 第二節 合球俱樂部聯盟發展策略 45 第三節 荷蘭合球俱樂部升降制度與重大賽事 47 第四節 世界合球聯盟 5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3 第伍章 PKC俱樂部之發展策略 54 第一節 PKC俱樂部的營運現況 54 第二節 PKC俱樂部的訓練方式 79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0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8 第三節 研究者之省思 110 引用文獻 111

    王宗吉 (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銀禾文化。4
    王盛宇(2010)。從認知腳本的觀點探討健身俱樂部服務接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王郁琳(2010)。優秀合球選手在不同距離V 型移位接球投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中華民國合球協會(2013)。合球歷史。http://www.korfball.url.tw/。搜尋日期:2013年11月5日。
    朱柔若(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智文化。6
    江盈如(1999)。大臺北地區健康俱樂部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以及滿意構面重視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6
    宋曉婷(2001)。北市健康俱樂部會員轉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7
    李建志(2002)。合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承鋒(2008)。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個人教練課程對俱樂部收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8
    林月枝、黃有村(2009)。休閒俱樂部經營管理實務。臺北:揚智文化。
    林姵吟(2006)。英國Star划船俱樂部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宛諭(2005)。大學生合球課學生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傳基(2012)。高中合球選手不同訓練後對投籃命中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僅璇(2009)。合球運動在臺灣發展之研究(1979-2008):從歷史社會學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正奇(2005)。國內合球運動發展之我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76-382。
    姜慧嵐(2000)。臺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9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徐藍翊(2005)。健身俱樂部目標行銷之研究─以金牌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荷蘭皇家合球協會(2013)。合球歷史。http://www.knkv.nl/。2013年11月5日。
    國際合球總會(2013)。合球歷史。http://www.korfball.org。2013年11月5日。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佑正(1998)。簡明合球。臺北市﹕中華民國合球協會。
    陳啟昌(2006)。探討臺灣健身俱樂部及私人教練市場之概況。運動管理學刊,11,35-44。
    陳柏潔、翁梓林、黃堃誠(2010)。不同性別執行合球切入動作之下肢動力學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報,43-(3),35-46。
    陳融萱(2012)。日本與臺灣健身俱樂部的經營方式之分析-以日本提潘耐斯健身俱樂部與臺灣伊士邦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智軒(2009)。合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自信心來源,自信心水準及運動樂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佳豪(2012)。未知的旅程─ 合球國手出國比賽歷程之個案研究A Journey of the Unknown-A Case Study of Competing Abroad Process by Korfball National Players(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臺北:韋伯文化。
    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縣文教(復刊號),5,29-36 。
    彭淑美(1993)。營利性運動休閒健身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89-95。
    黄賢哲(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心榆(2005)。健康俱樂部會員品牌忠誠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縣。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市:三民。
    楊峰銓(2003)。合球基本理念與訓練課題。師大體育,47,109-113。
    楊峰銓(2007)。優秀合球女選手在不同距離雙手投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家鑫(2012)。高中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保田(1987)。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1-31。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1989)。信度與效度。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13 版。臺北:東華。
    蘇錦祥(2009)。同儕互評應用於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合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宗耀(2013)。日本職業足球聯盟之發展策略-以FC岐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Altheide, D. L., & Johnson, J. M.(1994). Criteria for assessing interpretive validity in qualitiative research.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Publications.
    Bai, Y. L., Jin, H. B., & Yang, C. L.(2013). Research on Brand Business Strategy of the Los Angeles Lakers Basketball Club,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17(4)
    Berg, B.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Crum, B.(1988). A critical analysis of korfball as a 'non‐sexist' sport,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Sociology of Sport, XXIII, 3: 233‐241.
    Eisenhardt, K. M.(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Gu, C., & Zeng, Q.(2003). China′s Current Volleyball Club and Its Development Market. Journalof XI'AN Instituteof Physical Education,20(1).
    IKF(2013). About Korfball. http://korfballindia.org/index.php/2013-12-16-05-40-41/about-korfball, retrived 30 December, 2013
    Lai, X. H., & Yang, Y.(2013). On Effect of Korfball Campaign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Toward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China. 2.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California: sega.

    Lindlof, T. R.(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urrent Communication: An Advanced Text Series. Vol. 3.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a, X.(2009). Func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Korfball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ampu.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Edition), China. 4.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4), pp. 532-550.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Smith, A., & Clark, T.(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John Wiley &Sons Inc, pp44.
    Thompson, S., & Finnigan, J.(1990). Egalitarianism in korfball is a myth.New Zealand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 Vol. 23 No. 4 pp. 7-11
    Tong. S.(2013).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Korfball in Some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2.
    Royal Dutch Korfball Association(KNKV). History of Korfball(in Dutch). Retrieved 4 May 2014.
    Shaq, Q. C., & Shaq, Q.(2010).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the Korfball Movement in Our Countr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82, pp. 35-42.
    Su, X., & Liu, D.(2008). The Research into Korfball'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China. 24(5).
    Summerfield, K., & White, A.(1989). Korfball: a model of egalitarianism?.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Vol. 6 No. 2 pp. 144-151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CA: Sage Publication,
    Zhang, G.Q.(2009). Effects of opening a Korfball cours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hysical capacities and sports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 16 No. 5 pp. 71-7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