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凱筠
Huang, Kai-Yun
論文名稱: 論蕭綱詩寫景詠物中的「觀看」
A Study Focusing on "Looking" of Xiao Gang's Landscape and Yongwu Poetry
指導教授: 李清筠
Li, Ching-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蕭綱觀看寓目寫景詠物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13.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蕭綱現存詩作含為數不少的寫景詠物詩,深具視覺表現力,本文以「觀看」為切入點,探討蕭綱詩中對景物的歌詠,探析詩人如何觀看景與物,期更周全的解讀蕭綱詩才。
      本論文共分四章,首章說明研究目的,釐清研究範圍,以具寫景詠物成分之作為分析對象,說明如何以「觀看」為研究重心。次章爬梳「觀看」概念,從視覺藝術、心理學與哲學現象學的角度,深化「觀看」的概念內涵;接著,從歷史脈絡探究六朝與「觀看」相關的時代風氣,討論「見貌知性」的人物品評,對「寓目」的重視性;再分析山水詩「巧構形似」、詠物詩「體物精微」的風尚,明瞭六朝詠物山水詩力求「窮物之情,盡物之態」 的審美追求。從而探究蕭綱觀看審美的承繼與發展。
      第三、四章聚焦討論蕭綱詩作,第三章探析「觀看之物」。經全面細讀蕭綱作品後,揀選三項具備其個人美學風格的關注焦點論析,分別為「光影色彩的捕捉」、「尋常與不常的觀察」、「移動趨向的掌握」,三者之間可相攝並存,從中分析蕭綱經常觀看的景物,歸納其關注的重心。
      第四章則以「觀看之道」為論述中心,探究詩人的「觀看」方式與特點。因為「觀看」除了是身體與目光的視覺活動,背後承載的是觀者如何「理解」與「詮釋」,此章分析影響詩人觀看的「思維背景」──文學理念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的濡染。
      經由上述論述分析,進一步發現蕭綱藉由「觀看」所示現的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蕭綱以珍視的眼光、開放逍遙的身心觀看景物,把握景物剎那之美與尋常之姿,同時也以通透的眼光看待眾相的虛幻無常,諦觀萬物反視我與萬物的本質。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進路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進路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觀看」的概念15  第一節「觀看」的概念內涵15   一、視覺藝術中的「觀看」16   二、格式塔心理學的「觀看」18   三、身體現象學的「觀看」20  第二節 六朝風氣中的「觀看」24   一、見貌知性的人物品評25   二、巧構形似的山水歌詠27   三、體物精微的詠物詩歌36  第三節 小結41 第三章 蕭綱詩寫景詠物中的「觀看之物」43  第一節 光影色彩的捕捉43   一、光線的變化45   二、景物色彩45  第二節 尋常與不常的觀察58   一、微觀細察59   二、無用之用62  第三節 移動趨向的掌握66   一、物之動向67   二、虛實互動73  第四節 小結75 第四章 蕭綱詩寫景詠物中的「觀看之道」77  第一節 觀看的方式77   一、定點觀看79   二、非定點觀看88  第二節 觀看的思維94   一、「寓目寫心」的文學理念94   二、「大乘佛教」的宗教信仰98  第三節 小結107 第五章 結論109 附表113 參考書目123  一、專書123  (一)古籍123  (二)近人專著125  二、學位論文128  三、單篇期刊論文128  四、網站資料130

    一、專書
    (一)古籍(先按朝代排列)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2006年)
    〔漢〕劉熙:《釋名》(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
    [齊]鍾嶸:《詩品》(臺北:金楓出版,1986年)
    [梁]劉勰原著,羅立乾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
    [梁]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於《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宋〕俞琰編:《歷代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明]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王夫之:《古詩評選》,《船山全集》第十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
    [清]丁福保編纂:《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南:南台圖書公司,1984年)
    [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
    [清]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公司,1983年)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正浩等注:《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06)
    劉永濟校釋:《屈賦音注詳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蕭占鵬、董志廣:《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2012年)
    蕭占鵬主編:《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上品華嚴之維摩詰經》上冊(臺北:佛乘宗世界文教基金會,1999年)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合訂本》(臺北:法界佛教大學,1989年)
    《金剛經》(高雄:談心園,1996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巿:文津出版社,1995年)
    〔日〕小川環樹著,周先民譯:《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新]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新]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58年)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10年)
    [英﹞安琪拉‧萊特(Angela Wright):《色彩心理學》(臺北:北星圖書,1998年)
    吳光興:《蕭綱蕭繹年譜》(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李銘宗:《六朝美學點描》(臺北:亞太,2001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林伯謙:《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2005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 臺北:萬卷樓, 2002年)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2010年)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瑞﹞尚‧摩爾(Jean Mohr)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臺北:三研社,2007年)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2001年)
    [德]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上》(臺北:昭明出版,2000年)
    [德]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陳大道:《世紀末閱讀宮體詩之帝王詩人》(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 : 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2002年)
    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楊大春:《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比]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 )著,武珊珊、王慧姬等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雄獅,2003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美]瑪莉塔‧史塔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城邦文化,2012年)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4 月)
    歐崇敬:《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藤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005重印)
    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二卷: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0年)

    二、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延蕙:《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英勝:《南朝梁帝王文學作品之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5年)
    何月:《蕭綱詠物詩研究》(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年)
    李曉雯:《三蕭宮體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杜郁文:《謝朓詩的情景關係─以「觀看」為核心主題》(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沈凡玉:《蕭綱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昌明:《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陳秋宏:《從「氣感遷化」到「興會體物」—論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曾麗蓉:《三蕭文學思想及其創作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德]Gernot Bö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188期,2003年4月,頁10-33)
    [德]Obert Mathias〈論述畫境--以現象學之觀點談中國山水畫與相關之理論〉(《中外文學》32:7=379 ,2003年,頁101-115)
    王力堅〈試論南朝宮體詩中「情」的表現〉(《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1期)
    王國瓔〈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五期,2009年,頁1-31)
    王運熙、楊明:〈論蕭綱的文學思想〉(《文學評論》,第二期,1991年,頁64-72)
    牟華林:〈三十年蕭綱研究述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2010年,頁36-43)
    吳光興〈論蕭綱和中國中古文學〉(《文學評論》,1991年第1期,頁15-27)
    李鐘霖、李天道:〈「神遊」說再認識〉(《心理學》,1990年第7期)
    林大志:〈略論蕭綱的行旅詩〉(《淮北煤師院學報,第二期,2002年》,頁76-77)
    林大志:〈論蕭綱的邊塞詩〉(《河北大學學報》,25卷第5期,2000年,頁111-116)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頁407-458)
    林伯謙、沈淑芳:〈梁簡文帝立身、文論與「維摩詰經」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 25:1,1996年6月,頁37-73)
    祈立峰〈「三派說」的重新商榷:從齊梁文論對「雕飾」的看法談起〉(《東華漢學》第15期,2012年6月)
    祈立峰〈論宮體詩與抒情傳統之關係――兼論梁陳宮體的三種類型〉(《成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
    夏冬梅:〈蕭綱詩歌研究綜述〉(《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二期,2010年2月,頁36-38)
    康建強:〈試論蕭綱的詩學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頁128-131)
    曹軍:〈觀看的詩學問題〉(《株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年2月)
    陳昌明:〈遊於物─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15卷第5期,1986年)
    趙紅菊:〈論南朝詠物詩的特徵〉(《語文學刊》第11期,2007年),頁115-116)
    劉國英:〈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現象學及哲學意涵〉(《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週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
    蔡双梅:〈光影漫遊——繪畫創作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二十期,頁272)
    鄭清茂譯,吉川幸次郎著:〈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6,頁113-131)
    鄭婷尹〈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蕭綱詩評〉(《國文學報》,第五十七期,2015年6月)
    顏尚文:〈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 )
    蘇怡如:〈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
    龔顯宗:〈論蕭綱詩〉(《中山人文學報》第二期,民1994年,頁57-72)

    四、網站資料
    高雄市中華藝術學校「色彩原理教學網站」:http://www.charts.kh.edu.tw第一章 認識色彩。(2017.11.05搜尋)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