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偉生
Tan, Wie-Seng
論文名稱: 2012年奧運會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之研究
Technical Analysis of 2012 Olympic Games Gold Medal Winner in Female 49kg Taekwondo Competition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攻擊型態攻擊技術得分數成功率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Attack patern, Attack skill, Score, Success rat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2012 年倫敦奧運會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金牌選手吳靜鈺,於四場比賽中技術之分析。本研究透過觀察選手四場比賽之錄影帶,以事件紀錄法登錄選手攻擊型態、攻擊技術與得分之動作次數,進行描述統計與次數分配百分比之分析。所獲得結果:一、比賽攻擊型態表現:是一位主動攻擊選手,並以右腳與前腳為主要攻擊型態。攻擊慣用腳以右腳為主,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對戰站姿居多,以右前腳攻擊中端或上端為主要戰術。前腳下壓特別優勢,速度特別快。 二、比賽攻擊技術表現:以旋踢為主要攻擊技術,下壓為其次。攻擊技術旋踢、下壓、前踢、側踢主動高於被動。旋踢在慣用左右腳差異不大,下壓、前踢、側踢、後踢、後旋踢慣用右腳高於左腳。旋踢、下壓在慣用前腳高於後腳。攻擊上端以下壓為主要攻擊,下壓上端技術特別優勢。三、比賽得分技術表現:得分效益以主動攻擊為主要,而慣用右前腳上端得分最佳,下壓與旋踢技術為主要得分。得分以右腳前,左腳後為主要得分對戰站姿,且有佳得分能力。攻擊上端之得分率成功最高,擁有優質的上端攻擊能力。成功率以後旋踢攻擊最高、其次後踢,次之為下壓,最後為旋踢。本研究結果除了可以瞭解2012 年倫敦奧運會女子跆拳道49 公斤級金牌選手技術運用之外,更對於跆拳道技術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建議未來研究持續蒐集比賽資訊,建立選手比賽成績檔案,加強各層級跆拳道競賽資訊蒐集與分析,提供教練與選手對跆拳道攻擊型態、技術與得分進行評估,提升跆拳道運動之水準 。
    關鍵詞:跆拳道、攻擊型態、攻擊技術、得分數、成功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2012 Olympic Games gold medal winner in the female 49 kg Taekwondo competition. The study by observation during her four matches, event recording method was to record the number of attack pattern, attack skill and scor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percentage. The results were : (1)Attack pattern performance; An active attack player, used right foot and forefoot respectively for main attack pattern.The prefer standing position was mainly right leg in front and left foot at back.The right forefoot was mainly attack trunk and head areas.Forefoot axe kick performance advantage and very fast. (2)Attack skill performance;roundhouse kick was performed attack style, axe kick secondly.The active attack skill used roundhouse kick, axe kick, front kick and side kick. Roundhouse kick prefer leg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but axe kick, front kick, side kick, back kick and back spinning kick attack style prefer used right foot. Roundhouse kick and axe kick used forefoot higher than rearfoot.The mainly attack head used axe kick and skill performance very advantage. (3)Score skill performance;in term valid scoring by active attack, the best scoring usual attack head used right forefoot, axe kick and roundhouse kick skill is major scoring performance. The best score prefer legs standing position was mainly right leg at front and left leg at back. The successful score by attack head and is excellent ability to attack.Back spinning kick was successful performed, back kick secondly, followed axe kick, and last roundhouse kick.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provided information for Taekwondo skill has a positive impact, suggestions for continue to gather about taekwondo information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taekwondo athelete archives, and strehgthen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taekwondo tournament. It could be used u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raining of coaches and
    atheletes to strengthen attak pattern, attack skill and score skill, and promote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ekwondo.
    Key words: Taekwondo, Attack pattern, Attack skill, Score, Success rate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綠……………………………………………………………………… vi 表次…………………………………………………………………… xiii 圖次……………………………………………………………………… x 附錄……………………………………………………………………… 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4 第六節 名詞定義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跆拳道運動的歷史過程 ................................ 7 第二節 跆拳道比賽規則分析 ................................. 11 第三節 跆拳道比賽攻擊型態分析 ............................. 15 第四節 跆拳道各種攻擊技術動作分析 ......................... 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8 第二節 研究分析時間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0 第四節 研究設計 ........................................... 3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3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3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比賽攻擊型態表現 ................................... 39 第二節 比賽攻擊技術表現 ................................... 47 第三節 比賽動作得分技術表現 ............................... 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 73 第二節 建議 ............................................... 74 引用文獻………………………………………………………………… 76

    引用文獻

    中華民國跆拳道國際組 (2012)。2012年倫敦奧運技術手冊跆拳道。
    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釋。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2)。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臺北市:中華民國
    跆拳道協會編釋。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14)。競賽規則與解釋說明。臺北市:中華民國
    跆拳道協會編釋。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發。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元聖(2007)。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以2006年
    杜哈亞運中、韓兩國為例。發表於2007 年全國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
    合年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隊選手比賽影響。
    中華體育季刊,21(1),92-99。
    余海龍、陳思(2013)2011年跆拳道世錦賽吳靜鈺得分特點的分析。
    競技體育期刊,61,23-24。
    朱文光、姜麗、朱麗(2010)。奧運社會學概論―五環走向光輝的
    歷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汪茂鈞(2007)。跆拳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之探討。龍華大學學報,
    24,1-14。
    李佳融(2002)。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奕揚(2008)。2007 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金牌技術分析-吳靜鈺
    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邱共鉦(2005)。2004 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分析-朱木炎
    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共鉦、林青輝、陳淑貞(2013)。中華跆拳道隊參加2012 年倫敦奧運
    準備及比賽現況之探討及分析。大專跆拳道學刊,3,35-48。
    邱共鉦、蔡明志、陳淑貞(2004)。跆拳道運動直擺式旋踢與轉腰式旋
    踢動作技術分析。大專跆拳道學刊,1,89-96。
    邱共鉦、蔡明志、相子元(2004)。92 年全國運動會跆拳道比賽男子
    蠅量級金牌選手技術分析-朱木炎選手之個案研究。2004 年運動訓
    練國際論壇專刊,107-122。
    吳靜鈺(2012)。吳靜鈺全球個人官方網站。資訊網址
    Wujingyu.sports.cn。
    吳靜儀、王令儀(2014)。跆拳道不同步法下壓踢動作技術分析。運動
    表現期刊,1,10-14。
    吳燕妮(2012)。優秀女子跆拳道選手比賽技術分析:個案研究。大專
    體育學刊,14(1),82-91。
    吳燕妮、陳銨漵、許夆池(2014)。跆拳道比賽採用電子護具前、後之
    技戰術探討。跆拳道學刊,1,59-71。
    吳燕妮、蔡明志、邱共鉦(2007)。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之攻擊型
    態與攻擊技術分析研究: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龜量級金牌選手
    KWON E.K.個案研究。96年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95-403。
    吳燕妮、蔡明志、邱共鉦(2008)。2008 奧運跆拳道世界區資格賽女子
    57 公斤級金牌選手比賽攻擊型態與技術運用分析-Lim Su-Jeong
    選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44-55。
    林仁彬、江界山、向淑慧(1997)。跆拳道原地側踢與滑步側踢力量相
    較。96年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44-153。
    林榮培、賀中慧(2011)。台北縣市跆拳道館行銷策略之探討。北台灣
    運動休閒學刊,4,115-123。
    周桂名(1996)。跆拳道攻擊動作之反應及動力分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周桂名(2010)。DAE-DO 跆拳道電子護具比賽技術分析-以2010年第11
    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位列。大專跆拳道學刊,2,85-94。
    周桂名、邱盟仁(2009)。跆拳道攻擊得分動作級區域之研究:以2008
    年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女子組冠亞軍賽為例。運動教練科學報,
    15,11-22。
    柯玉貞(2002)。跆拳道候選踢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佳君(2002)。2000 年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 公斤以下級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洪性仁、慮孝永(1975)。跆拳道大全。莒光圖書人心印行。
    洪詩涵、蔡明志(2014)。跆拳道比賽技術分析研究-以2013 年曼徹斯特大獎賽冠、亞軍67kg 及決賽選手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18-235。
    洪榮聰、毛彥明、謝文芳(2006)。跆拳道不同正拳攻擊型態之力量比較與應用。建國科大學報,25(3),35-44。
    洪俊安、石濠誠、周桂名、河龍成(2006)。第二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新規則驟死戰分析研究。競技運動, 8(2),6-15。
    洪彰岑(2006)。武術側踹腿動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8(1),189-200。
    洪彰岑、廖國雄、黃韻靜(2005)。跆拳道輕量級重量級選手後踢動作技術之分析比較。大專體育學刊,7(1),179-189。
    胡博網、秦玉芳、陳銨漵、蘇泰源(2011)。跆拳道比賽新規則攻擊動作技術分析之研究。運動研究期刊,20,12-20。
    高霈詠(2009)。2008 年北京奧運跆拳道女子組49 公斤級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霈詠、施靖桓、周玉、宋玉麒(2009)。2008 年北京奧運新規則對跆拳道訓練與比賽技術之影響。文化體育學看,8,9-14。
    馮文俊(2006)。跆拳道歷史。資訊網址http://www.ndhu.edu.tw/tkd/profile2/profile.html。
    秦玉芳(1997)。跆拳道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國際跆拳道(2007)。世界文化跆拳道。韓國:跆拳道國技院。
    陳木康(1992)。跆拳道之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
    陳志文、秦玉芳、相子元(2004)。跆拳道新規則對上端攻擊動作之得分技術之分析比較。大專體育學刊,6(1),179-189。
    陳偉生、闕月清(2012)。2012 年奧運跆拳道比賽女子49 公斤級金牌選手攻擊軀幹與頭部得分之分析。發表於2012 年全國體育學術團體聯年會暨會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淑貞、王朝元、邱共鉦、陳文進(2007)。2006 年全國中等學校高女組跆拳道對打競賽之攻擊技術、型態與得分率之分析研究。淡江體育,10,134-144。
    許芷菱(2007)。2006 杜哈亞運女子跆拳道金牌選手比賽技術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湯惠雯(2001)。跆拳道不同旋踢攻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90-98。
    廖俊強、許吉越(2006)柔道比賽規則的改變對訓練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83,24-30。
    黃正誠(2007)。跆拳道簡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網站,網址
    http://www.npic.edu.tw/~tkd/index-5.htm。
    黃光洛、汪茂鈞(1993)。跆拳道。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教育處印行。
    黃顧文、林允日(2013)。跆拳足技動作輔助器之研發及應用以後踢動作為例。建國科大理工期刊,32(2),01-20。
    黃慶豐、戴侑倫、陳香吟、劉宇(2006)。2004 雅典奧運男子組第一量級跆拳道之技戰術分析。文化體育學刊,4,117-122。
    曾敬翔(2012)。2010 年亞運會女子跆拳道金牌吳靜鈺選手比賽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楊家維(2013)。優秀跆拳道選手技術分析之研究-以2010 年世界青少年女子組羽量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技術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101,122-130。
    劉小蘭、王元聖、熊漢琳(2014)2013 年優秀女子跆拳道冠軍賽攻擊動作技術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49-160。
    劉小嫻、熊漢琳(2013)。2012 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女子組57 公斤級之技術分析曾櫟騁選手VS 金牌選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128-139。
    劉昭晴、相子元(1997)。跆拳道比賽男、女得分動作之成績分析。中華體育,11(1),89-95。
    劉宏偉、關鐵雲(2001)。跆拳道。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聰達、湯惠婷(2013)。2012 年倫敦奧運跆拳道世界資格賽女子組49 公斤級前三名技術分析研究。大專跆拳道學刊,3,66-75。
    劉慶文(2012)。電子護具對跆拳道踢擊技術及奪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家豪(2010)。2009 跆拳道新規則改變與電子計分系統使用對比賽改擊內容之分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張榮三、相子元(1997)。跆拳道旋踢動作膝關節角度對攻擊力量之影響。體育學報,23,177-188。
    蔡友文(2008)。97 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友文、闕月清、張家銘(2009)。97 年全中運國女組跆拳道前三量級技戰術分析。體育學報,42,39-54。
    蔡明志(1998)。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得牌選手攻擊動作型態之攻擊率,得分率及成功率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所,台北市。
    蔡明志(2009)。跆拳道優秀運動員大賽前立體化訓練調控模式之研究-以臺灣跆拳道運動員參加雪梨、雅典和北京奧運會(未出版博士論文)。上海體育學院,上海市。
    蔡明志、邱共鉦、湯惠婷(2006)。2006 年澳門東亞運動會跆拳道比賽參賽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蔡明志、邱共鉦(2009)。2008 年北京奧運會跆拳道優秀選手比賽技術-以女子49 公斤級金牌吳選手靜鈺為列。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第二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臺北縣。
    蔡明志、陳靜玲、陳麒文(2002)。2002 年雪梨奧運我國男子跆拳道銅牌黃志雄選手比賽攻擊型態之分析研究。論文發表於2002 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葉榮(1998)。跆拳道下壓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葉榮、黃長福(1998)。跆拳道屈伸式與直擺式下壓踢法之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25,81-90。
    錢紀明、李志文(1984)。跆拳道腿踢擊動作速度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95-102。
    羅月英(2000)。柔軟度對於女子跆拳道選手上端選踢及下壓踢踢擊動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An, Y.K. (1983). Study for numbers used and scoring ability of asach kicking. Major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Dong Guk University.
    Brian, C., & Stephen, E. (1999).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hosting international events: A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 Planning perspective, 14, 369-394.
    Bruce Lee. (1971). Longstreet: 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PUo332bTg (2014/4/14).
    Chung, K.H., Lee, K.M., & Kang, S.H. (1994). Taekwondo Kyorugi Olympic Style Sparring. Lakewood:USA.
    Kang, G.H., & Kim, T.K., & Lee, S.H. (2000). A kinematics analysis of front dolyeochagi in
    Taekwondo. Korea Sport Research, 11(3), 247-258.
    Kuk, H.C., & Kyung, M.L., & Sang, H.K. (1994). Taekwondo Kyorugi Olympic style sparring. Wethersfield, CT: Turtle Press Hatford.
    Lee, J.B. (1992). An analytical study on the scoring ability between the attack first and the
    counter attack in Taekwondo game. (Unpublished Thesis). Dong Guk University, Seoul,Korea.
    Lee, J.B. (1992). Different Scoring System, Games became more fun. http://www.Taekwondo & Martial arts culture tour Nam.se woo (2012/12/08). A new Chapter of TKD history Beg a Zine.
    Sung, R.J. (1987).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Taekwondo kicks. Journal of Taekwondo, 61, 106-115.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04).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Seoul, Korea.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09).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Seoul, Korea.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12). Competition Rules & Interpretation. Seoul, Korea.
    Wu, J.Y. (2012).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Wu Jing Yu. Website: Wujingyu.sports.c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