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劍英
論文名稱: 國三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自然科學習興趣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芳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生命科學系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學習風格學習興趣基測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之目的在利用學習風格問卷瞭解國三學生的學習風格分佈情形,並進一步瞭解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三學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自然科成績的表現,再利用學科概念內容興趣問卷瞭解國三學生對於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四門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表現,及利用學習活動過程興趣問卷瞭解國三學生對於觀察比較、分析推論、傳達三項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表現,並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自然科成績之間的關係。
    問卷施測對象包含二所學校14個班級的學生,本研究發出的問卷451份,回收的有效問卷是386份,回收率達81.6%。其中學習風格問卷共27題,α信度為0.83,將學生分為表面式學習型、為成就學習型及深度式學習型三種類型。國三學生的學習風格分佈百分比為:表面式學習型>為成就學習型>深度式學習型。在不同性別的國三學生方面,女生的學習風格傾向表面式學習型及為成就學習型明顯多於男生,但男女生在深度式學習型的傾向卻無明顯的差異存在。在文理喜好不同的國三學生方面,偏好文科的學生其學習風格傾向於表面式學習型及為成就學習型明顯多於偏好理科的學生,但偏好理科的學生其學習風格傾向於深度式學習型明顯多於偏好文科的學生。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三學生在基測自然科的表現為:深度式學習型>為成就學習型>表面式學習型,且達到顯著差異。
    學科概念內容興趣問卷共27題,α信度為0.96,可分為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四科。國三學生對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表現為生物、地科概念顯著高於物理、化學概念,而生物與地科之間或物理與化學之間無顯著差異。在性別不同的國三學生方面,男生對物理、化學及地科的興趣顯著高於女生,而男、女生對生物的興趣卻無明顯的差異存在。在文理喜好不同的國三學生方面,偏好理科的學生對物理、化學及地科的興趣顯著高於偏好文科的學生,而文理喜好不同的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卻無明顯的差異存在。然而學生的學科概念內容興趣與基測自然科成績之相關係數為:化學興趣>物理興趣>生物興趣>地科興趣。
    學習活動過程興趣問卷共15題,α信度為0.95,可分為觀察比較、分析推論、傳達三項學習活動過程。國三學生對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表現為分析推論顯著高於觀察比較與傳達,而觀察比較與傳達之間無顯著差異。在性別不同的國三學生方面,男生對觀察比較、分析推論及傳達方面的興趣皆顯著高於女生。在文理喜好不同的國三學生方面,偏好理科的學生對觀察比較、分析推論及傳達方面的興趣皆顯著高於偏好文科的學生。然而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興趣與基測自然科成績之相關係數為:分析推論>觀察比較>傳達。
    屬於表面式學習型的學生對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為生物、地科概念顯著高於物理、化學概念,而生物與地科之間和物理與化學之間無顯著差異;對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任二者之間皆無顯著差異。屬於為成就學習型的學生對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為(生物、地科概念)>物理概念>化學概念,而生物與地科之間無顯著差異;對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分析推論顯著高於傳達方面,而觀察比較與分析推論或傳達皆無顯著差異。屬於深度式學習型的學生對學科概念內容的興趣為地科概念顯著高於物理、化學概念,而物理與化學之間和生物與各學科之間無顯著差異;對學習活動過程的興趣,任二者之間皆無顯著差異。
    關鍵字:學習風格、學習興趣、基測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學習風格的意涵及相關理論8 第二節 學習風格的評量工具 25 第三節 學習風格相關之研究 30 第四節 學習興趣的意涵及相關研究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理念 44 第二節 研究情境46 第三節 研究設計流程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51 第肆章研究結果58 第一節 國三學生的學習風格分佈情形58 第二節 國三學生的學習興趣分佈情形67 第三節 學習風格與學習興趣間的關係83 第四節 國三學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自然科成績之探討96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論102 第二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 111 附 錄 附錄一 個人基本資料問卷 120 附錄二 自然科學學習風格問卷 121 附錄三 學科概念內容興趣問卷 123 附錄四】學習活動過程興趣問卷 125

    一、中文部份
    丁 凡(民87)譯(Thomas Armstrong著)。因才施教:開啟多元智慧,破除學習困難的迷思。台北:遠流。(原著為In their own way: Discovering and encouraging your child’s personal learning style,1987年版)。
    王佳音(民95)。科學家故事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家印象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昌傑(民93)。學習風格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王雅伶(民92)。學習風格理論融入國二理化教學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田耐青(民91 )譯。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原作者:H.F.Silver,R.W.Strong&M.J.Perini)台北市:遠流(原出版年:2000)
    伍賢龍(民91)。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吳玉明(民86)。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百薰(民87a)。「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吳百薰(民87b)。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吳事勳(民96)。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蔡崇建(民75)。國中資優學生認知方式與學習方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9-230。
    宋曜廷、許福元、曾芬蘭、蔣莉蘋、孫維民(民96)。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 29-50。
    林生傳(民74)。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3。
    林明芳(民89)。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院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東保(民95)。國三學生學習風格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民79)。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輔導學報,13, 79-128。
    林靖淑(96民)。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鈺婷(民92)。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錦雪(民84)。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琳(民84)。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姜嘉瑤(民89)。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皇羽(民93)。國小高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其科學實驗活動自覺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瀛欽 (民91)。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麗卿(民93)。國中資優生獨立研究與學習風格的關係及獨立研究學習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玉祥、陳勃、李焰、吳志超(民83)。興趣與成材,27-28。台北:新雨。
    高翠霞、蔡崇建(民88)。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46-49。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294-294。台北:心理。
    張春興(民8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景媛(民77)。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銘棋(民92)。學習型態與電腦網路素養之關係暨網路使用現況調查—以彰化縣高職教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87)。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靜霙(民87)。國小學生學童學習風格、語文推理、創造力與問題解決之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婷(民90)。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郭重吉(民76a)。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 22, 2-8。
    郭重吉(民76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重吉(民86)。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3-11。
    陳麗妃(民94)。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順慧(民90)。性別角色與國中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淑卿(民96)。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黃玉枝(民80)。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民62)。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頁43-45。
    黃宰龍(民91)。探討STS教學模組對學生學習氧化還原概念的影響-以防鏽與防腐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坤原(民85)。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一)(二)。科學教育月刊, 194 期, 2-12頁; 第195 期, 16-23 頁
    楊裕灝(2001)。高中學生對生態課程興趣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龍立 (民85)。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經驗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84-2511-S-133-005。
    楊龍立(民85)。男女學生科學興趣差異的評析。文景書局,頁7-11及38-42。
    楊鴻昌(1985)。學習興趣。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網域。
    楊寶玉(民92)。應用學習風格理論改善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路君約(民70)。兒童及青少年興趣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5-30。
    劉佳芳(民94)。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信雄(民8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孟均(民95)。繪本導入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及概念發展之研究─以「物質與熱」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薇(民9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翠華(民85)。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鄭陽鴻(民94)。STS教學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溫度及熱流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賴苑玲(民90)。學習風格與資訊素養教育。中師圖書館館訊,第36期,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圖書館,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36/info36-1.htm
    戴嘉亨(民91)。使用網際網路動態媒體對提昇高中物理學習興趣之探討─以幾何光學單元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 菁(民83)。學生學習型態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43期,209-243頁。
    簡紅珠(民81)。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27(4),頁28-32。
    羅永昇(民92)。提昇低成就班級理化科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毅峰(民91)。STS理念融入基礎物理網路教學學生學習興趣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民63)。台灣地區國中學生學科興趣之調查研究。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3,175-206。
    鐘培齊(民92)。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ngus D.(1997). A note 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30-item version of Entwistle & Tail’s Revised Approaches to Studying Inventor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7, 529-539.
    Angus D.(2000). Learning styles measurement the Revised Approaches to Studying Inventory (RASI) . Bristol Business 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view Issue 3, Summer 2000.
    Armstrong, T. (1987). In their own way: Discovering and encouraging your child’s personal learning style. New York: Tarcher/Putnam.
    Bennett, C. I. (197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how teachers perceive them. The Social Studies, 70, 56-61.
    Butler, K. A. (1982). Learning style across content areas in student learning style and brain behavior. Reston, VA: NASSP MONOGRAPH.
    Canfield, A. A. (1988). 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manuaul. L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laxton, C. B., & Ralston, Y. (1978). Learning style: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AAHE-ERIC/Higher Eduction Research Report No. 10). Washington, D. C. :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 167 065)
    Curry, L. (1991). Patterns of learning styles across selected medical special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3/4), 247-277.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styles: A practical approach. Reston, Virginia: Prentice Hall College Div.
    Dunn, R., & Dunn, K. (1979). Learning styles/teaching styles: Should they ... can they ... be matche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 238-244.
    Dunn, R., & Dunn, K. (1994).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grades K-2. Massachusetts: Simon & Schuster.
    Dunn, R., & Dunn, K. (1999).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unn, R., & Dunn, K., (1993). Teaching second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tyles. Reston, VA: Reston Pub- lishing Co.
    Entwistle, N. J. (1981). Sty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Felder, R. M., & Silverman, L. K. (1988).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78(7), 674-681.
    Fischer, B. B., & Fischer, L. (1979). Sty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 Leadership, 36, 245-251.
    Garger, S., & Guild, P. (1984). Learning styles: The crucial differences. Curriculum Review, February, 9-12.
    Gregorc, A. F. (1979). Learning/teaching styles: Potent forces behind the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4-236.
    Hanson, J. R. & Silver, H. F. (1998).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3rd ed.). Woodbridge, NJ: The thoughtful Education Press.
    Haussler, P., Hoffman, L., Langeheine, P., Rost, J. and Sievers, K. (1998). A typology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phys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within each 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 223-238.
    Herrmann, N. (1991). The creative brai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25), 275-295.
    Honey, P., & Mumford, A. (1986). The manual of learning styles. Maidenhead: Peter Honey.
    Hunt, D. E. (1979). Learning style and student needs: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ual level.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Jung, C. (1923). Psychological types(H.G. Baynes,Tra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Co.
    Keefe, J. W. (1979).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prescribing programs (pp. i-ii).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eefe, J. W. (1982).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 overview. In NASSP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 behavior.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lb, D. A., & Wolfe, D. M. (1981).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adaptive competencies in experimental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9493).
    Lumsdaine, E., & Lumsdaine, M. (1995).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thinking skills for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McGraw-Hill.
    Malcom, P. J., Lutz, W. C., Gerken, M. A., & Hooltke, G. M. (1981). Learning style identification scale handbook. California: McGraw-Hill.
    McDermott, P. A., & Beitman, B. S. (1984). Standardization of a scale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earning styles: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criterion validit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1, 5-14.
    Renzulli, J. S., & Smith, K. H. (1979). Developing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s( IEPs) for the gifted. Mansfield Center,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Schmeck, R. R. (1983). Learn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 Dillon & R. Schmeck (E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mith, D., & Kolb, D. A. (1985). User guide for the learning-style inventory.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Wessel, J., Loomis, J., Rennie, S., Brook, P., Hoddixznott, J., & Aherne, M. (1999). Learning styles and perceive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student in a baccalaureate physiotherapy programme. Physio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15, 17-2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