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敬昕
Ching-hsin Chang
論文名稱: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研究--以湖田窯為中心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宋代陶瓷青白瓷影青景德鎮湖田窯窯系
英文關鍵詞: Song Dynasty Kilns, Jing De Zhen, Hu Tien Yao (Kiln), Qing Bai Ware, Y'ing Qing, Kiln Syste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宋代是中國陶瓷業發展繁盛時代,而陶瓷史家們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面貌,根據各窯產品工藝、釉色、造型與紋飾的同異,瓷窯體系的區分為窯系有六: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以及南方地區的龍泉窯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窯系。
    宋代青白瓷主要以江西景德鎮窯為代表,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為青白瓷,歷來文獻有影青、南定等說法。過去研究對青白瓷的窯口與燒造年代有過不少討論,在中國南方地區,青白瓷異於北方白瓷的釉色表現與廣佈眾多地區的燒造窯址,說明當時廣泛使用與影響,窯址調查與紀年墓葬考古資料的發現讓青白瓷研究有一較明顯輪廓,但如青白瓷別名由來、創燒產生原因、年代、釉色表現、燒造技術、具區域特色的器型與裝飾風格等,本論文嘗試做進一步釐清與討論。
    儘管青白瓷燒造地區眾多,傳世品與出土物廣佈各地,考古資料龐雜與不易取得,筆者未能親身參與的限制,筆者祈以中國江西省景德鎮湖田窯為中心,檢視青白瓷作品的編年、分類,從窯址調查與墓葬考古資料,窯爐裝燒工藝技術、釉藥成色的科學檢驗、作品的風格表現等,追溯當時社會生活與經濟活動等歷史面貌,另從胎釉檢驗、金銀器與玻璃器工藝的關連性、作品風格及用途等各方面來探究青白瓷生產的特色,透過其他地區的生產比較,了解當時景德鎮作為青白瓷窯系中心所造成影響的模式為何,並期能重新檢討目前青白瓷的生產緣由、作品定年與分期,討論造成這些變遷的原因;嘗試從若干器型舉隅嘗試理解青白瓷某些特殊使用的目的,對青白瓷的使用給予一個陶瓷文化史上的解釋,是本文希望達成的目標,也冀望藉由本文從陶瓷史角度的切入,同時能給中外交通史、文化史的研究者帶來若干啟發,為文明史研究發展注入活力。

    關鍵詞:宋代陶瓷、青白瓷、影青、景德鎮、湖田窯、窯系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several aspects of the Qing Bai ware of Hu Tien kiln in the Song Dynasty kilns. Song Dynasty’s Porcelain history 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sperous period, the kilns are across the country. At this time there have been six well-known in the history of civil kilns (Ming Yao) department of the six kilns. Six kiln systems are designated to the Departments of kiln (Yao Si), the Department of Cichou Yao, Yaochou Department, the Department of Chun Ware, Longquan Kiln Department, the Department Jing De Zhen kiln, and Yue kiln production lines.
    Hu Tien kiln of Jing De Zhen in Jiang-si province is the main kiln producing “Qing Bai Ware” which is unlike green or white glazed porcelain, also known as “Y'ing Qing.” The apt term “Qing-bai ware” for a thin, clear glaze, generally of very fain bluish tone is also called “Southern Ding” for its similar designs, mold impressed and incised, carved decoration, glaze and firing technology of Ding ware in He-bei province.
    Jiang-si province is the major source of the Qing Bai ware, and it’s probable that kilns in the vicinity of Jing-de-zhen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est volume and the best quality. The kiln sites producing Qing Bai ware are all over southern China in Song Dynasty and many relics are discovered in tombs and hoard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resolved problems, such as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s, dates of evolutional style, shapes of developing series and connections with other art crafts such as glass and metal are still remain in mysteries for this thesis to explore and search after.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Qing-bai family of porcelains was quite long-lived; its manufacture began around the early eleven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uninterruptedly to at least the middle of fourteenth century.

    Keywords: Song Dynasty Kilns, Jing De Zhen, Hu Tien Yao (Kiln), Qing Bai Ware, Y'ing Qing, Kiln System

    目次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5 第三節 文獻及研究史回顧……………………………………………..…………..7 第二章 青白瓷釋義與源流 第一節 青白瓷與影青、南定釋義…………………………..………………………11 第二節 青白瓷使用的文獻記載 …………………………………………………15 第三節 景德鎮地區建鎮歷史記載………………………………............................17 第三章 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 第一節 景德鎮地區與湖田窯調查概況……………………………………………23 第二節 湖田窯出土遺物略述………………………………………………………34 第三節 湖田窯青白瓷編年與分期…………………………………………………41 第四節 青白瓷胎釉的區分及演變…………………………………………………53 附圖 …………………………………………………56 第四章 青白瓷窯系與青白瓷裝燒工藝 第一節 窯系概念與青白瓷窯系……………………………………………………96 第二節 青白瓷紋飾風格表現……………………………………………………..111 第三節 青白瓷產生與其他工藝的連結關係……………………………………..120 附圖 ………………………………………………..132 第五章 結論 結論…………………………………………………………………………………139 附圖 ………………………………………………..142 參考書目………………………………………………………………………….145 附錄 宋元時期紀年墓葬出土青白瓷簡表………………………………………………160

    參考書目
    一、中文
    (一)史籍文獻
    1. (明)王宗沐纂修;(明)陸萬垓增修,《江西省大志》(台北:成文書局,1989)。
    2. (清)王臨元纂修,陳淯增修《浮梁縣志》,收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26》(江蘇省金壇縣:中國書店,1992)。
    3. (宋)王存、曾肇等編修,《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1961)。
    5.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6. (宋)吳自牧,《夢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589。
    7. (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82。
    8.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590。
    9.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1976)。
    10. (元)脫脫等撰,《宋史》,收於《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1991)。
    11. (宋)趙汝适,《諸蕃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594。
    12.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594。
    13.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14. (宋)周輝,《清波雜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1039。
    15. (宋)蔡襄,《茶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16. (宋)葉寘,《坦齋筆衡》,收入(元)陶宗儀,《輟耕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冊1040。
    17. (宋)顧文薦,《負暄雜錄》,收入(元)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8. (宋)歐陽修著、林青校注,《歸田錄》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9. (清)高士奇撰,《歸田集》十四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玖輯16冊。
    20. (清)王廷俊撰,《歸田集》一卷,收入文清閣編,《稀見清人別集百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冊15。
    21.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收入黄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台北:廣文書局,1963),冊26。
    22. (清)朱琰,《陶說》,收入黄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台北:廣文書局,1963),冊29。
    23. 劉子芬,《竹園陶說》,收入黄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台北:廣文書局,1963),冊40。
    24. (清)陳瀏(江浦寂園叟),《匋雅》,收入嚴一萍續編,《美術叢書》(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5),冊29。

    (二)專書
    1.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 石門、向東編著,《宋元皈依瓶鑒賞》(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3.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全集‧7宋(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5.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陶瓷全集‧8宋(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6.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宋韻—四川窖藏文物輯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 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思想史的探索》(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
    8. 田自秉、楊伯達著,《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9. 江西省輕工業廳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史稿》(北京:三聯,1959)。
    10.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景德鎮湖田窯窯址:1988-1998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
    1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豐縣博物館編,《江西南豐白舍窯:饒家山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12. 余佩瑾等編,《大觀:北宋汝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13. 沈光耀,《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史》(廣東省:人民社,1987)。
    1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宣化遼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社,2001)。
    15. 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硏究所編,《景德鎮出土五代至清初瓷展》(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92)。
    16.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社,2002再版)。
    1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18. 陳定榮,《影青瓷說》(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19. 張勳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北京:國際文化,2006)。
    20. 張福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1.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史》(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22.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23. 趙青雲,《河南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4. 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江蘇省: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5. 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香港:莊萬里基金會,1998)。
    26. (南韓)鄭良謨著、金英美譯,《高麗青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7. 盧泰康,《如影隨形-中國南方宋元時期的青白瓷》(台北:中華民國文物藝術品收藏家協會,1999)。
    28. 謝明良,《中國陶瓷史論文索引1900~1994》(台北:石頭出版社,1998)。
    29. 謝明良,《六朝陶瓷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30. 謝明良,《中國陶瓷史論集》(台北:允晨出版社,2007)。
    31. 謝明良,《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台北:石頭出版社,2008)。
    (三)考古報告
    1. 九江縣文物管理所,〈江西九江發現兩座北宋墓〉,《考古》1991:10,頁955-960。
    2. 未著作者,〈江西貴谿陳家村發現張天師墓〉,《文物參考資料》1951:8,頁163。
    3. 未著作者,〈江蘇南部宋墓記略〉,《考古》1993:1,頁318。
    4. 于少先,〈江西德安北宋墓〉,《文物》1990:9,頁95。
    5. 大同市博物館,〈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4,頁1-13。
    6.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灌縣文物管理所,〈灌縣馬家古瓷窯遺址試掘記〉,《考古與文物》1984:6,頁36-5l。
    7. 王去非,〈四神、巾子、高髻〉,《考古通訊》1956:5,頁50-54。
    8. 王德慶、陳福坤,〈江蘇江寧東善鄉馮村清理兩座北宋墓〉,《考古》1959:1,頁46-47。
    9. 王業友,〈繁昌瓷窯址調查紀要〉,《文物研究》總第四期,(1988年10月),頁60-66。
    10. 王德慶,〈江蘇江寧東馮村宋徐的墓清理記〉,《考古》1959:9,頁485-487。
    11. 王善才、陳恆樹,〈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清理簡報〉,《考古》1965:1,頁21-24。
    12.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張先得),〈北京市大興縣遼代馬直溫夫妻合葬墓〉,《文物》1980:12,30-37。
    13.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近年來北京發現的幾座遼墓〉,《考古》1972:3,頁35-40。
    14. 母學勇,〈劍閣宋代窖藏綜述〉,《四川文物》1992:3,頁20。
    15. 朱江,〈江蘇南部宋墓記略〉,《考古》1959:6,頁318-319。
    16. 吉林省博物館哲里木盟文化局,〈吉林哲里木盟庫倫旗一號遼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8,頁2-16。
    17. 安徽省博物館,〈合肥東郊大興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三,1980,頁154-178。
    18. 安徽省博物館吳興漢,〈試論包拯家族墓出土瓷器窯口及相關問題〉,《文物研究》十,19,頁28-34。
    19. 曲利平,〈鷹潭宋代紀年墓葬〉,《南方文物》1996:4,頁10-11。
    20.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縣博物館,〈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簡報〉,頁《文物》1990:9,頁1-13。
    21.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樂安縣博物館,〈江西九江市、樂安縣發現宋墓〉,《考古》1984:8,頁733-736。
    2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江西樟樹北宋道教畫像石墓〉,《江西文物》1991:3,頁94-99。
    23.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淮安宋代壁畫墓〉,《文物》1960:8-9合刊,頁43-51。
    24.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等,〈江西景德鎮柳家灣古窯址調查〉,《考古》1985:4,頁359+365-370。
    25. 江西省文物工作對鉛山縣文化館,〈江西鉛山縣蓮花山宋墓〉,《考古》1984:11,頁986-989+985。
    26.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永新北宋劉沆墓發掘報告〉,《考古》1964:11,頁561-563。
    27.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等,〈江西南豐白舍窯調查紀實〉,《考古》1985:3,頁222-233。
    28.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樂平龍南兩縣發現古窯址〉,《考古》1966:5,頁260-262。
    29. 江建新,〈景德鎮窯業考察述要〉,《江西文物》1991:3,頁44-50。
    30.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贛州七里鎮木子嶺窯址發掘簡報〉,《南方文物》1992:1,頁61-67。
    3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景德鎮竟成銅鑼山窯址發掘簡報〉,《文物》2007:1,頁48-59。
    32. 江蘇省,〈五代─吳大和五年墓清理記〉,《文物參考資料》1957:3,頁70-75。
    33. 李復華、江學禮,〈四川綿陽平政橋發現宋墓〉,《考古通訊》1956:5,頁49-50。
    34. 李家和,〈介紹江西出土的幾件宋代瓷器〉,《文物》1976:6,頁91-92。
    35. 李知宴、童炎,〈浙江省武義縣北宋紀年墓出土陶瓷〉,《文物》1984:8,頁81+91-93。
    36. 吳志紅,〈新近收集的南豐窯北宋青白瓷〉,《江西文物》1989:2,頁45-46。
    37. 孝感市文化館,〈湖北孝感大灣吉北宋墓〉,《文物》1989:5,頁69-70。
    38. 余家棟,〈江西鄱陽宋墓〉,《考古》1977:4,頁286。
    39. 沈仲常,〈四川德陽出土的宋代銀器簡介〉,《文物》1961:11,頁48-52。
    40. 周迪人,〈德安縣幾件館藏文物〉,《江西文物》1990:3,頁66-69。
    41.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易縣淨覺寺舍利塔地宮清理記〉,《文物》1986: 9,頁76-79。
    42.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博物館,〈河北宣化遼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8,頁31-37。
    43. 敖漢旗文化館,〈敖漢旗李家營子出土的金銀器〉,《考古》1978:2,頁117-118。
    44. 宿松縣文化館,〈宿松縣宋墓出土一批文物〉,《文物》1965:3,頁53-54。
    45. 袁華,〈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紀年墓文物〉,《南方文物》1992:2,頁25-26。
    46. 倪任福、項進良,〈會江縣錦江紀年宋墓出土文物〉,《江西文物》1990:3,70-71。
    47. 黃岡地區博物館、英山縣博物館,〈湖北英山三座宋墓的發掘〉,《考古》1993:1,頁28-36。
    48. 俞永柄,〈宋遼金紀年墓葬和塔基出土的瓷器〉,《考古》1994:1,頁74-93。
    49. 范鳳妹,〈江西出土的五代景德鎮窯青瓷〉,《江西文物》1991:3,頁42-43。
    50. 孫以剛,〈江西德興宋乾道徐衎墓〉,《考古》1995:2,頁155-159。
    51. 唐雲明,〈河北石家莊市柏林莊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7:5,頁64-67。
    52. 望江縣博物館(宋康年),〈略述皖西南出土的影青瓷器〉,《江西文物》1990:3,頁95-97。
    53. 張用秋、趙愛玉,〈武夷山市五渡橋窯址調查〉,《福建文博》l990:2,頁43-46。
    54. 張文江,〈景德鎮湖田窯新出土瓷器〉,《南方文物》2000:2,頁46-49+61。
    55. 張吟午,〈漢陽出土的北宋瓷器〉,《江漢考古》1985:3,83-84。
    56. 張增午、李銀錄,〈河南林州市北宋墓葬出土陶瓷器考略〉,《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八輯,2002,頁84-93。
    57. (建平縣文物管理所)李波,〈建平三家鄉遼秦德昌墓清理簡報〉,《遼海文物學刊》1995:2,頁14-19+88。
    58. 建甌市博物館,〈福建建甌市迪口北宋紀年墓〉,《考古》1997:4,73-75。
    59. 黃富蓮、陳遠志,〈光澤下史源宋元窯址調查〉,《福建文博》l990:2,頁40-43。
    60. 黃頤壽,〈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考古》1989:7,頁669-672。
    61. 黃冬梅,〈江西樟樹元紀年墓出土文物〉,《南方文物》1996:4,頁12-14。
    62. 陳萬里,〈景德鎮幾個古代窯址的調查〉,《文物參考資料》1953:9,頁82-87。
    63. 陳萬里,〈從幾件瓷造像談到廣東潮州窯〉,《文物參考資料》1957:3,36-39。
    64. 陳定榮,〈江西景德鎮楊梅亭古瓷窯〉,《東南文化》1992:2,頁267-276。
    65. 陳定榮,〈江西靖安、奉新的古瓷窯〉,《考古》1986:4頁305+379-382。
    66. 陳定榮,〈南宋立鳥龍虎人物堆塑瓷瓶〉,《文物》1990:9,頁96。
    67. 陳柏泉,〈江西臨川南豐窯址調查〉,《考古》1963:12,頁686-689。
    68. 陳柏泉(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出土的幾件宋瓷〉,《文物》1964:4,頁63-64。
    69. 陳柏泉(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彭澤宋墓〉,《文物》1980:5,頁539。
    70. 陳柏泉,〈高安、清江發現兩座宋墓〉,《文物》1959:10,頁85-86。
    71. 巢湖地區文物管理所,〈安徽省無為縣發現宋代石室墓〉,《文物》1987:8,頁52-56。
    72. 湖北省文管會,〈武昌卓刀泉兩座南宋墓葬的清理〉,《考古》1964:5,頁237-241。
    73. 曾廣億,〈廣東惠陽白馬山古瓷窯調查記〉,《考古》l962:8,頁414-415。
    74. 程霽紅,〈安徽望江發現一座北宋墓〉,《考古》1993:2,頁141-143。
    75. 程應麟、彭適凡,〈江西撫州發現元代合葬墓〉,《考古》1964:7,頁370-372。
    76. 福建省博物館,〈福建惠安銀厝尾古窯址發掘簡報〉,《考古》1993:1,頁37-41。
    77. 彭適凡,〈景德鎮市郊出土宋瓷俑〉,《考古》1977:2,頁143-144。
    78. 彭適凡、唐昌樸,〈江西發現幾座北宋紀年墓〉,《文物》1980:5,頁28-33。
    79. 靳楓毅,〈遼寧朝陽前窗戶村遼墓〉,《文物》1980:12,頁17-29。
    80.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朝陽金代壁墓畫〉,《考古》1962:4,頁182-185。
    81. 馮永謙,〈遼寧法庫前山遼蕭袍魯墓〉,《考古》1983:7,頁624-635。
    82. 楊後禮,〈江西永豐縣元代延祐六年墓〉,《文物》1987:7,頁85-87。
    83. 趙人俊、姚仲沅,〈紹興漓渚棠棣鄉的南宋磚室墓〉,《考古通訊》1957:5,頁79-80。
    84. 諸暨縣文管會(方志良),〈浙江諸暨南宋董康嗣夫婦墓〉,《文物》1988:11,頁48-54。
    85. 劉新園、白焜,〈景德鎮湖田窯考察紀要〉,《文物》1980:11,頁39-49。
    86. 劉長源,〈漢中市北郊石馬坡南宋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1984:5,頁56-62。
    87. 劉禮純、周春香,〈瑞昌發現兩座南宋紀年墓〉,《江西文物》1989:2,38-39。
    88. 劉禮純,〈江西瑞昌縣發現七座宋代紀年墓〉,《考古》1992:4,頁330-334。
    89. 劉麗文,〈鎮江出土宋代青白瓷器〉,《南方文物》1995:4,頁110-121。
    90. 郭遠謂,〈江西南昌朱姑橋元墓〉,《考古》1963:10,頁576+572。
    91. 鄭隆,〈昭烏達盟遼尚暐符墓清理簡報〉,《文物》1961:9,頁50-51。
    92. 鄭東、周翠蓉,〈福建廈門發現宋代紀年墓〉,《南方文物》2000:2,頁6-8。
    93.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惠陽新庵三村古瓷窯發掘簡報〉,《考古》l964:4,頁196-199。
    94.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潮州北宋劉景墓〉,《考古》1963:9,頁499-500。
    95.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桂平宋瓷窯〉,《考古學報》1983:4,頁501-518。
    96. 薛堯,〈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11,頁571-576。
    97. 薛翹、劉勁峰,〈江西撫州元墓出土瓷器〉,《文物》1992:2,頁34-36。
    98. 蕭夢龍(鎮江市博物館),〈鎮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文物》1977:3,頁55-58。
    99. 萬良田,〈江西豐城出土宋代稻穀〉,《農業考古》1981:2,頁112。
    100. 豐城縣歷史文物陳列室,〈江西豐城發現元影青雕塑戲台式瓷枕〉,《文物》1984:8,頁82-84。
    101. 襄樊市博物館,〈襄陽磨基山宋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5:3,頁26-30。
    102. 鎮江市博物館、凓陽縣文化館,〈江蘇凓陽竹簣北送李彬夫婦墓〉,《文物》1980:5,頁34-44。
    103. 鍾兆錦,〈蘇州附近宋趙善蒼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5:2,頁43-45。
    104. 羅小安,〈廣豐發現宋施師點墓〉,《江西歷史文物》1986:2,頁42+48。
    105. 蘇文,〈江蘇吳江出土一批宋瓷〉,《文物》1973:5,頁68。
    106. 衢州市文管會,〈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器物〉,《考古》1983:11,頁1004-1011+1018。

    (四)期刊論文
    1. 王同軍,〈浙南青白瓷窯與福建屈斗宮窯、江西湖田窯關係初探〉,《東南文化》1989:4,頁152-154。
    2. 于文榮,〈影青堆塑人物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5-16,1991,頁164-166。
    3. 于文榮,〈唐代白瓷仿金銀器的初步研究〉,《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560-575。
    4. 安徽省博物館(王丹丹),〈從館藏繁昌窯瓷器談宋代繁昌窯影青瓷〉,《文物研究》第十輯,1995,頁61-62。
    5. 李素楨、田育誠,〈中國古代詩文中的玻璃史料〉,《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2,頁70-73。
    6. 李毅華、陳定榮,〈青白瓷說〉,《中國古陶瓷研究》第2輯,(1988年11月),頁33-42。
    7. 李德金,蔣忠義等,〈朝鮮新安海底沈船中的中國瓷器〉,《考古學報》1979:2,頁245-254。
    8. 林蔚超張文崟,〈福建南平茶洋窯宋元窯址再考察〉,《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中國古瓷研究會1987年晉江年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頁111-119。
    9.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中國陶瓷及形式:十到十四世紀〉,《上海博物館集刊》第6輯,1992,頁257-272。
    10. 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中國銀器和瓷器的關係(公元600-1400年)—藝術史和工藝方面的若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4,頁32-36。
    11. 故宮博物院(蔡毅),〈關於景德鎮與繁昌青白瓷的討論〉,《文物研究》第十輯,1995,頁81-83。
    12. 徐蘋芳,〈唐宋墓葬中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密葬經札記〉,《考古》1963:2,頁87-103。
    13. 徐長青、余江安,〈湖田窯考古新收穫〉,《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2,頁48-59。
    14. 施靜菲、陳萍,〈發掘沈沒在海底的寶藏--新安沈船發現30週年〉,《典藏古美術》2008:1,頁38-45。
    15. 莊文彬,〈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文物》1994:4,頁4-28。
    16. 陳萬里,〈我對青白磁器的看法〉,《文物》1959:6,頁11-12。
    17. 陸明華,〈白瓷相關問題探討〉,《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54-65。
    18. 郭明華,〈論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歷史分期及其特徵 〉,《景德鎮陶瓷》2006:3,頁17-18。
    19. 楊後禮,〈江西宋元紀年墓出土堆塑長瓶研究〉,《南方文物》1992:1,頁87-95。
    20. 彭盈真,〈百年尋青--二十世紀汝窯認識論的變遷〉,《故宮文物月刊》2007:2,頁45-55。
    21. 秦大樹,〈論窯系概念的形成、意義及其侷限性〉,《文物》2007:5,頁60-66。
    22. 張臨生,〈玻璃工藝面面觀〉,《故宮文物月刊》1988:1,頁14-29。
    23. 張福康、程朱海、張志剛,〈中國古玻璃的研究〉,《硅酸鹽學報》十一卷第一期,1983年3月,頁68-76。
    24. 張維用,〈玻璃名實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2,頁64-69+96。
    25. 張增午,李向明,〈河南出土宋代青白瓷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6:6,頁69-76。
    26. 張浦生、張福康、何文權、熊櫻菲等,〈白瓷和青白瓷〉,《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576-584。
    27. 張浦生、張福康、何文權、熊櫻菲等,〈南方地區出土五代白瓷的比較研究白瓷和青白瓷〉,《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585-592。
    28. 馮先銘,〈我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3,頁30-39。亦收入《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兩木出版社,1987),頁53-61。
    29.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集,《中國陶瓷全集16․宋元青白瓷》(京都:美乃美+上海人民美術,1984),頁154-184。內文馮先銘,〈宋元青白瓷〉亦收入《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兩木出版社,1987),頁45-52。
    30. 馮先銘,〈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1,頁24-32。
    31. 黃義軍,〈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考古與文物》2006:2,頁81-88。
    32. 葉文程,〈略談福建古代陶瓷窯爐類型的發展〉,《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輯(創刊號),1987,頁354-359。
    33. 楊伯達,〈關於我國古玻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文物》1979:5,頁76-78。
    34. 楊伯達,〈關於中國金銀器隱起圖案工藝定名的商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4,頁7-15。
    35. 楊靜榮等,〈宋代八大瓷系〉,《文物天地》1991:1,頁31-33。
    36. 楊玉璋、張居中,〈從繁昌窯青白瓷製作看二元配方工藝的產生〉,《考古與文物》2006:2,頁89-92。
    37. 趙光林,〈從幾件出土文物漫談宋元影青瓷器〉,《文物》,1973:5,頁41-44。
    38. 趙青雲,〈河南影青瓷的起源與發展〉,《華夏考古》,1987:1,頁220-223。
    39. 趙青雲,〈近十年河南陶瓷考古的新收穫〉,《華夏考古》,1989:3,頁86-90。
    40. 趙青雲,〈河南青白瓷探源—兼談與繁昌窯的關係〉,《文物研究》第十輯, 1995,頁125-128。
    41. 蔡玫芬,〈論「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確性及十二世紀官方瓷器諸問題〉,《故宮學術季刊》十五卷二期,1997,頁63-99。
    42. 蕭發標、楊後禮,〈試論宋代景德鎮建鎮的年代〉,《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0輯,2004,頁13-18。
    43. 劉良佑,〈如冰似玉說影青〉,《故宮文物月刊》3卷9期,1985,頁71-79。
    44. 劉良佑,〈景德鎮宋元青白瓷之鑑定〉,《故宮文物月刊》7卷5期,1989,頁112-121。
    45. 劉新園,〈蔣祈《陶記》年代著作時代考辨—兼論景德鎮南宋與元代瓷器工藝、市場及稅收等方面的差異(上)〉,《文史》18輯,1983,頁111-130。
    46. 劉新園,〈蔣祈《陶記》年代著作時代考辨—兼論景德鎮南宋與元代瓷器工藝、市場及稅收等方面的差異(下)〉,《文史》19輯,1983,頁97-107。
    47. 劉新園,〈景德鎮湖田古窯各期典型碗類的造型特徵〉,《文物》1980:11,頁50-60。
    48. 劉新園,〈景德鎮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藝初步研究〉,《考古》1974:6,頁 386-393+405。
    49. 劉毅,〈論窯系〉,《中國古陶瓷研究》第8輯,2002,頁155-166。
    50. 謝聰敏,〈瓷都景德鎮〉,《故宮文物月刊》3卷9期,1985,頁102-107。

    (五)學位論文
    1. 羅慧琪,〈鈞窯的變遷:兼論傳世鈞窯器的時代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 王聰威,〈唐宋陶瓷裝飾發展的研究:以磁州窯裝飾的研究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 彭盈真,〈琉球出土中國陶瓷:十五世紀陶瓷消費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 楊玉璋,〈繁昌柯家冲瓷窯遺址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二、日韓文
    (一)專書
    1.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集,《宋代の靑白磁展》(大阪市: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1994)。
    2. 文化財廳、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新安船The Shinan Wreck‧Ⅲ》(木浦: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6)。
    3.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國陶瓷全集16‧宋元青白磁》(京都:美乃美,1984)。
    4.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5五代、遼、西夏、北宋》(東京:小學館,1997)。
    5.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集委員會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6北宋、金》(東京:小學館,1997)。
    6. 長谷部樂爾、今井敦編著,《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平凡社,1995)。
    7. 東洋陶磁學會編,《東洋陶磁史--その研究の現在》(東京:東洋陶磁學會,2002)。
    8. 相賀徹夫等編,《世界陶磁全集十二‧宋》(東京:小學館,1977)。
    9. 由水常雄編,《世界ガラス美術全集》(東京都:求龍堂,1992)。
    10. 海のシルクロードの出発点福建展開催実行委員會編,《東アジアの海とシルクロードの拠点(據點)—沈沒船、貿易都市、陶磁器、茶文化》(愛知縣:海のシルクロードの出発点福建展開催実行委員會,2008)。
    11. 蓑豐編著,長谷部樂爾監修,《中國の陶磁5‧白磁》(東京:平凡社,1998)。
    12. 龜井明德,《福建省古窯跡出土陶磁器の硏究》(東京:都北印刷出版株式會社,1995)。
    13.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of Korea ed., Shinan Underwater Relics and 14th Century Asian Marine Trades,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Celebr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hinan Wreck Excavation, Mokop, Korea, Nov.17-19, 2006.(此為韓文出版圖錄,以英文書名示之)

    (二)期刊論文
    1. 小山富士夫,〈影青襍(雜)記〉,《陶磁》第十二卷第三號,(1941年1月),頁1-30。
    2. 中野徹,〈金工〉,收入於大阪市立美術館編,《宋元の美術》(東京:平凡社,1980),頁179-185。
    3. 中野徹,〈宋代陶磁の文樣〉,收入於相賀徹夫等編,《世界陶磁全集十二‧宋》(東京:小學館,1977),頁297-306。
    4. 石田茂作,〈經塚〉,《考古學講座‧三》(東京:雄山閣,1930),頁1-130。
    5. 石田茂作,〈經塚續編〉,《考古學講座‧十二》(東京:雄山閣,1937),頁100-210。
    6. 由水常雄,〈清涼寺‧釋迦如來立像の胎內納入物のガラスについて〉,《美術史研究》第四冊,1966,頁53-72。
    7. 佐久間重男,〈蔣祈《陶記》年代考〉,《法政史學》34期,1982,頁1-16。
    8. 長谷部樂爾,〈青白磁雜考〉,月報NO.15,(1984年5月),收入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集,《中國陶瓷全集16․宋元青白磁》(京都:美乃美+上海人民美術,1984)。
    9. 長谷部樂爾,〈磁州窯‧河南天目〉,《世界陶磁全集十二‧宋》(東京:小學館,1977),頁230。
    10. 長谷部樂爾,〈南京出土の青白磁瓶とその周邊〉,《陶說》165期,1965,頁19-22。
    11. 森達也,〈遂寧窖藏出土陶磁の年代について〉,《封印さねた南宋陶磁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98),頁127-132。
    12. 蓑豐,〈白磁の成立と展開〉,《東洋陶磁史--その研究の現在》(東京:東洋陶磁學會,2002),頁43-48。
    13. 富田哲雄,〈宋‧元の日月壺について〉,收入《東洋陶磁》第20、21號,(東京都:東洋陶磁學會,1992),頁135-160。
    14. 關口廣次,〈定窯の覆燒について〉,收入於蓑豐編著,長谷部樂爾監修,《中國の陶磁5‧白磁》(東京:平凡社,1998),頁134-137。
    15. 藏田藏,〈經塚出土の宋磁〉,收於座右寶刊行會編,《世界陶磁全集‧10宋遼篇》(東京:河出書房,1955),頁267-272。

    三、西文
    (一)專書
    1. Carboni, Stefano, and Whitehouse, David, Glass of the Sultans, New Yor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c2001.
    2. Flecker, Michael, The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 of the 10th Century : Intan Shipwreck, Java Sea, Indonesia, Oxford, England: Archaeopress, 2002.
    3. Kroger, Jens, Nishapur: Glass of the Early Islamic Period,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5.
    4. Medley, Margaret,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5. Rawson, Jessica, Chinese Ornamen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td., 1984.
    6. Rawson, Jessica, ed.,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2.
    7. Vainker, S. J.,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1.
    8. Wirgin, Jan, Sung Ceramic Designs, London: Han-shan Tang Ltd, 1970.
    9. Wood, Nigel, Chinese Glazes, London: A&C Black, 1999.

    (二)期刊論文
    1. David, Percival, “Y'ing Ch'ing —A Plea for a Better Term,” Oriental Art, New Series:Ⅰ(1955), pp. 52-53.
    2. Brankston, A.D., “An Excursion to Ching-te-chen and Chi-an-fu in Kiangsi,” Transaction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XVI, (1938-1939), pp.19-32.
    3. Hall, Daniel, “Ju Yao and Ying Ch'ing Yao,”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49, No.282, (Sep., 1926), pp. 146-148.
    4. Davis, R.P.B., “Ch'ai Yao, Ju Yao and Y'ing Ch'ing,”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54, No.310, (Jan., 1929), pp. 9-10+15-16.
    5. Addis, Sir John, “A Visit to Ching-te Chen,” Transaction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XLI, (1975-1977), pp.1-34.
    6. Rawson, Jessica, “Song Silver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eramics,” Apollo, July, 1984, pp. 18-23.
    7. Rawson, Jessica, “Tombs or Hoards: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Silver of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Seventh to Thirteenth Centuries A.D.,” Pots and Pans, A Colloquium in Precious Metals and Ceram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8-23.
    8. Rawson, Jessica, “Chinese Sil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Porcelain,” Cross-craft and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in Ceramics, Westerville, Ohio: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Inc., 1989, pp.275-29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