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懿淇
Ko,Yi-Chi
論文名稱: 黎紫書短篇小說人物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黎紫書短篇小說馬華作家人物形象
英文關鍵詞: Li Zi Shu, Short Stories,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Charact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53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直以來馬華作家對於自身所處的文學境地常帶有離散及邊緣性的感受,因此不斷在文學作品上常透露出一種不安與失落的氛圍,這樣的氛圍特別是表現在人性之上。在黎紫書短篇小說各式主題創作中不論是在情欲、疾病、死亡、原罪…,都逃離不了對人性的探索及試煉,因此黎紫書作品底下的人物各個形象鮮明性格強烈,尤其是當人性面臨衝突與困境之時人物性格的展現更是令人震驚。
    本論文研究是以黎紫書自1995年獲獎後備受讀者及文學界注目的短篇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從其短篇小說創作中看出其長達二十年創作生涯作品風貌的改變及演進,主要以小說中的人物為主要研究核心分兩方面著手:一、人物塑造技巧二、人物面貌,透過人物內外形象塑造技巧分析及語言的呈現來看出黎紫書筆下人物的貪嗔喜樂,並探索小說中各種不同的男性及女性面貌,瞭解在黎紫書短篇小說中想藉由人物故事所傳達出來的人類生存困境及人性本質的反思。

    感謝誌 I 論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一、論文專題 6 二、單篇文獻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步驟 23 一、研究方法 23 二、研究步驟 24 第二章 黎紫書生平與創作歷程 26 第一節 黎紫書生平 27 第二節 黎紫書創作歷程 29 第三節 黎紫書創作觀 33 第四節 黎紫書短篇小說的創作內容與主題 36 第三章 黎紫書短篇小說之人物塑造技巧 42 第一節外在形象塑造 46 一、肖像描寫 46 二、行動描寫 59 第二節內在心理刻劃 68 一、直描心理 68 二、借景烘托 71 三、借夢境反應 74 第三節語言的呈現 77 一、對話的顯示 77 二、獨白的輻射 80 第四章 黎紫書短篇小說之人物面貌 84 第一節男性的面貌 89 一、父愛匱乏,親情退位 89 二、壓抑寂寞,迷失愛欲 95 三、普世情態,大眾臉譜 99 第二節 女性的面貌 101 一、自閉年華,抑鬱青春 101 二、網路戀情,虛擬情愛 103 三、對抗命運,性格堅韌 104 四、行旅戀情,尋求自我 105 第三節馬共主題下的形色男女 108 一、男性的面貌 110 二、女性的面貌 113 第五章 結論 116 參考書目 122

    一、著作
    微型小說:
    《微型黎紫書》,吉隆坡,學而出版社,1999年2月。
    《無巧不成書》,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6年5月。
    《簡寫》,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9年9月。
    《簡寫》,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9月。
    《無巧不成書》,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
    《女王回到城堡》,江蘇:江蘇文藝,2010年9月。
    短篇小說:
    《天國之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3月。
    《山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
    《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
    《野菩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
    《野菩薩》,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3月
    《未完‧待續》,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7月。
    長篇小說:
    《告別的年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告別的年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3月。
    散文:
    《因時光無序》,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8年5月。
    《暫停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評論:
    《花海無涯》,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4年10月4月。
    個人作品集
    《獨腳戲》,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8月。

    二、專書(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1月。
    江洺輝主編:《馬華文學的新解讀─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7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2月。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2月。
    王曉初、朱斌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5輯》,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臺北:唐山
    出版社,2004年5月。
    朱斌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2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林明昌、周煌華主編:《視野的互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4月。
    林春美:《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9年4月。
    林雙不:《小說運動場》,臺北:蘭亭書店,1983年11月。
    林鎮山:《離散‧國家‧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6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5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主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3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
    郭良:《弗洛伊德》,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7月。
    梅家玲:《性別,還是國家?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麥田
    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形聲Ⅰ》,臺北:萬卷樓,2004
    年1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Ⅱ》,臺北:萬卷樓,2004
    年1月。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臺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
    陳正芳:《藉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反思台灣文學─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臺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5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5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月。
    許文榮:《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6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9月。
    溫任平:《馬華文學板塊觀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發行,2015年1月。
    楊一鳴:《馬來西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4月。
    楊啟平:《當代大陸與馬華女性小說論》,臺北:新創文學,2012年3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
    張健編:《小說理論與作品分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月。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2月。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回到馬來西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年1月。
    張錦忠:《關於馬華文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年12月。
    張錦忠、黃錦樹、黃俊麟主編:《故事總要開始》,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8月。
    蕭玉貞:《鄭坤五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4月。
    熊賢關:《性別與疆界》,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蘇菲:《戰後二十年─新馬華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11月。

    三、外文與譯作專書(依照英文字母排序)
    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E.M Forste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10月。
    Eloise Jarvis MC Graw著,丁樹南譯:《經驗的河流》,臺北:大地出版社,1975年11月。
    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Sigmund Freud著,南玉祥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9月。
    Susan Sontag著,黃燦然譯:《同時:桑塔格隨筆與演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5月。

    四、單篇文獻(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王宇燕〈試論黎紫書小說中窺探者的形象─以《某個平常的四月天》和《有天使走過的街道》為例〉,《時代文學》(上半月),2013年第4期。
    王德威:〈黑暗之心的探索─試論黎紫書〉,《山瘟》,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4月。
    王德威:〈異化的國族,錯位的寓言─黎紫書《野菩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2期。
    王潤華〈馬華傳統文化患上老人痴呆症─黎紫書的微型華族文化危機意識〉,《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石雅嵐:〈論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的死亡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年第2期。
    朱文彬:〈二十世紀後新馬華文文學研究評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5期。
    朱崇科:〈論黎紫書小說的故事性及其限制性〉,《創作研究‧當代文壇》2015年。
    任丹墨:〈生命的震顫─黎紫書、黃錦樹小說的死亡敘述對比〉,《名作欣賞》(中旬刊),2013年第11期。
    李貴蒼:〈人性的易錯性與救贖自由之間的本源性烈痕─解讀黎紫書的《天國之門》〉,《外國文學》,2011年第6期。
    李曉偉在〈關於告別與成長的想像之書─讀黎紫書《告別年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3年第3期。
    何誌偉:〈黎紫書:在詩意下棲居的故事〉,《書香兩岸》,2012年第3期。
    孟琦:〈論馬來西亞作家的寫作風格〉,《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6期。
    林金平:〈論商晚筠與黎紫書小說〉,《山東文學》,2009年第S4期。
    林春美:〈在父的國度:黎紫書小說的女性空間〉,《華文文學》總第84期,2008年。
    林春美:〈輕巧與深刻的兩難問題─小論《微型黎紫書》〉,《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9年4月。
    林春美:〈馬華女作家的馬共想像〉,《華文文學》2009年總第95期。
    林春美:〈誰方的的歷史─黎紫書的希斯德里〉,《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9年。
    林姵吟:〈鄉土、女性與慾望書寫─以商晚筠及黎紫書小說為例〉,《性別與疆界》,2006年。
    邱苑妮:〈他城與自我建構─論馬華作家黎紫書散文的行旅書寫〉,《世界華文論壇》,2013年第2期。
    邱苑妮:〈三棱鏡下的城市圖景─論馬華作家黎紫書散文中的城市書寫〉,《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年。
    金進:〈日對魔鏡幻化人生的陰暗女巫─馬華女作家黎紫書小說論〉,《中國現代文學》2011年第1期。
    洪麗芬:〈馬華文化中的人文關懷精神探討〉,《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南治國:〈新馬華文學的本土建構─以王潤華的相關論述為中心〉,《華文文學》,2005年第1期。
    許文榮:〈潔淨的形體、汙穢的靈魂─評〈天國之門〉,《星洲日報‧文藝春秋》,馬來西亞:1998年4月22日,第四及第五版。
    許文榮:〈馬華文學的弱勢民族書寫:一個文學史的視野〉,《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第1期。
    許文榮:〈黎紫書論:男歡女愛、父愛匱乏及細碎多變〉,《東吳學術》2013年第5期。
    許文榮:〈當文學遇上神學─黎紫書的個案〉,《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許維賢:〈女人神話在小說裡的演譯─論黎紫書小說集《天國之門》〉,《華文文學》,2004年總第61期。
    胡金倫:〈慾望伊甸園─解讀黎紫書的〈天國之門〉〉,《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曹人友:〈黎紫書:告別什麼樣的年代〉,《幼獅文藝》2011年1月第685期。
    張自春:〈邊緣的開放性:黎紫書論〉,《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0期。
    張俠:〈遺失與挽回的歸鄉苦旅:評黎紫書微型小說集《簡寫》〉,《西江月》,2012年第18期。
    張貴興:〈燒芭、腐食者和一頭叫黎紫書的貓〉《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4月5日第48版。
    張琴鳳:〈馬華新生代創作研究評述〉,《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20卷總89期。
    張琴鳳:〈論馬華新生代作家的歷史敘述〉,《華文文學》,2008年總第88期。
    張穎:〈從黎紫書的小說創作看新生代馬華作家的文化價值取向〉,《名作欣賞》,2014年。
    梁豪:〈解析黎紫書短篇小說中的符號取向─以短篇小說《野菩薩》為例〉,《時代文學》,2014年下半月。
    曾麗琴:〈近期大馬華人小說書寫的兩個特徵:以李永平、張興貴、黎紫
    書為例〉《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總第169期。
    曾麒霖:〈淺談黎紫書小說中的懦弱男子形象〉,《語言文學研究》,2014第16期總第648期。
    黃一:〈落入凡間的神徒─黎紫書創作淺論〉,《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
    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4年。
    黃俊麟:〈掃描藝文春秋(1996─2004〉,《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新銳文創─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主編,2012年。
    黃曉娟:〈雙重邊緣的書寫─論馬來西亞華文女性文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28卷第2期。
    黃錦樹:〈馬華女性文學批評的本土探索之路〉,《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9年。
    黃麗麗:〈論黎紫書短篇小說的詭異書寫〉,《中國文學與大馬文化》,2007年7月。
    舒勤:〈黎紫書小說父輩形象的研究〉,《懷化學院學報》, 2004年12月第23卷第6期。
    彭程:〈海外文學研究關鍵詞邊界辨析─以黎紫書短篇小說創作為例〉,《暨南學報》2010年總第146期。
    彭程:〈從黎紫書創作看當代馬華新生代文學觀念的演進〉,《電影評介》,2012年。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兒童視角下的丑父形象〉,《名作欣賞》,2012年第26期。
    楊啟平:〈馬華文學:論商晚筠的女性書寫策略〉《山西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3卷第5期。
    楊曉文 :〈華文女作家筆下的同性戀世界─以嚴歌苓、虹影、黎紫書作品
    為中心〉,《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5輯》,2009年。
    楊曉文:〈日本的馬華文學研究〉,《華文文學》2013年總第119期。
    葉孝忠:〈沖破種族隔膜經營馬來西亞特色─訪馬來西亞華人作家黎紫書〉,《聯合早報》,2001年8月30日。
    董欣:〈《微型黎紫書》的敘事手法和觀點〉,《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溫任平:〈黎紫書的危疑書寫─從語言事件到心理事件〉,《馬華文學板塊觀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劉小波:〈黎紫書小說新解讀─以《告別的年代》為例〉,《青年文學家》,2012年。
    劉小波、童劍:〈論黎紫書小說中的身份主題與符號身份〉,《海外華人文學研究》,2015年3月。
    劉征:〈人性關照視野下的生死二元對立─《出走的樂園》死亡敘事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4年5月第3期。
    劉俊:〈告別的姿態和意義─論黎紫書的《告別的年代》〉,《台港澳籍海外華文文學》,2015年1月。
    潘雨桐:〈植樹者,黎紫書〉,《山瘟》,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4月。
    潘延:〈黎紫書小說創作中的歷史情結〉,《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2輯》朱斌編,2005年2月。
    黎紫書演講,龍揚志整理:〈成長歷史與文學創作〉,《作家講堂》,2013年4月。
    黎紫書:〈想像中的想像之書〉,《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2期。
    董啟章:〈為什麼要寫長篇小說?答黎紫書《告別的年代》〉,《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2期。
    魏艷:〈小寫歷史與後設書寫的矛盾─評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國現代文學》,2012年12月。
    薛芳芳:〈論黎紫書說的三重色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年第1期。
    聶華苓等:〈「文學旅行與世界想像」工作坊紀要〉,《上海文學》,2006年。

    五、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順序排序)
    郭珂兒:《越界與想像:論黎紫書小的主題與敘事策略》,臺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彭貴昌:《論馬華七字輩作家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曾雯欣;《展現南洋華人的精神面貌─馬華新生代作家黎紫書研究》,浙
    江:浙江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1月。
    邱珞君:《辭別的姿態:解讀黎紫書《告別年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敘事倫理》,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金平:《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馬華女性文學》,廣州:暨南大學中
    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8月。
    魏莉莉:《新歷史主義視閾下的海外華文文學》,甘肅:蘭州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舒勤:《馬華當代小說中父親形象的嬗變》,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六、網路資料(依照網路刊登日期排序)
    張曦娜報導:〈黎紫書我們的文字暴烈強於溫柔〉,《聯合早報網》,2015年4月14日。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newsletter/story20150414-468487(檢索日期2016年4月9日)。
    黃錦樹訪問:〈第四人語─與黎紫書對談後(上)〉,《聯副電子報》,2014年11月20日。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63067/web/#1L-5071480L(檢索
    日期4月2日)。
    中央社:〈金馬創投趙德胤鄭文堂入選〉,《中時電子報》,2014年9月25日。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925005129-260404(檢索日期4月2日)。
    晶報訪問、楊馥戎責任編輯:〈黎紫書自稱受蘇同影響:他的語言獨特且常炫〉,《華夏經緯網》,2013年5月13日。(檢索日期2016年4月2日)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w/rd/2013/05/3331688.html
    丁楊:〈黎紫書:我的寫作是出賣自己的經驗〉,《書評週刊‧文學》,2013年5月8日。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5/08/nw.D110000zhdsb_20130508_1-11.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5日)。
    陳川:〈黎紫書:我從不認為風格有多重要〉,《華夏經緯網》,2013年4月23日。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4/21/content_2220975.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0日)。
    劉悠揚:〈專訪黎紫書:馬華文學有一種甩不掉的自憐〉,《深圳商報》,2012年7月23日。http://book.sohu.com/20120723/n348807296.shtml(檢索日
    期2016年4月5日)。
    李宣春訪問整理:〈獨家專訪─我們一起看黎紫書〉,《有人部落:喧嘩的所在》,2006年5月26日。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2006/05/26/zishuli_interview(檢索日期2016年4月5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