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紀博仁
Po-Jen, Chi
論文名稱: ⾛出⿊夜王國:祁家威與臺灣同志運動⼝述歷史
Out of the Dark Kingdom: Oral History of Chi Chia-wei and Taiwan’s LGBTQ+ Movement
指導教授: 陳進金
CHEN, JIN-JIN
口試委員: 陳進金
Chen, Chin-ching
陳鴻圖
Chen, Hung-Tu
潘宗億
Pan, Tsung-yi
口試日期: 2025/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祁家威同志運動同志運動史同志歷史口述歷史
英文關鍵詞: Chi Chia- Wei, Taiwan's LGBTQ+ movement, Taiwan's LGBTQ+ history, Oral history, Niezi
研究方法: 生活史訪談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口述歷史研究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36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55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透過口述歷史的方法來協助臺灣同志運動的歷史書寫,並試圖突破傳統以團體社會運動為核心的敘事框架。傳統的臺灣同志運動歷史敘事,多以具聲量的團體、團隊為起點,著重於組織化行動與抗爭歷史。現有的台灣同志運動史研究,多以團體活動為敘事起點,這種框架容易忽略了早期個人挑戰體制的努力。

    以團體活動為主的同志運動史書寫,確實有其重要意義,也能夠為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留下重要的篇章。然而,這樣的歷史書寫可能會忽略個體生命在推動同志權益與挑戰異性戀霸權邊界過程中的貢獻。如果試圖以個人化的同志行動作為標準,網羅個人(同志/非同志)介入性別政治的歷史,並且試著往前追認解嚴之前個人進行衝撞體制的材料,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的書寫台灣同志運動史。未來,更有待研究者找到其他史料,或是透過口述歷史的方法,書寫出突破同運「三十」(年)的論述框架。

    本論文以祁家威先生的生命史為核心,嘗試以個體視角重新審視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探討其可能性與貢獻,並留下祁家威先生的口述訪談紀錄稿。另外,筆者提出祁家威先生口述史的重要研究課題的三個面向,分別是:解嚴前同志性別經驗、愛滋防治的歷史建構、走出黑夜王國的旅程,祁家威留下的口述資料顯示,他從一個人衝撞黑夜,走到一群人等待天光的時刻,在同志運動史的書寫上有其意義與價值,也標誌出解嚴前後跨時代的同志人權追求歷程。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as a method to assist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of Taiwan's LGBTQ+ movement, attempt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ramework centered on group-based social movements. Conventional nar-ratives of Taiwan's LGBTQ+ movement history often take prominent organizations or teams as their starting point, focusing on organized actions and protest history. Existing research on Taiwan's LGBTQ+ movement history generally adopts this group-centric ap-proach, which tends to overlook the efforts of individuals who challenged systemic struc-t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While the group-focused narrative of the LGBTQ+ movement ha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and preserves critical chap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LGBTQ+ movement, this type of historical writing may neglect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s who advanced LGBTQ+ rights and challenged the boundaries of heteronormative dominance. By adopt-ing a personalized perspective on LGBTQ+ activism, documenting the historical engage-ment of individuals (both LGBTQ+ and allies) in gender politics, and retrospectively ac-knowledging pre-martial law efforts to challeng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we can achie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aiwan's LGBTQ+ movement history. Future research-ers will need to uncover additional historical materials or utilize oral history methods to break through the "thirty-year" narrative framework of the LGBTQ+ movement.
    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life history of Mr. Chi Chia-Wei, reexamining Taiwan's LGBTQ+ movement history from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exploring its possibilities and contributions, and preserving the oral interview transcripts of Mr. Chi Chia-Wei. The au-thor identifies three key research dimensions of Mr. Chi Chia-Wei 's oral history: (1) LGBTQ+ gender experiences before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2)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HIV/AIDS prevention, and (3) the journey of emerging from the "kingdom of darkness." Mr. Chi Chia-Wei 's oral accounts reveal a journey from solitary confrontation in the darkness to collective anticipation of dawn. His experiences hold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value for the writing of LGBTQ+ movement history, marking the pursuit of LGBTQ+ human rights across eras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壹、研究導言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13 第二章 臺灣同志運動的歷史書寫 20 第一節 同志運動的研究概念 20 第二節 同志運動的史料分析 22 第三節 同志運動的歷史論述 26 第三章 祁家威口述史的研究課題 29 第一節 解嚴前同志性別經驗 29 第二節 愛滋防治的歷史建構 33 第三節 走出黑夜王國的旅程 36 第四章 結論 40 貳、祁家威先生口述訪談紀錄稿 45 一、家庭與童年 46 二、建中的經歷 48 三、退學後的工作經歷 54 四、當兵經歷 55 五、退伍後的工作 58 六、1984年:開始進入愛滋防治工作 61 七、1986.03.07:公開「出櫃」的國際記者會 63 八、1986.06.12:為同婚請願的起點 66 九、1986.08.14-1987.01.23的政治犯經歷 68 十、政治犯出獄後的1987-1990年代:繼續愛滋防治工作 75 十一、1991-1996年:街頭募款二千天 79 十二、按鈴控告愛滋帶原者 85 十三、1994年:從愛滋防治到同志平權 87 十四、1998-2000:閃電戰的法律訴訟之路 90 十五、2000年以後:退居二線與法律權益推動 99 參考書目 106 附錄一、祁家威先生訪問題綱 120 附錄二、祁家威先生大事紀 122

    一、史料
     (一) 檔案與政府公報
    〈洪敏雄等叛亂嫌疑〉,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檔案,檔號:
    AA05140000C/0075/1571/038/0003。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527號 人民請願案第201號之330〉,1986年06月12日。
    〈祁家威寄給大法官的書信〉,1998年09月21日。
    〈祁家威寄信給大法官之後司法院的回函〉,1998年10月19日。
    〈祁家威向臺北地方法院提出的手寫訴願狀〉,1998年12月16日。
    〈臺北地方法院收文收據〉,1998年12月16日。
    〈祁家威向臺北地方法院提出的再訴願狀〉,1999年03月25日。
    〈祁家威向臺北地方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狀〉,1999年07月07日。
    〈司法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再訴願駁回祁家威的函文〉,,1999年08月05日。
    〈祁家威行政訴訟遭駁回〉,1999年10月11日。
    〈祁家威提起釋憲聲請書〉,2000年09月21日。
    〈祁家威與邱先生的結婚書約〉,2013年03月21日。
    〈祁家威與邱先生被萬華區公所拒絕登記結婚函〉,2013年03月22日。
    〈祁家威先生遞交釋憲聲請書司法院收文收據〉,2015年08月20日。
    〈司法院釋字748號解釋函文〉,2017年05月25日。
    〈制定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總統府公報》,第7425號,2019年05月22日。
    (二)報章雜誌
    〈廿餘民間團體 分別發表聲明「祁家威違反義工倫理〉,1994年7月26日,聯合報第六版。
    〈合眾社華盛頓二十五日電 美公務員同性戀愛百餘人被免職〉,1952年3月26日,聯合報第四版。
    〈同性戀免稅?要求會見財政部長˙祁家威白搭!結果只有科長理他〉,1994年08月10日,聯合晚報第五版。
    〈同性戀者˙爭取「結婚權」˙祁家威向政府要答案˙戶政司長說不合民法規定〉,1994年7月15日,聯合報第五版。
    〈同性戀者想辦結婚登記 戶政司:新鮮!祁家威來請命 官方說再研究〉,1994年07月14日,聯合晚報第三版。
    〈同是女兒身 不能結連理 少女互戀欲締鴛盟 法院勸她打消此意〉,1958年12月19日,聯合報第四版。
    〈防治愛滋病 條例開倒車?! 傳染者要判刑 孰是孰非難論斷 祁家威致長函 認為立法不妥當〉,1988年05月19日,聯合晚報第11版。
    〈待他如待常人一樣…… 同性戀者自我曝光現身說法 呼籲定期血液檢驗預防疾病 期盼社會平常眼光 提醒圈內同道自律〉,1986年03月08日,聯合報第3版。
    〈神秘的玻璃圈 飽受AIDS的威脅 這個警方難以佐線、社會不甚了解當事人多難啟齒的圈子 究竟是什麽樣子),1985年8月30日,聯合報第3版。
    〈國內首見 同志上街爭取權利 ‘同玩節’逾500人勇敢站出來! 小馬哥到場相挺〉,2003年11月02日,民生報A3版。
    〈帶原者姓名地址被祁家威曝光 愛滋防治團體強烈抗議〉,1994年07月22日,聯合報第六版。
    〈焚屍滅跡兇案詳情 同性戀欲罷不能 羞成恨頓起殺機 兇犯黃效先業已供認不諱〉,1956年05月23日,聯合報第三版。
    〈愛滋病義工祁家威請辭〉,1988年08月23日,民生報。
    〈新公園變成男娼館 應速裝燈派警巡邏〉,1959年01月22日,聯合報第五版。
    〈毀容搶劫一實一虛 同性戀成悲劇 洒下毒液洩恨 兩男相愛中途生變 案發未幾忽傳被劫〉,1955年02月25日,聯合報第三版。
    〈禁止同志婚是否違憲 民團將提釋憲案〉,蘋果即時新聞,2014年12月22日。
    〈釋憲後首場 同志遊行 12.3萬人史上最多〉,2017年10月29日,聯合報/A5版。
    《G&L熱愛雜誌》,創刊號,1996.06。
    《人間雜誌》1988年07月號。
    二、專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4《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臺北:中研院社會所。
    王雅各1999  《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臺北:開心陽光。
    王雅各2002《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出版社。
    白先勇1999《孽子》。臺北:允晨文化。
    皮耶諾哈著,戴麗娟譯,2012《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出版。
    行政院衛生署編 1997《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第三冊。台北:衛生署。
    何明修 2005《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何春蕤 1997《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元尊文化。
    何春蕤 2010《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呂秀蓮 1990《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
    紀大偉 1997《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
    紀大偉 2017《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孝勇 2001《聯勤創制五十五周年專輯》。台北:聯合勤務總司令部。
    范燕秋主編 2020《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臺北:巨流。
    梁其姿 2013《麻瘋: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北京:商務出版社。
    莊慧秋主編 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
    許雪姬編 2014《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陳三井編 200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陳水扁口述,陳儀深訪問,歐素瑛等整理,2024《陳水扁總統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主編 2018《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台北:流圖書公司。
    喀飛 2017《以進大同:台北同志生活誌》。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喀飛 2021《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臺北:一葦文思。
    游美惠 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台北:巨流。
    馮亞琳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Erll A)主編 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淑玲、游美惠主編 2019《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高雄:巨流圖書。
    黃道明主編 2012《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03《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臺北:心靈工坊。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10《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回憶》。臺北:基本書坊。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20《阿媽的女朋友》。臺北:大塊文化。
    趙彥寧 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出版。
    劉紹華 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台北:群學出版。
    劉紹華 2018《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台北:衛城出版。
    劉開鈴等編 2011《跨國女性研究導讀》。臺北:五南出版。
    蔣竹山主編 2019《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理論、方法與實踐》。臺北:聯經。
    顏淑惠、周璟筠 2008《悠遊哲學之美的生命藝術家-辛意雲》。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顧燕翎 201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顧燕翎 2020《臺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貓頭鷹出版。
     
    三、期刊論文
     
    王志弘 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195-218。
    王明珂 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55。
    王雅各 1992〈學生運動與社會改革〉,收錄於《社區發展》59:14-19。
    朱偉誠 1998〈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35-62。
    朱偉誠 2003〈同志˙臺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15-151。
    何宇軒 2017〈漸放異彩:中國男性史之賡續研究〉,《漢學研究通訊》 36(4) :26-35。
    李子寧 2010〈從新公園到二二八和平公園〉,《台灣學通訊》39:08-09。
    林實芳 2013〈婦運與同運的有志「異」「同」:以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倡議歷史為例〉,《婦研縱橫》 99: 32-41。
    紀博仁 2021〈張德勝教授口述訪談紀錄〉,《洄瀾春秋》 16:141-158。
    張小虹 1995〈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婦女新知》158 :5-8。
    張毓芬 1997〈臺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檢視1949至1973年的官方婦女論述〉,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1-45。
    曹若雯等 2018〈同志運動三十年-以婚姻平權法案為中心看同運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新北大史學》,22 :117-207。
    畢恆達 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陳佩甄 2021〈酷兒化「檔案」:臺韓酷兒檔案庫與創作轉譯〉。《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6:71-100。
    彭渰雯 2012〈解嚴後臺灣婦女運動回顧與展望〉,《第三部門學刊》,18:15-31。
    楊惠南 2002〈童心梵行:當代臺灣佛教同志平權運動〉,《當代》173:30-51。
    楊靖慧 2012〈臺灣愛滋病流行現況與防治政策〉,《感染控制雜誌》16(1):1-6。
    劉文 2021〈非西方、亞洲或中美冷戰結構?重置酷兒臺灣的戰(暫)時主體〉,《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6:3-36。
    簡家欣 1998〈九〇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認同結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63-115。
     
    四、碩博士論文
     
    吳紹文 2004〈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臺灣同志運動〉。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元 1998〈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 1997〈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臺北: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嘉鴻 2007〈性別與國家:當代臺灣婦女運動的性論述,1987-199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能 2003〈從Kenneth Burke「以喜化悲」語藝觀點分析中運動新聞媒體策略:以「美麗少年」個案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峙宇 2023〈以愛滋防治為名的酷兒操演:論祁家威1990年代初的街頭行動及其敢曝〉。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實芳 2008〈百年對對,只恨看不見:臺灣法律夾縫下的女女親密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心梅 2003〈以國泰、新光、南山為例探討人壽保險市場結構風險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孟安 2023〈戒嚴時期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的籌建、功能與運作(1958-19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梁思婷 2016〈裸身作為抗議工具:性別、媒體與行動者〉。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煙 1979〈季辛吉的戰略思想與策略運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陳若明 2011〈戰後臺灣同志運動之歷史考察(1970-1990年代)-以同志運動路線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家熙 2016〈島嶼上的彩虹:臺灣同志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正哲 1998〈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鈺麟 2002〈臺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士翔2010〈反AIDS歧視與法律動員-以台灣AIDS防治法制為中心(1981-2009)〉。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記首次同性婚姻釋憲之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婦女新知基金會,https://www.awakening.org.tw/publication-content/3939,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9日。
    《牛津英語詞典》,參考資料: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oxford,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9日。
    《愛滋防治工作手冊》。https://www.cdc.gov.tw/File/Get/AmkkRBGTT84KCz6nv8hLaQ。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7日。
    中央研究院中文詞彙資料庫,資料來源:,https://cwn.ling.sinica.edu.tw/query1.htm,檢閱日期:2024年12月04日。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https://gpost.lib.nccu.edu.tw/view_career.php?name=%E6%9E%9C%E7%A5%90%E5%A2%9E,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同性二人婚姻自由案】,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748,檢索日期:2020年10月31日。
    田啟元,資料來源:https://www.taiwanaids.org.tw/%E6%84%9B%E6%BB%8B%E7%97%85%E6%AD%A7%E8%A6%96%E7%B0%A1%E5%8F%B2%EF%BC%88%E4%B8%80%EF%BC%89%E5%B0%8D%E6%8A%97%E5%85%A8%E6%A0%A1%E7%9A%84%E5%B0%91%E5%B9%B4%EF%BC%9A%E7%94%B0%E5%95%9F%E5%85%83%E8%88%87/?utm_source=chatgpt.com,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7日。
    立法院官方網站,https://www.ly.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535,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吳展良教授的儒學網站,https://reurl.cc/RLO7Dn,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李屏瑤,〈祁家威:彩虹旗是他的另一層皮膚〉,收錄於新活水雜誌網站,https://www.fountain.org.tw/article/chi-chia-wei,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私立大華雙語小學,參考資料:https://sites.google.com/twnt5.thsh.tyc.edu.tw/thsh2012/%E9%9B%99%E8%AA%9E%E5%B0%8F%E5%AD%B8%E9%83%A8,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9日。
    育達學校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育達高級中等學校,參考資料:https://web.yudah.tp.edu.tw/,檢閱日期:2024年12月8日。
    昆明性病防治所,資料來源:https://tpech.gov.taipei/mp109231/News_Content.aspx?n=44F89F953FA6418F&sms=D261B4F1012E877B&s=B1B6AB6F2A0D740A。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7日。
    東南亞戲院,參考資料: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6259695,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9日。
    松山機場網站,https://www.tsa.gov.tw/layout2?id=f1517fe9-7150-4aee-991f-e719ad93aea8&culture=1,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法務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7310&type=E&keyword=&etype=etype3,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5日。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第九屆醫療奉獻獎專刊,https://www.hwe.org.tw/Html/WinnersPage?Id=320,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國家人權記憶庫,參考資料:https://memory.nhrm.gov.tw/NormalNode/Detail/151?MenuNode=12,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Story/Detail?Id=1563&IndexCode=member_story,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國泰人壽,參考資料:https://www.cathaylife.com.tw/cathaylife/,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國際刑警組織(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https://www.interpol.int/Who-we-are/What-is-INTERPOL/INTERPOL-Five-actions-for-a-safer-world,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參見:http://awakening.lib.tku.edu.tw/index.aspx,檢索日期:2020年11月1日。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參考資料:https://www.ins.tku.edu.tw/ins/,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統領廣場簡介,資料來源:http://www.tonlin.com.tw/shareholder/Shareholderarea?id=AC70F97B547F2E86&name=企業介紹。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7日。
    陸軍歷史館,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12030521/http://army.mnd.gov.tw/Publish.aspx?cnid=824&p=9647&Level=2,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勝家縫紉機,資料來源:https://www.singertw.com.tw/about.php。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華視新聞網,【法網專題】民國七十年奪走14條命! 吳新華人神共憤,2011年2月2日,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102/201102020664666.html,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新北市私立中信高級中學,資料來源:https://www.cjsh.ntpc.edu.tw/home,檢閱日期:2024年12月04日。
    新光人壽,參考資料:https://www.skl.com.tw/,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資料來源:https://www.ck.tp.edu.tw/nss/p/index,檢閱日期:2024年12月04日。
    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資料來源:https://www.fhjh.tp.edu.tw/,檢閱日期:2024年12月04日。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資料來源:https://www.meps.tp.edu.tw/nss/p/index,瀏覽日期:2024年12月04日。
    蔡依林 Jolin Tsai《玫瑰少年 Womxnly》Official Dance Vide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Oq6MWeUXA,檢索日期:2024年12月10日。
    蔡依林,〈玫瑰少年〉歌詞,擷取自:https://www.mymusic.net.tw/ux/w/song/show/p000004-a0693178-s000120-t002-c7,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7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tBeiXNvq_PG60N3RQAceFg,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衛武營,參考資料:https://www.npac-weiwuying.org/,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鄭南榕基金會,資料來源:,https://www.nylon.org.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Itemid=6,檢閱日期:2024年12月18日。
    錢穆,香港中文大學,參考資料:https://www.cuhk.edu.hk/ugallery/tc/story/chien_mu.html,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0日。
    六、外文文獻
    Ambrose, S. E. 1987 ‘Nixon: The Education of a Politician 1913–1962. Simon & Schuster
    Ange-Marie Hancock 2016 ‘Intersectionality: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 Brinkley 1998 ‘The Unfinished Presidency: Jimmy Carter's Journey Beyond the White House,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Eve Kosofsky Sedgwick 1990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ornia Press.
    Harrington, S. E., & Niehaus, G. R 2004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McGraw-Hill Education.
    Joan Wallach Scott 1986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1:5 .
    Kunzel, Regina. 2018"The Power of Queer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23, no. 5,  pp. 1560–1582.
    Kutler, S. I 1990 The Wars of Watergate: The Last Crisis of Richard Nixon. W. W. Norton & Company.
    Margaret Cruikshank 1993 ‘The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Maurice Halbwachs, 1980 “Historical Mem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Francisj. Ditter, Jr. and Uida Yazdi Ditter ,New York: Happer & Row.
    Maurice Halbwachs 1992 “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y,”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