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舒文 Shuwen Chuang |
---|---|
論文名稱: |
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 The co-occurrence of phase and aspect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時相 |
英文關鍵詞: | pha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46 下載:1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過”與“了”搭配時,“了”為時態標記,那“過”的語法範疇是什麼?本文試圖在這種共存(co-occurrence)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語法範疇,並歸納出哪些漢語的語言成分會出現在這樣的搭配關係之下。我們先以Comrie的時態為基本架構,比對其他學者的時態,反面找出那些不合時態的語言成分,再從這些語言成分歸納出時相的定義。本文的時相定義是位於動詞後,與時態搭配的語法範疇,符合此屬性的時相類別有“過1、完1、起來、下去”。這些時相通常與漢語的時態標記“了”搭配。漢語語序反映語意結構的時間或空間關係,因此,時相位於動詞之後,指涉的是動詞的語法意義;時態位於句尾,則指涉整個語境,由此看時相與時態的搭配,我們可分成兩組:一、時相表動詞的時間結構,時態表語境的內在結構,如“動+過1/完1/起來/下去+了2”;二、時相與時態接表動詞的時間結構,如“動+過1/完1+了1”,前者在語序上呈現出有動機的排列,而後者雖同指動詞的語法意義,但“過1、好1、完1”有語用上的語法功能。
中文部分
趙元任.1968. 《中國話的文法》. 香港 .中文大學
呂叔湘.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
劉月華.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院
Li and Thompson.1983. 《漢語語法》.台北:文鶴
鄭良偉.1997. 《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台北:遠流
鄧守信.1985.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於《第一界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屈承熹.1997.《漢語中的焦點、主題與信息》.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王旭, 曹逢甫, 連金發. 2000.《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
劉小梅.1992.《範疇語法及其在漢語中的適用性》.台北:文鶴
郭春貴. 1985.《關於“了3”的問題》. 於《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論會論文選》
劉月華.1987.《動態助詞“過2、過1、了1”用法比較》.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范開泰.1984. 《漢語態的語義分析》. 《JCLTA》.Vo1. XIX
孔令達.1986. 《關於動態助詞“過1” 和“過2”》. 《中國語文》.第四期
陳平.1988. 《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第六期
張曉鈴. 1986. 《試論“過”與“了”的關係》.《語言教學與研究》
馬希文.1982.《關於動詞“了”的弱化形式》.《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
英文部分
Comrie.1976.《Aspec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arlota S. Smith.1991.《The parameter of aspect》.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endler, Zero.1968.《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New York: Cornell UP
Cheng , Robert.1987.《Times Relation in Chinese ‘Tense’, ‘Aspect’, and Phase in Mandarin and Taiwanese》.Ms. revisedform 1975 paper
Cheng , Robert.《Le as Aspect and Phrase Markers》.Papers in East Asian Languages.Vol.3
Guo Wu. 2000.《The origin of the Mandarin Particle Le》.JCLTA.Vol.35
James.H-Y.TAI.1993. 《Iconicity: Motivation in Chinese Grammar》. 《Linguistic Theory》.Vol. 98
James. H-Y.TAI.1984.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289-296
Lu. John H-T.1973.《Resultative wan vs. completing wan》. JCLTA.8.1
Chen,Gwang-tsai.1979《The aspect markers le, guo and zhe in Mandarin Chinese》JCLTA .14.2
Chu,Chauncey.1987 《The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the verbal suffix-Zhe》JCLTA.22.1
Teng,Shou-hsin. 1974《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JCLTA.9.2
Jing-heng S. Ma.1977《Som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of –guo and -le》. JCLT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