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舒文
Shuwen Chuang
論文名稱: 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
The co-occurrence of phase and aspect
指導教授: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時相
英文關鍵詞: pha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6下載:1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過”與“了”搭配時,“了”為時態標記,那“過”的語法範疇是什麼?本文試圖在這種共存(co-occurrence)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語法範疇,並歸納出哪些漢語的語言成分會出現在這樣的搭配關係之下。我們先以Comrie的時態為基本架構,比對其他學者的時態,反面找出那些不合時態的語言成分,再從這些語言成分歸納出時相的定義。本文的時相定義是位於動詞後,與時態搭配的語法範疇,符合此屬性的時相類別有“過1、完1、起來、下去”。這些時相通常與漢語的時態標記“了”搭配。漢語語序反映語意結構的時間或空間關係,因此,時相位於動詞之後,指涉的是動詞的語法意義;時態位於句尾,則指涉整個語境,由此看時相與時態的搭配,我們可分成兩組:一、時相表動詞的時間結構,時態表語境的內在結構,如“動+過1/完1/起來/下去+了2”;二、時相與時態接表動詞的時間結構,如“動+過1/完1+了1”,前者在語序上呈現出有動機的排列,而後者雖同指動詞的語法意義,但“過1、好1、完1”有語用上的語法功能。

    目錄 i 論文摘要 vi 導論 1 1.1動機 1 1.2研究範圍 2 1.3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時態的定義 4 2.1.1Comrie的時態 4 2.1.1.1小結 9 2.1.2 Li and Thompson的時態 11 2.1.3趙元任的時態 12 2.1.4鄭良偉的時態 13 2.1.4.1參照時間 17 2.1.4.2 語境 19 2.1.4.3小結 21 2.1.5本文的時態 22 2.1.5.1時態的分類 22 2.1.5.2小結 25 2.2.時相的定義 25 2.2.1本文的時相 25 2.2.2趙元任的時相 26 2.2.3陳平的時相 27 2.2.4鄭良偉的時段 28 2.2.4.1補語的問題 29 2.2.4.2“過”的問題 35 2.2.4.3“著”的問題 39 2.2.5 結論 45 第三章“時相與時態”的語法結構 47 3.1漢語的時相 47 3. 2漢語的時態-了 50 3. 3漢語的時序 57 3.3.1 Tai 57 3.3.2 時相與時態的語序 58 3.4 結論 62 第四章 時相與時態的語法結構 64 4.1「過」與「了」的搭配 64 4.1.1「過1」的文獻 64 4.1.2本文的「過」 68 4.1.3 「過」與「了」的搭配關係 71 4.2 「完1」與「了」的搭配 80 4.2.1「完1」的文獻 80 4.2.2 本文的「完1」 84 4.2.3「完1」與「了」的搭配關係 86 4.3「起來」與「了」的搭配 88 4.3.1「起來」的文獻 88 4.3.2本文的「起來」 90 4.3.3「起來」與「了」的搭配關係 91 4.4 「下去」與「了」的搭配 95 4.4.1「下去」的文獻 96 4.4.2 本文的「下去」 97 4.4.3「下去」與「了」的搭配關係 98 4.5 「好」與「了」的搭配 101 4.5.1 「好」的文獻 101 4.5.2 本文的「好」 102 4.5.3 「好」與 「了」的搭配關係 105 第五章總結 108

    中文部分
    趙元任.1968. 《中國話的文法》. 香港 .中文大學
    呂叔湘.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
    劉月華.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院
    Li and Thompson.1983. 《漢語語法》.台北:文鶴
    鄭良偉.1997. 《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台北:遠流
    鄧守信.1985.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於《第一界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屈承熹.1997.《漢語中的焦點、主題與信息》.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王旭, 曹逢甫, 連金發. 2000.《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
    劉小梅.1992.《範疇語法及其在漢語中的適用性》.台北:文鶴
    郭春貴. 1985.《關於“了3”的問題》. 於《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論會論文選》
    劉月華.1987.《動態助詞“過2、過1、了1”用法比較》. 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范開泰.1984. 《漢語態的語義分析》. 《JCLTA》.Vo1. XIX
    孔令達.1986. 《關於動態助詞“過1” 和“過2”》. 《中國語文》.第四期
    陳平.1988. 《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第六期
    張曉鈴. 1986. 《試論“過”與“了”的關係》.《語言教學與研究》
    馬希文.1982.《關於動詞“了”的弱化形式》.《中國語言學報》.第一期
    英文部分
    Comrie.1976.《Aspec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arlota S. Smith.1991.《The parameter of aspect》.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endler, Zero.1968.《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New York: Cornell UP
    Cheng , Robert.1987.《Times Relation in Chinese ‘Tense’, ‘Aspect’, and Phase in Mandarin and Taiwanese》.Ms. revisedform 1975 paper
    Cheng , Robert.《Le as Aspect and Phrase Markers》.Papers in East Asian Languages.Vol.3
    Guo Wu. 2000.《The origin of the Mandarin Particle Le》.JCLTA.Vol.35
    James.H-Y.TAI.1993. 《Iconicity: Motivation in Chinese Grammar》. 《Linguistic Theory》.Vol. 98
    James. H-Y.TAI.1984.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289-296
    Lu. John H-T.1973.《Resultative wan vs. completing wan》. JCLTA.8.1
    Chen,Gwang-tsai.1979《The aspect markers le, guo and zhe in Mandarin Chinese》JCLTA .14.2
    Chu,Chauncey.1987 《The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the verbal suffix-Zhe》JCLTA.22.1
    Teng,Shou-hsin. 1974《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JCLTA.9.2
    Jing-heng S. Ma.1977《Som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of –guo and -le》. JCLTA.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