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偉琤
Wei-cheng Lin
論文名稱: 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
The Study of Women Education in Family Aphorisms of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唐代家訓女子教育家庭教育三從四德
英文關鍵詞: Tang Qynasty, family aphorisms, women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thrice following and four virtu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7下載:1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以唐代家訓為材料,分為皇族、士族與庶民三階層分析。以當時婦女地位和社會生活為背景,探討其所表現之女子教育觀點。又因家訓多具有承繼性質,故又與《禮記》、《列女傳》、《女誡》、《顏氏家訓》比較。
首先透過當時婦女的婚姻、衣飾、娛樂、政治與法律等實際層面,發現當時婦女地位,除皇族女子之外,士族與庶民婦女地位並不高。
其次,家訓作品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分為道德規範、知識與生活智能分析,發現當時家訓仍不脫傳統三從四德的規範。且再與前代相關作品比較,更可以清楚看到與傳統觀點的承襲之處。
最後,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對現今教育的啟示,在於對女性主體性的重新反省,以及對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視兩方面,期望藉由回顧過去,創造兩性共存共榮的平等社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family aphorisms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are the family’s traditional injunction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y were analyed from different classes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viewpoints of women education are explored by their status and life in the society. However, the educational ideas in the family aphorisms are continuous, so they a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works such as ‘The Book of Rites’ , ‘Biographies of Exemplary Women’, ‘Instructions for Women’ , and ‘The Aphorisms of the Yan Family’ .
Second, it is found that except upper class, the female status in middle and lower class was lower after being discussed the realities of matrimony, costume, entertainment, politics, and legislation about women at that time.
Third, the viewpoints of women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aphorisms which are analyzed from the different domains of morality regulation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skill for life are still traditional. Further more, after being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works, the viewpoints are infected by them.
Finally, the viewpoints of women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 make us to reconsider the subjectivity of wome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gender in future. To create a equal society for gender through retracing the past is expected.
Keywords:
Tang Dynasty
family aphorisms
women education
thrice following and four virtu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6 第四節 名詞釋義………………………………………13 第二章 唐代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政教社會概況…………………………………21 第二節 婦女生活概況…………………………………27 第三節 小結………………………………………………47 第三章 皇族家訓分析 第一節 史料概述…………………………………………49 第二節 道德規範…………………………………………50 第三節 小結………………………………………………60 第四章 士族家訓分析 第一節 史料概述…………………………………………63 第二節 道德規範…………………………………………67 第三節 知識與生活智能…………………………………73 第四節 小結………………………………………………76 第五章 庶民家訓分析 第一節 史料概述…………………………………………77 第二節 道德規範…………………………………………85 第三節 生活智能…………………………………………91 第四節 小結………………………………………………96 第六章 綜合比較 第一節 各階層家訓比較…………………………………97 第二節 與唐以前主要相關作品比較…………………101 第三節 小結……………………………………………117 第七章 結論……………………………………………119 參考書目…………………………………………………….127 表次 表1 唐代家訓作品史料概覽表………………………………7 表2 唐代戶口數簡表…………………………………………27 表3 子女犯祖父母、父母與妻犯夫之刑罰對照表…………44 表4 唐代家訓與《禮記》內容比較表….…………………..105 表5 唐代家訓與《列女傳》內容比較表.......................109 表6 唐代家訓與《女誡》內容比較表.........................112 表7 唐代家訓與《顏氏家訓》內容比較表........................116

壹、基本文獻(依年代排序)
不著撰人:《周禮》。收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司馬遷(漢):《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版。
劉向(漢):《古列女傳》。四部叢刊景印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戴聖(漢):《禮記》。收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戴聖/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班固(漢):《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版。
范曄(南朝宋):《後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版。
顏之推(北齊):《顏氏家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顏之推/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2。
劉勰(梁):《文心雕龍》。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
王仁裕(唐):《開元天寶遺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白居易(唐):《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宋若華(唐):《女論語》,收於陳弘謀(清)輯:《五種遺規》卷上《教女遺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版。
李百藥(唐):《北齊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版。
李世民(唐):《帝範》。《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版。
李商隱(唐):〈義山雜纂〉。收錄於王文誥、邵希曾(清)同輯:《唐代叢書》。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版。
杜佑(唐):《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長孫無忌(唐):《唐律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版。
段成式(唐):《酉陽雜俎》。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版。
韋應物(唐):《韋蘇州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版。
陳邈妻鄭氏(唐):《女孝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三十三冊。台北:新文豐公司,1985年版。
張鷟(唐):《耳目記》。收錄於清王文誥、邵希曾同輯:《唐代叢書》。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版。
裴廷裕(唐):《東觀奏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劉肅(唐):《大唐新語》(點校本)。台北:新宇出版社,1985年版。
魏徵等(唐):《隋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版。
劉呴等(後晉):《舊唐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版。
王溥(宋):《唐會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王讜(宋):《唐語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版。
宋綬、宋敏求編(宋):《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版。
李昉(宋):《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洪邁(宋)《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歐陽修、宋祁等(宋):《新唐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版。
贊寧(宋):《宋高僧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陳弘謀輯(清):《五種遺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版。
彭定求等奉敕編纂(清):《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董誥等編(清):《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貳、 今人著作(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王永平等:《中國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2000。
王仲孚、邱添生等:《中國文明發展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9。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周法高撰輯:《顏氏家訓彙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5。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書鈺:《中國婦女教育總覽》。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台北:中華書局,1973。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喬以鋼:《中國女性的文學世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黃永武編:《敦煌遺書》。台北:新文豐書局,1985。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下)》。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3。
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總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書局,1993。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7。
薛仲三、歐陽頤編定:《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台北:華世書局,197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2。
瞿林東等:《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上中下三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話》。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二、 學位論文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未出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未出版。
王龍風:《明代家訓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未出版。
申美子:《中國唐代婦女生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未出版。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未出版。
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未出版。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未出版。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未出版。
金琪龍:《從禮記看中國古代人的家族觀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未出版。
姜賢敬:《劉向列女傳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未出版。
姜賢敬:《中韓女誡文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未出版。
徐秀芳:《以教育和法律角度試論唐代婦女的角色》。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未出版。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未出版。
黃士純:《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型與審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未出版。
三、期刊
王國良:〈敦煌寫本辯才家教補說〉。《國文天地》十二期,1986,頁77-79。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時段:以墓誌銘為例〉。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牛志平:〈唐代妒婦述論〉。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7。
牛志平:〈從離婚與再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王晴佳:〈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挑戰?〉,《新史學》第十卷第二期,1999,頁107-143。
朱鳳玉:〈太公家教研究〉。《漢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86,頁389-409。
何啟民:〈中古門第本質的探討〉。收錄於第一屆歷史與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稿本,1981。
何啟民:〈柳芳氏族論中的一些問題〉。《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錄於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與家庭〉,收錄於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上)〉。《大陸雜誌》第二十二卷第二期,1950,頁1-5。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中)〉。《大陸雜誌》第二十二卷第三期,1950,頁88-94。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下)〉。《大陸雜誌》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50,頁111-116。
周愚文:〈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校刊與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三十八輯,1997,頁128-181。
胡戢:〈唐代家禮述論〉。收錄於《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1-8。
孫鐵剛:〈書生議論—士人與士風〉,收錄於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錄於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
張豔國:〈簡論中國傳統家訓的文化意義〉。《中州學刊》第五卷,1994,頁99-104。
傅樂成:〈唐人的生活〉。《食貨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74,頁1-12。
傅樂成:〈唐代婦女生活〉。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溫克勤:〈談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家訓」〉。《南開學報》第六卷,1982,頁71-75。
董守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鄭阿財:〈敦煌寫本崔氏夫人訓女文研究〉。收錄於鄭阿財著:《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公司,1984。
劉靜貞:〈歷史的重讀與再現—古代經典「列女傳」的通識意涵〉。《通識教育》第四卷第三期,1997,頁111-126。
聶崇岐:〈女子再嫁問題之歷史的演變〉。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大陸雜誌》第四卷第八期,1952,頁243-25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