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正斌
Lin Cheng-pin
論文名稱: 我國政黨黨團組織運作研究-以2000至2004民主進步黨黨團為例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s of caucus system used by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using DPP caucu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from 2002 to 2004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劉昊洲
Liu, Hao-J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黨團三長資深制黨團組織黨團制度黨團會議動員令政策小組
英文關鍵詞: three leaders of the caucus, seniority system, organization of caucus, caucus system, caucus, an order of mobilization, policy tea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0年總統大選過後,選舉結果對於台灣的政治生態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朝野互換的結果,大家都在找尋一個平衡點,也同時在適應角色的轉換。而位居全國政治權力核心之一的立法院,也跟著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正因為已經形成政黨輪替,原本的政治遊戲規則也起了變化,政黨黨團的角色也變得更形重要,各黨黨團組織也開始有比較顯著的進展。這當中又以立法院民主進步黨黨團有最明顯的轉變,包括在推動資深制以及黨團三長推選方式上,都有相當程度的改變,也因為這些轉變,更加速了民主進步黨的發展。本文試著針對立法院民主進步黨黨團在政黨輪替後的轉變進行研究,期能找出當中可供作為建立黨團運作模式的指標。
    本文要研究的是我國民主進步黨的立法院黨團組織運作,在歷經政黨輪替之後所形成的轉變與發展。包括黨團資深制的形成與轉變,黨團幹部架構以及黨團在政黨協商扮演角色,都在研究範圍當中。相較於國內研究政黨黨團大都以政黨協商作為研究焦點,黨團組織其實是黨團協商的原點,對於釐清朝野協商所有的問題,有著正面的意義。本研究期能透過引介國外黨團制度,對我國黨團組織制度能夠提供參考方向。

    Institution: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itle: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s of caucus system used by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using DPP caucu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from 2002 to 2004 as an example.

    Graduation: 2005 (abstract for an MA dissertation for the second term of the 93rd academic year)

    Name of Student:Lin Cheng-pin
    Name of Supervisor:Liu how-jou

    Abstract:

    The result of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has a large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ecology in Taiwan. As a result of reversal positions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tion party, a point of balance is sought for, as well as an adjustment to their new role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also taking place in one of the centers of political power – the Legislative Yuan. As the transition of ruling parties is formed, a set of new rules is taking over the old ones. As the role of caucus becomes more important,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s seen in the caucus of each party.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is seen in the DPP legislative caucus, which includes the promoting of seniority system and the selection of three leaders in the caucus. The development of DPP gains momentums as a result of these change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PP legislative caucus after the transition of ruling parties. It is hoped that a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as an example for caucus oper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PP legislative caucus after the transition of ruling parties, including the forming and changing of seniority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caucus and the role of caucus in inter-party consultation. While most studies on caucus focus on inter-party consultation,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caucus as the origin of inter-party consultation. This knowledge provides a positive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inter-party consultation.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aucus system in other countries will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party caucus in Taiw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黨團組織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黨團理論專書………………………………11 第二節 學術論文及其他資料………………………16 第三節 國外政黨組織理論…………………………31 第三章 民進黨黨團的變革  第一節 黨團的由來及黨團幹部的特性……………35 第二節 立法院黨團組織的相關規定………………46  第三節 民進黨黨團組織之深入分析………………49 第四章、美英日三國的國會黨團組織  第一節 美國的國會黨團組織………………………65  第二節 英國的國會黨團組織………………………72  第三節 日本的國會黨團組織………………………78 第五章、政策小組政策制訂運作過程  第一節 政策小組的運作過程………………………87  第二節 政策小組的成效……………………………98  第三節 政策小組的改進之途………………………107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0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124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中國國民黨,2002,《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組織運作規則》,台北: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2. 王業立,1996,《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台北:五南圖書。
    3. 王業立,2001.06.04.,〈立法院政黨協商淪為密室分贓〉,台北: 《自由時報》15版。
    4. 王業立,2001.11,〈國會中的政黨與政黨協商〉台北:《當代月刊》171期,頁78-85。
    5. 王業立,2002.7,〈國會中的政黨角色與黨團運作〉,台北:《月旦法學》86期,頁82-96。
    6. 王金平,2002.11,〈漫談立法院之生態變遷、國會改革及面臨之挑戰 〉,台北:《立法院院聞》30卷11期,頁22-29。
    7. 王金平,2003.2,〈多黨生態下的立法院 --談立法院黨團運作〉,台北:《立法院院聞》31卷2期,頁10-21。
    8. 王金平,2003.3,〈立法院的功能與改革方向〉,台北:《立法院院聞》31卷3期,頁8-12。
    9. 古登美、沈中元與周萬來等,1997,《立法理論與實務》,台北:空中大學。
    10. 台灣團結聯盟,2002,《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組織規程》,台北: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
    11. 民主進步黨,2003,《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經濟政策小組會議彙整》,台北: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
    12. 民主進步黨,2004,《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經濟政策小組會議彙整》,台北: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
    13. 民主進步黨,2002,《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組織規程》,台北: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
    14. 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2002,《改造國會推動憲政 公聽會會議資料》,台北:民主進步黨。
    15. 田麗虹,2001,《國會助理工作手冊 : 國會生態地圖總導覽》,台北市: 新自然主義。
    16. 立法院,1996,《第三屆立法委員手冊》,台北:立法院。
    17. 立法院,1999,《第四屆立法委員手冊》,台北:立法院。
    18. 立法院,2002,《第五屆立法委員手冊》,台北:立法院。
    19. 立法院法制局編,2001,《立法院常用法規彙編》,台北:立法院。
    20. 朱志宏,,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21. 江丙坤,1998,《從日本國會運作談我國立法效率之提升-政府再造專題系列》,台北:經建會。
    22.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23. 吳坤鴻,2000,《我國立法院「政黨協商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4. 周萬來,1999,《立法院議事運作大要》,台北:立法院。
    25. 周萬來,2000,《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台北:五南圖書。
    26. 周萬來,2002.5, 〈立法院會其與會議剖析〉,台北:《立法院院聞》30卷5期, 頁50-71。
    27. 林子傑,2001.10.4,〈改革黨團制度提升問政品質〉,台北:《中國時報》15版。
    28. 林水波,2002.3,〈多黨體系-政府組成與府院關係上 〉,台北:《立法院院聞》30卷3期,頁28-37。
    29. 林水波,2002.4,〈多黨體系-政府組成與府院關係下〉,台北:《立法院院聞》30卷4期,頁17-34。
    30. 林水波、何鴻榮,2003.1,〈我國政黨關係健全化的發展〉,台北:《立法院院聞》31卷1期,頁37-67。
    31. 林金莖,1992.7,〈日本國會制度概述〉,台北:《法令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七期,頁14-23。
    32. 林秋水,2001,《日本國會權限》,台北:水牛出版。
    33. 林瑞雯,2002,《立法院委員會與黨團協商制度之研究(1999-2002)》,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4. 林嘉誠,1991.8,〈國會黨團的定位〉,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15期,頁1-2。
    35. 林嘉誠等,1992,《國會黨團之地位》,台北:業強出版社。
    36. 林碧炤,1998,《英國保守黨內部運作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37. 邱榮金,1992.9,〈日本的國會與派閥〉,台北:《問題與研究》31卷9期,頁30-45。
    38. 侯世傑,2002,《我國國會黨團協商機制之研究-以立法院第二屆至第五屆第二會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9. 前瞻政策中心,1992,《立法院黨政關係與議事協調》,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40. 洪莎嫚,2001,《國會功能運作之研究(從法制規範與實務操作談起)》,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碩士論文。
    41. 范佐雙,2002,《論立法院協商機制-以行政院客委會組織條例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張樹新,2000,《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高點文化。
    43. 許介鱗,1991a,《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44. 許介鱗,1991b,《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台北:黎明文化。
    45. 許劍英,1998,《立法審查論》,台北:五南圖書。
    46. 郭淑敏,1994.7,〈日本國會與美國國會之比較〉,台北:《日本研究雜誌》355期,頁26-28。
    47. 陳水逢,1985,《戰後日本政黨政治》,台北:中日文教基金會。
    48. 陳俊明,2001.5,〈民進黨的政黨關係初探〉,台北:《國家政策論壇》90年5月號,頁39-46。
    49. 陳希文,1996,《立法院組織法之研究-兼論國會改革之方向》,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陳春生,1996,《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台北市,月旦出版。
    51. 陳淑芳,2001.12,〈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國會內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頁49-60。
    52. 陳淑芳,2002.6,〈國會改革五法實施之成效與檢討〉,台北:《月旦法學》85期,頁26-41。
    53. 陳淑芬,1999.6,〈國會議事規範之規範形式〉,台北:《政大法學評論》 61期,頁87-108。
    54. 陳淞山,1992,《國會組織與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5. 陳淞山,1994,《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
    56. 陳聖堯,1986,《英國國會》,台北:商務。
    57. 陳翠蓮,2002.7,〈第五屆立法院政治生態分析〉,台北:《月旦法學》86期,頁62-72。
    58. 陳德禹,1980,〈論政治衝突〉,台北:《憲政思潮》49期,頁7-18。
    59. 陳鵬仁,1990.10,〈日、美、英、法、西德的國會制度〉,台北:《憲政論壇》,頁29-31。
    60. 陳鵬仁,1995.9,〈日本的國會〉,台北:《理論與政策》36期,頁39-53。
    61. 彭錦鵬等譯,1987.10,〈美國眾議院民主、共和兩黨黨團規則〉,台北:《中山社會科學譯粹》2卷4期,頁93-108。
    62. 曾濟群,2001,《國會立法與程序》,台北:台灣書店。
    63. 游雨鈴,1999,《國會黨團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 兼論我國立法院黨團》,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無黨聯盟,2002,《無黨聯盟組織章程》,台北:無黨聯盟。
    65. 黃麗香,1998,《國會政黨的組織誘因與立法團結:以第二屆立法院為例的探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66. 葛永光,2001,《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67. 雷飛龍譯,Giovanni Sartori著,2003,《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台北:韋伯文化。
    68. 雷飛龍,1991.4,〈英國國會黨鞭制度上〉,台北:《理論與政策》五卷三期,頁14-23。
    69. 雷飛龍,1991.7,〈英國國會黨鞭制度下〉,台北:《理論與政策》五卷四期,頁15-30。
    70. 雷飛龍,1993,《英國政治制度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71. 楊念祖,1987.10,〈英國下議院的守護者-議長〉,台北:《中山科學譯粹》2卷4期,頁51-56。
    72. 楊婉瑩,2002,《英國國會委員會之地位與角色》,台北:韋伯文化。
    73. 蔡勇美編譯,1979,《協商行為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74. 鄭明德,2001,〈論立法院黨團的法律意義與地位〉,《律師雜誌》,263:90-98。
    75. 鄭明德,2003,〈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的黨鞭制度〉,「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12月14日),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系。
    76. 鄭明德,2004a,〈淺談英國「影子內閣」〉,《立法院院聞》,32(6):56-63。
    77. 鄭明德,2004b,《一脈總相承:派系政治在民進黨》,台北:時英出版社。
    78. 鄭明德,2004c,〈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的黨鞭制度〉,《中華人文社會學報》,1:38-55。
    79. 鄭明德,2004d,《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組織形成、定位與結構》,2004台灣政治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元智大學。
    80. 鄧榮進,1993,〈美國國會的黨黨團結投票〉,台北:《美國月刊》8卷3期,頁89-98。
    81. 黎珍珍,2001.10.31,〈國會改革 換湯不換藥〉,台北:《中國時報》3版。
    82. 親民黨,2002,《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組織暨內部規範》,台北:親民黨立法院黨團。
    83. 蕭怡靖,2004,《我國立法院資深制度之探討-委員會遊走及召集委員資深度之變遷》,2004台灣政治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元智大學。
    84. 魏秋佩,1996,《國會黨團制度之研究─英、美、日三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85. 羅志淵,1982,《美國國會立法程序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86. 羅孟浩,1980,《英國政府及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87. 羅傳賢,1991.10,〈英國國會平民院委員會制度〉,台北:《立法院院聞》19卷10期,頁36-42。
    88. 羅傳賢,1991.9,〈英國國會平民院之組織〉,台北:《立法院院聞》19卷9期,頁44-48。
    89. 羅傳賢,2001,《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
    90. 羅傳賢,2002.12,〈立法計畫之基本原理〉,台北:《立法院院聞》30卷12期,頁71-78。
    91. 羅傳賢,2003.1,〈論立法與立法程序〉,台北:《立法院院聞》31卷1期,頁19-36。
    92. 羅傳賢,2002,〈法案審查程序與立法技術〉,台北:《月旦法學》,頁61-74。
    93. 羅傳賢、周萬來等,2002,《立法原理與制度》,台北:立法院。
    94. 關中,1992,《國會改造論》,台北:民主基金會。
    95. 關中等,1994,《立法院的危機與轉機-我們對修訂立法院組織法的看法》,台北:民主基金會。
    外文書目:
    1. Carole Pateman ,(1970) ,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 N.Y :Cambridge 。
    2. Harris Charles Wesley, (1995), "Congress and the Governace of the Nation's Capital" ,the Congress of Federal and Local Interests, Washington D.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
    3. Dahl, Robert A.,1984 ,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4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4. Davidson, Roger H., (1992),The Postreform Congeress , N.Y. : St. Martin's Press。
    5. Duverger, Maurice.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trans., (1954).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Methuen & Co.
    6. Fenno, Richard,(1973),Congress in Committees. Boston:Little, Brown.
    7. Habermas , Jurgen ,(2001),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
    8. Hall, Richard , (1996)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9. Hanson, H.& Malcolm Walls,(1990), Governing Britain-A Guide Book to Political Institutions. London: Fontana Press。
    10. Harold J. Laski,(1974),Parlimentary Government in England,N.Y. :Vikings Press。
    11. Heidar, Knut. and Koole, Ruud. 2000.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arliamentary party groups,” In Parliamentary Party Groups in European Democracies. ed. Knut Heidar and Ruud Koole. London: Routledge. pp. 4-22.
    12. HuntingtonS. P., (1996),"Democracy for the Long Haul",CA: Journal of democracy。
    13. Lin, Chia-lung.(1998). Path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14. Liu, Yih-jiun. (1991). The Election-Driven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5. Oleszek, Water J.,(1989)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Policy Process. Third ed.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6. Panebianco, Angelo, Marc Silver trans., (1988). Political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Rigger, Shelley. (1999). 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Democracy. New York: Routledge.+
    18.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 Roskin, Michael G. , 2000,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Prentice-Hall, Inc.。
    20. Saalfeld, Thomas. 2000. “Bureaucratis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mpetition: Parliamentary party groups in the German Bundestag,” In Parliamentary Party Groups in European Democracies. ed. Knut Heidar and Ruud Koole. London: Routledge. pp. 23-38.
    21. Smith, Steven S. and Chirstopher J. Deering.,(1990)Committees in Congress. Second ed.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網站:
    1.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網站(http:/www.crs.gov)搜尋日期:2005.05.20
    2. 美國參議院網站(http://www.senate.gov/)搜尋日期:2005.05.20
    3. 美國眾議院網站(http://www.house.gov/)搜尋日期:2005.05.20
    4. 日本國會參議院網站(http://www.sangiin.go.jp)搜尋日期:2005.05.20
    5. 英國國會網站(http://www.parliament.uk)搜尋日期:2005.05.20
    6. 英國工黨網站(http://www.labour.org.uk/home)搜尋日期:2005.05.20
    7. 英國保守黨網站(http://www.conservatives.com/)搜尋日期:2005.05.20
    8. 立法院網站(http://www.ly.gov.tw/index.jsp)搜尋日期:2005.05.20
    9.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搜尋日期:2005.05.20
    10. 民主進步黨網站(http://www.dpp.org.tw/)搜尋日期:2005.05.20
    外文新聞資料
    1. 自民党三役,2003.09.22,《読売新聞》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