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佳蓉 Chia-Jung Tai |
---|---|
論文名稱: |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Factors, Club Satisfa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ubs─Based on the Data from Tatung University. |
指導教授: |
劉若蘭
Liu, Ru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生 、社團滿意度 、課外學習核心能力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s, club satisfaction,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35 下載:1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相關因素,其中個人因素變項包括性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年資、社團擔任職務、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團滿意度包括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學校行政;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包括問題解決能力、思維創新能力、關懷回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反思探索能力。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編製「大學生參與社團之滿意度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大同大學參與社團學生289名為研究對象。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社團參與屬性、社團參與年資、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的大學生在社團滿意度有部份顯著差異。
二、不同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的大學生在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發展有部份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社團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方面:社員關係面向,社團屬性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工作挑戰面向,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為顯著的預測因素;組織經營面向,無顯著的預測因素;學校行政面向,社團屬性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社團滿意度方面,無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能力的解釋力介3.5%至7%之間。
四、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影響因素方面: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社團職務、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思維創新能力面向,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關懷回饋能力面向,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團隊合作能力面向,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為顯著的預測因素;反思探索能力面向,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整體課外學習核心能力方面,性別、社團屬性、每週參與社團時數、社員關係、工作挑戰、組織經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所有變項對於各能力的解釋力介47.6%至50.7%之間。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單位的建議包括:(一) 重視學生參與社團的
學習經驗;(二) 促進行政單位資源整合。對社團輔導單位及社團幹部的建議包括:(一)社團經營首重營造和諧的社員互動關係;(二)提升社團工作的學習與挑戰;(三)建立完善的社團組織與經營制度。此外,在後續研究上,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變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e gender, club nature, years of participation, position and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The club satisfaction includes member relationships, work challenge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include problem-solving, innovation, social concern and feedback, cooper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tudents of Tatung University who participating in clubs, data was collec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club satisfac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ubs” and analysed by t-test, ANOVA and multiple ag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club satisfaction among different club nature, years of participation and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2.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among different club nature, position and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3.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nfluencial factors on the club satisfac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lub nature of this study has predictive power on member relationships. The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is study has predictive power on work challenge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predictive variables on 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 club nature of this study has predictive power on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predictive variables on the whole club satisfaction. R2 is from 3.5% to 7%.
4.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nfluencial factors on th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are as follows:
The club position,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member relationships, work challenges,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problem-solving. The club nature,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member relationships, work challenges,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innovation.The gender, club nature, weekly hours of paricipation, member relationships, work challenges,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social concern and feedback. The gender, club nature, weekly hours of participation, member relationships, and work challenges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cooperation. The member relationships, and work challenges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reflection. The gender, club nature, weekly hours of the participation, member relationships, work challenges, and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udy have predictive power on the whol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core competencies. R2 is from 47.6% to 50.7%.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 institution, student activities office, and club cadre members are as follws: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clude: a.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club participation for students. b. Promoting resauces integration from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units.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ent activities office and club cadre members include: a. Building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among members. b. Promoting work challenge. 3. Establish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esented.
中文部分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璽惠(2008)。大學學生團體領導人道德兩難情境及其做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以一所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朝煌(2005)。大學生個人因素、個人經驗及校園環境知覺與能力感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希慧、王淑芳(2009)。 建構學生學習能力指標:以東吳大學結合學生e-portfolio為例。評鑑雙月刊,19。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5/01/1602.aspx
吳幼妃 (1977)。我國大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京玲(2011)。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架構之研究:分析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觀點。通識教育學刊,7,9-38。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2版)。臺北市:五南。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坤崇(2010)。大學核心能力與能力指標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90,107-122。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李南賢(1991)。企業管理。台北市:華泰書局。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雪莉(2008)。高失業年代,大學生準備度調查。天下雜誌,410,130-138。
周虹君(2003)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楊仕裕(2003)。大專校院社團活動執行參考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雍智(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洪升呈、辛麗華、李連宗(2009)。龍華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滿意度研究。文化體育學刊,8,69-80。
徐恆鑑(2011)。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珮華(2012)。大學生基本素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1)。第二週期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133015373848.doc。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2004)。恐怖生態?或一線生機?【高等教育品質民意調查發表記者會】。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www/news/20041101/news-931101.doc
張火木(2004)。課外活動與通識潛在課程關係之探討。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171-178)。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同廟(2007)。個人特質與領導能力之關係初探─以南部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幹部為例。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6,165-194。
張同廟、陳昭雄(2007)。組織溝通、工作滿意、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模式研究─以我國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幹部為例。弘光學報,52,145-174。
張同廟、魏婉婷(2007)。個人特質與領導能力關係探討─以南部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幹部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97-319頁)。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沂浴(2005)。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186,58-62。
張彥輝(2003)。營造一個學習型的社團---大專青年學子應當參與社團。學生事務,42(1),73-7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策略。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350-366頁)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雪梅(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行政與實務。載於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72-476)。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雪梅(2008)。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及其對學習成果的影響。載於高等教育質的提昇:反思與前瞻(頁257-288)。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張雪梅(2009)。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高教品質。載於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頁1-23)。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張雪梅、李育齊、陳新霖、葉昌智、盧欣宜(2011)。學生成功宣言。載於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書局。
教育部(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取自http://abner.jente.edu.tw/~vu84y93/SA/SA-develop_future.pdf。
教育部(2007)。96年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index.as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8)。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市:教育部。
梁朝雲(2006)。成就「世界公民、活力領袖」的學生輔導體系。95年度大專校院強化學生輔導體制研討暨觀摩會,南投縣:南開技術學院。
梁朝雲(2010)。以學務願景為本的課外學習能力指標之建立─以元智大學為例。學生事務,49(2), 17-43。
梁朝雲、陳新霖(2011)。環境促發了我的領導力-以社會改變模式探討大學校園環境對社團幹部領導力發展的影響。學生事務,50(4),25-61。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台北縣市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鴻志(2007)。屏東縣技專校院在職進修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永順(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昆仁(2001)。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環境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院校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6。
陳昭雄、林合懋、張同廟、潘怡君(2006)。影響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因素之探討—社團幹部與課指組師長認知態度之比較。弘光學報,49,13-36。
陳新霖、游淑惠及梁朝雲(2010)。大學院校社團經營認知與學習成效調查研究─以元智大學98學年社團幹部為例。學生事務,49(3),42-65。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森明(2010a)。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03/01/2690.aspx。
彭森明(2010b)。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台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曾明淵(2009)。台北巿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曾培祐(2011)。大學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 玉(2002)。團體活動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舉辦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教學」研討會,彰化市。
黃富順 (2001)。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1-2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毅英、周昭和(2000)。課外活動、非正式課程與全方位學習。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nywong/chi_jn/eca-lwl(f).doc
楊素卿(2006)。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國賜 (1992) 。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淑芬(2005)。元智大學社團評鑑制度及社員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
葉紹國、楊仕裕(2005)。大學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結合:通識教育、新生輔導、導師制度與作弊問題。載於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95-497)。台北市:高等教育。
詹麗珊(2000)。非營利機構之義工工作滿意度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4(5),29-49
廖運榮(2001)。明新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發展困擾因素之探討。明新學報,27,269-277。
趙婉君(譯)(2002)。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 (原作者:R. J. Light)。台北市:立緒。
劉若蘭(2006,12月)。大學生如何成功的學習?-從大學生對學習成果與學校的滿意度談教育品質的提升。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4。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wp-content/uploads/file/epaper/old/issue_4.pdf
劉若蘭(2007)。一所多元族群技術學院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
劉若蘭(2008a)。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多元能力之關係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長庚科技學刊,9,119-134。
劉若蘭(2008b,4月)。大學生對教育的期待、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學校滿意度之關係。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20。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wp-content/uploads/file/epaper/old/issue_20.pdf
劉若蘭(2009)。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發展之因果模式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秋季刊,12,3。
劉若蘭、楊昌裕(2009)。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9364-S200906)。台北市:東吳大學心理系。
劉源俊(2000)。大學教育與課外活動。載於社團學初論:大學、社團、人(頁1-3)。台北市:東吳大學。
劉麗娜(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時宜、馬淑卿、黃弘州(2011)。生涯歷程檔案中社會能力指標的建置與實踐—樹德科技大學經驗分享。評鑑雙月刊,31。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5/01/4378.aspx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玥米(2006)。國中童軍團長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魏宗淇(2012)。臺北市私立國民中學運動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羅中展(2002)。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387-400頁)。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羅文基(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省思。翰林文教雜誌,18。取自 http://www.wordone.com.tw。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Alderfer, C. P.(1969).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142-175
Astin, A. W. (1991).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New York:Macmillan.
Astin, A. W. (1999).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 518-529
Chickering, A.,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onyne, R. K. (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7), 394-397.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 (2009).Campus Activitie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Self-assessment guide.Washington, DC:Author.
Domer, D. E.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2600).
Donald, J. G. (1984). Quality indices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9(1), 41-52.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Gordon, D. G.(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 2 ) , 17 .
Herzberg,F.,Mausner, B., Peterson,R.O.,& Capwell,D.F.(1957). Job attitudes: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en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rper.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Chicago : Association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Cormick, E. T., & Ilgen, D. (1980). Industri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Engleword Cliffs.
Okun, M.A., & Weir, R.M.(1990). Toward a jud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1), 59-76.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401-426.
Rodgers, R. F. (2006). Current Trends and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ent affairs in the USA,發表於教育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之「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手冊。台北市。
Schuh, Upcraft, & Associates, (2001). Assessment practice in student affairs: An applications manua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velson, R. J. (2007).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responsibly: From history to an audacious proposal. Change, 39(1), 26-33.
Strange, C.C. (1996).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In S.R. Komives & D.B.,Woodard, Jr.,& Associates.(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244-26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erenzini, P. T., Pascarella, E. T., & Biliming, G. S. (1996).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 14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