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怡又 Yi-You WANG |
---|---|
論文名稱: |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 Effec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erged into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n ethnic cultural learning |
指導教授: |
李素馨
Lee, S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Banks多元文化教育 、新住民 、原住民 、族群接觸 、族群互動 |
英文關鍵詞: | Bank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mmigrant resident,, aboriginal,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ethnic inter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90 下載:1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有無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影響,以及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差異,並且檢視影響族群互動行為之影響因素,最後以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做為研究方法,於2012年9月至10月以桃園縣北區D國中與新北市南區T國中七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問卷為414份,回收率為92%,分析方式採用敘述性統計取得學生背景資料,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否、以及三個族群學生對於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之差異,最後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探討族群互動行為的影響因素。而質性訪談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於多元文化教育學習前後對於族群接觸、族群互動行為的看法,於2012年12月訪談10位學生。
主要研究發現為:(一)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有正面影響,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增加關於多元族群的文化內涵;(二)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接觸經驗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跟其他族群的接觸經驗比漢人及新住民來得好;(三)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較會與其他族群互動;(四) 性別在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五) 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有較主動的族群互動行為,因此可以在一般生活中增加族群之間的接觸,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活動,促進三個族群有較多的接觸合作機會;(六)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與自己不同族群的同學;(七) 若具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影響往後的族群互動行為;(八) 學生對於如何增加自己的族群文化認知學習表示可進行動態的活動及靜態的參觀展覽。
本研究建議:(一) 可以嘗試在課程中加入原住民或新住民的相關概念,讓學生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有基本認識;(二) 在一般生活中教師應增加不同族群的接觸經驗,教師可以設計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可以從學習經驗中去體驗不同文化的內涵;(三) 提供學生較好且機會多的族群接觸經驗,以增加族群間的互動行為。在後續研究方面:(一) 比較不同的學生年級及其他背景資料;(二) 加入不同的文化內涵;(三) 比較不同都市化程度,如城鄉、中心與邊陲地區學生多元文化族群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與群互動行為的異同。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erged into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following contents. (1) the student ethnic cultural cognitive learning , (2) the effects on student’s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and ethnic interaction , (3) the differences of three ethnic groups (Han race, aboriginal, immigrant resident)and gender in ethnic cultural cognitive learning,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nd (4) examine the impact of ethnic inter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ampl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D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nd T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In this researc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The qualitative method was conducted in interview 10 students in December 2012.The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conducted using questionnaire, a total of 450 surveys were distributed with 92% response rate which means 414 usable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first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 attribute of students. Also, t-test and one way ANOVA analysis a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thnic cultural cognitive learning,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and ethnic interaction. In addi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ethnic interaction.
The main findings: (1) the students' ethnic cultural cognitive learning have a positive impact, (2) three ethnic groups (Han race, aboriginal, immigrant resid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the contact experience of aboriginal is bett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3) three ethnic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thnic interaction, the aboriginal had mor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an others, (4) gend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and ethnic interaction, (5)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is the factor that influence ethnic interaction, the better experience the better interaction, (6) students often encounter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lassmates in their daily lives, (7) the contact experience affect students ethnic interaction in future,and (8) students can increase their own ethnic and cultural cognitions by dynamic activities and visit the exhibition.
The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1)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e can try to ad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boriginal or immigrant resident into the curriculum, so students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 (2) we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contact experience, teachers can desig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3) provide students the better and more opportunities of ethnic contact experienc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In terms of future work, further studies can (1)survey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students, (2) ad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boriginal and immigrant resident, (3)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scope.
中文部份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檢索日期2012/10/30)
2020桃園國際航空城教育計劃http://www.tyc.edu.tw/boe/main.php?menu_page=2020&city= ( 檢索日期2012/12/31)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33-68。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美秀(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覺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李美鶴(2008)。多元文化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北市一所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佩青(2010)。外籍配偶國中子女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一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余明仁(2012)。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增能與實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佩諭(2010)。台灣多元文化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以國內博碩士論文為例。研習資訊,27(6),65-77。
林秀蓉(2011)。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一以臺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市:學富。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市:高等。
林秋月(2000)。從高達美「我-你」關係談異文化婚姻的和諧關係-以台灣東南亞新住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慧玲(2010)。新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之調查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
胡珮玟(2002)。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映姿(2011)。繪本對於小學多元文化教育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亞意 (2010)。「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課程行動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陳美如、郭昭佑(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市:五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師苑。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作者:Banks,James A. & Banks ,Cherry A. McGee)台北市:心理。
陳冠華(2011)。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市:五南。
許少平(2009)。原住民族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張小秋(2010)。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張茂桂(2002)。族群、種族、民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163-186頁)。台北市:巨流。
張家蓉(2000)。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之態度一從族群面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素蓮(2010)。花蓮縣原住民重點小學「校本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添洲編著(2005)。學校本位課程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苑。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麗質(2008)。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族群關係之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策略實務。台北:教育部。
莊喻如(2011)。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連梓鈞(2011)。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黃政傑(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原作者:Lynch, J.)台北市:師苑。(原著出版年:1983年)
黃靖茹(2009)。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新移民子女族群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桂伶(2006)。台灣小學生看迪士尼「花木蘭」的文化認知-一個多元文化教育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湯梅英主編(2011)。消除省籍、族群偏見與歧視-多元文化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中央信託局受託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
楊荏棉(2011)。新制升學優待政策與都市原住民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立華(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榮貴、黃月純(2004) 。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魏麗敏(2008) 。新住民家庭生活適應及輔導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66-74。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
蘇祐磊(2009)。落地生根或落葉歸根:族群接觸與上海台商子女身分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顧書華(2011)。國中社會教科書多元文化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英文部份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Addison-Wesley.
Banks, J. A. (1994). Multietnnic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Banks, J.A., & Banks, C. A. M. (2010).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7th ed.). Boston: Allen & Bacon.
Bennett, C. I.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Bloom, B.S. (1954).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NY: Longman, Green
Epstein, S.E. (2010). ”Who are your Friends?” Complexiti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Urban Rev, 42, 39-57.
Simpson, E. J. (1966).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sychomotor Domain. Urbane, Illinois: Illinois University.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9).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