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羽涵
Liou, Yu-Han
論文名稱: 不同性別與世代對流行插畫女性人物年齡及情色度之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
The Difference Aesthetic Judgment, Preference Judgment & Pleasure Between Gender and Between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Female Figures in Popular Illustrations
指導教授: 伊彬
I, 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世代性別插畫女性人物情色度審美
英文關鍵詞: generation, gender, illustration, female figure, pornography degree, aesthe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時下以青少年為主要消費族群的當代動漫文化裡充斥著性感的女性角色,甚至流行童稚與情色相結合的「童顏巨乳」類型。在女性人物的年齡與情色程度之間似乎存在複雜的美感,本研究探討不同性別的成年人與青少年是否對於不同年齡與情色程度的女性人物有不同的美感評價。本研究設定刺激物為以女性為主角的流行插畫,按女性人物年齡與情色程度分類,以封閉式問卷作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40-55歲成人男女,及16-18歲青少年男女。參與者觀看刺激物並填寫問卷,得出資訊以量化統計軟體spss 13.0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內容清新健康,氣氛愉悅、傳達正面情緒的插畫最具美感;2.人物形象童稚純真或成熟嫵媚性感是最具美感的兩大女性人物類型;3.情色程度高的內容最難引發美感。4.青少年的評價普遍低落於成年人,青少年男性尤其低落;5.人物的年齡對於男性的審美評價有較大的影響,男性認為少年人物特別具有美感;而情色程度而言,只有重情色度使男性特別青睞。6.女性較男性對於人物年齡的審美評價差異不大,但女性仍然較男性認為童年人物及成年人物具有美感,尤其較男性更能欣賞成熟的女性人物。而對於輕情色度及中情色度的審美評價高於男性。

    This research studies how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genders make aesthetic judgment on female’s figures in illustrations. A 2 (generations) × 2 (genders) × 3 (pornography degree of figure) × 3 (figure age) experiment design was adopted. One hundred and five 40-55 year-old adults and One hundred and thirty five 16-18 year-old adolescents served as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le participants appreciate the high pornographic figures more than the females, and the females appreciate the light and the medium pornographic figures and the mature figures more than the males. The discrepancy of aesthetic responses between male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is larger than the females. The adults tend to make higher judgment to the stimuli than the adolescents.

    目錄 摘要………………………………………………………………………………………………………………………Ⅰ Abstract……………………………………………………………………………...Ⅱ 摘要....................................................................................................................................Ⅲ 目錄.....................................................................................................................................IV 圖目錄................................................................................................................................VII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3 第一節 性別與世代差異………………………………………………………………………………3 (一) 環境因素造成的世代差異......................................................................3 (二) 生理因素造成的性別與世代差異..........................................................4 第二節 有關對於女性人物的審美與偏好相關理論……………………………………5 (一) 演化機制控制下的標準女性美..............................................................5 (二) 文化與經驗控制下形成的性偏好...........................................................5 (三) 男性欲望的女性形象類型........................................................................6 (四) 對女性的審美與道德規範........................................................................7 (五) 女性對於女性人物的審視........................................................................9 第三節 情色程度的分級……………………………………………………………………………..11 (一) 情色的定義...............................................................................................11 (二) 出版品的情色分級...................................................................................11 (三) 電視與電影的情色分級...........................................................................12 (四) 網路情色分級............................................................................................12 (五) 廣告中的裸露程度或情色程度分級的相關研究................................12 第四節 流行圖象的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的相關研究………..........…..14 (一) 流行插畫的相關研究...............................................................................15 (二) 平面流行圖像的相關研究......................................................................15 (三) 動態影片流行圖像的相關研究..............................................................15 (四) 不同世代對流行影像的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三者間關係疏密的討論..............................................................................................................16 第五節 以女性為主題的圖像相關研究……………..........………………………..………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執行………………………………………………………………………..…………19 第一節 參與者…………………………………………………………………………………..…………19 第二節 刺激物……………………………………………………………………………..………………19 第三節 流程………………………………………………………………………………………………..21 第四章、 插畫數量的描述性統計………………………………………………………………………23 第五章、 插畫審美評價研究結果……………………………………………………………………..29 第一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大綱…………………………………….29 第二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性別×世代...........31 第三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情色度×性別×世代………...37 第四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41 第五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47 第六節 不同性別與世代的審美評價特徵………………………………...58 第六章、 插畫偏好評價研究結果……………………………………………………………………..66 第一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偏好評價判斷:大綱…………………………66 第二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偏好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性別×世代………68 第三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偏好評價判斷:情色度×性別×世代…………72 第四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偏好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77 第五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審美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84 第六節 本章小結…………………………………………………………………………………….…99 第七章、 插畫愉悅評價研究結果……………………………………………………………………..101 第一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大綱…………………………101 第二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性別×世代…...…103 第三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情色度×性別×世代……...…107 第四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111 第五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世代…...119 第六節 女性人物流行插畫愉悅評價判斷:人物年齡×情色度………….127 第八章、 流行插畫的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的比較………………………………138 第一節 以平均值分析三者間的差異………………………………………138 第二節 以變異數分析比較三者間的差距…………………………………145 第三節 以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所顯示的關係………………………….159 第四節 本章小結……………………………………………………………………………………….168 第九章、 研究討論…………………………………………………………………………………………….175 第十章、 研究結果與後續研究建議………………………………………………………………….180 參考文獻………………………………………………………………………………………………………………184 表目綠 表3-1各人物年齡與情色度組合下之27張刺激物.........................................22 表4-1不同人物年齡與情色度佔插畫總數之數量與比例……………………23 表5-1-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世代」四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0 表5-2-1「人物年齡」、「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2 表5-3-1「情色度」、「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6 表5-4-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2 表5-5-1各人物年齡與情色度的組合下性別與世代對審美程度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49 表5-6-1所有參與者審美評價平均值最高的3組刺激物……………………..59 表5-6-2所有參與者審美評價平均值最低的3組刺激物……………………..60 表5-6-3所有參與者審美評價平均值最高的9張刺激物……………………..61 表5-6-4所有參與者審美評價平均值最低的9張刺激物……………………..62 表6-1-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世代」四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6-2-1「人物年齡」、「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6-3-1「情色度」、「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6 表6-4-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6-5-1「人物年齡」、「情色度」、「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6-5-2各人物年齡與情色度的組合下性別與世代對偏好程度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100 表7-1-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世代」四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7-2-1「人物年齡」、「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7-3-1「情色度」、「性別」、「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7-4-1「人物年齡」、「情色度」、「性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7-5-1「人物年齡」、「情色度」、「世代」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 7-6-1各人物年齡與情色度的組合下性別與世代對愉悅程度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130 表8-2-1人物年齡與情色度各條件下性別與世代對審美評價、偏好、愉悅感受程度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158 表8-3-1不同性別與世代以「人物年齡」的角度檢視「審美-偏好」、「審美-愉悅」及「偏好-愉悅」之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162 表8-3-2不同性別與世代以「情色度」的角度檢視「審美-偏好」、「審美-愉悅」及「偏好-愉悅」之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166 表8-3-3不同性別與世代在綜合人物年齡與情色度的「審美-偏好」、「審美-愉悅」、「偏好-愉悅」之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表.........................167

    Bendura, A. (1977). 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台北: 桂冠。
    Berger, John(2005)。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台北:麥田。
    Buss, Daivd M. & Brnes, Michael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 559-570.
    Buss, David M. (1994). Th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American Scientist, 82, 238-49.
    Dasha(2006)。漫畫同盟-童稚的迷戀,動漫羅莉風。誠品好讀月報,69(9),94-95。
    Doidge, N.(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洪蘭譯)。台北:遠流。
    Hrdy, S. B.(2004)。母性(薛絢譯)。台北:新手父母。
    Kniffin & Wilson, (2004) The effect of nonphysical traits on the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Three naturalistic studie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5(4), 88-101.
    Kurzban, R. & Leary M. R. (2001).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Stigmatization: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Exclus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2, 187-208.
    LaTour, Michael S. & Henthorne, Tony L. (1993). Female Nudity: Attitudes Toward The Ad And The Brand, And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Comsumer Marketing, 10, 3, 25-32.
    LaTour, Michael S. (1990). Female Nudity in Print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rousal and Ad Response. Psychology & Marketing, 7, 1, 65-81.
    Louann Brizendine, M.D. (2008)。女人的大腦很那個(嚴麗娟譯)。台北:平安文化。
    Moir, A. & Jessel. D.(2006)。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洪蘭譯)。台北:遠流。
    Parry, V.(2008)。都是賀爾蒙惹的禍(蕭秀珊、黎敏中譯)。台北:商周。
    Peterson, Robert A. & Kerin Roger A., (1977) The Female Role in Advertisements : So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41(4), 59-63.
    Rhodes, G., Proffit, F., Grandy,J. M., & Sumich, A. (1998). Facial symmet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beauty.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5(4), 659-669.
    Roberts S. C., Littleb A.C., Gosling L.M., et al. (2005). MHC-heterozygosity and human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6, 213–226.
    Sax, M.D.L.(2006)。養兒育女調不同(洪蘭譯)。台北:遠流。
    Seligman, M.E.P.(2000)。改變(洪蘭譯)。台北:遠流。
    Severn, Jessica, Belch, George E. & Belch, Michael A. (1990). The Effects of Sexual and Non-sexual Advertising Appeals and Information Level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19, No. 1, 14-22.
    Singh, D. (2004).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1(1), 43-54.
    Singh, Devendra (2002), Female Mate Value at a Glance: Relationship of Waist-to-Hip Ratio to Health, Fecundity and Attractiveness. Neuro Endocrinol Lett, 23,81-91.
    Soley, Lawrence & Kurzbard, Gary (1986). Sex in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1964 And 1984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15, No. 3, 46-64.
    Solomon, Michael R. , Ashmore, Richard D. & Longo, Laura C..(1992). The Beauty Match-Up Hypoyhesis: Congruence Between Types of Beauty and Product Images i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 21, No. 4, 23-34.
    Strauch, B.(2005)。青少年的腦袋裝什麼(簡世華譯)。台北:久周文化。
    Tapscott, D (1998).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aw-Hall.
    Thornhill, Randy, & Gangestad (1994). Human fluctuating asymmetry and sexual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5(5),297-302.
    Wilson, David Sloan (2008)。演化的力量(李明芝譯)。台北:博雅書屋。
    王孟惠、伊彬(2005),高中學生年即與性別對於圖畫書插話風格偏好之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pp. 469-474)。台北:大同大學。
    王怡文(1998)。中國月份牌海報美女圖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南。
    王晢茗(2009)。青少年與成年人對於動態影像之審美判斷與眼球運動差異—以音樂錄影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伊彬(2008)。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世代間的美感和偏好。台北:Airiti Press。
    伊彬、王晢茗(2009)。青少年與成年人對於動態影像之審美判斷與眼球運動差異—以音樂錄影帶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4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設計研究所。
    伊彬、吳慧芳(2009)。台灣成人與青少年世代對於平面流行圖像的偏好-以酷卡為例。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pp.101-110)。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媒體創意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
    伊彬、林演慶、張琬琪,(2006)。流行文化圖像與台灣青少年的審美與偏好—互為因果的糾結,傳播研究簡訊,45,10-13。
    吳慧芳(2009)。台灣成人與青少年世代對於平面流行圖像的偏好與美感判斷-以酷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李玉瑛(2004)。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 ,33,1-49。台北:臺灣社會學會。
    沈淑綺(2000)。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台南。
    林芳玟(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11。
    邱愷新、王向華(2008)。日本成人A片,香港華人解讀-日本情色文化之土著化。媒介擬想JOOK5-日本情色/華人慾望。台北:遠流。pp. 31-52。
    邱魏頌正、林孟玉(2000)。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以日本流行商品為例。廣告學研究,15,115-137。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359-387。台北:揚智文化。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1-85。
    張玉佩、葉孟儒(2008)。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在網路相簿的權力探索。資訊社會研究,15(2008年7月),249-274。
    張婉琪(2007)。青少年與成人對於電視廣告之審美判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莊育秀(2006)。網路內容分級制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許朝欽(2004)。個人化服務應用於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2(December 2004),221-242。
    黃淮鱗(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楊人凱(1997)。「雜樸文化」新契機。動腦雜誌,225,80-82。
    楊勝雄(2005)。網際網路上色情資訊之管制措施對言論自由之限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葉金燦(2005)。摩登仙杜麗娜-廣告女性角色描繪與視覺訴求之跨文化研究。藝術學報,77,67-91。
    廖怡景(2008)。東洋情色影音/華人情欲消費-日本的情色影音產品在台灣竄流的社會文化景觀。媒介擬想JOOK5-日本情色/華人慾望。台北:遠流。pp. 134-148。
    劉羽涵、伊彬(2009)。不同性別與世代對流行插畫女性人物年齡及情色度之審美評價。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pp.525-534)。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媒體創意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系。
    蕭富峰(2009)。殺很大的宅廣告。工商時報,D4版,5月14日。
    蕭蘋(2003)。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臺灣社會學刊 ,30,135-164。台北:臺灣社會學會。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