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唐賢賓 Tang, Hsien-Ping |
---|---|
論文名稱: |
吾鄉樂音-《賴德和樂展》紀錄片 My Country Music – Documentary of LAI Deh-Ho Composition Concert |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Huang, Chun-Zen |
口試委員: |
許馨文
Hsu, Hsin-Wen 葉青青 Yeh, Ching-Ching 黃均人 Huang, Chun-Zen |
口試日期: | 2021/07/1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4 |
中文關鍵詞: | 賴德和 、臺灣音樂 、紀錄片 |
英文關鍵詞: | LAI Deh-Ho, Taiwan music, Documentary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觀察的模式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264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賴德和是現今臺灣音樂界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生涯自1967年的發表首部作品木管五重奏《六月的夢》至今已經歷超過半世紀,為臺灣近代音樂歷史,留下了多部經典名作。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自2013年起推出「臺灣音樂憶像」系列音樂會,聚焦於演出國內作曲家之代表性作品。由於賴德和捐贈其創作手稿至該館,促成了2020年10月8日《賴德和樂展》於國家音樂廳的演出。
筆者以紀錄片的手法呈現這場音樂會從彩排至演出的過程。透過與指揮、首席的訪談和樂團的排練,認識作曲家賴德和在交響曲《海神家族》與《吾鄉印象》裡,所賦予的臺灣音樂內涵。
LAI Deh-Ho is one of the most iconic composers in the field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music. His composing career has lasted over half a century since his debut of the wind quintet “The Dream of June”, composed in 1967. Lai has contributed prolific classic works for Taiwan’s contemporary music history. The Taiwan Music Institute at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has been holding a series of concerts titled “Taiwan Music Image” since 2013, focusing on presenting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Taiwan’s composers in recent years. Lai’s donation of all his manuscripts to the Taiwan Music Institute conduced to the “LAI Deh-Ho Composition Concert” at National Concert Hall on October 8th, 2020.
The researcher presented the entire concert, from its rehearsal to its formal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form of a documentary. Through the interview with the conductor, the concertmaster, and the rehearsal with the Orchestra, we can see how Lai rehearsed with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and we also see how he added the richness to Taiwan music through his symphony “The Mazu’s Bodyguard” and “My Country”.
一、中文專書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三民書局,2013。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INK印刻文學,2007。
侯志欽。《聲學原理與多媒體音訊科技》。臺北:臺灣商務,2007。
陳芝安。《一雙紀錄片的眼睛》。臺北:遠流,2019。
游素凰。《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臺北:樂韻出版社,2000。
賴德和。《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增訂版。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5。
顏綠芬主編。《臺灣當代作曲家》。臺北:玉山社,2006。
二、翻譯專書
Michael Rabiger.《製作紀錄片 第五版》(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王亞維,喻溟譯。臺北:遠流,2016。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 譯。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社,2014。
Sheila Curran Bernard.《紀錄片也要講故事 第三版》(Documentary Storytelling)。孫紅雲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Walter Murch.《剪接的法則》(IN THE BLINK OF AN EYE: A PERSPECTIVE ON FILM EDITING)。夏彤 譯。臺北:原點出版,2017。
三、學術論文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碩士論文,2011。
呂翊廷。〈臺灣當代安魂曲初探-以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與賴德和的《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
壯敏慈。〈《樂生聲年》-臺北市孔廟祭孔樂生習藝紀錄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林幗貞。〈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1980-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09。
林亮吟。〈賴德和打擊樂作品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
林妏瑄。〈賴德和作品《楚漢》之琵琶素材分析與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6。
周久渝。〈由《吾鄉印象》淺談賴德和的傳統素材交響化手法與多重音樂時間〉,《2019重建臺灣音樂史:臺灣新音樂的歷史見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20。
陳韻如。〈吳晟詩及其入樂現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美娟。〈吳晟及其現代詩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陳映璇。〈《聽,1967》-〈歐樂思-史惟亮檔案〉重返部落影音紀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莊效文。〈新視野的浮現:半世紀以來臺灣音樂創作的論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1。
黃文寂。〈紀錄片剪輯技巧探討與分析-以剪輯師陳博文剪輯之五部紀錄片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黃思婷。〈來自遠方的禮物-「歐樂思–史惟亮檔案」紀錄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曾思龍。〈工藝的影像,影像的工藝-傳統工藝紀錄片的思考與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1。
張瓊予。〈賴德和《悲歌》、《星星,花》之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20。
傅顯恆。〈賴德和的豎笛與鋼琴奏鳴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6。
楊宜樺。〈想像臺灣?臺灣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南管〉。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劉馨茹。〈「神明的匠師」在臺灣—現存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蔡良秀。〈啟發與傳承的藝術家—側寫賴德和教授〉,《2020重建臺灣音樂史:臺灣音樂的先行者-賴德和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21。
盧佳培。〈賴德和:舞劇《紅樓夢》音樂創作探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謝昀倫。〈Jonathan Kramer 的音樂時間理論於賴德和與楊聰賢作品分析之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1。
顏沛琳(顏佩如)。〈論賴德和的音樂藝術:民族主義、創作理念和現代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羅芳偉。〈賴德和《海神家族交響曲》之探討〉,《2019重建臺灣音樂史:臺灣新音樂的歷史見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20。
四、學術期刊、報紙
王慰慈。〈臺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No.20(2003):1-33。
李道明。〈從紀錄片的定義思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混血形式〉,《戲劇學刊》No.10(2009):79-109。
宋育任。〈1970~1980年代的「雲門舞集」與臺灣現代音樂:以賴德和《白蛇傳》、《紅樓夢》與馬水龍《廖添丁》為例〉,《藝術評論》No.36(2019):79-131。
林懷民、賴德和。〈花開時節 他們吟歌起舞〉,《PAR表演藝術雜誌》No.189(2008):90-94。
胡台麗。〈民族誌電影之投影:兼述臺灣人類學影像實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No.71(1991):183-208。
徐欣。〈音樂遺產及其當代性的影像敘事——記上海音樂學院首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中國藝術時空》No.6(2019):44-49。
黃雅蘭。〈解嚴後看臺灣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本土化現象〉,《關渡音樂學刊》No.1(2004):135-151。
趙嵐音。〈家、兩性關係與身份認同-陳玉慧的小說《海神家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4 (2013):67-84。
趙書峰。〈為誰書寫?誰在書寫?——談影像音樂民族志文本的建構問題〉,《藝術探索》No.1 (2019):65-70。
蔡明諺。〈吾鄉印象與鄉土文學:論七○年代吳晟詩歌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研究》No.4(2013):167+169-198。
劉桂騰。〈鏡頭是學者的眼睛——音樂影像志范疇與方法探索〉,《中國音樂》No.2 (2020):12-22。
賴德和。〈論樂殘箋之一-書被催成墨未濃〉,《音樂與音響》。No.2(1973):18-21。
______。〈論樂殘箋之二-路遠不須愁日暮〉,《音樂與音響》。No.3(1973)26-29。
______。〈論樂殘箋之三-莊生曉夢迷蝴蝶〉,《音樂與音響》。No.4(1973):62-65。
______。〈論樂殘箋之四-眾裏尋它千百度〉,《音樂與音響》。No.5(1973):36-41。
______。〈論樂殘箋之五-一種東風兩樣心〉,《音樂與音響》。No.7(1973):38-41。
______。〈中國當代音樂在哪裏?〉,《中國時報》。臺北:1976年10月13日。
______。〈我的音樂創作歷程〉,《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八十七學年度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999。
______。〈懷抱希望敢於作夢的年代-寫在《紅樓夢》封箱演出之前〉,《聯合報》,聯合副刊。臺北:2005年3月22日。
______。〈既富挑戰又璀璨多采的年輕歲月〉,《樂覽》。No. 94(2007):40-43。
駱婉禎。〈國臺交老團員訪談(二)—賴德和〉《樂覽》。No.181(2017):56-68。
顏綠芬。〈民族主義在音樂上的昔今〉,《美育》。No.207(2015):2-8。
顏沛琳。〈賴德和的民族主義理念和《鄉音系列》〉,《美育》。No.207(2015):47-54。
五、影音資料
(一)紀錄片
鄧勇星。(2011)。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白先勇:奼紫嫣紅開遍。
黃程瀚。(2020)。Netflix:初心。
Stephen Nomura Schible。(2018)。坂本龍一:終章(Ryuichi Sakamoto:CODA)。
Grant Singer。(2020)。尚恩曼德斯:一路走來(Shawn Mendes: In Wonder)。
(二)電視廣播、資料影片
NTSO照亮古典-音樂家-賴德和老師,跟大家一起來回顧「向日葵樂會」以及回首他自己的創作過程,2017年11月18日。http://www.family977.com.tw/index.php?route=choice/program_detail_song&choice_program_song_id=20885。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教育推動中心,《音樂能表現甚麼?》專題講座,2011年4月1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kyTZE4Grg
主題二來賓:國家文藝獎得主,用音樂書寫人生—賴德和,2017年4月2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Rz1XYF3YU
(三)網路資料
臺灣音樂羣像資料庫:音樂家名錄—賴德和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57&c=&t=1
國藝會:國家文藝獎第14屆獲獎藝術家—賴德和
https://www.ncafroc.org.tw/artist_detail.html?id=1272
用影像保護民族音樂,“不值得記錄”的日常是最珍貴的文化
https://www.yicai.com/news/100312245.html
首屆華語音樂影像志節暨國際音樂影像志展映
https://musicology.cn/institutes/institutes_9795.html
土地與歌:自由成長 | 首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四人談!
https://www.gushiciku.cn/dc_tw/20129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