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淑貞 Lu Shu Jen |
---|---|
論文名稱: |
運用仲裁制度處理大學學生事務紛爭之可行性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仲裁制度 、學生事務紛爭 、大學學生事務 、學生法庭 、學生獎懲制度 、學生申訴制度 、學生事務發展理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7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大學校園內出現的紛爭,範圍相當廣泛,如果我們從學生事務角度出發,則紛爭的對象主體大約涵蓋學生與學生、學生組織、學校相互間,在內容上則包含學習、生活或受教權益幾個面向;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並試圖建構大學校園內學生事務紛爭解決的正式機制,有關學生事務紛爭的研究,在主體上,當事人限於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在空間上以大學校園內紛爭事務為限;如果紛爭對象的一方牽涉到校外人士,或紛爭內容非屬校園內的爭議事項,則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疇。
本文相關文獻,諸如大學校園內各種解決紛爭的起因與內容、紛爭解決意涵、處理模式與比較、大學生的發展理論、現行大學校園內學生獎懲制度、學生申訴制度及學生法庭與學生事務紛爭處理的關係、仲裁的概念及法律分析,均係透過國內外相關學術論文、書籍、期刊及教育部、法務部與相關網頁資料整理而成;至於學生事務仲裁制度(包含學生事務仲裁辦法、學生事務仲裁委員會組織辦法)之設計,係研究者參酌我國「仲裁法」、「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規則」、「勞資爭議處理法」、「仲裁機構組織與調解程序及費用規則」、「台灣大學學生事務仲裁辦法草案」等規範,及仲裁制度相關法理與研究者實際參與學生申訴制度、學生獎懲制度的心得與經驗,加以研析而建構的參考模式。
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架構與步驟。
第二章「大學校園內的學生事務紛爭與處理」,先探討大學校園內學生事務紛爭的起因與內容,並檢視目前大學校園內紛爭解決的現況,同時透過紛爭處理模式的探討及大學生的發展理論,比較調解、斡旋、訴訟及仲裁等途徑介入學生事務紛爭的處理,最後探討學生獎懲制度、學生申訴制度制度及學生法庭的實施現況及與學生事務紛爭處理的關係。
第三章「仲裁概念」,先就仲裁的意義與起源演變加以陳述,並概述我國仲裁的發展與歷程,接著詮釋仲裁的特色、性質、原則及類型,再就仲裁的優缺點做介紹,期有助於仲裁概念的了解。
第四章「我國仲裁制度的相關規定與學生事務仲裁制度的應用」,針對我國仲裁制度可運用於學生事務紛爭處理的要項,作一詳細的法律性質評析,內容包含仲裁聲請與受理、仲裁人的選任與仲裁庭的組成、仲裁的審理和裁決以及仲裁判斷。
第五章「學生事務仲裁制度設計與實施」,依據我國仲裁法的精神與義理,參酌大學校園的環境,試圖設計一套可運用於大學校園的學生事務仲裁制度,內容包含:運用仲裁制度的疑慮說明、學生事務仲裁制度基本原則、學生事務仲裁制度設計與實施流程、試擬學生事務仲裁辦法與仲裁委員會組織辦法幾個部分。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針對本研究做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做為教育界在實務上處理大學校園內學生事務紛爭解決途徑與機制上的另一種思維的方向。
一、中文部分
丁偉峰(1999),淺論學生權利保障之演進與我國現況,搜神記,東吳大學社團人聯誼會刊,1期,頁6。
王令麟(1995),飛躍中的我國仲裁制度,台北:力霸文化出版。
古楨彥(2001),澳洲勞資爭議強制仲裁制度之研究-間論我國勞資爭議仲裁制度,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玉葉(2000),推動學校建立學生申訴制度,訓育研究,39卷2期,頁57-5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7),協調、調解、仲裁勞資爭議調處人員訓練教材(1)輯,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印行。
沈六(1998),社會學習論的道德發展觀與教育。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輯,頁27-66。
吳光明(1999),論仲裁庭之組織,仲裁第53 期,頁56-67。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台北:正中書局。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別冊公法學篇。台北:元照出版。
李義男(1993),訓導活動與學生權益之探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3輯,頁37-45。
李盈達(2002),工程仲裁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震山(1992),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150期,頁34-45。
何進財(1999),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策略與未來展望,訓育研究,38卷1期,頁1-10。
周宗憲譯(2001),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編著,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台北:元照出版。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鄉出版。
林合民(1988),校規之性質與學生懲戒程序,植根雜誌,4卷7期,頁277-293。
林至善(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社團負責人研習方案之運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75-94,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孟皇(2000),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之內部行為的程序保障,師苑鐸聲第17卷第4期,頁10-16。
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師大公民訓育學報,9輯,頁201-218。
林佳範(2002),從「訓導」(Discipline)到「發展」(Development)-淺論學生權利的概念,兩岸三地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頁12-25。
林佳範(2003),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頁102),台北:高等文化教育事業有限公司。
林佳範(2004),校園民主的深化?淺談「校園公投」的法律觀點,師大月刊3月號,頁10-14。
林威志(1997),我國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申訴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威志(1998),日本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申訴制度簡介。教育研究資訊,6卷5期,頁142-158。
林威志(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教育研究集刊,43輯,頁23-41。
林俊益(1994),我國商務仲裁制度之檢討,法務部商務仲裁制度研討會實錄,台北:法務部,頁32-41。
林俊益(1996),法院在商務仲裁之角色,台北:永然文化出版。
林國漳(1994),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書局。
林曉瑩(1994),商務仲裁人之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論文。
邱聯恭(1997),程序制度機能論,台北:作者出版。
柯志堂(2004),高等教育法制中關於學習自由之探討。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166-183。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許慶雄(1997),憲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輯,頁12-18。
張家洋、陳志華(1992),行政法基本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家洋(1993),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憲政(2000),勞資爭議中仲裁制度的理論與實務,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論文。
陳志華(1983),美國勞資仲裁。憲政時代,9卷1期,頁51-65。
陳秉華(1999),校園衝突化解的輔導策略相關文獻,中國輔導學會中區「師生衝突處遇工作坊」活動手冊,頁12-46。
陳新民(1991),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煥文(1994),國際仲裁法專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煥文(1997),論仲裁庭之組織,商務仲裁季刊,第47 期,台北:中華民國商務仲裁協會,頁21-26。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訓育研究,34卷1期,頁15-21。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師大公民訓育學報,5輯,頁20-25。
黃朝義(2002),交互詰問,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頁101-105。
黃達元(2001),海事仲裁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內涵,師範大學三民主義學報,20期,頁249-274。
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葉紹國(1996),道德推理中關懷導向與正義導向思考之區辨及其在中國社會實踐的特徵,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人際心態,台北:桂冠,頁264-313。
傅木龍(2000),跨世紀大學生學生事務工作發展與輔導,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工作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頁32-41
傅木龍(2000),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39卷2期,頁26-39。
項程華(2002),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頁130-136。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頁152-170。
湯德宗(2001),行政程序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出版。
楊宗仁(1984),從三種角度談大學生申訴權的問題,崑崙雜誌,31卷2期,頁20-24。
楊崇森(1984),商務仲裁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中央文物出版。
曾建元(2000),美國模範學生法之研究,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工作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頁121-126。
曾燦金(1994),論組織衝突之正反功能及其在學校行政管理之啟示,教育資料文摘,頁150-158。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期,頁23-26。
蔡志方(1993),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台北:三民書局。
謝瑞智譯(1993),橫川敏雄著,公正的審判,台北:商鼎出版。
關秉寅(1999),台灣社會民眾處理人際糾紛態度之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2卷,頁127-171。
戴華(2001),不同的道德聲音:姬莉根的關懷倫理與康德的道德觀點,台北:中央研究院。
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卷2期,頁25-32。
羅傳賢(1985),美國行政程序法論,台北:五南圖書。
羅傳賢(1997),行政程序法基礎理論,台北:五南。
羅傳賢(2002),程序正義與行政程序法,立法院院聞,30卷6期頁65-78。
藍瀛芳(1989),談仲裁人的資格問題,商務仲裁論著彙編,3冊,頁40-50。
藍瀛芳(1995),工程爭議仲裁,商務仲裁季刊,39 期,台北:中華民國商務仲裁協會,頁23-31。
藍瀛方(1995), 仲裁判斷的有效性與其效力, 輔仁法學,14期,頁14-19。
二、外文部分
Birch,I. & Richter,I.(eds.)(1990),Law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Law’,Comparative School Law,Oxford and et al,Pergamon.
Blacker,David,(2000),‘Proceduralism and the Orthodox Backlash against Students’Rights’,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8.
CLINTOCK,Mc.(1980),Discipline as a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n W.H.Morrill,J.C. Hurst & E.R. Oetting.(Eds.),p241-253.
Dannells,Michael,(1997),From Discipline to Development: Rethinking Student Conduct in Higher Education,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Volume 25, No 2,Washington,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Deutsch,M.(1973),Conflict: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In Jandt,F. E. (Ed.),Conflict Resolu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
Dewey,John (1915),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N. J.,Evans,D.S.,Forney(1998),Student development incollege: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p171-202.
Hill,C. E.,Thompson, B. J.,Williams,E. N. (1997),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5(4),p17-57.
Hocker,J. L.& Wilmot,W. W. (1991),Interpersonal conflict(3rd ed.),Wm.C.Brown Publishers.
Kreidler,W.J.(1984),How well do you resolve conflict? Instructor,p341-350.
Mack,R.M.& Snyder,R.C.(1973),The analysis of social conflict-toward an overview and synthesis.In F.E.Jandt (Ed.),Conflict Resolu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New York: Harper & Row,Publishers.
Minor,K.I.&Fox,J.W.(1997),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Illinois: Charles C,Thomas.
Orley Ashenfelter,Janet Currie,H.S. Faber & Matthew Speiegel(1992),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Dispute Rates in Alternative Arbitration Syatems,Econometrica,Vol.60,No.6.
Pring,Richard(2001),‘Education as a Moral Practi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Vol.30,No 2,p101-112.
Robert,E.M.Jr (1989),An analysis of conflict management in grade 3 through8,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Rosa,H. S. (1996),Urban classroom conflict:Student teacher perception,Ethnic integrity,solidarity,and resistance,Papper Presented at the 1996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New York,NY,April 8-12.
Verderber,R. F.& Verderber,K.S.(1989),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5th ed),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iling.
Wilson,Jeanne M.:(1996),‘Processes for Resolving Student Disciplinary Matters’,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Critical Issues in Judicial Affairs-Current Trends in Practice,Wanda L. Mercer eds.,No 73,Spring 1996,Jossey-Bass Publishers.
J.Barr Margaret, (2003),Legal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urth edition,p128-150,San Francisco: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