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秀治 HSIU CHIH LIN |
---|---|
論文名稱: |
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分析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Weeke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of Hsinchu Residents |
指導教授: | 鄭勝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新竹市民 、週休遊憩活動 、景點 、行為地理 、時間地理學 |
英文關鍵詞: | Hsinchu residents, weeke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scenic spots, behavioral geography, time geograph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4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分析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休閒與觀光理論、行為地理學理論及時間地理學之時空路徑,探討新竹市民近五十年來週休遊憩活動發展的脈絡,進而分析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主要景點、活動類型與活動偏好,並掌握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將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空間及類型,依週休時數的演進脈絡劃分為三個階段。週休一日時期(1966年以前),由於農業社會型態,一般新竹市民生活中尚以傳統農業社會的遊樂意識為主,遊憩活動常配合民間宗教信仰祭祀及廟會活動,真正出遠門遊憩的機會較少,而此時期較為新竹市民偏好的遊憩景點包括各大寺廟、動物園、青草湖及十八尖山等地,活動類型偏好散步、觀賞風景及寺廟參訪等活動。週休一日半時期(1966-2000年),週末休閒時間增加,新竹市民遊憩意願提升,且新竹市民的遊憩型態由日常生活圈擴大至區域性遊憩地區,且會考量住宿問題。此階段遊憩活動類型以觀賞風景、品嘗美食及自然攬勝為主,另有一些新興的活動如洗溫泉、打高爾夫球等。2001年行政院公告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該辦法施行以來,民眾的法定工時縮短為每週40小時,新竹市民也開始進入週休二日的階段,此時期的遊憩空間已遍及全台各地,以中、北部地區各縣市較密集。市民最偏好的遊憩活動類型仍為觀賞風景、品嘗美食及自然攬勝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週休二日實施後,有部份的新竹市民遊憩地點為境外,譬如週末往返港、澳大陸地區等。
造成新竹市民遊憩空間及遊憩活動類型差異持續性改變的主要因素為:一、個人與法定休閒時間的變遷;二、市民休閒活動相關景點之發展;三、社會、經濟條件及交通設施之變遷。
關鍵字: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景點、行為地理、時間地理學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Weeke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of Hsinchu Residents
ABSTRACT
Applying the leisure and tourism theories, behavioral geography and time geography,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weeke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of the residents in Hsinchu are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It examines, in three stages of allowed vacation length, the changed preference of the people a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time use pattern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ces visited.
Before 1966 when there was only one day off per week, most Hsinchu residents, while still in the midst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limited their outdoor recreation to a few popular scenic spots such as the Municipal Zoo, Grassy Lake, Mountain of Eighteen Peeks, and various local temples where people blended leisure with religious activities.
During 1966 – 2000 when one and half day off per week was the standard practice and income augmented, recreation impetus increased. The space of leisure activities expanded to outside of Hsinchu and overnight stay was expected for distant scenery and natural exploration. Tasting fine food, golfing, and bathing in hot-spring became popular.
Since 2001 when 40 working hours a week was legislated, especially after the government mandated the two days off for civil servants, the sphere of weekend recreation of Hsinchu residents has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whole island of Taiwan, with concentration to North and Central regions of course. Some people now even go abroad such as Hong Kong and Macau for a weekend.
The principle factors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causing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leisure practice of Hsinchu residents include: the increase of time and monetary budget, the developments of scenic spots within reach of the people, and social, economic, and transportation advances in Taiwan.
Key words: Hsinchu residents, weeke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scenic spots, behavioral geography, time geograph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博碩士論文:
左顯能(2000),觀光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論。
朱芳慧(1998),台北市公務人員遊憩空間行為之研究,台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江貞昱(1992),經濟發展中社經結構變遷與休閒活動方式關係之探討,政大社研所碩論。
吳素幸(1992),淡水鎮民日遊憩行為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李正萍(1991),從竹塹到新竹:一個行政、軍事、商業中心的空間發展,台灣師範大學碩論。
李玉芬(2001),綠島的區位與人文生態的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論。
李克定(1971),台北都會區遊憩系統規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論。
李 斌(1982),都市社會居民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李嘉英(1972),台灣地區遊憩設施系統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杜功華(2000),週休二日的企業對策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論。
林文杰(1979),新竹市人口之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林光雄(2001),「縮短工時」政策與企業因應對策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論。
林永吉(1980),都市居民休閒活動與遊憩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古亭區為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論。
林笑天(1993),科學工業園區休閒遊憩參與與阻礙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論。
林淑鳳(1996),我國老人休閒活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論。
邱雯玲(1989),湖濱觀光遊憩地理研究--以日月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卓姿旻(1998),淡水鎮觀光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周海娟(199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
金以蕾(1984),金門開放觀光的社會變遷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胡淑雲(1987),台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洪暄喻(2000),週休二日政策的影響研究─台北市政府的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論。
郭倩如(1997),文化活動與土地利用互動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台大地理所碩論。
黃介振(1998),高科技工業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黃玉容(1994),包籜箭竹筍野生採集與農業栽培活動的空間特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黃教維(2004),冬山河流域觀光遊憩資源的形構及其利用之時空特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陳水源(1985),我國發展觀光事業政策之評析-民國45~73年期間,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碩論。
陳瑋鈴(2004),台北市新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發展的時空特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陳鳳儀(1998),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張玳綺(1998),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制之評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論。
劉文菁(1993),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教研究所碩論。
劉宏裕(1996),戰後台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主題-,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論。
鄧時中(1989),新竹地區區域發展與城鄉互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歐家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活動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蘇一志(1992),墾丁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蘇一志(1996),恆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博論。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台北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戴彩霞(1986),烏來地區觀光遊憩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戴純善(1974),竹市地理特性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嚴登生(1998),新竹香山濕地永續利用的管理策略,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論。
楊勝博(1998),隔週休二日對國內旅遊參與型態影響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劍湖山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哲仁(1999),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 : 暨週休二日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論。
羅素卿(2002),老人休閒喜好及其影響因子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論。
2.期刊與專書
內政部(1989),如何策定「台灣地區發展國民休閒生活計畫」報告。
行政院經建會住都處(1989),台灣地區各生活圈居民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
行政院經建會住都處(1995),民國83年台灣地區國民生活調查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96),台灣地區戶外遊憩政策之研究,pp.18-28。
行政院主計處(1986),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88),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96),臺灣地區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2002),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結果。行政院主計處。
內政部營建署(1990),台灣地區現階段休閒發展計畫報告,pp.14-15。
行政院經建會住都處(1995),民國83年台灣地區國民生活調查報告。
交通部觀光局(1999),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交通部觀光局(1989),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
交通部觀光局(1998),都會區觀光遊憩資源發展機制規劃研究。
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1989),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第一期規劃期中報告,pp.3-7。
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1988),全省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
台灣省主計處編印(1986),台灣省民眾休閒及旅遊活動概況調查報告。
台灣省主計處編印(1987),台灣省民眾休閒及旅遊活動概況調查報告。
戶外遊憩學會(1991),台灣之休閒相關大事紀要,戶外遊憩研究,4(1),pp.65-90。
王方聖(1998),日本的週休二日制。日本研究雜誌306,pp.38-41。
王鴻楷、劉惠麟、李君如(1993),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之發展趨勢及策略建議,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第3期,pp.1-23。
王 垠(2000),談休閒輔導—以週休二日為例—,輔導通訊第66期,pp.8-12。
王一中(2000),公務人員實施週休二日之規劃與展望及其所造成之影響,人事月刊,第31捲第5期,pp.52-55。
古宜靈、辛晚教(1997),休閒文化活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0卷第1期,pp.17-42。
朱大鎔(1985),觀光政策,交通部觀光局。
朱志宏(1996),「如何實施週休二日制」,初版,台北,銓敘部委託研究。
李明宗(1994),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嘉英(1983),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觀光遊憩系統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李琇玉(1999),「國內旅遊活動影響之研究」重要研究結果摘要,中國統計通訊10卷9期,pp.2-25。
李銘輝(1992),野柳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與活動適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五卷,第二期,pp.71-102。
辛晚教(1988),台灣地區觀光遊憩資源及資源開發政策回顧與展望,交通部觀光局主編,觀光事業專論選集,pp.827-886。
何金巡(2000),縮減工時與公務員全面周休二日對臺灣總體經濟的影響,主計月報,第539期,pp. 43-53。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爭論與台灣實證-新竹科學園區個案研究。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宣導策略之研究,師大書苑。
林晏洲 (1987),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畫,第13期,pp.107-140。
林衡道(1977),台灣勝蹟採訪冊,台灣省文獻會。
林進財、黃美玉(2000),台灣地區隔週休二日國內旅遊區隔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五卷,第二期,pp.1-20。
林振賢(1990),日本週休二日制政策。工商雜誌38(2),pp.78-83。
洪雲霖(2000),週休二日與休閒運動,人事月刊,第30卷第6期,pp.22-38。
洪雲霖(1998),日本實施週休二日制經驗評析。人事行政119,pp.31-35。
新竹市政府(1990),新竹市統計要覽。
新竹市政府(1997),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
新竹文獻委員會(1954),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八景第017號。
經建會(1983),台灣地區觀光遊憩遊憩系統之研究。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6),pp.203-242。
彭懷恩(1890),台灣政治變遷40年,自立晚報。
陳國川(1996),台灣地名辭書,卷18-新竹市。
陳水源(1980),觀光遊憩計畫論,九章文化事業公司。
陳水源(1980),觀光遊憩規劃概論,文化大學觀光系。
陳水源譯(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九章圖書公司,台北。
陳水源(1987),觀光、遊憩計劃論,台北:淑馨。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
翁加禧(1998),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高雄:復文。
郭韻鑫(1956),新竹縣八景十二勝,新竹縣立圖書館印行。
曾國雄、李銘輝(1989),台灣北部地區觀光遊憩資源的空間分布與遊憩需求空間系統,師大地理學研究第13期,pp.247-270。
張石角(1988),遊憩資源之評估,戶外遊憩研究,1(4),pp.19-30。
張長義(1988),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之研究
張春興(1977),心理學概要,東華書局,pp.122-16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
顏月珠(1988),戶外遊憩研究統計方法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2),pp.3-23。
鄭永青(1997),週休二日制對觀光相關產業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pp.28-32。
鄧 磊(1995),週休二日與工時制度的變革,中國勞工,pp.44-45。
鄧 磊(1997),探索週休二日與工時制度,中國勞工,pp.44-45。
曾碧淵(1998),週休二日制與休閒時代來臨之影響及因應(一)(二)(三),勞 工之友,第567、568、569期。
傅 禎(1998),隔週休二日實施後的省思,勞工行政,第118期,pp.38-41。
劉錦桂、邱士榮(1993),影響遊憩區選擇之地點特性與遊憩利益因素及其關係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1:2,pp.101-117。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休閒遊憩行為。
台灣大學園藝系(1998),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
楊文燦﹑黃琬珺(1994),遊憩問卷調查中問項選擇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2),pp.13-24。
楊宏志(1989),旅遊選擇與阻礙。台北:淑馨出版社。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游輝禎(1985),台灣觀光遊憩地區開發之研究,中興大學都計所碩論。
游星輝(1986),觀光政策與法規,交通部觀光局。
劉玉蘭(1997),「政府部門規劃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制之分析」,人事月刊,第148期,pp.39-49。
劉修祥(2000),觀光導論。台北:揚智文化。
鄢武誠(1997),「週休二日是大勢所趨」,勞資關係月刊,第16卷,第8期,pp. 454-457。
鄭玉瑞(1998),週休二日改變國民生活與產業經營形態,中國勞工,pp.6-9。
鄭嘉琳(1997),「週休二日─他們有經驗」,勞工行政,第116期,pp.59-61。
鄭月遂(1995),「我對大陸實施週休二日新制的評估」,中國勞工,第946期,pp.18-21。
鄭健雄、陳昭郎(1998),台灣休閒農場市場區隔化之探討,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pp.191-204。
蘇一志(1996),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析:1950~1995年,台灣大學地理學報第21期,pp.39-64。
賴金端(1997),論週休二日制的影響。台經月刊20(11),pp.9-53。
盧雲亭(1999),現代旅遊地理學。臺北:地景出版社。
謝水森(2003),昔時的新竹觀光休閒景點之回憶,竹塹文獻,卷26,pp.36-42。
謝佩君(1998),「推動週休二日制-談贊成與反對聲浪之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9期,pp.50-53。
蕭新煌(1991),休閒、遊憩與自然觀光若干社會學的觀察,勞工之友雜誌pp.6-9。
二、西文部分
Aldskogius,H.(1977)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Swedish Case Study of Recreational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Cognition,Economic Geography 53,pp.163-183.
Bammel, G., & L. L.Burrus-Bamme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th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Bongguk, K.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leisure preferences.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San Antonio, October, 87.
Bunting, T. E. and Guelke, L.(1974), Behavioural and Preception Geography :A Critical Apprais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9(3), pp.448~462.
Carlstein, T.(1982),Time Resources,Society and Ecology,Lund Studies in Geography,Ser.B.Human Geography No.49,pp.444.Christaller,W.(1955),Beritrge zu einer Geographie des Fremdenverkehrs,Erdkunde,4(1).
Cosgrove, Isobel & Richard H. Jackson(1972),The geogra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Hutchinson and Co. (Publishers) Ltd (London).
Crawford, D. W., E. L. Jackson & G. C. Godbey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13,309-320.
Crawford, D. W. & G. C. Godbey (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119-127.
Geoffrey Godbey(1990),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3rd edition.,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Duncan,D.J. (1978),Leisure type:Factor analysis of leisure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0,113-125。
Jackson, E.L. & Henderson, K. A. (1995), Gender-based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7,31-51。 Gographie des Fremdenverkehrs,Erdkunde,4(1),pp.1-19.
Gold,J.R.&Goodey,B.(1983), Behavioral and Peceptual Geograph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7,pp.544-586.
Gold ,John K. (1980),“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6-43..
Goodey,B.& J.R.Gold,(1986),Behavioral and Perceptual Geography:From Retrospect to Prospect,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9,pp.585-595.
Gould,P.(1975),Acquiring Spatial Information,Economic Geography 51(2):87-99.
Gunn, C.A.(1994) ,"Tourism Planning:Basics, Concepts, Cases-3rd ed", PP.3-5, Washington:Taylor & Fra.
Henderson, K. A., M. D. Bialeschki , J. L.Hemingway, J. S.Hodges, B. D Kivel & H. D.Sessoms (2001),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orna,J.L.(1989),The leisure component of the parental ro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3),228~241.
Jackson,E. L. & M. S. Searle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Society and Leisure,8,693-707.
Jackson,E.L.(1988),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10,203-215.
Jackson,E.L. & E. Dunn (1988),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31-45.
Jackson,E.L.(1993),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129-149.
Johnston,R.J.(1981),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imited,p.282.
Kay,T. & G. Jackson (1991),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3,301-313.
Kim, S.K., Scott, D. & J.L. Crompton(1997),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al involvement, commitment, and future 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ird watch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9(3),320-341.
Kelly, J.R. (1973), Three measur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5 (1), 56-65.
Kelly, J.R. (1990),Leisur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Kleiber,D. et al.(1986).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Vol.18,No.3,PP,169-176.
Kozak,M.(2002),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s.Tourism Management,23,221-232.
Kyle, G. T., J. D. Absher & A. R.Graefe (2003),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 fees and spending preferences. Leisure Science, 22, 33—50.
Lavery,P.(1974),Recreational Geography,pp.21-50.
Lloyd,R.E.(1976),Cognition,Preference,and Behavior in Space: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Linkages,Economic Geography,Vol.52,pp.241-253.
Maw, R. (1969),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isure model. Official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32, 924–935.
Michael,J. M.,M. Y.Susan & A. M. Francis(1992),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 Accessibility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 Implications for Recre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4(2),PP. 157-170.
Murphy, P.E.(1985),Outdoor recreation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Murphy, P., M. P.Pritchhard & B. Smith(2000), 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er percep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Vol.21,pp.43-52.
Mitchell,L.S. & R.V.Smith(1985),Recreational Geography :Uncentiry and Prospect,Professional Geographer,37(1):6-14.
Mitchell, L.S.& P.E. Murphy (1991) "Geography and Tourism" 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
Neulinger,J.(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Charles. C. Thomas.
Owens,P.L (1984),Rural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8(2):157-188.
Pearce,D.G.(1979),Towards A Geography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6(3):245-272.
Pond,M.P. & V.S.Santana (2000).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Is it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women’s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2(4): 457-472.
Ragheb, M. G., & R. L. Tate, (1993). 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 61-70.
Thomas,Charles C. (1985),Constraints on leisure , Springfield, IL ,pp.289-317.
Walmsley, D.J. & G.J. Lewis (1984), Behavioral Approaches,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