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逸婷
論文名稱: 方以智通雅同族詞研究
指導教授: 姚榮松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方以智通雅同族詞因聲求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詞族學為近代語言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清代方以智《通雅》一書不同於以往雅書之體例和內容,並提出「因聲求義」之訓詁理論,為語言學史上的重要創見,方氏利用聲音的關係探求語詞之源,賦予詞族研究新的方向和意義,其訓詁方法結合了右文說、聲訓法以及利用校勘比對求得詞族,多精闢之見解,影響清儒甚深。本論文以歷史比較語言學方法,研究《通雅》中訓詁之詞條,分析其上古聲韻關係、意義關係,繫聯同族詞近一百五十組,藉以窺探明末清初時詞族研究之規模與價值。《通雅》詞族的語音類型以音同、音轉為最多,共一百四十九組,佔所有同族詞百分之七十,相當符合詞族以聲韻相同相近為發展的演進;詞族中除音同之外的乃以聲母旁鈕、韻部旁轉、對轉為最多,也十分合乎語音發展的情況。方以智《通雅》之同族詞研究之貢獻,乃是清代考據學的一個開端,論其規模而言雖不及之後王念孫《廣雅疏證》之大,但在內容深度上卻不亞於王氏,且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對於聲音研究的闡發,以及在材料上、方法上的創新和繼承,影響之後的王念孫、段玉裁等人,在詞族學史、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理論和方法 1 第三節前人研究的成果 9 第二章方以智行述及其《通雅》概說 16 第一節方以智之生平、家學與著述 16 第二節《通雅》的成書背景與版本流傳 22 第三節《通雅》訓詁之因聲求義理論與實踐 26 第三章《通雅》所反映的同族詞分析 42 歌部 42 月部 47 元部 48 脂部 56 質部 61 真部 62 微部 63 沒部 63 諄部 65 支部 68 錫部 70 耕部 71 魚部 77 鐸部 82 陽部 85 侯部 87 屋部 90 東部 90 宵部 95 藥部 99 幽部 100 覺部 102 冬部 103 之部 104 職部 113 蒸部 115 緝部 117 侵部 120 怗部 121 添部 121 盍部 126 談部 127 謰語 128 第四章《通雅》同族詞音轉規律分析 132 第一節語音關係類型 132 第二節聲轉規律 142 第三節韻轉規律 145 第五章《通雅》同族詞意義規律分析 149 第六章《通雅》同族詞研究的價值與不足 155 第一節方法上的建樹…………………………………………………..155 第二節《通雅》同族詞與《廣雅疏證》同族詞之比較……………………..165 第三節餘論……………………………………………………………..174 參考書目 175

    ◎古籍:
    (漢)劉熙《釋名》台北:廣文書局 1987.5
    (宋)《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出版社 2002.2
    (宋)丁度《集韻》(附索引)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6.11
    (明)方以智《通雅》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9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1987.7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 台北:世界書局 1985.11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2004.4

    《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出版社 2003.3

    ◎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

    二畫: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回顧 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0.9

    四畫: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谷風出版 1987.6
    《中國現代語法》(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2002.2
    《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11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03.6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4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11
    《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2000.12
    《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8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五畫: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8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中國文字學會主辦《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白兆麟《新著訓詁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6

    六畫: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4.5

    七畫: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10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6.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6
    李如龍《漢語應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2004.10
    《中國語言學百年論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2004.11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3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04.5
    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2006.1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北京:三聯書店 2004.8

    八畫:
    竺家寧《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8.12
    周法高《上古音韻表》台北:三民書局 1973.9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4.1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合肥:黃山書社 2002.6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6
    周祖謨《爾雅校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12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下冊台北:藝文出版社 2004.11

    九畫:
    姚師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學生書局 1991.3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8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書局 2003.9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003.1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2000.3

    十畫: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4.2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9
    徐超《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8
    徐興海《廣雅疏證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12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6
    高文達《新編聯綿字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4
    徐通鏘《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11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8.1
    《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3
    《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7.1
    桂詩春、寧春岩《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8
    馬學良《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10

    十一畫:
    陳新雄《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1
    《廣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2004.11
    《訓詁學》(上)台北:學生書局 1999.9
    《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9
    《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5.9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香港:三聯書店 2001.5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上)(下)北京:北京傳播學院 2002.9
    《音韻訓詁與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2004.8
    張希峰《漢語詞族三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3
    《漢語詞族叢考》成都:巴蜀書社 1999.6
    《漢語詞族續考》成都:巴蜀書社 2000.5
    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7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中華書局 2002.5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
    張清常《語言學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1.1

    十二畫:
    黃侃 箋《爾雅音訓》台北:藝文出版社 1988.3
    游汝杰、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9
    黃晉書《漢字字原篇》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5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4
    十三畫:
    董同龢《語言學大綱》北京:中華書局 1964.5
    《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1944.12
    葉國良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發行 2003.12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 2000.8

    十四畫:
    齊瀘揚、陳昌來《應用語言學綱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4
    趙元任《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6

    十五畫:
    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9.10
    劉又辛《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

    十七畫:
    龍宇純《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出版社 2000.11

    十九畫:
    藤堂明保《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11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3

    二十畫:
    蘇寶榮、武建寧《訓詁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5.2
    竇秀艷《中國雅學史》山東:齊魯書社 2004.9

    二十三畫: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9

    ◎國外翻譯著作:
    (瑞典)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11
    (法)馬伯樂《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2005.1
    (法)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1

    ◎博、碩士論文:
    姚師榮松《上古漢語同源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6
    黃學堂《方以智切韻聲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1
    全廣鎮《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6
    陳聖怡《切韻聲原十二統音系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11
    鐘明彥《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之轉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 2005.7
    劉娟《方以智語言學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5.4
    蔡言勝《通雅語文學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2002.5

    ◎ 期刊論文:(按年代順序)
    戴建華:謰語說略 固原師專學報第51期 1994
    石云孫:《通雅》雅學的輝煌 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 1997
    劉福根:歷代聯綿字研究述評 語文研究第63期 1997
    袁雪梅:試評方以智對謰語及聯綿詞的研究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 1998.7
    朱冠明:方以智《通雅》中的因聲求義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1999.3
    袁雪梅:從《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詞研究 天府新論第1期 2000
    田恒金:談方以智對同源詞的研究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 2000
    周遠富:方以智《通雅》與歷史語言學 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 2002.12
    楊建忠、賈芹:方以智《通雅》因聲求義的理論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 2003.7
    李慶立、崔建利:通雅訓詁學價值述評 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6期 2003.11
    朱冠明:方以智《通雅》謰語考 辭書研究第4期 2003
    牛云龍:試論方以智通雅的訓詁學成就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 2003.12
    楊建忠:方以智《通雅》因聲求義的實踐 黃山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 2004.2
    楊建忠、夏永聲、白俊芳:方以智《通雅》對清代學風的影響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 2004.2
    袁津琥:試論《通雅》命名之由及其在雅學史上的地位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 2004.7
    周遠富:《通雅》與考古、審音 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 2004.9
    牛云龍:試論方以智的志學精神與方法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 2004.12
    牛云龍:論《通雅》的音韻學成就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2006.3
    陳瑩、牛云龍:《通雅》的現存版本及其性質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 2006.4
    孫宜志:《通雅》在漢語方言學史上的地位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 2006.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