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瑞鴻 Chen, Jui-Hung |
---|---|
論文名稱: |
伏流‧異變‧人類世─陳瑞鴻水墨語彙的跨媒材空間詮釋 Underground Stream • Variation •Anthropocene ─A Study of Cross-Media Field by means of the Ink Art-Related Languages by Chen Jui Hung |
指導教授: |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
口試委員: |
謝其昌
Hsieh, Chi-Chang 何堯智 Ho, Yao-Chih 蔡文汀 Tsai, Wen-Ting 孫翼華 Sun, Yi-Hua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
口試日期: | 2021/07/27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水墨語彙 、跨媒材 、裝置空間 、變 、伏流 |
英文關鍵詞: | Ink Art-related Languages, Cross-Media Field, Installment Space, Transform, Underground Stream |
研究方法: | 實驗設計法 、 行動研究法 、 參與觀察法 、 個案研究法 、 主題分析 、 內容分析法 、 文獻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26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8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陳瑞鴻水墨創作作品與其思想運作過程為論述標的,分析個人水墨創作美感之形塑。回歸傳統水墨媒材使用墨、紙、布料、毛筆……作畫的經驗,並透過老莊哲學、易經思想的閱讀,探討當今水墨創作模式的自由與多元之下,仍有其獨特於西方的精神性與美感追求,並論述純化為水墨語彙為個人創作所用,不受限於傳統水墨媒材之採用與否。
這份創作研究中,第一章換位思考觀眾以何切入點認知水墨,因而開展此研究;第二章探討環境的變動與質變,作為個人創作關心的主題與啟發的背景,並分別討論自然之變動與人為的異變;第三章時空的片段與其社會性,就各種時間與空間概念進行探討,並將作品視為藝術家具高度理想性的列斐伏爾之「再現空間」層次;第四章則論述筆者透過造境與空間處理,談「變」與空間的多孔性,並於第五章進行個別作品分述。第六章結論則具體認為,當前水墨不以樹立經典自滿,無論作為畫種或文化價值看待,水墨藝術欲持續新生與代謝,皆有具體回應當代社會環境與觀眾需求的必要。
筆者認為,傳統哲學思想經常關心「變」的主題,在各種「變」之中,皆回歸到順應天道、與自然學習的價值觀,這與水墨繪畫源自生活所見、生活痕跡的啟發不謀而合,整個水墨藝術的核心概念,應為敬天內省的價值觀。透過水墨媒材其力量運作潛藏於表面或不可見的精神,啟發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
而在當代社會由西方資本和全球化宰制下的社會,生活背景已和以往相去甚遠。當今社會的變動,多來自於人類的自負,製造出許多異於常規的變動違抗自然運行的道理,為筆者所稱為「異變」。變動因人而起,也帶領全球共同走向衰亡的危機。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how an individual shapes their esthetic sensibilities for ink art creation through the related creations by Chen Jui Hung and its ideation. Specially, we found that, even though ink art field nowadays embraces creative freedom and diversity in such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creators are still chasing different senses of spirit and beauty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figure out the potential of adopting ink art-related languages for personal creations without the traditional ink art medium,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creation process for ink art panting by means of ink, paper, cloth, Chinese writing brush, etc., and referred to Laozi and Zhuangzi’s literatures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discussion parts of this study are Chapter 1-6: Chapter 1 I try to have empathy for the audienc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had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background of thinking about the audience’s perception of ink painting. Chapter 2 probed into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variations; Chapter 3 discussed a variety of concepts for time and space, under the prerequisite that artwork belongs to the concept of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by Henri Lefebvre; Chapter 4 expounded the porosity among variations and spaces by creating environment and handling with space; Chapter 5 explained each creation 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 of Chapter 6 specifically believes that current ink painting is not complacent about establishing classics. Whether it is viewed as a kind of painting or cultural value, if it is to continue to be reborn and metabolized, it is necessary to specifically respon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In our viewpoint,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ers tend to show interest in variations-related topics. Regardless of the cause, process and result, every kind of variations complies with the value of Chinese philosophers – follow the heavenly rules and learn from the nature, which echoes with the core of ink art paintings – capture what you see and feel in real life. In simple terms, the ink art medium could be regarded as a key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he world.
The modern society is led by capitalism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globalizati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totally different than the past. Most of the changes nowadays originate from humans conceit, resulting in many alternations that conflict with nature. We regarded such changes as “Variations”. Variations arise from the actions taken by human,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fe of us and the globe.
一、 古籍
(周)老聃,〈老子道德經上篇八章〉,《老子》,《古逸叢書景唐冩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春秋戰國)莊周,〈南華眞經卷第六〉,《莊子》,《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三國)王弼,〈易˙繫辭下〉,《周易》,《四部叢刊景宋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漢)賈誼,〈新書卷第一〉,《新書》,《四部叢刊景明正德十年吉藩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唐)魏徵,〈天體 卷十九志第十四〉,《隋書》,收入《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劉克,《詩説》,《宋刻本》。
(宋)朱熹,《周易本義》,《宋咸淳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宋)蘇軾〈東坡集卷二十〉,《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元)施耐庵《水滸傳》,《明容與堂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九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清)張英〈君臣一 卷二百四十二人部一〉,《淵鑒類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倪濤,《六藝之一録 卷二百七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華希閔,《廣事類賦 卷十三》,《清乾隆二十九年華希閔刻本》,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二、 專書
中央銀行《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台北市:中央銀行,2010。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2003。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05。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林宏璋,《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市:典藏藝術家,2005。
高千惠,《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20。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地性」》,台北市:唐山,1996。
孫 壽,《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下》,台北市:龍圖騰文化,2020。
翁啟惠,《氣候變遷:證據與肇因》,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15。
陳齡慧,《意象及時間的晶體 德勒茲哲學與電影》,高雄市:高雄復文,2011。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折》高雄市:巨流,2018。
劉仁慶,《中國書畫紙》,北京市:中國水利水電,2007。
蔣 勳,《美的沉思 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市:雄獅圖書,2003。
三、 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亞騰,〈實驗水墨藝術中的材料運用及影響〉《漢字文化》,2020年06期。
吳宥鋅,〈台灣當代水墨未來發展初探─從藝術市場的近況分析〉《藝術研究學報》第9卷第1期,2016。
李友煌,〈主體探詢 墨色輪轉,世代喧囂的當代水墨〉《藝術認證》,第75期,(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7。
李思賢,〈當代水墨發展的反思與再釐定〉《藝術認證》,第75期,(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7。
郭恩慈,〈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五/六期,新北市:輔仁大學,1998。
楊維任,〈從國際氣候政治看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國會季刊》45:4=528,(台北市,立法院), 2017。
陳瑞文,〈德勒茲的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互為的來龍去脈〉《現代美術學報》第21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05。
張寬、趙鵬,〈水墨裝置全息藝術情感的交互研究〉《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學報》,2020年。
劉梅琴,〈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現代藝術的世俗化〉《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7期,新北市:輔仁大學,2009.7。
(二) 論文集論文
潘美樺、楊裕富,〈運用敘事設計思維解析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台灣建築學會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第二十七屆,台北市:台灣建築學會,2015/05。
(三) 博碩士論文
王可剛《中國畫從文人傳統水墨到現代水墨的“語言轉向”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
莊連東,《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象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博士學位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
陳建發,《疏離˙延異─當代水墨化的黑白語彙創作探索》,(博士學位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
陳瑞鴻《疏離的同類―從都會視覺形象談到現代人疏離感的創作提問》,(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真真,《後現代碎形觀─美國新表現繪畫體現在社會心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
蔡文汀,《多重並置與跨界擴延 複合型態水墨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6。
簡佑任,《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碩士學位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
四、 翻譯書
Gerard Delanty著,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台北縣:韋伯文化) ,2009。
John Briggs & F. David Peat著,王彥文譯,《渾沌魔鏡》,(台北市:牛頓),1993。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許瑞宋譯,《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 ,2018。
西蒙˙路易斯(Simon L. Lewis)、馬克˙瑪斯林(Mark A. Maslin)著,魏嘉儀譯,《人類世的誕生》(台北市:積木文化) ,2019。
提姆•克雷斯維爾(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 ,2006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著,葉齊茂、倪曉暉譯,《日常生活批判》,(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18。
馬爾庫塞(Marcuse,H.)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上海市:上海譯文),2006。
威廉˙格納奇諾著,劉興華譯,《一把雨傘給這天用》,(台北:遠流),2006年。
寇特˙布里列頓(Kurt Brereton)著,郭書瑄譯,《超台灣》(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
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西莉亞˙盧瑞(Celia Lury)著,要新樂譯,《全球文化工業 物的媒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隆納˙萊特(Ronald Wright)著,達娃譯,《失控的進步》(新北市:野人文化) ,2007。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台北市:麥田) ,2018。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雅馨譯,《液態現代性》(台北市:商周),2018。
五、 畫冊
白適銘,〈界域˙借喻─「象限化」與當代水墨的身分指涉〉《界域 借喻 當代新象限水墨展》,(台中市:大象藝術空間),2015。
白適銘,《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新北市:采泥藝術),2018。
吳宥鋅,〈INK ART STYLE 當代異質媒材的水墨形式化〉《INK ART STYLE》(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2021。
柯偉國,《島嶼˙他方 台港水墨的地景建構》(台北市:大觀藝術空間),2019。
廖仁義,〈莊連東水墨藝術的土地與視域〉《彩轉2018莊連東創作展專輯》(彰化市:彰化生活美學館) ,2018。
六、 網路資料
to pass the buck https://elt.rti.org.tw/todays-phrase/to-pass-the-buck/ (2020/09/25檢索)。
Christopher Columbus | Native Americans | One Word | Cu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TXRDtYzYc&feature=emb_logo
( 2020/11/25檢索)。
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BBC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4810290 (2020/11/15檢索)
王昱程,〈前衛運動的身體檔案—記2016台北雙年展《在伊凡.瑞娜的每日改變的持續計畫後(1969–70),再度改變的連續計畫(2016)》〉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3579 (2020/10/25檢索)
全球化,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8C%96 (2020/10/25檢索)。
李書旆,〈多孔、變異、新座標—記台南「城市傳說」展覽〉,《AOFA.TW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網址: < https://aofa.tw/?p=1829>(2021/05/28日檢索)。
吳季璁,〈WIRE SERIES 鐵絲網系列〉《吳季璁》http://wuchitsung.com/archives/94 (2020/11/25檢索)。
宋李成寒林平野圖,〈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網址: 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267 (2021/05/25日檢索)。
《星際效應》的科學事實與想像(含圖3-1、3-2) https://myptt.cc/article/movie/M.1415713939.A.A1D (2020/11/27檢索)。
洛神賦,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7%A5%9E%E8%B5%8B#/media/File:Goddess_of_luo_shui.jpg (2021/04/22檢索)
時間知覺,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2%E9%96%93%E7%9F%A5%E8%A6%BA
(2021/03/09檢索)。
超新星,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6%96%B0%E6%98%9F (2020/11/15檢索)
強化以河川伏流水作為台灣乾旱危機的調適策略選項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224 (2020/09/25檢索)。
徐建國,〈102 年台灣圖書館書畫立軸的裝幀保存〉,網址: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311413392562.pdf (2021/05/19檢索)。
黃海鳴,〈台北當代藝術館 穿孔城市展覽介紹〉 (2021/05/28檢索)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7%A9%BF%E5%AD%94%E5%9F%8E%E5%B8%82
碎形藝術與大自然、及碎形典故。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495747
(2020/11/29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51272 (2020/11/16檢索)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19183
(2020/11/16檢索)
典藏品 鄉原古統,《台灣山海屏風-能高大觀》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3396&ddlLang=zh-tw (2020/11/30檢索)
聖家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5%AE%B6%E5%A0%82
(2020/11/29檢索)
臨界點乾燥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B4%E7%95%8C%E7%82%B9%E5%B9%B2%E7%87%A5%E6%B3%95/6502761 (2020/12/30檢索)
傅啟倫,〈台灣缺水救星 伏流水工程 CP值最高的多元取水方式〉http://www.ecf.com.tw/tw/article/show.aspx?num=5754&teg=%E8%B6%A8%E5%8B%A2 (2020/09/25檢索)。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水資源教育3-2水資源開發;3-2-5伏流水〉
https://www.wrasb.gov.tw/CustomPage/WaterCollect.aspx?no=21&pno= (2020/09/25檢索)
張軒哲,〈藝術創作「墨池」孳生蚊蟲? 台中港藝中心要作者抽水換沙/水墨畫家陳瑞鴻反對空殼展示 清大教授批「把你改姓好不好」〉《自由時報》網址: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10623> (2021/05/26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