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家聿 Lin, Chia-Yu |
---|---|
論文名稱: |
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畫風的新變—陶冷月繪畫研究 New Style of the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A Study of the Ink Paintings by Tao Leng Yue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4 |
中文關鍵詞: | 陶冷月 、海派 、月景山水 、引西潤中 |
英文關鍵詞: | Tao Leng-Yue,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 moon landscape, Western painting, Japanese paint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9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7 下載:8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海上畫派的新變趨勢始於十九世紀中期,初以花鳥題材為主軸,至二十世紀前期開始回溯山水題材,在當時復興山水畫的理念下,企求汲取外來文化以跳脫清末以來稱之為正統山水畫的四王風格。當時提倡改革的思想家有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魯迅(1881-1936)與蔡元培(1868-1940)等人,主張融匯中西的美學思想,在此一社會氣氛之下,促使許多畫家們紛至歐洲或日本學習西洋繪畫與日本畫。
陶冷月為二十世紀初期,上海畫壇嘗試改革傳統山水畫風的畫家之一。他並未如大部分的畫家們一樣旅外學習,而是留在中國潛心鑽研中國傳統繪畫,過程中習得的不僅是傳統繪畫的皴法與構圖佈局的經營,更為重要的是汲取了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在陶冷月的畫風裡,可以看到對中國傳統圖式的援引,以及傳統漢學的學養。他不僅透過詩與畫的結合,傳達了其創作的精神與思想,也積極汲取了西方與日本繪畫的營養,開創出獨特的新畫風。
筆者透過分析陶冷月的作品,探討其新變的畫風,發現陶氏作品與日本「狩野派」、「圓山派」、「秋田蘭畫」、「琳派」與「浮世繪」的圖繪關係,以及與西方「寫實主義」與「印象派」的關聯。筆者並進一步論述並分析陶氏受到日本圖繪的結構與元素,以及西方繪畫的概念與技法的影響。在此一基礎之上,陶冷月進而將之融入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與書法,形塑了其不同於傳統畫風的新風格。
Starting the new trend of the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 began from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artists were used to focus on subjects of bird-and-flower. It w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ainters began to represent landscape painting again. Under the idea of reviving landscape painting at that time, painters were eager to absorb external cultures to create new styles to distinct from the orthodox school, so called “Si Wang(四王)”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many scholars such as “Kang You-wei” (康有為 1858-1927), “Liang Qi-chao” (梁啟超1873-1929), “Lu Xun” (魯迅1881-1936), and “Tsai Yuan-pei” (蔡元培1868-1940), advocated to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s with western aesthetics. As the ideological trend, this idea encouraged many painters went abroad to Europe or Japan to learn western painting and Japanese painting.
Tao Leng-Yue was one of artists of the Shanghai painting circles who were very keen to create new styles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he didn’t follow other painters who left for studying abroad, he studie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 China instead. He learned not only the technique of brushwork and the composition, but also the literati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In the styles of Tao Leng-Yue’s paintings, we could see that he adopted diverse form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o represent his cultivation of Sinology. He found a way to create new styles by not only combining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but also keenly deriving nutrient from Western and Japanese painting.
The researcher explores Tao’s new styles through analyzing his paintings and finds the interesting relation between Tao Leng-Yue’s paintings and Japainese paintings schools such as “Kano school”, “Maruyama School”, “Akita Ranga”, “Statsu and kren School” and “ukiyo-e.” The researcher also finds that Tao’s painting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Western paintings such as 〝Realism and Impressionism. The researcher goes further to discuss how the composition and elements of Japanese paintings and notion and technique of Western painting to effect on Tao Leng-Yue’s paintings. As a result Tao Leng-Yue could integrate elements of western and Japanese paintings with poetry and calligraphy of Chinese tradition to represent his new style of paintings distinct from traditional paintings at that time.
一、 中文
(一) 文獻史料
于安瀾(1960),《畫論叢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原祈,《雨窗漫筆》,收錄於《美術叢書》(1936),初集, 第二輯。
石濤(清代)、俞劍華編(2007),《石濤畫語錄》,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周亮工(清代)、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1963),《讀畫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俞劍華編(2004),《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荊浩(五代)、鄧以蟄校編(1963),《筆法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紙帳銅瓶室主(鄭逸梅)(1937),〈星社文獻(一)〉,收錄《永安月刊》(1944),第57期,頁30-31。
紙帳銅瓶室主(鄭逸梅)(1937),〈星社文獻(三)〉,收錄《永安月刊》(1944),第59期,頁26-27。
盛叔清輯(1985),《清代畫史補編》,臺北:明文出版社。
陶冷月自傳手稿(1956),,收錄於《陶冷月年譜長編 上》(2013),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康有為(1918),《萬木草堂藏畫目》,上海:長興書局。
張鳴珂(清代)、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1988),《寒松閣談藝瑣錄》,卷六,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楊逸(清代)、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89),《海上墨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薛福成(清代)、鍾叔河編(1985),《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二)專書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1),《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6),《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市: 上海書畫出版社。
水中天、郎紹君編(1999),《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下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中秀編(2005),《黃賓虹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震、徐伯陽合編(1994),《徐悲鴻藝術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朱孔芬(2002),《鄭逸梅筆下的文化名人》,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朱金樓、袁志煌(1987),《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偉銘(2010),〈高劍父繪畫中的日本風格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偉銘(1999),《高劍父詩文初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佩衡、于非闇編(1960),《芥子園畫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谷流、彭飛合編(1999),《林風眠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姚全興(2000),《陶冷月藝術評傳》,上海:上海書畫書版社。
姚夢谷(1981),〈民初國畫的革新運動〉,收錄《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藝術史組》,第1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頁 587-600。
姜德溥(1990),〈林風眠—中國現代派繪畫的先驅〉,收錄於鄭朝編《林風眠研究文集》,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俞平伯,〈子愷漫畫跋〉,收入豐華瞻、因琦編(1988),《豐子愷研究資料》,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郎紹君(2003),《中國名畫家全集 陶冷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郎紹君(2003),〈陶冷月生平與藝術〉,收錄《古道西風高劍父、劉奎齡、陶冷月: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畫家融合中西的求索》,廣西美術出版社,頁189-217。
郎紹君(1988),《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高劍父(1989),《我的現代國畫觀》,台北:華正書局。
莊素娥(1999),〈二十世紀初中國美術的西化革命〉,收錄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1901-2000 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頁 51-91。
貢布里希(E.H.Gombrich)著,雨雲譯(2005),〈永遠的革新:19世紀〉,收錄《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
高居翰(2013),《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三聯書店。
陳兆復(1986),《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陶為衍,〈蔡元培美學思想對陶冷月的影響〉,收錄陶為衍編著(2005),《陶冷月(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陶為衍(2013),《陶冷月年譜長編 上下》兩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楊秋林編(2005),〈林風眠畫語錄—論印象派的繪畫〉,收錄《林風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蔡元培、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1983),《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裔萼(1999),《徐悲鴻畫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鄭逸梅(1988),〈我與陶冷月的友誼〉,收錄《逸梅隨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盧輔聖編(1993),《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豐子愷,〈畫中有詩〉自序,載豐陳寶(1990),《豐子愷文集・藝術卷四》,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曼碩(1957),〈國畫與素描〉,《美術研究》,02期,頁46-52。
石守謙(2006),〈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的雅俗抉擇〉,《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期,頁151-188+192。
衣若芬(2014),〈瀟湘八景:東亞共同母題的文化意象〉,《東亞觀念史集刊》第六期,頁35-55。
任大慶(2010),〈融合中西 以情寫景—劉海粟繪畫創作雙楫〉,《藝術學研究》2010年,第2期,頁536-538。
李麗芬(2000),〈民初國畫改革論與寫實主義〉,收錄《議藝份子》,第3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頁 102-120。
李兆中(2005),〈豐子愷與竹久夢二〉,《文藝研究》2005卷,第3期,頁112-121。
周芳美(2014),〈1920、30年代上海藝壇對於中西融合畫風新國畫之評論(上)〉,《美術學報》,第2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頁15-25。
姚全興(1998),〈陶冷月:「近代畫家革命巨子」〉,《鐵道師院學報》,第15卷第5期,頁55-59。
姚全興(1997),〈陶冷月藝術論〉,《上海大學學報》,第4卷第4期,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頁62-67。
韋宏,〈記國畫藝術家陶冷月〉,蘇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4),《蘇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
俞劍華(1935),〈中國山水畫之寫生〉,《國畫月刊》,第1卷第4期,上海:上海中國畫會,頁71-75。
高階秀爾著、楊明鍔譯(1988),〈日本明治時代洋畫發展所反映的東西衝擊〉,《現代美術》21期,頁50-59。
楊婉瑜(2009),〈論陶冷月「新中國畫」在民初國畫改革之定位〉,收錄《議藝份子》第13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頁1-24。
(四)報章雜誌
〈藝術界消息〉,《申報》1926年7月7日。
〈將有新菊譜出現——陶冷月寫生〉,《申報》(1923),11月14日。
陶冷月(1928),《國畫之新的研究》,《青年進步》,第116期,頁43-48。
陶冷月(1948),〈國畫的研究〉,收錄於王扆昌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美術年鑑》,上海: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
陶冷月手稿(1926),〈觀松山氏之新日本畫〉,刊於《星報》(1926年8月)。
陶冷月手稿(1926),〈安樂宮與江小鶼論畫〉,刊於《明星日報》(1933)錦繡谷欄目。
梁啟超(1922),〈美術與科學〉,《晨報副刊》,4月23日,頁1-2。
琴川石公(1928),〈論冷月畫〉,載常熟《自由日報》(1928年1月7日)。
頌堯(1929),〈文人畫與國畫新格〉,《上海婦女雜誌》,頁45-47。
蔣吟秋(1928),〈吳門讀畫記〉,載《時報》(1928年2月15日)。
蔡元培,〈在北大畫法研究會之演說詞〉,《北京大學日刊》,1919年10月25日。
蔡元培(1917),〈以美育代宗教說〉,《新青年》,第3卷第3號。
鄭逸梅(1940),〈名人識小錄―陶冷月中西合璧之署名〉,收錄《永安月刊》,第19期,頁14。
鄭逸梅,〈黃賓虹與陶冷月的友誼〉,香港《大公報》,1963。
鄭逸梅(1996),〈陶冷月與新中國畫〉,收錄香港《大成》,第150期,頁43-46。
鄭逸梅(1934),〈畫的動靜〉,刊於《申報》(6月29日)。
(五)學位論文
丁利芳(2008),《從《人散後》探豐子愷早期的古詩詞漫畫》,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
李金鳳(2011),《清末民初外來文化的傳入及對海上畫派的影響》,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
蔡佳蔳(2010),《晚明「沒骨山水」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二、 外文
Richard M. Barnhart (班宗華)(1992),〈閃耀之河:宋畫中的瀟湘八景〉(Shining Rivers: 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in Sung Painting),《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45-95。
〔日〕鶴田武良(1993),〈陶冷月について——近百年来中国絵画史研究三〉,收錄《美術研究》,第 358 號,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頁 22-30。
三、 圖錄
(一)中文
李琳(2003),《沈周書畫集》,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郎紹君(1998),《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中國畫(五)》山水 上,人民美術出版社。
郎紹君(2003),《中國名畫家全集—陶冷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郎紹君(2000),《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叢集—陶冷月》,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袁春榮(1983),《劉海粟中國畫選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陶為衍編(2005),《陶冷月 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陶為衍編(2015),《光風霽月 陶冷月畫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萬峻池(2005),《畫壇巨匠—海派33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賀寶銀編(1992),《海上四任精品》,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虞暉(2003),《文徵明書畫集》,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臺灣大學美術史集刊編輯委員會(2001),《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期。
盧輔聖(2001),《海上繪畫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錢君匋(1991),《中國名畫家作品粹編 趙之謙畫集》,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嶺南畫派紀念館、嶺南畫派研究室合編(1991)《高劍父畫集》,廣西:新華書店。
(二) 日文
〔日〕內田洸、池田芙美、柴橋大典合編(2016),《小田野直武と秋田蘭画》,サント—美術館。
〔日〕長井裕子(2011),《川瀨巴水—栃木からの旅路》,栃木:那珂川町碼頭広重美術館。
〔日〕福田訓子(2013),《広重と巴水—日本の風景》,岐阜:中山道広重美術館。
(三)網路資料
西方藝術風格 印象派繪畫(臺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4-broadcast.htm(2016.12.20)
浮世繪のアダチ版画https://www.adachi-hanga.com/ukiyo-e/category/31(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