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汪伯軒
論文名稱: 陳立夫與戰時中國高等教育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1
中文關鍵詞: 陳立夫戰時教育戰時高等教育戰時教育平時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立夫,中華民國史上最長任,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教育部長。在陳氏長達七年的任期中,他一面力主穩定高等教育體系,堅持「戰時教育平時化」方針,以聯合遷移、實施戰時救濟等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戰區學校與師生;一面依照戰時國家戰爭與建設的需要,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學校體系、分佈位置、課程內容等進行改革;同時也配合國家總動員的工作,在戰區與大後方的大專院校實施各種徵調與動員活動,對鞏固與發展國家的高等教育,陳立夫有極重要的貢獻。
    然而陳立夫為確保國民黨政權的鞏固,他利用戰時大環境的困難,以經費控制、人事安插、師資審查、實施訓育等方式,來增強國民政府對各高等院校與大學師生的控制,這些措施也使陳立夫備受抨擊,在當時與日後均爭議不斷。
    為能更深入與持平觀察陳立夫在戰時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現,本文以相關的政府檔案、報刊雜誌、時人回憶等資料,首先探討陳立夫在戰時出任教育部長的因素與功能,再論及陳氏力主「戰時教育平時化」方針的意義與背景,最後依照陳立夫主要的施政主軸拯救—改造—動員三大工作依序進行討論,試圖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前言……………………………………………………………………………1 第一章 戰爭、政治與教育:三民主義教育的制訂與變化 第一節 從動員到常規:三民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9 第二節 國難教育的實施:三民主義教育的實施與困境………………26 第三節 陳立夫出任教長與「戰時教育平時化」方針的提出…………51 第二章 救助與管制:對「正常」高等教育體制的維繫 第一節 覆巢之下:戰爭初期日本對高等教育的蓄意破壞………………………………………………………………………………71 第二節 對高校的拯救與控制:「聯合大學」的出現與功能………………………………………………………………………………87 第三節 寓爭取於救濟:戰時貸金、公費與互助社制度的實施考察………………………………………………………………………………107 第三章 改進與調整:國家對高等教育全面的涉入 第一節 戰時大專院校的國立化運動和教員入黨運動……………………123 第二節 對高等院校體質的調整:大專院校的專門化與生產化………154 第三節 「文化租界」的收回:陳立夫對大專院校課程內容的主張與調整………………………………………………………………………………188 第四章 招致與動員:陳立夫與青年工作的展開 第一節 陳立夫與「戰區教育」工作的推展………………………………215 第二節 「平時化」與「動員化」:戰時高等教育中的動員政策………249 五、結論………………………………………………………………………279 附錄……………………………………………………………………………289 徵引書目………………………………………………………………………294 附表目錄 表1-2-1:1932~1937年度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學系數與文實類比例表………………………………………………………………………………35 表1-2-2:1931~1937年度全國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人數與文實科別表………………………………………………………………………………36 表1-3-1:1925-1945年陳立夫擔任的黨、政、軍主要公職………………………………………………………………………………55 表2-1-1:戰爭初期上海十四所大學損害詳細情形表………………………………………………………………………………78 表2-1-2:戰時歷年財產損失統計表………………………………………………………………………………80 表2-1-3:戰時大專院校直接損失統計表…………………………………80 表2-1-4:1936~1945年度專科以上學校校數與學生數統計表………………………………………………………………………………81 表2-2-1:戰時各聯合大學籌組與遷移一覽表……………………………91 表2-3-1:1936與1937年專科以上學校教職員與學生數比較表………107 表3-1-1:抗戰前後大專院校概況比較表…………………………………124 表3-1-2:戰時國立大學佔全國大學比例表………………………………124 表3-1-3:各省私立大專院校改國立概況與時間…………………………129 表3-1-4 戰時各改制國立大專院校校長人選與相關決策變化表………140 表3-2-1:抗戰期間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概況表……………………………156 表3-2-2: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文、實類、師範學院數量表………………157 表3-2-3:1936-1945年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文、實類科學生數表………157 表3-2-4:抗戰期間成立之國立省立獨立學院、專科學校表……………158 表3-2-5:1942年至1944年大學、師範、農工學院輔導中等學校一覽表168 表3-2-6:建教合作委員會關於專科以上學校設科設系與國防生產建設機關聯絡議案表…………………………………………………….…………………172 表3-2-7:資源委員會及附屬機關選用各大學1943年年度畢業生服務情況表………………………………………………………………………………182 表3-3-1:1943年11月教育部審訂大學用書概況…………………………205 表4-1-1:「戰地失學失業青年招致訓練委員會」所屬訓練機構歷年收訓人數統計表…………………………………………………………………………231 表4-1-2:戰區教育經費預算數與全國教育經費預算數比較表…………235 表4-1-3:1940~1943年教育部冀魯戰區戰教人員遇難概況表…………236 表4-1-4:戰時從事戰區教育工作遇難人員名單及其概況表……………239 表4-1-5:戰時專科以上學生招致人數與全國專科以上學生人數比較表…248 表4-2-1:專科以上學校學生體育標準考試表……………………………255 表4-2-2:各大學選派成都航空委員會員生人數表………………………265 表4-2-3: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因逃避徵召而遭開除處分表…………268 附圖目錄 圖4-1-1:戰區教育領導系統示意圖………………………………………222 圖4-1-2:督導區域分區系統圖……………………………………………223

    一、檔案資料:
    (一) 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檔案》
    《首都學生集訓概況表》,數位典藏號:001-090010-001。
    《國民小學教育(二)》,數位典藏號:001-094000-003。
    《國民保健運動》,數位典藏號:001-134100-001
    《教育法規(一)》,數位典藏號:001-090002-002。
    《教育法規(二)》,數位典藏號:001-090002-003
    《從軍運動》,微捲號410。
    《戰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章程》,數位典藏號:002-01250000-003-007。
    《資源委員會》
    《資源委員會及附屬機關選用各大學三十二年年度畢業生服務案(二)》,數位典藏號:003-010102-0032。
    《賠償委員會檔案》
    《抗戰期間人口及物質損失統計等案(三)》,館藏號:#301/007。
    《蔣中正總統文物》
    《一般資料-手令登錄(六)》,數位典藏號:002-080200-557-003。
    《一般資料-手令登錄(十)》,數位典藏號:002-080200-561-002。
    《一般資料-手令登錄(十四)》,數位典藏號:002-080200-565-001。
    《困勉記初稿(五)》,數位典藏號:002-060200-005-004。
    《事略稿本(民國二十年九月)》,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40-028。
    《革命文獻—中共詭謀與異動(一)》,數位典藏號:002-020300-0049-016
    《革命文獻-國防設施(一)》,數位典藏號:002-020200-023-024
    《省克記初稿(一)》,數位典藏號:002-060200-014-010
    《特種情報—軍統(一)》,數位典藏號:002-080102-00034。
    《學校教育與文化事業(一)》,數位典藏號:002-080111-001-014。
    《籌筆-抗戰時期(五十三)》,數位典藏號: 002-010300-053-044。
    《籌筆-戰時重要措施(一)》,數位典藏號:002-080101-014-006。
    (二)黨史館藏:
    《一般檔案》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與本黨革命前途成敗的關係》,館藏號:一般132/61。
    《河北省戰教工作概況》,館藏號:一般506/321。
    《教育部三十一年度工作成績考察報告》,館藏號:一般493 227。
    《教育部報告》,館藏號:一般506/69.1。
    《教育部冀魯戰區戰教人員忠烈事蹟實錄》,館藏號:一般540/914。
    《國民政府主計處三十年度工作成績考察報告總評》,館藏號:一般493 226.6
    《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大會教育部工作報告書》,館藏號:一般520.1/76.58。
    《對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詢問案之答覆》,館藏號:一般520 .1/ 38.1。
    《戰時教育方針》,館藏號:一般506.199.2。
    《會議記錄》
    《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第三次會議速記錄》,館藏號:會議記錄5.2/157.5。
    《五屆九中全會三年來之建教合作報告》,館藏號:會議記錄5.2/178.4 。
    《陝北考察報告》(手寫原稿),館藏號:會議記錄5.3/12. 3.1。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大會案稿》,館藏號:會議記錄5.3/33.4.13。
    《特種檔案》
    《參加教育會議人員先後入黨人員名單》,館藏號:特種檔案3/27.2。
    《陳立夫致中秘處函》,館藏號:特種檔案6/47.78。
    《陳立夫致雲亭先生函》,館藏號:特種檔案3/27.6。
    《健全縣以下黨政辦法會商記錄》,館藏號:特種檔案3/1.1。
    《蔣委員長致陳教育部長立夫手諭》,館藏號:特種檔案3/27.1。
    《關於各校區黨部之籌設》,館藏號:特種檔案3/26.1。
    《吳稚暉檔案》
    《發揚孔家真義:孔學總社即成立》,館藏號:吳稚暉檔案08139.5。
    (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平津滬戰區各專科以上學校畢業生遣送後方服務的有關文件》,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6675(二)
    《私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民國三十年一月六日》,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6727。
    《軍事委員會外事局向各專科學校徵調譯員與教育部及有關學校聯繫的往來文件》,館藏號:全宗號:五;案卷號:6732(二)。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二處為在外事局之下設立外語訓練班選調大學英語系四年級學生受訓問題與教育部聯繫文件》,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6730。
    《航空委員會建築新津縣機場徵調中央大學等院校助教、畢業生工作的有關文件》,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6727。
    《教育部有關醫科學生戰時服務訓練的文書》,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15003。
    《教育部有關醫科學生戰時服務訓練的文書(一)》,館藏號:全宗號:五;卷宗號:15005。
    《教育部特設戰區學生指導處函》,館藏號:全宗號:五,案卷號:13672。
    (四)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藏:
    《教育部三十三年度施政計畫》,檔號:#372.516/458
    (五) 復旦大學檔案館:
    《復旦大夏聯合大學西遷史料彙編》http://www.fda.fudan.edu.cn/slhb/fudandaxiaxiqian.doc
    二、專書與論文:
    (一)專書
    王克仁,《黨化教育概論》(上海:民智書局,1928)。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
    王聿均,孫斌同編輯,《朱家驊先生言論集》(台北:中硏院近史所,1977)。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
    王培元,《抗戰時期的延安魯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9)。
    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貳)—怒目少年》(台北:爾雅,2005)。
    王學珍等主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第1-6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學慶,《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 (北京:中華書局,196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委員會編,《抗戰時期西南的教育事業》(貴州:貴州省文史書店,1994)。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1編,教育(一)、(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2編,教育(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彙編,《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記錄》(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8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中央訓練部部務匯刊》,第2卷(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29)。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中央訓練部法規匯刊》,第1卷第2冊(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30)。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青運法規方案》(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40年4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編,《黨務法規紀要》(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1942年4月再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中央訓練團講詞選錄》,第1冊(重慶: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1941)。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宣言及重要決議議案匯編》,第2冊(出版地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194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刊》,上、下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1)。
    中國教育協會主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台北:復興書局,1977)。
    方德萬著,胡允桓譯,《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史靜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 : 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華、南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朱子爽編著,《中國國民黨教育政策》(出版地不詳:國民圖書出版社,1941)
    朱傳譽主編,《張道藩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
    朱漢國、楊群主編,《中華民國史—文教社會卷》,第5冊志4(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民國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6)。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國情史料彙編》,第一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1994)。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9初版二刷)。
    呂芳上策劃,王奇生等著,《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台北:時報文化,2011)。
    李定開,《抗戰時期重慶的教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下冊(台北市 : 國民黨黨史會,1993)
    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抗戰時期教育》,第58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2)。
    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抗戰時期之高等教育》,第60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2)。
    吳大猷,《回憶》(台北:聯經,1977)。
    吳俊升,《教育生涯一周甲》(台北:傳記文學社,1976)。
    吳惠齡,李壑編,《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1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台北:綜合月刊,1973)。
    吳家瑩,《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6卷(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2004)。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7卷(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2005)。
    金岳霖,《金岳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新店:國史館,2004)。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台北:國史館,2000)。
    易社強(John Israel),《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台北縣:傳記文學出版社,2010)。
    胡適,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81)。
    軍事委員會全國知識青年志願從軍編練總監部,《徵集概況》(出版地不詳:軍事委員會全國知識青年志願從軍編練總監部,1945
    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國民參政會紀實》(上、下)(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5)。
    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參政會紀實》,續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柯鳴皋,《戰時民眾心裡及戰地民運工作》(上海:汗血書店,1937)。
    侯德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高校內遷史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姜朝暉,《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胡國台,《浴火重生: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台北:稻香出版社,2004)。
    重慶大學校史編寫組編輯,《重慶大學校史(1929-1949)》(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84)。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戰時教育方針》(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編,戰時建設(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8)。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11卷(台北市:黨史會,1984)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第79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時事問題研究會編,《抗戰中的中國教育與文化》(延安:出版者不詳,1940)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佈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浦江清,《西行日記》(北京,三聯書局,1999)。
    張正藩,《近卅年中國教育述評》(台北:正中書局,1979)。
    張紅新,《抗戰中內遷西南的知識份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許有成編,《復旦大學大事記》(台北:台北市復旦校友會,1995)。
    陳立夫,《戰時教育方針》(重慶:正中書局,1939)。
    陳立夫,《陳立夫抗戰言論專刊》(重慶:中央組織部,1939)。
    陳立夫,《陳立夫言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67)。
    陳立夫,《從根救起》(台北:三民書局,1970)。
    陳立夫,《戰時教育行政回憶》(台北:台灣商務,1973)。
    陳立夫,《成敗之鑑》(台北:正中書局,1994)。
    陳立夫,《撥雲霧而見青天》(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5)。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67)。
    陳達,《浪跡十年》(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
    陳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17年至26年)》(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7)。
    梅貽寶,《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1982)。
    教育部編,《國民政府政治總報告教育類稿》(自1925年-1926年)(南京:教育部,1936)
    教育部編,《教育部公報》,第2卷-第8卷(南京:教育部,1930-1936)。
    教育部編,《教育部公報》,第10卷-第16卷(重慶:教育部,1938-1944)。
    教育部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第2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
    教育部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1、2、5、9、11、12、13、14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教育部軍訓處,《學生軍訓五十年》(台北:幼獅文化,197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高等教育法令彙編》(重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4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最近高等教育概況》(重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42)
    教育部資料硏究室編,《一九三七年以來之中國教育》(出版地不詳,教育部資料硏究室,1946)。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下冊(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
    張岱年主編,《睡的人醒了—朱執信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張其昀,《黨史概要—一名近六十年的中國革命史》,第3冊(台北:中央文物,1954)
    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
    張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補編》,第4冊(上海:中華書局,1927)。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上、下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
    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美國:著者自發,1983)。
    琦君,《一襲青山萬縷情:我的中學生活回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
    費正清著,陸惠勤等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出版,1991)。
    費正清著,黎鳴、賈玉文譯,《費正清自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黃堅立,《難展的雙翼:中國國民黨面對學生運動的困境與決策(1927-194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黄鼎總編輯,《學府紀聞—私立大夏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5)。
    黄鼎總編輯,《學府紀聞:國立北洋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5)。
    葉惠芬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6冊(新店:國史館,2010)
    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1冊(新店:國史館,2010)。
    萬仁元、方慶秋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第44-65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趙賡颺,《梅貽琦傳稿》(台北:邦信文化資訊公司,1989)。
    蔣永敬主編,《陳立夫回憶錄討論會論文集》(台北縣:國史館,1997)。
    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3)。
    蔣夢麟,《西潮˙新潮》(長沙:岳麓書社,2000)。
    蔣總統集編輯委員彙編,《蔣總統集》,第1冊(台北:國防研究院,1960)
    蔡元培編,《晚清卅五年來中國之中國教育(1897-1931)》(香港:龍門書店,1969)。
    樂炳嗣編,《近代中國教育實況》(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蕭繼宗主編,《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章政綱集》,第70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6)
    劉大年,《我所親歷的抗日戰爭與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劉季洪,《教育生涯漫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劉麗、李仲明等編,《抗戰烽火中的高校內遷》(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
    戴季陶撰,陳天錫編,《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續編》(台北:黨史會,1971)。
    戴季陶,《青年之路》(出版地不詳:民智書局,1928)。
    羅家倫,《羅家倫先生文存》(台北:國史館,1976)。
    顧毓琇,《百齡自述》(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薛光前,《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韓啟桐,《中國對日戰事損失之估計:1937-1943》(上海:中華書局,1946)。
    (二)論文:
    丁伯駪,〈我要為李朋翻案〉,《傳記文學》,第76卷第5期(2000年5月)
    于翔麟,〈張群傳略〉,《傳記文學》,第58卷第1期(1991年1月)。
    王士花,〈華北淪陷區教育概述〉,《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2期(2004年6月)。
    王東杰,〈民國高等教育中的國家: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
    王明欽〈抗戰時期延安高等學校思想革命化改造論略〉,《史學月刊》,2002年第9期(2002年9月)。
    江沛,〈戰時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述評〉,《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3期。
    何方昱,〈黨化教育下的學人政治認同危機:去留之間的竺可楨(1936-1949)〉,《史林》,2010年第6期(2010年12月)。
    沈寧,〈從傅雷和滕固的一次爭吵說起〉,《傳記文學》,第93卷第1期(2008年7月)。
    杜作潤,〈亂世掌門吳南軒〉,《復旦教育論壇》,第2卷第5期(2004年10月)。
    吳大猷,〈抗戰期中之回憶〉,《傳記文學》,第5卷第3期(1964年9月)。
    吳俊升,〈戰時中國的教育〉,《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台北:商務,1978)。
    李抱忱,〈抗戰期間從事音樂的回憶〉,《傳記文學》,第9卷第2期(1966年8月)。
    李昊、熊壯猶,〈西南幹部訓練班及突擊隊〉,《湖南文史資料選輯》(修訂合編本第二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李聲庭,〈抗日聖戰我作翻譯三年餘〉,《傳記文學》,第27卷第1期(1975年7月)。
    呂芳上,〈從日記及檔案中觀察蔣介石對日外交策略〉,《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台交流センター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台北:中研院,2004)。
    吳忠亞,〈追懷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王世杰老師〉,《武漢文史資料》第3輯(武漢:武漢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
    周孜正,〈汪偽的留日學生教育〉,《抗日戰爭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年3月)。
    英千里,〈鐵窗回憶〉,《傳記文學》,第2卷第4期(1963年2月)。
    胡國台,〈救濟與策反:抗戰時期中小學教師服務團與戰區教育工作隊〉,《近代中國》,第154期(2003年6月)。
    胡國台,〈抗戰時期教育部淪陷區招致工作〉,《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6期(2001年8月)。
    徐國利,〈關於「抗戰時期高校內遷」的幾個問題〉,《抗日戰爭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唐德剛,〈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收於:《傳記文學》,第82卷第4期(2003年4月)。
    陳立夫,〈二十七個月來之戰時教育〉,《福建教育》,第1卷第2期(1940年2月29日)。
    陳春圃遺著,〈內戚說汪偽集團內幕〉(下),《傳記文學》,第63卷第1期(1993年7月)。
    陳純英,〈女同學就應該回家去嗎〉,《火線下三日刊》,第15期(1937年12月28日)。
    陳錫恩,〈紀念活動程序三問釋疑〉,《江蘇教育》,第4卷第3期(1935年3月)。
    陶希聖,〈由牯嶺到南京〉,《傳記文學》,第2卷第2期(1963年2月)。
    張文(國棟)原作,〈細說中統局〉,《傳記文學》,第55卷第2期(1989年8月)。
    張珊珍,〈陳立夫與抗戰時期的中國教育〉,《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
    黃恪,〈一個大學生的自白〉,《火線下三日刊》,第12期(1937年12月18日)。
    蔡孟堅,〈張岳公是「孰不可忍」的大勇者〉,《傳記文學》,第58卷第1期(1991年1月)。
    鍾春翔,〈抗戰時期的山東日偽教育〉,《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
    劉鼎銘,〈偽滿大學教育實況及抗戰勝利後整理意見(一)〉,《民國檔案》,2004年第2期(2004年6月)。
    劉鼎銘,〈偽滿大學教育實況及抗戰勝利後整理意見(二)〉,《民國檔案》,2004年第3期(2004年9月)。
    劉鼎銘,〈偽滿大學教育實況及抗戰勝利後整理意見(三)〉,《民國檔案》,2004年第4期(2004年12月)。
    賴景瑚,〈辦黨、辦報、辦學〉,《傳記文學》,第23卷第1期(1973年7月)。
    羅永萱,〈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大學教育政策述評〉,《北華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4年2月)。
    羅常培,〈盧溝橋事變後北大的殘局〉,《傳記文學》,第17卷第6期(1970年12月)。
    顧毓琇,〈一年來之戰時教育〉,《抗戰五年》(出版地不詳: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編印,1942)。

    三、報刊雜誌:
    (一)報刊:
    《大公報》(天津:大公報社,1928-1937)。
    《大公報》(重慶:大公報社,1938-1944)。
    《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1926年8月)。
    《中央日報》(重慶:中央日報社,1938-1944)。
    《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1925)。
    《申報》(上海:申報館,1937-1945)。
    《時事新報》(上海:時事報社,1925-1937)。
    《時事新報》(重慶:時事報社,1937-1944)。
    《國聞週報》,第14卷第29期(上海:國聞通訊社,1937年)。
    《晨報》(北京:晨報館,1928)。
    (二)雜誌:
    《上海教育》,第1卷第1期(上海:上海特別市教育局,出版年月不詳)。
    《今日青年》,第4、6期(出版地不詳:今日青年月刊社,1940)。
    《中央黨務月刊》,第2期,第32期(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祕書處,1928年9月,1931年4月)。
    《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上海:中華基督教教育會,1926年8月)。
    《中華教育界》,復刊第1期(香港:龍門書店,1966)。
    《教育雜誌》,第19卷第11號-第31卷第12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1941)。
    《清華校友通訊》,第5卷第3期(重慶:清華校友通訊社,1939年5月)。
    《福建教育》,新1卷第2期(出版地社不詳,1940)。
    《學生之友》,第1卷1期-第5卷3期(重慶:學生之友社,1940-1943)。

    四、工具書: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國現代教育大事記—1919~1949》(北京:新華書店,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第4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民國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93)。
    吳俊升等編,《中華民國教育誌》(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上、下二冊(增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5)。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九十年大事年表》(台北市:國民黨黨史會,1984)
    劉維開,《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顧明遠主編,《中國教育大系》(修訂版)(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五、博碩士論文
    王朝輝,《抗戰時期的高校學生救濟》(成都市: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莉,《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能芳,《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辦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李舜傑,《抗戰時期貴州的高等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論,1992)。
    吳曉娜,《抗戰時期高校內遷對抗戰影響探究—1931~1945》(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覃衛國,《抗戰時期桂林教育發展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趙娜,《南京國民政府的戰時訓育制度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
    劉韋,《抗日戰爭期間我國高校內遷研究》(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劉婷婷,《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救助問題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六、西文書籍:
    Ch'en Li-fu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Stanford, Calif., Hoover Press ,1994.
    Epstein, Israel, The People’s War, London, Gollancz, 1939.
    Freyn , Hubert, China Education in the War, Shanghai, Kelly &Walsh, Ltd., 1940.
    Israel, John, 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 T. Sid(ed.), Paul, The Strenuous Decade : China’s Nation-Building Efforts, 1927-1937,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1971.
    Snow, Edgar, Red Star over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Modern Library, 1944.
    七、網路資料:
    維基文庫:《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條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9C%8B%E6%B0%91%E9%9D%A9%E5%91%BD%E8%BB%8D%E5%8C%97%E4%BC%90%E5%AE%A3%E8%A8%80
    維基百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7%AB%8B%E8%A5%BF%E5%8D%97%E8%81%94%E5%90%88%E5%A4%A7%E5%AD%A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