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莉雯 |
---|---|
論文名稱: |
家族、地理與書院:以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李弘祺
Lee, Hong-Chi 黃克武 Huang, Ko-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湖湘學派 、嶽麓書院 、地理 、家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湖湘學派自胡安國一家在北宋末避難湖南起,開始成長茁壯;在經由張栻結合學派與嶽麓書院後,迅速發展、並臻於其發展史上的高峰。然而,湖湘學派卻也在達於鼎盛不久、張栻去世後,便快速地衰落下去。中間所歷經的時間,大約僅有五十餘年左右(1129-1180)。湖湘學派真正存在於歷史上的時間固然不算長,學界對於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卻迄今未有充份的認識。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希望取法思想史的研究經驗,參以社會史研究方法,置湖湘學派於宋代湖南的社會背景中,嘗試解決尚待釐清、論證的問題,並藉此呈現湖湘學派歷史發展過程的一端。
本論文的撰寫,主要以三個問題——湖湘學派經世主張的形成、湖湘學派與嶽麓書院的關係、湖湘學派無法持續壯大——為核心、交叉使用家族、地理與書院三個研究向度、按照湖湘學派由形成、發展到沒落的過程展開探討。
一、傳統文獻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2002 。
王廷珪,《盧溪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下簡稱為四庫文淵閣本)第11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應麟,《玉海》,四庫文淵閣本第943冊。
王禹偁,《小畜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086冊。
王應麟,《小學紺珠》,四庫文淵閣本第943冊。
王觀國,《學林》,四庫文淵閣本第851冊。
文天祥,《文山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84冊。
不著撰人名,《氏族大全》,四庫文淵閣本第952冊。
不著撰人,《宋史全文》,四庫文淵閣本第330冊。
沈括,《夢溪筆談》,四庫文淵閣本第862冊。
朱熹,《御纂朱子全書》,四庫文淵閣本第720冊。
朱熹,《晦庵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43冊。
朱熹,《伊洛淵源錄》,四庫文淵閣本第448冊。
朱熹,《朱子語類》,四庫文淵閣本第700冊。
朱彝尊,《經義考》,四庫文淵閣本第677冊。
呂祖謙,《東萊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50冊。
呂祖謙,《少儀外傳》,四庫文淵閣本第703冊。
呂祖謙編,《宋文鑑》,四庫文淵閣本第1350冊。
朱鼎玲編,《永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局,1990,據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影印。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四庫文淵閣本第325冊。
李幼武纂,《宋名臣言行錄》,四庫文淵閣本449冊。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四庫文淵閣本第460冊。
李冲昭,《南嶽小錄》,四庫文淵閣本第585冊。
李東陽,《懷麓堂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250冊。
李綱《梁谿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25冊。
吳師道,《敬鄉錄》,四庫文淵閣本第451冊。
吳坰,《五總志》,台北:藝文,1966,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影印。
汪應辰,《文定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38冊。
杜甫,《九家集注杜詩》,四庫文淵閣本第1068冊。
杜荀鶴,《唐風集》,台北:藝文,1970,據叢書集成續編影印 。
范成大,《驂鸞錄》,四庫文淵閣本第460冊。
范成大,《石湖詩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59冊。
周必大,《文忠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47冊。
和珅,《大清一統志》,四庫文淵閣本第474冊。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四庫文淵閣本第488冊。
胡宏,《五峰集》,《四庫全書珍本》初輯第288冊,台北:台灣商務,1970 。
¬¬¬胡宏,《知言》,四庫文淵閣本第703冊。
胡宏,《皇王大紀》,四庫文淵閣本第313冊。
胡安國《胡氏春秋傳》,四庫文淵閣本第151冊。
胡寅,《斐然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37冊。
胡銓,《澹菴文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37冊。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四庫文淵閣本第22冊。
郭祥正,《青山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95冊。
郭祥正,《青山續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16冊。
祝穆,《方輿勝覽》,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據岳雪樓影鈔本影印。
洪邁,《容齋五筆》,四庫文淵閣本第851冊。
姚思廉,《陳書》,四庫文淵閣本第260冊。
許綸,《涉齋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54冊。
姜亞沙等編,《中國書院志》第十二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
孫覿,《鴻慶居士集》,《四庫全書珍本》十二輯第164冊,台北:台灣商務,1982。
泰明校刻,《錦繡萬花谷》,台北:新興,1974據明嘉靖丙申年刻本影印) 。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據1937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永樂大典本影印。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四庫文淵閣本第350冊。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四庫文淵閣本第674冊。
馬端臨,《文獻通考》,四庫文淵閣本第610冊。
凌迪知,《萬姓統譜》,四庫文淵閣本第956冊。
真德秀,《西山文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74冊。
郝玉麟,《廣東通志》,四庫文淵閣本第562冊。
馬永易,《實賓錄》,四庫文淵閣本第920冊。
高斯得,《恥堂存稿》,四庫文淵閣本第1182冊。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1985標點本。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四庫文淵閣本第674冊。
陳傅良,《止齋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50冊。
張栻,張栻,《南軒集》,《張栻全集》楊世文、王蓉貴校點,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
張鎡,《仕學規範》,四庫文淵閣本第875冊。
張孝祥,《于湖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40冊。
張舜民,《畫墁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17冊。
張銘鳳,《桂勝》,四庫文淵閣本第585冊。
張九成,《橫浦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38冊。
張淏,《會稽續志》,四庫文淵閣本第486冊。
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四庫文淵閣本第933冊。
陸游,《渭南文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62冊。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1995 。
曾國筌,《湖南通志》,北京:京華,1967,據清光緒十一(1886)年重刊本影印。
曾幾,《茶山集》,台北:藝文,1966,據清乾隆中刊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曾筠,《浙江通志》,四庫文淵閣本第519冊。
華鎮,《雲溪居士集》,《四庫全書珍本》初輯第256冊,台北:台灣商務,1970。
黃昆山等,《全縣志》,台北:成文,1975,據民國二十四(1935)年鉛印本影印。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廣文,1979。
程文海,《雪樓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叢書集成續編影印。
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庫文淵閣本第974冊。
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四庫文淵閣本第433冊。
楊萬里,《誠齋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60冊。
鄒浩,《道鄉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21冊。
葉適,《水心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64冊。
萬斯同,《儒林宗派》,四庫文淵閣本第458冊。
趙寧,《中國歷代書院志:長沙府嶽麓志》,南京:江蘇教育,1995。
趙文在,《長沙縣志》第一冊,台北:成文書局,1975,據清嘉慶十五(1810)年刊本、 二十二年增補本影印。
趙汴,《清獻集》,《四庫全書珍本》四輯第246冊,台北:台灣商務,1973。
趙蕃,《淳熙稿》,四庫文淵閣本第1115冊。
熊克,《中興小紀》,四庫文淵閣本第313冊。
劉宰,《漫塘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70冊。
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台北:藝文,1966,據清光緒王灝輯刊畿輔叢書本影印 。
劉辰翁,《須溪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86冊。
劉華邦,《江華縣志》,台北:成文1975,據清同治九(1870)年刊本影印 。
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四庫文淵閣本第328冊。
劉荀,《明本釋》,四庫文淵閣本第703冊。
鄭剛中,《北山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086冊。
潘自牧,《記纂淵海》,台北:新興書局,1972,據明萬曆七(1579)年刊本影印 。
潘季馴,《河防一覽》,《中國水利要籍叢編》第二集,台北:文海,1970 。
盧集,《道園學古錄》,四庫文淵閣本第1207冊。
盧焯,《福建通志》,四庫文淵閣本第526冊。
蔡清,《易經蒙引》,四庫文淵閣本第29冊。
鄧顯鶴,《沅湘耆舊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 。
稽有慶,《零陵縣志》,台北:成文,1975,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
厲鶚,《宋詩紀事》,四庫文淵閣本第1484冊。
鄧洪波、陳穀嘉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浙江教育,1998 。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四庫全書珍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1971。
歐陽修,《文忠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02冊。
邁柱《湖廣通志》,四庫文淵閣本第531冊。
薛季宣,《浪語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59冊。
薛剛纂修、吳廷舉續修,《湖廣圖經志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謝旻,《江西通志》,四庫文淵閣本第513冊。
魏了翁,《鶴山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72冊。
韓愈,《東雅堂昌黎集註》,四庫文淵閣本第1075冊。
蘇軾,《東坡全集》,四庫文淵閣本第1107冊。
羅隱,《羅昭諫集》,《四庫全書珍本》三輯第1084冊,台北:台灣商務,1972。
二、近人論著
專書
王立新,《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台北:洪葉文化,2003 。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2008 。
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田浩,《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1997。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1。
白鋼,《鍾相楊麼佚事及史料價值》,太原,山西人民,1978。
伍新福主編,《湖南通史:古代卷》,長沙:湖南,1994。
朱漢民,《湖湘學派史論》,長沙:湖南大學, 2004。
朱漢民,《嶽麓書院的歷史與傳統》,長沙:湖南大學,199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2003。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1980。
孫金鑄主編,《中國地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3。
陳谷嘉,《嶽麓書院名人傳》,長沙:湖南大學,1988。
陳谷嘉、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陳谷嘉《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陳璧顯,《中國大運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1 。
張樹棟等著,《中華印刷通史》,北京:印刷工業,1999。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2006。
程有慶、張麗娟,《宋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楊慎初,《嶽麓書院史略》,長沙:嶽麓書社,1986。
楊布生,《嶽麓書院山長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6。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第五冊,北京:人人,1978。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0。
論文
王德毅,〈李椿年與南宋土地經界〉,收於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七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頁441-80。
李弘祺,〈宋元福建建陽地區的道學教育〉,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頁945-96。
李弘祺,〈宋元書院與地方文化-吉州地區書院、學術與民間宗教〉,刊《湖南大學學報》第二十卷第六期(2006) ,頁5-15。
李弘祺,〈宋代學校職事考〉,刊《史學評論》第八卷(1984),頁223-41。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八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頁487-95。
梁庚堯,〈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的展現〉,受入劉翠溶、石守謙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265-326。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刊《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1999),頁177-224。
葉毅均,〈從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嘗試-包弼德《斯文》一書及相關討論述評〉,刊《新史學》第十四卷第二期(2003) ,頁215-38。
劉祥光,〈科舉與地方發展: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取徑與成果〉,收於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頁155-206。
劉祥光,〈評高明士,《教育制度史論》〉,刊《新史學》第十四卷第二期(2003),頁241-5。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0) ,頁271-316。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刊《史學年報》第一卷第四期(1932),頁4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