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皮國立
論文名稱: 當中醫臟腑生理遇上西醫解剖形質-唐宗海(1851-1897)的中西醫折衷身體觀析論
指導教授: 呂芳上
Lu, Fang-Shang
張哲嘉
Chang, Che-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2下載:1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次: 醫二三緣 書首:唐宗海之畫像與手書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基本定義……………………………………………………………1 第二節 研究步驟、方法與論文大要概述………………………………………………6 第三節 對於近代中西醫融合思想的研究回顧—以1980年後兩岸的研究為例……..14 1、前言-定義、年代、斷限…..........................................................................................14 2、一般性研究概況………………………………………………………….…………….15 3、研究著作回顧…………………………………………………………………………..18 4、關於期刊與論文的回顧………………………………………………………………..27 5、小結……………………………………………………………………………………..36 第二章 唐宗海與其時代 第一節 唐宗海傳略……………………………………………………………………...41 1、 生卒考證………………………………………………………………………………..41 2、早年為學………………………………………………………………………………...42 3、遊歷與軼聞……………………………………………………………………………...44 4、宗海之死與其著作精神...................................................................................................46 附錄:唐宗海年譜簡編…………………………………………………………………….52 第二節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與唐宗海對是書的解讀……………………………...54 1、概述……………………………………………………………………………………...54 2、王清任的觀察…………………………………………………………………………...55 3、唐宗海對王論回應之初論………………………………………………...…………....57 4、王清任無法突破的障礙………………………………………………………...……....60 第三節 近代西醫傳入中國之背景與引發之論題……...........……………………….....63 1、西醫東來與合信醫生……………………………………...…………………………....63 2、近代中國對西醫解剖一事之反應…………...………………………………………....72 3、唐宗海著書之立場……………………………………………………………………...86 4、唐宗海醫理初探……………………………………………………………………...…96 小結…………………………………………………………………………………..…….103 第三章 從左右不分到氣形分論—以肝在左為例 概述……………………………………………………………………………………..…108 第一節 「肝生於左」所引起的問題…………………………………………………..108 第二節 唐宗海與其同時代醫家的辯說………………………………………………..112 第三節 從治療方式確定傳統學說……………………………………………………..120 小結………………………………………………………………………………………..128 第四章 三焦論 概述………………………………………………………………………………………..130 第一節 唐宗海面對的論辯……………………………………………………………..131 1、醫者對「有形」與「無形」的爭論…………………………………………………131 2、唐宗海論三焦的基礎:三焦為「油膜」(膜油)(網油)(連網)(膈膜)的分佈與生理功能……………………………………………………………………………………..140 第二節 三焦論的各個層次……………………………………………………………..144 1、三焦是「輸水道」……………………………………………………………………144 2、腠理與營衛……………………………………………………………………………149 3、氣府與血府、氣海與血室……………………………………………………………153 4、膻中與心包絡…………………………………………………………………………156 5、三焦與腎臟、膀胱、命門與君火的相關論述………………………………………162 第三節 定位後的疾病詮釋……………………………………………………………..168 小結………………………………………………………………………………………..178 第五章 唐宗海論中西醫消化作用 概述與定義………………………………………………………………………………..182 第一節 王清任與西醫對人體消化管道的描述與問題…………………………………184 第二節 唐宗海的脾胰說…………………………………………………………………190 1、脾與胃的個別功能與聯繫……………………………………………………………190 2、脾胰論…………………………………………………………………………………193 3、膏、脂、肓……………………………………………………………………………197 第三節 中西對消化器官的描述………………………………………………………..202 1、肝與膽是否擔任消化…………………………………………………………………202 2、脾胃與大小腸…………………………………………………………………………206 小結………………………………………………………………………………………..218 第六章 探索「千古脈診之準繩」—中西脈學的對話 第一節 概述………………………………………………………………………………222 第二節 理論與技巧的融合—脈診文化………………………………………………...223 1、 醫史家對脈學研究的重視……………………………………………………………223 2、脈診文化之成立……………………………………………………………………….224 第三節 氣血不合—近代脈學被質疑的來龍去脈…………………………………...…226 1、西醫的心血運動論與合信的迴響…………………………………………………….226 2、 西醫的脈學和理論……………….……………………………………………………229 第三節 血管、血(脈本質)之形質、功能、方向—唐宗海對脈與血管的新看法…239 1、脈中的物質—西醫的血與王清任的氣………………………………………………..239 2、血的生成與氣之關係…………………………………………………………………..243 3、唐論脈與血管之定義…………………………………………………………………..247 4、三部脈的成立…………………………………………………………………………..254 小結…………………………………………………………………………………………262 第七章 心智活動之所出—中西心腦論述之交會 第一節 心與腦……………………………………………………………………………267 1、基本問題與定義………………………………………………………………………..267 2、近代以前心腦問題的回顧……………………………………………………………..271 第二節 唐宗海面對心腦並論時的歷史課題……………………………………………277 1、王清任對心腦問題的觀點……………………………………………………………..277 2、近代西醫的腦功能說與迴響…………………………………………………………..279 第三節 唐宗海醫論中的心腦的關係……………………………………………………281 1、心腦的聯繫……………………………………………………………………………..282 2、臟腑氣化的本源—「心」與「神」…………………………………………………..287 第四節 精氣的流動—腎與心、腦、髓…………………………………………………300 1、「氣主形輔」的腎臟精氣………………………………………………………………300 2、精生腦與髓……………...……………………………………………………………...304 3、骨與髓…………………………………………………………………………………..310 小結…………………………………………………………………………………………313 第八章 總結論……………………………………………………………………………317 論文徵引書目………………………………………………………………………………324 附圖……………………………………………………………………………………338

    徵引書目(Selected References)
    (一)中西醫典籍著作(包括點校、譯註、輯譯、景印醫籍)
    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十種》,台北:自然療法雜誌社,民國76年9月。
    清‧王有忠,《簡明中西匯參醫學圖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26冊。
    晉‧王叔和,《脈經》,台南:大孚書局,1999年。
    清‧王宏翰,《醫學原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4月。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與《郁岡齋醫學筆麈》,收入陸拯主編,《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附:《醫林改錯之錯中錯》,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4年5月。
    唐‧王燾著,高文鑄主編,《外台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編校,1993年11月。
    英‧艾約瑟譯,《西學啟蒙十六種—身理啟蒙》,光緒24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印行,現藏郭廷以圖書館。
    清‧朱沛文,《中西臟腑圖像合纂》,光緒丁酉年宏文閣石印,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清‧江涵暾撰,《筆花醫鏡》,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25冊。
    元‧朱震亨撰,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研究室編校,《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民國‧朱鶴皋、陸奎生纂輯,《中醫科學化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6年6月。
    合信,《博物新編》,江蘇上海墨海書館藏校,咸豐五年版,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西醫略論》,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七年刊,傅斯年圖書館影印本。
    合信,《內科新說》,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八年刊,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婦嬰新說》,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八年刊,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全體新論》,《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3年版,第47冊。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1月。
    明‧李中梓著,清‧薛生白審定,《內經知要》,台北:立得出版社,民國86年。
    清‧汪昂原著,《增批本草備要》,台中:瑞成書局出版,民國69年。
    金‧李杲,《脾胃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金‧李杲,《蘭室秘藏》,台北:進學書局,民國59年。
    清‧何夢瑤,《醫碥》,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清‧沈李龍,《脈訣秘傳》,收入《歷代中醫珍本集成》14,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宋‧沈括、蘇軾撰,楊俊杰、王振國點校,《蘇沈良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明‧沈頲原著,清‧馬俶增定,《病機彙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7月。
    明‧李時珍著,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編,《瀕湖脈學白話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明‧李時珍原著,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1999年)。(明‧李時珍,《重訂本草綱目》,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
    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明‧吳有性原著,清‧鄭重光補注,《瘟疫論補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9月。
    虎伯撰,哈來等參訂,(清)舒高第口譯,(清)趙元益筆述,《內科理法》,清光緒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本,現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清‧吳瑭原著,楊東喜編著,《溫病條辨解析》,新竹:國興出版社,民國88年8月。
    清‧吳瑭原著,李宗一、郭莉莉校注,《吳鞠通醫案》(明清中醫臨證小叢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清‧吳謙主編,《醫宗金鑑》,台北:台灣第一書店重印,民67年初版。
    清‧吳謙,《刺灸心法要訣》,台北:志遠書局,民88年。
    民國‧吳錫璜,〈吳師錫璜事略〉,《衛生學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4年。
    清‧周振武著,楊維益點校,《人身通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5月。
    清‧俞樾,《內經辨言》。收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主編,朱邦賢、王若水總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一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英‧哈烈撰,清‧孔慶高譯,《體用十章》,光緒十年羊城博濟醫局原刻本,現藏於台大圖書館。
    英,哈來著,傅蘭雅口譯,《西藥大成補編》,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三十年本。
    清‧高士宗原著,于天星按,《黃帝素問直解》,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2月。
    晉‧皇甫謐,《黃帝針灸甲乙經》,台南:綜合出版社,2000年。
    清‧唐宗海,《醫易通說》,附錄:蜀都茂亭氏著,唐宗海校正,《醫案類錄》,台中:瑞成書局,民國63年2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傷寒論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2年6月修訂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金匱要略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2年12月。
    清‧唐宗海,《中西醫判》,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4年。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7年4月。
    清‧唐宗海原著,王咪咪、李林主編,《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血證論》,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9年8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草問答》,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9年8月。
    戰國‧秦越人著,張登本撰,《難經通解》,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民國‧時逸人,《時氏生理學》,(台中:昭人出版社,民國69年12月。
    民國‧時逸人,《時氏內經學》,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76年4月。
    民國‧時逸人,《中醫傷寒與溫病》,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4年5月。
    明‧孫一奎原著,韓學杰, 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台北:新銳出版社,民國85年。
    唐‧孫思邈著,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海得蘭撰,傅蘭雅口譯,(清)趙元益筆述,《儒門醫學》,清光緒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本,現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清‧徐靈胎,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民國‧張山雷著,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張山雷醫集》編委會編輯,《張山雷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7月。
    明‧張介賓,《類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7月。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宋‧陳言著,民國‧吳黼堂評著,《吳黼堂評著—陳無擇三因方》,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80年。
    清‧張琦著,王洪圖點校,《素問釋義》,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8月。
    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共3冊,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隋‧巢元方原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清‧陸九芝、傅青主、戴天張原著,秦伯末、林直清校定,《世補齋醫書全集》,台北:五洲出版社,民國85年8月。
    清‧陸以湉,《冷廬醫話》,台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
    清‧陳念祖原著,王屢康校注,俞長榮審閱,《醫學三字經》,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清‧陳修園,林慧光主編,《陳修園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郭藹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語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8月。
    清‧程國彭著,費伯雄批注,《醫學心悟》,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3月。
    民國‧惲鐵樵,《群經見智錄》,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1月。
    民國‧惲鐵樵,《臨證筆記》,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3月。
    民國‧惲鐵樵,《論醫集》,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民國‧惲鐵樵,《內經講義》第八期。收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主編,朱邦賢, 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2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民國,惲鐵憔,《脈學發微》。收入朱邦賢、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14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民國‧惲鐵樵,《金匱翼方選按》,台北:樂群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
    傅貞亮、高光震等人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析義》,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傅蘭雅主編,《西藥大成藥品中西名目表》,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十三年本。
    傅蘭雅主編,《西藥大成》,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十三年本。
    傅蘭雅主編,《西藥新書‧中西藥名目錄》,江南機器製造局,民國元年本。
    隋‧楊上善撰注,清‧廖平補證,〈診絡篇補證〉,《黃帝內經太素四診補證》。收入朱邦賢、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14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楊百茀主編,《金匱集釋》,沔陽: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清‧趙彥暉撰,董建華,胡玉珍校注,《存存齊醫話稿》,收入劉更生主編,《醫案醫話醫論名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
    明‧趙獻可撰,陳永萍校注,《醫貫》,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年。
    嘉約翰撰,《內科闡微》,同治十二年羊城博濟醫局原刻本,現藏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清‧劉鍾衡,《中西匯參銅人圖說》,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本,光緒25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清‧劉廷楨,《中西骨骼辯正》,上海:上海廣學會,光绪29年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德子固著,《全體通考》,清光緒十二年(1886)刊本,現藏郭廷以圖書館。
    清‧鄭欽安,唐步祺闡釋,《鄭欽安醫書闡釋》,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月。
    清‧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9月。
    譚一松主編,《靈樞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年。
    清‧羅定昌,《中西醫粹》,上海:上海孚華書店,光緒壬午年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二)傳統文獻與史料(包括點校、譯註、輯譯、景印書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6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不著編者,《文獻叢編》,台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3年3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宮中檔光緒朝珠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 1995-1996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2月。
    秦‧呂不韋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呂氏春秋》第二十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義‧利瑪竇原著,朱維錚主編,鄧志峰等編校,《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62-64。
    周‧荀況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荀子》第二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年。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28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清‧張元濟,《戊戌六君子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第1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清‧曹雪芹著,《紅樓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73年2月。
    陳智超主編,《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年。
    陳廣忠註釋,《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1月。
    葉步榮編纂,《黃庭經解》,台北:金多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行,民國78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光緒丁酉歲聚豐坊校刻版。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楊伯峻主編,《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年版。
    齊‧管仲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管子》第十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清‧劉介廉,《天方性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民國67年7月。
    清‧鄭光祖,《一斑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中華雜誌社,民國54年11月。
    賴明德、陳弘治、劉本棟註釋,《四書讀本》,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民國76年7月。
    清‧戴震撰,《孟子字義疏證‧理》卷上,收入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六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 民國81年。
    (三)近人(1911年後)專書著作
    二木宏明原著,陳成福譯,《腦與心理學》,台北:東方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
    干祖望,《干祖望醫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12月。
    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 編,李慶 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文士麥著,馬伯英譯,《世界醫學五千年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王玉川著,張年順整理,《運氣探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王君主編,《中國醫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年。
    王孝先,《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刊,民國29年。
    王洪圖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8月。
    王振瑞,《中國中西醫結合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復旦撰,《人體解剖學》,台北:維新出版,1968年。
    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王樹崎、李經緯、鄭金生,《古老的中國醫學:中國醫學編年史研究》,台北:緯揚文化,1990年。
    王懷義編著,《醫林改錯發揮》,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編,《戊戌變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孔建民,《中國醫學史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10月。
    石川光昭著,沐良譯,《醫學史話》,台北:臺灣商務,1968年。
    包振遠, 馬季凡編著,《中國歷代酷刑實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史仲文、胡曉林等人合編,《中國清代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第5版。
    史蘭華主編,《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初版。
    江一平、儲水鑫、沈桂祥主編,《古醫籍各家証治抉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
    曲峰著,《中醫臨床理論思維探討》,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年。
    任秀玲,《中醫理論範疇:《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的基本範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体‧教育‧衛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8年。
    何東燦,《金匱要略內科疾病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83年初版。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如輝,《發生藏象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
    李志平,《中西醫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6月。
    李廷安,《中外醫學史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年。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7年3月。
    李松良、葉海濤編著,《陳立夫與中醫藥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6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李彥譯,《中國古代科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月。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6月初版。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2001年4月初版。
    李建民主編,廖育群著,《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
    李國祁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出版,民74。
    李經緯、鄢良,《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醫學思潮》,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
    李經緯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杜建主編,《台灣中醫藥縱覽》,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年。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國54年4月。
    余瀛鰲,《中華文化通志‧科學技術典-醫藥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貝特曼(Bettman . Otto L.)著,李師鄭編譯,《世界醫學史話》,台北:民生報社,民國69年7月。
    那瓦維(Vicente Navarro)著,呂宗學譯,《馬克斯主義看醫療保健》,台北:南方出版社,民國77年11月。
    (法)克洛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原著,夏康農、管光東譯,《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利瑪竇著,劉俊餘、王玉川、羅漁譯,《利瑪竇全集》第一冊,台北:光啟出版社,民75年。
    許爾文‧努蘭著(Sherwin B. Nuland),潘震澤譯,《器官神話—一位外科醫生的奇遇》(The Mysteries Within: A Surgeon Reflects on Medical Myths),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范行準,《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共四冊,1943年由中華醫史學會所出版。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吳車,《「病入膏肓」之文獻解析及其針灸療效研究》,台北:志遠書局,民國85年版。
    吳國定輯著,《內經診斷學》,台中:昭人出版社,民國87年。
    吳國定,《內經解剖生理學》,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88年4月。
    吳華強、張玉才等,《新安醫籍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月。
    周先樂編著,《人體生理學》,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2001年4月。
    周德程編譯,《解剖生理學:為瞭解人體之基本構造和生理功能》,台中:昭仁出版社,民國70年。
    周學勝,《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林昭庚、鄢良,《針灸醫學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1月。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孟永利等主編,《傷寒論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和田行一監修,古耀秋譯,《胃腸病:醫療與食療》,台南:王家出版社,民國81年。
    侯明邦、桑木崇秀,《漢醫糖尿病學》上冊,台灣:大眾中西合一醫院出版,1975年初版。
    柯文(Paul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初版。
    洛伊斯‧N‧瑪格納(Lois N. Magner),《生命科學史》,河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
    馬光亞著,梁明達整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光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
    馬伯英、高晞等著,《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年10月。
    馬伯英《中外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馬建中,《中醫診斷學》,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版。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唐鉞著,《西方心理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嘉宏等著,《心與腦》,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2月。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1月。
    陶御風,朱邦賢,洪丕謨編著,《歷代筆記醫事別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陶文釗、梁碧瑩,《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區結成,《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張大釗主編,《中醫文化對談錄》,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張肖松編著,《心理學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3月。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3年9月第2版。
    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張俊龍、郭蕾編著,《中醫藏象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曄、何裕民,《中醫行為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6月。
    張贊臣,《中國歷代醫學史略》,上海:醫界春秋社,民國22年9月。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小野,《中醫學理論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6年4月。
    陳存仁,《中醫師手冊》,台北:宏業書局,民國80年再版。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5月。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1月台1版第7刷。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台北:時報文化,民國68年10月。
    陳勝崑,《醫學、心理與民俗》,台北:健康世界雜誌,民國74年3月。
    陳勝崑,《陳勝崑醫師全集‧近代醫學在中國》,台北:橘井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版。
    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4月。
    陳樂平,《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郭正昭、陳勝崑、蔡仁堅,《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7年1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0年。
    黃文雄著,《中國吃人文化101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黃侖、王旭東,《醫史與文明》,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年7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維三,《針灸科學》,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7年版。
    梅錦榮著,《神經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4年8月。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盛增秀主編,《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6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60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彭英毅主編,張月蘭協編,張丙龍校閱,《解剖生理學:人體構造與功能》,台北:南山堂出版社,民國79年。
    傅維康等人主編,《醫藥史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2月。
    傅維康主編,《針灸推拿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傅維康,《醫藥文化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傅維康、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文物圖譜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斐正學主編,《《血證論》評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4月。
    程之范編,《世界醫學史綱要》,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9月。
    馮客(Frank Dikotter)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等著,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Medical Anthroplogy),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5月。
    楊百茀主編,《金匱集釋》,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楊志超、廖育群,《醫聖藥王》,北京:龍門書局,1995年4月。
    楊醫業主編,《中國醫學史》,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月。
    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4年。
    楊鑫輝主編,《心理學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台北:長歌出版社,民國65年1月。
    溫瑞書主編,《王清任醫方精要》,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賈得道、賈念民,《中醫的科學研究》,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賈得道,《中醫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石家莊: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河北分會,1983年版。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9月初版。
    趙莉如、林方、張世英等編,《心理學史》,北京:團結出版社,1989年7月。
    溫長路,劉玉瑋,溫武兵編著,《醫林改錯識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7月。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6月。
    熊十力,《明心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4月。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事業出版,民國84年3月。
    熊秉真,《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4月。
    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廖育群、傅芳、鄭金生,《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台北:台灣東華出版社,1996年。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鄧鐵濤,《鄧鐵濤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鄧鐵濤、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
    鄧鐵濤主編,《中醫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下冊,台北:華岡出版部,民國63年10月。
    劉杰、袁峻,《中國八卦醫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年4月。
    劉聖宜、宋德華,《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初版第三刷。
    黎伯概著,許雪樵校注,《醫海文瀾》,新加坡中華書局,1976年12月初版。
    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0年9月。
    薛公忱,《論醫中儒道佛》,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論》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5。
    錢穆,《國史大綱》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定三版。
    錢超塵、溫長路編著,《王清任研究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出版,城邦發行,2002年。
    謝利恆、尤在涇,《中國醫學源流論‧校正醫學讀書記》合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7月初版。
    戴新民發行,《中醫學基礎》,台北:啟業書局,民國83年10月。
    鄺賀齡著,《消化系統》,台北:牛頓出版社,1989年。
    顏元仲,《解剖生理學—生理學之部》,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民國70年。
    顏克海,《論中醫學術淵源‧體系‧發展》,孝感: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9月。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4月。
    韓健平著,《馬王堆古脈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麗莎‧賈汀 (Jardine, Lisa)原著,陳信宏譯,《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才縱橫的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12月。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
    嚴世芸,《中醫學術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年5月。
    嚴世芸主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年。
    鐘識齡,《腦腎所引起各種慢性病的根治療法》,台北:惠華出版社,民國75年6月。
    羅志田,《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羅依‧波特(Roy Porter),《劍橋醫學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羅姆‧哈瑞(R. Harre)著,邱仁宗譯,《科學哲學導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Ackerknecht著,戴榮鈴譯,《醫學史概論》,新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國72年3月。
    Arthur J Vander,James H.Sherman,Dorothy S.Luciano原著,潘震澤等譯,《人體生理學》上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年3月。
    Felix Marti-Ibanez原著,葉頌壽、葉頌熙合譯,《西方醫學史》,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民國67年。
    L. T. Woodward撰,盧象誠譯,《外科發展史》,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Thomas Hardy Leahey著,陳仁勇譯,《心理學史:心理學主流思潮的發展》,台北:野鵝出版社,民國76年7月。
    Willi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PLAGUES AND PEOPLE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8年4月初版。
    (四)期刊論文
    丁玨,〈方以智-中西醫學匯通思想的啟蒙者〉,《中華醫史雜誌》24:2(1994/04)。
    王旨富,〈唐容川著作二題〉,《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84)。
    王孟俠,〈唐容川傳聞瑣記〉,《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4期(1982)。
    王治浩,揚根,<格致書院與《格致彙編》—紀念徐壽逝世一百週年>,《中國科技史料》第2期(1984)。
    王揚宗,<江南製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16‧2(1995)。
    王揚宗,<《格致彙編》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清末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17‧1(1996)。
    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兼論解剖學在中西醫學傳統中的地位〉,《新史學》6:1(1995/03)。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研究所編,〈中國醫學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研究—醫史文獻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石正桓,<王清任及其著作《醫林改錯》之研究>,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碩士論文,1989年12月。
    朱彤、朱時中,<中醫—正在失落的文明>,《中國國家地理》28(2003∕09)。
    朱建平,〈五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之概況〉,《中華醫史雜誌》29卷1期(1999)。
    江華鳴,〈中西醫匯通派著述瑣談〉,《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
    艾爾曼,〈從前現代的格致學到現代的科學〉,《中國學術》第2輯(2000/04)。
    辛夫,〈唐容川生平置疑〉,《中華醫史雜誌》第2期(1981)。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出自《新史學》2.3(1991)。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出自《新史學》6.1(1995)。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與<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出自《新史學》6.1(1995/03)與8.4(1997/12)。
    李任先、劉小斌,〈中醫近代史述評(1840-1949)〉,《中華醫史雜誌》22:1(1992)。
    李建民,<禹鑿山川知脈絡>,《古今論衡》5(2000)。
    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新史學》第10卷4期(1999/12)。
    李素楨、田育誠,〈論明清科技文獻的輸入〉,《中國科技史料》14:3(1993)。
    李貞德,〈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999/12)。
    李經緯,<中國著名醫史學家-陳邦賢>,《中華醫史雜誌》16:4(1986)。
    李經緯,〈東西方醫學交流與中西醫結合〉,J Chin Med 7(4),1996。
    李經緯、張志斌,〈中國醫學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07)。
    李經緯,〈21世紀的中國醫史學研究展望〉,《中華醫史雜誌》29:1(1999/01)。
    李經緯、張志斌,〈開拓中醫學思想史研究領域〉,《中華醫史雜誌》31:1(2001/01)。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1(1995/03)。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1999/12)。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69年6月初版。
    汪滬雙,牛淑平,〈試述新安醫學的「學派」與「流派」〉,《中醫文獻雜誌》第六十七期(2000)。
    何愛華,〈王清任是否中西醫匯通派〉,《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的檢討>,收錄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一百七十年紀念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12月。
    吳云波,〈張錫純中西匯通思想述評〉,《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
    吳云波,〈試論中醫史研究重心的轉移〉,《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
    吳云波,〈正確認識和評價中西醫匯通醫家的業績〉,《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
    吳變本,<中西醫結合之我見>,收入《南方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份與地位〉,《新史學》第6卷1期(1995/3)。
    林功錚,〈醫史研究方法鄒議〉,《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
    周佳榮,〈中國醫學史研究述評〉,《歷史與文化》第1卷(1998)。
    尚智叢,<1886-1894年間近代科學在晚清知識份子中的影響-上海格致書院格致類課藝分析>,《清史研究》第3期,(2001/08)。
    林崇熙、傅大為,〈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台灣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檢討〉,《新史學》6.4 (1995)。
    茅曉,<通絡法歷史沿革剖析>,《中醫雜誌》43.7(2002)。
    栗山茂久,<身體觀與身體感—道教圖解和中國醫學的目光>,《古今論衡》3(1999)。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新史學》7:2(1996/06)。
    祝平一,〈通貫天學、醫學與儒學:王宏翰與明清之際中西醫學的交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國88年)。
    祝平一,〈展望臺灣的科技與醫療史研究:一個臺灣當代知識社群的分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集刊》4.2(1999)。
    胡碧玲,<一個加拿大學者眼中的中醫>,《中國國家地理》28(2003∕09):4。
    馬光亞著,梁明達整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光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
    馬伯英,〈中國近代醫學衛生事業的先驅者伍連德〉,《中國科技史料》16:1(1995)。
    馬克鋒,〈中西匯通與近代文化〉,《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0/07)。
    馬堪溫,〈歷史上的醫生〉,《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
    馬堪溫,〈一個值得開拓的醫史研究領域〉,《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
    馬繼興,〈雙包山西漢出土經脈漆木人型的研究〉,《新史學》第8卷2期(1997/6)。
    唐宗海學術研究會(陳先賦等人),〈唐宗海傳〉,《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3期(1983)。
    郝葆華等,〈先秦社會時空方位觀對中醫理論的影響〉,《中華醫史雜誌》30卷4期(2000)。
    張大慶,<中國近代解剖學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5‧4(1994)。
    張文、賀惠芳、韓中平、朱自賢,〈張錫純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
    張勇,〈略論《難經》人體解剖學的成就與貢獻〉,《中醫文獻雜誌》第六十八期(2001)。
    張哲嘉,<「疾病的歷史」研討會會議報導暨近代史相關論文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9年9月。
    張哲嘉,<從洗一身之冤到萬國之列—近代中日兩國法醫學現代化進程初探>,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中國近代國家的塑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
    張欽城,〈漫談中國醫學史與西方醫學史書中文譯本〉,《台灣醫界》36:9(1993)。
    張瑞賢、倪青,〈當前中醫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04)。
    曹育,<我國最早的一部近代生理學譯著-《身理啟蒙》>,《中國科技史料》13‧3(1992)。
    陳永生、張蘇萌,<晚清西學文獻翻譯的特點及出版機構>,《中華醫史雜誌》27‧2(1997/04)。
    陳先賦,〈訪唐容川親族故里記〉,《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4期(1982)。
    陳先賦,〈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1983)。
    陳先賦,〈唐宗海生卒新考〉,《中華醫史雜誌》第1期(1987)。
    陳新謙,<中國近代藥學書刊的出版工作>,《中國科技史料》9.1(1988)。
    黃兆強、黃孝周、劉家華,〈章炳麟與祖國醫學〉,《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04)。
    常存庫,〈中西醫解剖思想中的價值觀比較〉,《中華醫史雜誌》19:1(1989)。
    郭廷以,<近代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輸入-晚清譯書與西學>,《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5月初版第3刷。
    陸肇基,〈從《中華醫史雜誌》看我國的醫史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
    葉顯純,〈張山雷年譜暨生平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7卷1期(1987)。
    第一屆全國醫史學術會議籌備組,〈醫史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前瞻〉,《中華醫史雜誌》10:1(1980)。
    靳士英,<新撰《中國醫學通史》四卷本的評介>,《中華醫史雜誌》31,3(2001/07)。
    程之范,〈21世紀應該注重中西醫學史的比較研究〉,《中華醫史雜誌》31:2(2001/04)。
    華原輔,〈中國古代的醫學-一個外國人對中國醫學的研究〉,《春秋》14卷(民國60年)。
    彭縣志編纂委員會,《彭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甄志亞,〈關於我國醫史學研究目的和任務的回顧與探索〉,《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
    甄志亞,〈試論中國近代醫學的文化背景、特點與趨勢〉,《中華醫史雜誌》25:1(1995/01)。
    甄志亞,〈60年來中國近代醫史的研究〉,《中華醫史雜誌》26:4(1996/10)。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999/12)。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出自《新史學》14.1(2003)。
    滿晰駁,〈中西醫融合方法論〉,《中國科技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熊月之,〈1843-1898:上海與西學傳播〉,《檔案與歷史》第1期(1989/02)。
    趙洪鈞,〈張錫純年譜〉,《中華醫史雜誌》:21卷4期(1991)。
    趙洪鈞,〈中西醫匯通思想初考〉,《中華醫史雜誌》,1986年(3)。
    趙璞珊,〈西洋醫學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研究》第3期(1980)。
    趙璞珊,<合信《西醫五種》及在華影響>,《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趙璞珊,<趙元益和他的筆述醫書>,《中國科技史料》12‧1(1991)。
    黎云,〈早期中西解剖活動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
    黎維秋,<趙元益與西方近代醫藥學的傳入>,《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83)。
    鄢良、張志斌,〈儒學與中國醫學的發展〉,《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
    鄭志敏,<略論民國以來台灣與大陸隋唐五代醫學史的研究>,《新史學》第9卷第1期抽印本,1998年3月。
    鄭金生、李建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源流〉,《大陸雜誌》95:6(1997)。
    鄭洪,〈岭南中西醫匯通世家-陳氏三代〉,《中華醫史雜誌》28:1(1998/01)。
    蔡陸仙著,陸士諤評,〈醫界小說:江湖方技傳〉,《家庭醫藥》20(1935)。
    劉美文,<王清任學有淵源>,《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
    劉澄中,〈大陸經脈史學研究的新檢討—從經脈現象、出土脈書與經脈木人說起〉,《新史學》第11卷2期(2000/6)。
    鄧鐵濤,<對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幾點意見>《中華醫史雜志》第2期(1992)。
    鄧鐵濤,〈對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幾點意見〉,《中華醫史雜誌》22:2(1992)。
    薛其暉,〈中國古代對腦功能認識拾零〉,《大眾心理學》第2期(1984)。
    聶菁葆,<蓋倫與近代西方醫學>,《中華醫史雜誌》19.4(1989)。
    (五)西文著作
    A. Wear, R.K. French, and I.M. Lonie.(ed.) The Medical Renaissanc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Andrews,BridieJ.1996.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1895-1937.”PhD.Dissertation,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mbridge,London.

    Armstrong, David. “Bodies of Knowledge:Foucault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natomy,”in Graham Scamber, ed., Social Theory and Medical Sociology.

    Chang, Che-chia (張哲嘉).“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1874-1908),”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anuary 1998.

    Chen, Hsiu-fen(陳秀芬). “Medicine,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madness in imperial China,”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U.K.(2003).

    Hanson, Marta. “Inventing a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Universal Canon to Lo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South China, The Seven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7.

    Hsu, Elisabeth, e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su, Elisabeth.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Keiji, Yamada.“Anatometrics in Ancient Chinese,”Chinese Science 10(1991).

    Kuriyama, Shigehisa. “Between Mind and Eye: Japanese Anatom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Charles Leslie and Allan Young, ed., 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Lei, Hsiang-lin(雷祥麟). “When Chinese Medicine Encountered the State:1910-1949.” P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

    Lei, Hsiang-lin(雷祥麟).“How Did Chinese Medicine Become Experiential? The Political Epistemology of Jingyan,”Positions:East Asian Cultures Cririque10.2(2002).

    Nancy G. Siraisi.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 to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Reiser, Stanley Joel. Medicine and The Reign of Techn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Rossi, Paolo, translated by Cynthia De Nardi Ipsen.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Oxford :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Shapiro, Hugh L.. “The view from a Chinese asylum:defining madness in 1930s Peking.” Ph. D.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Wang, Zhenguo.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Science Press; Amsterdam: IOS Press; Tokyo: Ohmsha, 1999.

    Whitehead, Alfred North,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3.
    (六)報紙期刊
    傅蘭雅主編,《格致彙編》,光緒二年正月版,1992上海圖書館影印本,共六冊。
    格致新報館編,《格致新報》,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76年。
    (七)辭典、索引
    方賓觀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4年。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主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11月。
    李茂如、胡天福、李若鈞編著,《歷代史志書目著錄醫籍匯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版。
    李經緯主編,《中醫人物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柏楊著,《中國歷史年表》,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66年。
    徐有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趙法新、胡永信、雷新強、丁紅戰等人主編,《中醫文獻學辭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1刷。
    謝利恆,《中國醫學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第2刷。
    臧勵龢等編,許師慎增補,《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9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