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皮國立 |
---|---|
論文名稱: |
當中醫臟腑生理遇上西醫解剖形質-唐宗海(1851-1897)的中西醫折衷身體觀析論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Lu, Fang-Shang 張哲嘉 Chang, Che-Chi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8 下載:1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徵引書目(Selected References)
(一)中西醫典籍著作(包括點校、譯註、輯譯、景印醫籍)
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十種》,台北:自然療法雜誌社,民國76年9月。
清‧王有忠,《簡明中西匯參醫學圖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26冊。
晉‧王叔和,《脈經》,台南:大孚書局,1999年。
清‧王宏翰,《醫學原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4月。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與《郁岡齋醫學筆麈》,收入陸拯主編,《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附:《醫林改錯之錯中錯》,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4年5月。
唐‧王燾著,高文鑄主編,《外台秘要方》,北京:華夏出版社編校,1993年11月。
英‧艾約瑟譯,《西學啟蒙十六種—身理啟蒙》,光緒24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印行,現藏郭廷以圖書館。
清‧朱沛文,《中西臟腑圖像合纂》,光緒丁酉年宏文閣石印,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清‧江涵暾撰,《筆花醫鏡》,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25冊。
元‧朱震亨撰,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研究室編校,《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民國‧朱鶴皋、陸奎生纂輯,《中醫科學化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6年6月。
合信,《博物新編》,江蘇上海墨海書館藏校,咸豐五年版,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西醫略論》,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七年刊,傅斯年圖書館影印本。
合信,《內科新說》,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八年刊,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婦嬰新說》,江蘇上海仁濟醫館藏校,咸豐八年刊,現藏台大圖書館。
合信,《全體新論》,《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3年版,第47冊。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1月。
明‧李中梓著,清‧薛生白審定,《內經知要》,台北:立得出版社,民國86年。
清‧汪昂原著,《增批本草備要》,台中:瑞成書局出版,民國69年。
金‧李杲,《脾胃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金‧李杲,《蘭室秘藏》,台北:進學書局,民國59年。
清‧何夢瑤,《醫碥》,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清‧沈李龍,《脈訣秘傳》,收入《歷代中醫珍本集成》14,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宋‧沈括、蘇軾撰,楊俊杰、王振國點校,《蘇沈良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明‧沈頲原著,清‧馬俶增定,《病機彙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7月。
明‧李時珍著,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編,《瀕湖脈學白話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明‧李時珍原著,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1999年)。(明‧李時珍,《重訂本草綱目》,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
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明‧吳有性原著,清‧鄭重光補注,《瘟疫論補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9月。
虎伯撰,哈來等參訂,(清)舒高第口譯,(清)趙元益筆述,《內科理法》,清光緒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本,現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清‧吳瑭原著,楊東喜編著,《溫病條辨解析》,新竹:國興出版社,民國88年8月。
清‧吳瑭原著,李宗一、郭莉莉校注,《吳鞠通醫案》(明清中醫臨證小叢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清‧吳謙主編,《醫宗金鑑》,台北:台灣第一書店重印,民67年初版。
清‧吳謙,《刺灸心法要訣》,台北:志遠書局,民88年。
民國‧吳錫璜,〈吳師錫璜事略〉,《衛生學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4年。
清‧周振武著,楊維益點校,《人身通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5月。
清‧俞樾,《內經辨言》。收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主編,朱邦賢、王若水總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一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英‧哈烈撰,清‧孔慶高譯,《體用十章》,光緒十年羊城博濟醫局原刻本,現藏於台大圖書館。
英,哈來著,傅蘭雅口譯,《西藥大成補編》,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三十年本。
清‧高士宗原著,于天星按,《黃帝素問直解》,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2月。
晉‧皇甫謐,《黃帝針灸甲乙經》,台南:綜合出版社,2000年。
清‧唐宗海,《醫易通說》,附錄:蜀都茂亭氏著,唐宗海校正,《醫案類錄》,台中:瑞成書局,民國63年2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傷寒論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2年6月修訂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金匱要略淺註補正》,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2年12月。
清‧唐宗海,《中西醫判》,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4年。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經精義》,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7年4月。
清‧唐宗海原著,王咪咪、李林主編,《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血證論》,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9年8月。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草問答》,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9年8月。
戰國‧秦越人著,張登本撰,《難經通解》,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民國‧時逸人,《時氏生理學》,(台中:昭人出版社,民國69年12月。
民國‧時逸人,《時氏內經學》,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76年4月。
民國‧時逸人,《中醫傷寒與溫病》,台北:力行書局重刊出版,民國84年5月。
明‧孫一奎原著,韓學杰, 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台北:新銳出版社,民國85年。
唐‧孫思邈著,朱邦賢、陳文國等校注,《千金翼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海得蘭撰,傅蘭雅口譯,(清)趙元益筆述,《儒門醫學》,清光緒間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刊本,現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清‧徐靈胎,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民國‧張山雷著,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張山雷醫集》編委會編輯,《張山雷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7月。
明‧張介賓,《類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7月。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宋‧陳言著,民國‧吳黼堂評著,《吳黼堂評著—陳無擇三因方》,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80年。
清‧張琦著,王洪圖點校,《素問釋義》,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8月。
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共3冊,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隋‧巢元方原著,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清‧陸九芝、傅青主、戴天張原著,秦伯末、林直清校定,《世補齋醫書全集》,台北:五洲出版社,民國85年8月。
清‧陸以湉,《冷廬醫話》,台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
清‧陳念祖原著,王屢康校注,俞長榮審閱,《醫學三字經》,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清‧陳修園,林慧光主編,《陳修園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8月。
郭藹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語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8月。
清‧程國彭著,費伯雄批注,《醫學心悟》,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3月。
民國‧惲鐵樵,《群經見智錄》,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1月。
民國‧惲鐵樵,《臨證筆記》,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3月。
民國‧惲鐵樵,《論醫集》,台北:華鼎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民國‧惲鐵樵,《內經講義》第八期。收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主編,朱邦賢, 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2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民國,惲鐵憔,《脈學發微》。收入朱邦賢、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14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民國‧惲鐵樵,《金匱翼方選按》,台北:樂群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
傅貞亮、高光震等人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析義》,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傅蘭雅主編,《西藥大成藥品中西名目表》,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十三年本。
傅蘭雅主編,《西藥大成》,江南機器製造局,光緒十三年本。
傅蘭雅主編,《西藥新書‧中西藥名目錄》,江南機器製造局,民國元年本。
隋‧楊上善撰注,清‧廖平補證,〈診絡篇補證〉,《黃帝內經太素四診補證》。收入朱邦賢、王若水審閱,《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14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楊百茀主編,《金匱集釋》,沔陽: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清‧趙彥暉撰,董建華,胡玉珍校注,《存存齊醫話稿》,收入劉更生主編,《醫案醫話醫論名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出版,1997年1月。
明‧趙獻可撰,陳永萍校注,《醫貫》,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年。
嘉約翰撰,《內科闡微》,同治十二年羊城博濟醫局原刻本,現藏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清‧劉鍾衡,《中西匯參銅人圖說》,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本,光緒25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清‧劉廷楨,《中西骨骼辯正》,上海:上海廣學會,光绪29年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德子固著,《全體通考》,清光緒十二年(1886)刊本,現藏郭廷以圖書館。
清‧鄭欽安,唐步祺闡釋,《鄭欽安醫書闡釋》,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月。
清‧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9月。
譚一松主編,《靈樞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年。
清‧羅定昌,《中西醫粹》,上海:上海孚華書店,光緒壬午年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二)傳統文獻與史料(包括點校、譯註、輯譯、景印書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6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不著編者,《文獻叢編》,台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3年3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宮中檔光緒朝珠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 1995-1996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2月。
秦‧呂不韋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呂氏春秋》第二十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義‧利瑪竇原著,朱維錚主編,鄧志峰等編校,《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清‧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62-64。
周‧荀況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荀子》第二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年。
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28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清‧張元濟,《戊戌六君子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第1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清‧曹雪芹著,《紅樓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73年2月。
陳智超主編,《陳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年。
陳廣忠註釋,《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1月。
葉步榮編纂,《黃庭經解》,台北:金多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行,民國78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光緒丁酉歲聚豐坊校刻版。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楊伯峻主編,《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年版。
齊‧管仲撰,羅愛萍主編,《百子全書‧管子》第十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6年。
清‧劉介廉,《天方性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民國67年7月。
清‧鄭光祖,《一斑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中華雜誌社,民國54年11月。
賴明德、陳弘治、劉本棟註釋,《四書讀本》,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民國76年7月。
清‧戴震撰,《孟子字義疏證‧理》卷上,收入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六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10月。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 民國81年。
(三)近人(1911年後)專書著作
二木宏明原著,陳成福譯,《腦與心理學》,台北:東方出版社,民國79年4月。
山田慶兒著,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
干祖望,《干祖望醫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12月。
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 編,李慶 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文士麥著,馬伯英譯,《世界醫學五千年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王玉川著,張年順整理,《運氣探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王君主編,《中國醫道》,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年。
王孝先,《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文海出版社重刊,民國29年。
王洪圖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8月。
王振瑞,《中國中西醫結合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復旦撰,《人體解剖學》,台北:維新出版,1968年。
王晴佳,《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王樹崎、李經緯、鄭金生,《古老的中國醫學:中國醫學編年史研究》,台北:緯揚文化,1990年。
王懷義編著,《醫林改錯發揮》,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
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編,《戊戌變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孔建民,《中國醫學史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10月。
石川光昭著,沐良譯,《醫學史話》,台北:臺灣商務,1968年。
包振遠, 馬季凡編著,《中國歷代酷刑實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
史仲文、胡曉林等人合編,《中國清代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第5版。
史蘭華主編,《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初版。
江一平、儲水鑫、沈桂祥主編,《古醫籍各家証治抉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
曲峰著,《中醫臨床理論思維探討》,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年。
任秀玲,《中醫理論範疇:《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的基本範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体‧教育‧衛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8年。
何東燦,《金匱要略內科疾病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83年初版。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如輝,《發生藏象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
李志平,《中西醫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6月。
李廷安,《中外醫學史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年。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7年3月。
李松良、葉海濤編著,《陳立夫與中醫藥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6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李彥譯,《中國古代科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月。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6月初版。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2001年4月初版。
李建民主編,廖育群著,《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
李國祁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出版,民74。
李經緯、鄢良,《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醫學思潮》,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
李經緯主編,《中外醫學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9月。
杜建主編,《台灣中醫藥縱覽》,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年。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國54年4月。
余瀛鰲,《中華文化通志‧科學技術典-醫藥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貝特曼(Bettman . Otto L.)著,李師鄭編譯,《世界醫學史話》,台北:民生報社,民國69年7月。
那瓦維(Vicente Navarro)著,呂宗學譯,《馬克斯主義看醫療保健》,台北:南方出版社,民國77年11月。
(法)克洛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原著,夏康農、管光東譯,《實驗醫學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利瑪竇著,劉俊餘、王玉川、羅漁譯,《利瑪竇全集》第一冊,台北:光啟出版社,民75年。
許爾文‧努蘭著(Sherwin B. Nuland),潘震澤譯,《器官神話—一位外科醫生的奇遇》(The Mysteries Within: A Surgeon Reflects on Medical Myths),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范行準,《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共四冊,1943年由中華醫史學會所出版。
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吳車,《「病入膏肓」之文獻解析及其針灸療效研究》,台北:志遠書局,民國85年版。
吳國定輯著,《內經診斷學》,台中:昭人出版社,民國87年。
吳國定,《內經解剖生理學》,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88年4月。
吳華強、張玉才等,《新安醫籍考》,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月。
周先樂編著,《人體生理學》,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2001年4月。
周德程編譯,《解剖生理學:為瞭解人體之基本構造和生理功能》,台中:昭仁出版社,民國70年。
周學勝,《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林昭庚、鄢良,《針灸醫學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11月。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孟永利等主編,《傷寒論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和田行一監修,古耀秋譯,《胃腸病:醫療與食療》,台南:王家出版社,民國81年。
侯明邦、桑木崇秀,《漢醫糖尿病學》上冊,台灣:大眾中西合一醫院出版,1975年初版。
柯文(Paul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初版。
洛伊斯‧N‧瑪格納(Lois N. Magner),《生命科學史》,河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
馬光亞著,梁明達整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光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
馬伯英、高晞等著,《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中外醫學跨文化傳通》,上海:文匯出版社,1993年10月。
馬伯英《中外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馬建中,《中醫診斷學》,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版。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唐鉞著,《西方心理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嘉宏等著,《心與腦》,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2月。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1月。
陶御風,朱邦賢,洪丕謨編著,《歷代筆記醫事別錄》,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陶文釗、梁碧瑩,《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區結成,《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張大釗主編,《中醫文化對談錄》,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張肖松編著,《心理學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
張苙雲,《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年3月。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3年9月第2版。
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9月。
張俊龍、郭蕾編著,《中醫藏象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曄、何裕民,《中醫行為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6月。
張贊臣,《中國歷代醫學史略》,上海:醫界春秋社,民國22年9月。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小野,《中醫學理論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6年4月。
陳存仁,《中醫師手冊》,台北:宏業書局,民國80年再版。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5月。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1月台1版第7刷。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台北:時報文化,民國68年10月。
陳勝崑,《醫學、心理與民俗》,台北:健康世界雜誌,民國74年3月。
陳勝崑,《陳勝崑醫師全集‧近代醫學在中國》,台北:橘井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版。
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4月。
陳樂平,《出入命門—中國醫學文化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郭正昭、陳勝崑、蔡仁堅,《中國科技文明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7年1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0年。
黃文雄著,《中國吃人文化101謎》,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黃侖、王旭東,《醫史與文明》,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年7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維三,《針灸科學》,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7年版。
梅錦榮著,《神經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4年8月。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盛增秀主編,《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6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60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彭英毅主編,張月蘭協編,張丙龍校閱,《解剖生理學:人體構造與功能》,台北:南山堂出版社,民國79年。
傅維康等人主編,《醫藥史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2月。
傅維康主編,《針灸推拿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傅維康,《醫藥文化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傅維康、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文物圖譜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斐正學主編,《《血證論》評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4月。
程之范編,《世界醫學史綱要》,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9月。
馮客(Frank Dikotter)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等著,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Medical Anthroplogy),台北:桂冠圖書出版,1992年5月。
楊百茀主編,《金匱集釋》,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楊志超、廖育群,《醫聖藥王》,北京:龍門書局,1995年4月。
楊醫業主編,《中國醫學史》,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月。
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4年。
楊鑫輝主編,《心理學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台北:長歌出版社,民國65年1月。
溫瑞書主編,《王清任醫方精要》,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賈得道、賈念民,《中醫的科學研究》,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賈得道,《中醫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石家莊: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河北分會,1983年版。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9月初版。
趙莉如、林方、張世英等編,《心理學史》,北京:團結出版社,1989年7月。
溫長路,劉玉瑋,溫武兵編著,《醫林改錯識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7月。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6月。
熊十力,《明心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4月。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事業出版,民國84年3月。
熊秉真,《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4月。
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廖育群、傅芳、鄭金生,《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台北:台灣東華出版社,1996年。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鄧鐵濤,《鄧鐵濤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鄧鐵濤、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
鄧鐵濤主編,《中醫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下冊,台北:華岡出版部,民國63年10月。
劉杰、袁峻,《中國八卦醫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年4月。
劉聖宜、宋德華,《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初版第三刷。
黎伯概著,許雪樵校注,《醫海文瀾》,新加坡中華書局,1976年12月初版。
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80年9月。
薛公忱,《論醫中儒道佛》,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論》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5。
錢穆,《國史大綱》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定三版。
錢超塵、溫長路編著,《王清任研究集成》,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出版,城邦發行,2002年。
謝利恆、尤在涇,《中國醫學源流論‧校正醫學讀書記》合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7月初版。
戴新民發行,《中醫學基礎》,台北:啟業書局,民國83年10月。
鄺賀齡著,《消化系統》,台北:牛頓出版社,1989年。
顏元仲,《解剖生理學—生理學之部》,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民國70年。
顏克海,《論中醫學術淵源‧體系‧發展》,孝感: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9月。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4月。
韓健平著,《馬王堆古脈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麗莎‧賈汀 (Jardine, Lisa)原著,陳信宏譯,《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一段天才縱橫的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12月。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
嚴世芸,《中醫學術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年5月。
嚴世芸主編,《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年。
鐘識齡,《腦腎所引起各種慢性病的根治療法》,台北:惠華出版社,民國75年6月。
羅志田,《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羅依‧波特(Roy Porter),《劍橋醫學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羅姆‧哈瑞(R. Harre)著,邱仁宗譯,《科學哲學導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Ackerknecht著,戴榮鈴譯,《醫學史概論》,新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國72年3月。
Arthur J Vander,James H.Sherman,Dorothy S.Luciano原著,潘震澤等譯,《人體生理學》上冊,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2年3月。
Felix Marti-Ibanez原著,葉頌壽、葉頌熙合譯,《西方醫學史》,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民國67年。
L. T. Woodward撰,盧象誠譯,《外科發展史》,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Thomas Hardy Leahey著,陳仁勇譯,《心理學史:心理學主流思潮的發展》,台北:野鵝出版社,民國76年7月。
Willi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PLAGUES AND PEOPLE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8年4月初版。
(四)期刊論文
丁玨,〈方以智-中西醫學匯通思想的啟蒙者〉,《中華醫史雜誌》24:2(1994/04)。
王旨富,〈唐容川著作二題〉,《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84)。
王孟俠,〈唐容川傳聞瑣記〉,《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4期(1982)。
王治浩,揚根,<格致書院與《格致彙編》—紀念徐壽逝世一百週年>,《中國科技史料》第2期(1984)。
王揚宗,<江南製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16‧2(1995)。
王揚宗,<《格致彙編》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清末的傳播>,《中國科技史料》17‧1(1996)。
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兼論解剖學在中西醫學傳統中的地位〉,《新史學》6:1(1995/03)。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研究所編,〈中國醫學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研究—醫史文獻篇》,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石正桓,<王清任及其著作《醫林改錯》之研究>,台中:中國醫藥學院碩士論文,1989年12月。
朱彤、朱時中,<中醫—正在失落的文明>,《中國國家地理》28(2003∕09)。
朱建平,〈五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之概況〉,《中華醫史雜誌》29卷1期(1999)。
江華鳴,〈中西醫匯通派著述瑣談〉,《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
艾爾曼,〈從前現代的格致學到現代的科學〉,《中國學術》第2輯(2000/04)。
辛夫,〈唐容川生平置疑〉,《中華醫史雜誌》第2期(1981)。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出自《新史學》2.3(1991)。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出自《新史學》6.1(1995)。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與<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出自《新史學》6.1(1995/03)與8.4(1997/12)。
李任先、劉小斌,〈中醫近代史述評(1840-1949)〉,《中華醫史雜誌》22:1(1992)。
李建民,<禹鑿山川知脈絡>,《古今論衡》5(2000)。
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新史學》第10卷4期(1999/12)。
李素楨、田育誠,〈論明清科技文獻的輸入〉,《中國科技史料》14:3(1993)。
李貞德,〈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10:4(1999/12)。
李經緯,<中國著名醫史學家-陳邦賢>,《中華醫史雜誌》16:4(1986)。
李經緯,〈東西方醫學交流與中西醫結合〉,J Chin Med 7(4),1996。
李經緯、張志斌,〈中國醫學史研究60年〉,《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07)。
李經緯,〈21世紀的中國醫史學研究展望〉,《中華醫史雜誌》29:1(1999/01)。
李經緯、張志斌,〈開拓中醫學思想史研究領域〉,《中華醫史雜誌》31:1(2001/01)。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1(1995/03)。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1999/12)。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69年6月初版。
汪滬雙,牛淑平,〈試述新安醫學的「學派」與「流派」〉,《中醫文獻雜誌》第六十七期(2000)。
何愛華,〈王清任是否中西醫匯通派〉,《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的檢討>,收錄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一百七十年紀念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12月。
吳云波,〈張錫純中西匯通思想述評〉,《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
吳云波,〈試論中醫史研究重心的轉移〉,《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
吳云波,〈正確認識和評價中西醫匯通醫家的業績〉,《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
吳變本,<中西醫結合之我見>,收入《南方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份與地位〉,《新史學》第6卷1期(1995/3)。
林功錚,〈醫史研究方法鄒議〉,《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
周佳榮,〈中國醫學史研究述評〉,《歷史與文化》第1卷(1998)。
尚智叢,<1886-1894年間近代科學在晚清知識份子中的影響-上海格致書院格致類課藝分析>,《清史研究》第3期,(2001/08)。
林崇熙、傅大為,〈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台灣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檢討〉,《新史學》6.4 (1995)。
茅曉,<通絡法歷史沿革剖析>,《中醫雜誌》43.7(2002)。
栗山茂久,<身體觀與身體感—道教圖解和中國醫學的目光>,《古今論衡》3(1999)。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新史學》7:2(1996/06)。
祝平一,〈通貫天學、醫學與儒學:王宏翰與明清之際中西醫學的交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國88年)。
祝平一,〈展望臺灣的科技與醫療史研究:一個臺灣當代知識社群的分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集刊》4.2(1999)。
胡碧玲,<一個加拿大學者眼中的中醫>,《中國國家地理》28(2003∕09):4。
馬光亞著,梁明達整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馬光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年。
馬伯英,〈中國近代醫學衛生事業的先驅者伍連德〉,《中國科技史料》16:1(1995)。
馬克鋒,〈中西匯通與近代文化〉,《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0/07)。
馬堪溫,〈歷史上的醫生〉,《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
馬堪溫,〈一個值得開拓的醫史研究領域〉,《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
馬繼興,〈雙包山西漢出土經脈漆木人型的研究〉,《新史學》第8卷2期(1997/6)。
唐宗海學術研究會(陳先賦等人),〈唐宗海傳〉,《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3期(1983)。
郝葆華等,〈先秦社會時空方位觀對中醫理論的影響〉,《中華醫史雜誌》30卷4期(2000)。
張大慶,<中國近代解剖學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5‧4(1994)。
張文、賀惠芳、韓中平、朱自賢,〈張錫純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
張勇,〈略論《難經》人體解剖學的成就與貢獻〉,《中醫文獻雜誌》第六十八期(2001)。
張哲嘉,<「疾病的歷史」研討會會議報導暨近代史相關論文簡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9年9月。
張哲嘉,<從洗一身之冤到萬國之列—近代中日兩國法醫學現代化進程初探>,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中國近代國家的塑造」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
張欽城,〈漫談中國醫學史與西方醫學史書中文譯本〉,《台灣醫界》36:9(1993)。
張瑞賢、倪青,〈當前中醫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04)。
曹育,<我國最早的一部近代生理學譯著-《身理啟蒙》>,《中國科技史料》13‧3(1992)。
陳永生、張蘇萌,<晚清西學文獻翻譯的特點及出版機構>,《中華醫史雜誌》27‧2(1997/04)。
陳先賦,〈訪唐容川親族故里記〉,《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4期(1982)。
陳先賦,〈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1983)。
陳先賦,〈唐宗海生卒新考〉,《中華醫史雜誌》第1期(1987)。
陳新謙,<中國近代藥學書刊的出版工作>,《中國科技史料》9.1(1988)。
黃兆強、黃孝周、劉家華,〈章炳麟與祖國醫學〉,《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04)。
常存庫,〈中西醫解剖思想中的價值觀比較〉,《中華醫史雜誌》19:1(1989)。
郭廷以,<近代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輸入-晚清譯書與西學>,《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5月初版第3刷。
陸肇基,〈從《中華醫史雜誌》看我國的醫史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
葉顯純,〈張山雷年譜暨生平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7卷1期(1987)。
第一屆全國醫史學術會議籌備組,〈醫史研究工作的回顧與前瞻〉,《中華醫史雜誌》10:1(1980)。
靳士英,<新撰《中國醫學通史》四卷本的評介>,《中華醫史雜誌》31,3(2001/07)。
程之范,〈21世紀應該注重中西醫學史的比較研究〉,《中華醫史雜誌》31:2(2001/04)。
華原輔,〈中國古代的醫學-一個外國人對中國醫學的研究〉,《春秋》14卷(民國60年)。
彭縣志編纂委員會,《彭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甄志亞,〈關於我國醫史學研究目的和任務的回顧與探索〉,《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
甄志亞,〈試論中國近代醫學的文化背景、特點與趨勢〉,《中華醫史雜誌》25:1(1995/01)。
甄志亞,〈60年來中國近代醫史的研究〉,《中華醫史雜誌》26:4(1996/10)。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999/12)。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時期的轉變>,出自《新史學》14.1(2003)。
滿晰駁,〈中西醫融合方法論〉,《中國科技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熊月之,〈1843-1898:上海與西學傳播〉,《檔案與歷史》第1期(1989/02)。
趙洪鈞,〈張錫純年譜〉,《中華醫史雜誌》:21卷4期(1991)。
趙洪鈞,〈中西醫匯通思想初考〉,《中華醫史雜誌》,1986年(3)。
趙璞珊,〈西洋醫學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研究》第3期(1980)。
趙璞珊,<合信《西醫五種》及在華影響>,《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趙璞珊,<趙元益和他的筆述醫書>,《中國科技史料》12‧1(1991)。
黎云,〈早期中西解剖活動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
黎維秋,<趙元益與西方近代醫藥學的傳入>,《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1983)。
鄢良、張志斌,〈儒學與中國醫學的發展〉,《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
鄭志敏,<略論民國以來台灣與大陸隋唐五代醫學史的研究>,《新史學》第9卷第1期抽印本,1998年3月。
鄭金生、李建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源流〉,《大陸雜誌》95:6(1997)。
鄭洪,〈岭南中西醫匯通世家-陳氏三代〉,《中華醫史雜誌》28:1(1998/01)。
蔡陸仙著,陸士諤評,〈醫界小說:江湖方技傳〉,《家庭醫藥》20(1935)。
劉美文,<王清任學有淵源>,《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
劉澄中,〈大陸經脈史學研究的新檢討—從經脈現象、出土脈書與經脈木人說起〉,《新史學》第11卷2期(2000/6)。
鄧鐵濤,<對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幾點意見>《中華醫史雜志》第2期(1992)。
鄧鐵濤,〈對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幾點意見〉,《中華醫史雜誌》22:2(1992)。
薛其暉,〈中國古代對腦功能認識拾零〉,《大眾心理學》第2期(1984)。
聶菁葆,<蓋倫與近代西方醫學>,《中華醫史雜誌》19.4(1989)。
(五)西文著作
A. Wear, R.K. French, and I.M. Lonie.(ed.) The Medical Renaissanc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Andrews,BridieJ.1996.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1895-1937.”PhD.Dissertation,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mbridge,London.
Armstrong, David. “Bodies of Knowledge:Foucault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natomy,”in Graham Scamber, ed., Social Theory and Medical Sociology.
Chang, Che-chia (張哲嘉).“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1874-1908),”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anuary 1998.
Chen, Hsiu-fen(陳秀芬). “Medicine,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madness in imperial China,”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U.K.(2003).
Hanson, Marta. “Inventing a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Universal Canon to Lo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South China, The Seven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7.
Hsu, Elisabeth, e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su, Elisabeth.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Keiji, Yamada.“Anatometrics in Ancient Chinese,”Chinese Science 10(1991).
Kuriyama, Shigehisa. “Between Mind and Eye: Japanese Anatom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Charles Leslie and Allan Young, ed., Paths to Asian Medical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Lei, Hsiang-lin(雷祥麟). “When Chinese Medicine Encountered the State:1910-1949.” P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
Lei, Hsiang-lin(雷祥麟).“How Did Chinese Medicine Become Experiential? The Political Epistemology of Jingyan,”Positions:East Asian Cultures Cririque10.2(2002).
Nancy G. Siraisi.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 to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Reiser, Stanley Joel. Medicine and The Reign of Techn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Rossi, Paolo, translated by Cynthia De Nardi Ipsen. The birth of modern science. Oxford :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Shapiro, Hugh L.. “The view from a Chinese asylum:defining madness in 1930s Peking.” Ph. D.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Wang, Zhenguo.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Science Press; Amsterdam: IOS Press; Tokyo: Ohmsha, 1999.
Whitehead, Alfred North,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3.
(六)報紙期刊
傅蘭雅主編,《格致彙編》,光緒二年正月版,1992上海圖書館影印本,共六冊。
格致新報館編,《格致新報》,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76年。
(七)辭典、索引
方賓觀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4年。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主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3年11月。
李茂如、胡天福、李若鈞編著,《歷代史志書目著錄醫籍匯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版。
李經緯主編,《中醫人物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柏楊著,《中國歷史年表》,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66年。
徐有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趙法新、胡永信、雷新強、丁紅戰等人主編,《中醫文獻學辭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1刷。
謝利恆,《中國醫學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第2刷。
臧勵龢等編,許師慎增補,《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