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姝言 Shuian,Liou |
---|---|
論文名稱: |
民主的公民教育再台灣實施困境之研究--論高中公民課程與國文科「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倫理價值衝突 Study of the Difficulty in Practicing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aiwan -Study of the Difficulty in Practicing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歐陽教
Ouyang, Jiao 林佳範 Lin, Chia-F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4 |
中文關鍵詞: | 自由主義 、儒家倫理 、道德社會學 、公民教育 、價值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Liberalism, Confucianism, Sociology of Morals, Citizenship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8 下載:1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實施民主的公民教育,面臨的困境為︰以儒家為主的文化建構,與憲政民主的倫理價值相互衝突;上述兩套不同的倫理價值分別呈現在高中公民課程與國文科「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民主國家的教育面臨哪些價值具有正當基礎,哪些價值的傳遞可能有侵犯個體良心自由之虞,價值的教學如何能夠符合民主政治對於個體平等與自由價值的尊重。對於上述教育問題的處理,攸關民主政治能否成熟穩定地實踐。
本研究首先論述分析憲政民主的基礎—自由主義,和儒家政治思想之價值與內涵,由此進行對現行高中公民課程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內容分析;並從民主政治哲學和道德社會學,探討公民教育的內涵與本質,釐清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界限,作為民主國家價值教育探討之基礎。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如實反映儒家德治禮教的基本精神;儒家品格教育的本質是去主體性、他律的道德教育。現行的高中公民課程對於民主政治呈現有限的政治個人主義、斷裂矛盾的憲政邏輯、臣屬的守法概念,以及矛盾的邏輯論證;關於兩套倫理價值衝突的意識薄弱,對傳統道德正面肯定,少有反省;課程中少數處理價值衝突部份,也僅以價值宣揚方式進行,未能切中核心。
本研究嘗試進行課程設計,統整民主政治核心價值、運作原則以及社會科學知識,並發展說理的價值探究,分析與比較不同倫理價值,轉化儒家倫理,達到民主的公民教育是說理的價值教育之目標。
In Taiwan, the difficulty in practicing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lies in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values of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which can be found respectively in the following two high school subjects: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hinese Cultural Core Curriculum” in Chinese. The challenges a democratic country faces are which values have legitimacy to teach, which may violate self-conscious liberties as the values descended, and 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pec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for individual equality as well as liberal values.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 mentioned determine if democratic politics can be put into practice maturely and steadily.
The study herein first alleges and analyzes the basis of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Liberalism,and contrast with the contents and values of Confucianism. Hence, the study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current high schoo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hinese Cultural Core Curriculum”, explores the content and essenc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light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morals, and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a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in value education of a democratic country.
As revealed in the study, “Chinese Cultural Core Curriculum” truly reflects the spirit of morality leadership and propriety education in Confucianism, for the ess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onfucianism is a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desubjective and not self-disciplined. Notwithstanding, curr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does not fully abide by political individualism, resulting in fragmental and contradictory Constitutionalism logics, subordinate concepts of obedience, and paradoxical logical reasoning. Moreover, the awareness about the conflict of the two ethic values is still weak.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and without reflection, the curriculum seldom deals with the value conflict or cuts into the core, but merely develops its scheme by means of praising value.
The study, trying to perform curriculum design, integrate the core value and the fundamentals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knowledge of social science, develop the values of reasoning,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ethic values, and transform ethic in Confucianism, is aimed at realizing the notion that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a kind of reasonable value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三民(2004a)。高中公民第一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a)。高中公民第二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4b)。高中公民第三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b)。高中公民第四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4c)。高中公民第五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c)。高中公民第六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4d)。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一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d)。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二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4e)。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三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e)。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四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4f)。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五冊。台北︰三民。
三民(2005f)。高中文化基本教材第六冊。台北︰三民。
大紀元(2005)。美國佛州植物人泰莉‧施亞佛事件簡史。 http://www.epochtimes.com/b5/5/4/1/n873553.htm
大紀元。台灣政壇的呼風喚雨與怪力亂神。http://www.epochtimes.com/b5/4/9/1/n646415.htm
大憲章,http://peace.ls.fju.edu.tw/old/(26)%20Magna%20Carta.doc。
中國時報(1997)。5月10、24日,第10,11版。
中國時報(2005)。506,A15版時論廣場「你結婚了沒?」。
中國時報(2005)。3/1,國際新聞。「叔父通姦,兩歲女娃帶罪陪嫁」。
中國時報(2006)。5/16日,高雄縣長楊秋興主張採用鞭刑,約束進入校園孳事的青少年與中輟生。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教育研究集刊,45,139-172。
文建會。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ategory_comment_template.jsp?category_id=1096594387818
石計生(1993)。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台北︰前衛。
台灣時報(2004)。5月8日正視公民教育邊緣化的危機。社論,2版。
台灣時報(2004)。10月1日「公民與社會」應納入學測及指考科目。社論,2版。
行政院文建會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ategory_comment_template.jsp?category_id=1096594387818
江宜樺(1995)。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成邦理論的若干啟示。載於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江宜樺(2003)。台灣自由主義:挑戰與回應。載於華人世界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
江炳倫(1989)。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何信全(2002)。儒家政治哲學的前景:從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爭脈絡的考察。載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沈宗瑞(2001)。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3,1-34。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
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大文化。
杜維明(1997)。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
杜維明(1999)。十年機緣待儒學 : 東亞價值再評價。香港︰牛津大學。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台北︰五南。
邱上真(2003)。Piaget認知發展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汪文濤(2000)。儒家政治倫理對國民黨重大決策的影響(1988-1999)。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
李明輝(2002)。儒家傳統與人權。載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李明輝(2005)。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大。
李奉儒(2001)。教育基本法理念的解析。教育研究月刊, 86,28-43。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 92,38-55。
李琪明(1991)。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澤厚 (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
李學勤(2004)。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雲龍。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分析。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易憲容(1995),先秦儒家制度思想的現代轉化—與現代制度經濟學比較研究。孔孟學報,69,期,205-218。
吳乃德(2004)。搜尋民主公民:社團參與的理論與實際。載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吳惠林(2005)。「為什麼價格是好事」解析。載於S.Landsburg著生命中的經濟遊戲,魯樂中譯。台北︰時報。
吳碧純(2000)。社會科高層次思考教學活動中的價值衝突與化解之道。教育研究,75,53-65。
林文雄(2000)。從現代的法治觀點看孔孟的法律思想。台大法學論叢,19(2)。1-19。
林安梧(2004)。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可能。鵝湖,30(2),16-25。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載於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林火旺(1997)。倫理學。台北︰空大。
林火旺(2000)。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論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129-144。
林佳範(2006)。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嗎?課程與教學,9(2),1-13。
林青青(199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逢祺(1987)。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逢祺(2003)。由思維歷程透視教學原理--杜威「思維術」方法論之衍釋。教育研究集刊,49(1) ,1-29。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台北︰巨流。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
林毓生(1996)。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 99,72-82。
林毓生(1997)。新儒家在中國推展民主與科學的理論所面臨的困境。載於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紀實。台北︰正中。
林濁水(2006)。民粹式最高道德是亂源。中國時報,5月3日,A15。
表演藝術雜誌--PAR(2004),12,23-28.
周天瑋(2003)。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台北︰天下。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 : 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珮儀(2001)。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 A. 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6,1-29。
金耀基(1989)。儒家倫理、社會學與政治秩序。載於: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序。台北︰巨流。
亞洲時報線上版(2004)。2004/11/4。http://www.atchinese.com/2004/11/1114atimes2.htm
南一(2004a)。高中公民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a)。高中公民第二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4b)。高中公民第三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b)。高中公民第四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4c)。高中公民第五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c)。高中公民第六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4d)。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一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d)。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二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4e)。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三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e)。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四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4f)。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五冊。台北︰南一。
南一(2005f)。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六冊。台北︰南一。
姜天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1996)。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單文經譯)。台北市︰教育部。
美國社會科科學會(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陳麗華, 王鳳敏譯)。台北市︰教育部。
韋政通(1986)。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
徐茂瑋(2003)。「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能帶給高中生什麼?國文新天地,6。龍騰事業文化出版。http://210.60.194.100/life2000/database/921229/921229_2.htm
徐復觀(1988)。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
英國國定課程宗教教育http://www.adobe.co.uk/products/acrobat/readstep2.html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 : 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康熙(2004a)。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一冊。台北︰康熙。
康熙(2005a)。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二冊。台北︰康熙。
康熙(2004b)。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三冊。台北︰康熙。
康熙(2005b)。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四冊。台北︰康熙。
康熙(2004a)。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五冊。台北︰康熙。
康熙(2005b)。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六冊。台北︰康熙。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 : 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馬漢寶(1991)。台大法學叢刊,21(1),1-14。
拯救國語文全台48國文系所大連署,http://www.cdn.com.tw/live/2004/12/01/text/931201e1.htm
殷海光(1996)。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鄒克蘭(2004)。我國政治教育課程知識內涵之研究—現行公民科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黃光雄(1996)。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 : 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 師大書苑。
黃志偉、熊同鑫(2003)。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原住民教育季刊, 30,55-76。
黃俊傑(2002)。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載於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祺(2000)。曼海姆。台北︰巨流。
黃學聖(2002)。當代自由主義公民資格觀念的轉變之研究 : 對於多元文化論挑戰之回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藿(2000)。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27(6),522-531。
許育典(2002)。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原住民教育基本權的核心建構。成大法學,3,25-61。
許育典(2000b)。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37-70。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嘉文(2005)。台灣鄉土教育發展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6.htm
張世宗(1996)。台灣地區中等教育階段公民學科教材之研究(1991-1997)—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商務。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 12,1-32。
張茂桂(2002)。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3/journal_park86.htm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維安(1989)。韋伯論西方中古封建體制與資本主義的萌芽。載於陳介玄等合著: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
張鐵志。同志卡通與文化戰爭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31815.html。
張灝(2000)。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
陳宏賓(2001)。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來(2005)。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
陳明(1994)。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
陳明珠(1997)。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桂棣、春桃(2005)。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
陳沛嵐(2004)。「問問題」的想像~找回遺失時的問號~。課程與教學季刊,7(2),75-94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人文及社會科學,11(1),66-80。
斯維至(1997)。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
湯志鈞(1995)。經學史論集。台北︰文津。
彭如婉(1997)。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就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等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大。
單文經(1985),價值澄清法與杜威價值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30,89-114。
曾敏傑、陳莉茵(2002)。罕見疾病社會立法紀念專輯。台北︰罕見疾病基金會。
曾國祥、許家豪 (2003)。前現代公民意識:台灣法治困境的保守主義解析。載於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台北︰商周。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局。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1)。教育研究月刊, 86。44-56。
楊深坑(1995)。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民主理論及其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載於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楊順南(2002)。實在與建構—一個發展心理學觀點的分析。載於楊順南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
詹志禹(2002)。認知的主動性。載於楊順南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正中。
慈濟(2004)。慈濟月刊, 456,1。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台灣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255-272。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1)。教育研究月刊, 86,44-56。
楊深坑(1995)。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民主理論及其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載於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行動宣言(2005)。http://www.csghs.tp.edu.tw/~chic/page_ch/bill.htm
福永安祥(1974)。趙倩譯,中華民國社會的徹底研究,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鄭明娳(1986)。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台北︰漢光。
翟本瑞(1989)。基督教內在教義對西方價值底社會性影響。載於翟本瑞等編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
趙素娟(2000)。公民概念的澄清及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之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價值教學的困境。載於陳伯璋編著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熊秉元(2003a)。熊秉元漫步法律。台北︰時報。
熊秉元(2003b)。熊秉元漫步經濟。台北︰時報。
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育興起的背景。載於譚光鼎等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劉蔚之(1993)。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廖達琪(2001)。台灣地方民主與地方統治—第二波台灣地方精英調查研究。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委託研究案。
錢永祥(1995)。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載於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
錢永祥(2003)。為政治尋找理性—Will Kymlicka【當代政治哲學導論】中譯本導讀。載於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聯經。
翰林(2004a)。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一冊,台北︰翰林。
翰林(2005a)。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二冊,台北︰翰林。
翰林(2004b)。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三冊,台北︰翰林。
翰林(2005b)。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四冊,台北︰翰林。
翰林(2004c)。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五冊,台北︰翰林。
翰林(2005c)。高中中國化基本教材第六冊,台北︰翰林。
龍騰(2004a)。高中公民第一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a)。高中公民第二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4b)。高中公民第三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b)。高中公民第四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4c)。高中公民第五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c)。高中公民第六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4d)。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一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d)。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二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4e)。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三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e)。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四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4f)。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五冊。台北︰龍騰。
龍騰(2005f)。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六冊。台北︰龍騰。
簡良平(2004)。教師即課程決定者—課程實踐的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7(2),95-114。
聯合報(2005)。朱子治家格言歧視女性?3月16日。
聯合報(2006)。1月26日,陳長文:失去了林義雄,失去了道德典範。民意論壇。
譚光鼎(2001)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
瞿海源(1998)。跨世紀公民教育問題,載於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蕭公權(1980)。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薩孟武(1982)。儒家政論衍義。台北︰東大。
薩孟武(1988)。紅樓夢與中國家庭。台北︰東大。
叢日云(2004)。在上帝與凱薩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台北︰左岸。
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載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之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顧忠華(1999)。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
譯本
巴巴利特(1991)。公民資格。(談古錚譯) 。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8)
伯格,樂格曼(1991)。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鄒理民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66)
克雷.卡佛特(2003)。偷窺狂的國家。(林惠娸、陳雅汝譯) 。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0)
麥克.克萊頓(2005)。恐懼之邦。(洪蘭譯) 。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4)
狄百瑞(2003)。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陳立盛譯)。台北︰正中。(原著出版年:1998)
艾列克.費雪(2004)。批判思考導論。(林葦芸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1)
佛洛姆(2000)。逃避自由。(莫迺滇譯)。台北︰志文。(原著出版年:1941)
格雷(1991)。自由主義。(傅鏗、姚欣榮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6)
哈伯瑪斯(2002)。後民族格局。(曹衛東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2001)
哈伯瑪斯(2003)。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61)
洛克(1986)。政府論次講。(葉啟芳、瞿菊農譯)。台北︰唐山。
威爾.金里卡(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90)
麥克.拉倫(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阿颯兒.納菲西(2004)。在德黑蘭讀羅莉塔。(朱孟勳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2003)
塞班(1995)。西方政治思想史。(李少軍、尚新建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羅貝多.溫格 (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王佳煌譯)。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76)
華特.金斯(1999)。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李豐斌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82)
馬克思.韋伯(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簡美惠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68)
外文
Ackerman,B(1980).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Althusser(1984).Essays on ideology. London : Verso.
Apple,M.(1979).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Apple,M(1991).The Politics of Textbook.edited by Michael W.Apple and Linda K.Christian-Smith.New York:Routledge.
Banks,J.A.(1988).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J.A(1994).An Instr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A: Allyn & Bacon Need-ham Heights.
ButtsR.F.(1989).The Civic Mission in Educational Reform. Standford:Hoover Institution.
CCE(1993).Foundations of Democracy:Authority,Privacy,Responsibility,and Justice. L.A.: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Conover, P.J (1995).Citizen Identities and Conception of the Self.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 (2), 133-165.
Davis,I.(2003).Developing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in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Issue of Theory and Practice.Edit by Lockyer,A ,Crick,B.,Annette. USA: J. Ashgate.
Davis,M(2003)。What’s Wro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0,32-57.
Doll,R.C.(1995).Curriculum improvement :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ss. Boston:Allyn and Bacon.
Drisko,J(1993) The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s in Civic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175(1).105-119.
Durkheim,E.(1972).The science of Morality. in Emile Durkheim: 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A.Gidde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Durkheim, E. (1999)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Volker Meja & Nico Stehr eds.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Volume I. UK:Cheltenham.
Engel,M(2000).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public education : market ideology vs. democratic values. Philadelphia, P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Engle ,S.H.& Ochoa,A.S.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 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llege, N.Y.: Columbia University.
Erickson,H.L.(1998).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alifornia: Sage.
Foucault,M(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Tavistock.
Foucault,M(1980).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edited by, Colin Gordon ; translated by Colin Gordon. Brighton: Harvester Press.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 and Civic Courage.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Galston, W. (1991) Liberal Purpose: Goods, Virtues, and Duty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lston,W. (1982).Defending Liberalism.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 ,621-629.
Galston,W(2003).Civic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hi Delta Kappan;85(1), 29-33.
Giroux,H.A(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 a critical reader .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Gutmann,A(1987) Democratic Education . New Jersery: Princeston University.
Gutmann,A(1993) Undemocratic Education.in Rosenblum,Nacy L.(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Mass: Harverd University.
Gutmann, A & Thompson, D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s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R.T.(1993)。Ethics and the Sociology of Morals. NewYork:Greenwood Press.
Habermas,J.(1992).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Praxis International ,12:1-19.
Habermas,J.(1996).The European Nation State.Its Achevements and Its Limitations.On The Pastand Future of Sovereignty and Citizenship.Ratio Juris 9:125-137.
Ignatieff, M.(1995).The Myth of Citizenship, in Ronald Beiner eds. Theorizing Citizenship.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Larmore, C.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18(3).339-360.
Kymlicka,W(1989).Liberalism,Community and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 & Norman, W. (1994). Return of the Citizen: 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ics ,104, 352-381.
Kymlicka,W(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be(1993).Mor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Civic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84(4),153-157。
Macedo, S. (1990) Liberal Virtu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edo,S(2000).Diversity and Distrust:civic education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Intyre,A.(1984).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Press.
Merton, S. (1968). Emile Durkheim and Sociology Morality, in Moral Education for a Secular Society. New.York:New York University.
Mannheim, K. (1960) Ideology & Utopi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Nosich,G.M.(2001). Learning to think things through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N.J.: Upper Saddle River.
Mill, J. S (1978).On Liberity. Indi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Osler,A.(2005).Teachers,Human rights and Diversity. Great Britian: Bemrose shafron.
Popper, K. R. (1965).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wls,J.(1971).A Theory of Jus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1988). The Priority of Right and Ideas of the Good.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17, 251-276.
Rawls, J.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 a Restatement; edited by Erin Kelly.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ndel,M(1982).Liberalism and the Limit of Justi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r,I(1992)。Empowering education: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pinner,J(1994)The boundaries of citizenship :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the liberal stat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prod,T.(2001).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in moral education : the community of ethical inquiry.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C(1985).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Philosophical Paper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C.(1992).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an Essay.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nrney,J.V, Oppenheim,A.N.,& Farnen,R.F.(1975).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 an empirical study. New York :Wiley.
Walzer, M.(1990).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18, 6-23.
Weber, M (1978). Max Weber Selection. translation / edited by W. G. Runciman ; translated by E. Matthew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oung,I.M(1995).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in Ronald Beiner eds 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Yu,Tianlong(2004).In the name of morality :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ontrol. New York :P. Lang.